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于人。
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神功運火非終旦,現(xiàn)出深潭月一輪。
要知產(chǎn)藥川源處,月在西南是本鄉(xiāng)。
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
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
藥重二斤須二八,調(diào)?;鸷蛲嘘庩?。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chǎn)玄珠。
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
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里好栽蓮。
牽將白虎歸家養(yǎng),產(chǎn)個明珠似月圓。
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天人戒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wǎng)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nèi)容預覽:
世傳丹道南派經(jīng)典,其實就是對《參同契》的注解,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文中所說的成都異人是劉海蟾。這個版本是網(wǎng)上找的,個別字的校對有些問題,以后再說吧。原文太長,老胖作了些刪減,剔除了一些廢話,糊弄人和一般人很難讀懂的文字,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張紫陽悟真篇
序
仆既遇真詮,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nèi)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shù);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續(xù)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后先、存亡有無、吉兇悔吝,悉備其中矣。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覺其中惟談養(yǎng)命固形之術,而于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書及《傳燈錄》,至于祖師有擊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于此矣。
所期同志覽之,則見末而悟本,舍妄以從真。
時皇宋熙寧乙卯歲旦。天臺張伯端平叔序。
卷之上
七言四韻……
確認后請采納
1、創(chuàng)作道家養(yǎng)生功法《悟真篇》,總結北宋之前的道家內(nèi)丹思想,為丹道集大成之作;后信奉佛法的雍正將其所撰的《悟真篇》后篇改編編入《御選語錄》中。自北宋以來,《悟真篇》歷受學者推重。但佛者、近佛者,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zhèn)尾⒋妫?文字頗多出入。
(此書序各本均有同異。宋夏宗禹《講義》本,翁象川淵明無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闡幽》本,明陸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義》本有刪節(jié),自注云 “稍節(jié)從陶氏本”;《十書》、《注疏》、《三注》、《直指》、等則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劉師培《讀道藏記》曰:“張氏自序舊本,僅七律十六、五 言一、絕句六十四,詞十二,別無他篇附入,與夏宗禹《講義》本相同。”書中八十一首詩詞,象九九之數(shù),則為純道教理論。但注家對此序眾論紛歧,疑是參半。即以十種版本而論,有五種無此序,包括《道樞》,有一種有大刪節(jié)?!吨敝浮贰度ⅰ贰蹲⑹琛穬?nèi)容相同,均載參考《傳燈錄》及 “擊竹而悟”之事,《十書》則未錄此段。此種不同之處,蓋因注者觀點不同,近佛者錄佛經(jīng);近道近儒者刪禪語(如董德寧底本等);純道者則不錄;調(diào)和者錄象征性數(shù)句(如十書,似皆以己意增減,皆非原有之句。)至于全刪此序,則實際對其真?zhèn)螒岩伞H缥梯峁?、陳致虛、陸西星等,因序文?nèi)容和《參同契》、《悟真篇》等純道家義理與道家文化本位立場相違,所以不加采錄。朱元育為龍門正宗,對其真?zhèn)我菜萍討岩?,所以《道藏輯要》亦無此序。
大部分教內(nèi)人士與學者認為此書序與部分為偽或在宋金元道教虛弱時與其他道教資料一同被修改竄入,如古靈寶經(jīng)本有極為鮮明的“文化本位立場”。然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論戰(zhàn)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統(tǒng)治者燒毀《道藏》即已被刪改殆盡,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發(fā)現(xiàn)才得已重現(xiàn)。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時候一定會發(fā)現(xiàn)修改。故把部分換詞,如道、仙被換成佛;真人被換成如來;道性被換成佛性、禪性;丹被換成禪等等流傳于世。 《嘉泰普燈錄》中“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jīng)”故事的編撰具有相當?shù)募夹g含量:此故事雖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對此故事情節(jié)的虛構卻并非完全空穴來風,而是在專門研究了道教內(nèi)丹學的基礎上精心編撰而成,因此對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內(nèi)的讀者均具有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為真,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jīng)竟被流傳了下來,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被視作呂洞賓名言而在道教界廣為傳播,如《道緣匯錄》、《呂祖全書》、《西游真詮》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載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與雜詞則被載人《道藏》??梢娖涔适碌挠绊懥V泛受到當時宗教界的承認,很多道教徒都信以為真,不知察覺而潛移默化的維護傳播此說;元代廢道 ,道經(jīng)損失嚴重 ,粗略統(tǒng)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于半部明《正統(tǒng)道藏》被燒毀。明代重修《道藏》時,向各地區(qū)征集經(jīng)書 ,編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誤以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載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
2、《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張紫陽八脈經(jīng)》、(《長生要義》已佚)
其中《青華秘文》是后來的乩筆,與《悟真篇》作用不同,不能算為其本人著作。
其中,于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jīng)》、《道德經(jīng)》為兩大理論依據(jù),“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統(tǒng)內(nèi)丹學說,說明內(nèi)丹煉養(yǎng)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并描繪內(nèi)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fā)丹經(jīng)要點、修煉內(nèi)丹的方法?!端膸烊珪偰刻嵋分^:“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兜狸熬A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yǎng)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jīng)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同被尊為道教的“丹經(jīng)之祖”。全書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見。(后世佛教徒謗呂祖參黃龍、張祖參佛書,請點擊呂祖參黃龍可見。)
《悟真篇》是內(nèi)丹術的主要著作之一。北宋熙寧八年(1075)張伯端撰。全部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詩一十六首為總論。以“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等來說明光陰易逝,利祿無常,勸世人“修功積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學仙雖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強調(diào)惟有修煉內(nèi)丹,才是唯一途徑。并以“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愚迷枉擺拋”等語來堅定修煉者的信心。最后闡述內(nèi)丹修煉種種方法與要點,以為達到“玄珠成象,壽永天地”的目的。
絕句六十四首為分論。內(nèi)容雖與總論有所重復,但詳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詩中各有一二句為重點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過程。指出:“先把乾坤為鼎器 次搏烏兔藥來烹”。
“藥”即“真種子”,亦即“精、氣、神”三寶。“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告誡世人須善用“三寶”,切勿枉自拋丟。又以“竹破須將竹補宜,覆雞當用卵為之”的原則,強調(diào)修煉之始,須以先天真一之氣同類之物補足已耗損的精、氣、神(稱“煉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漸進,進入“煉精化氣”階段。其二,記載該書思想淵源?!啊蛾幏穼氉钟馊?,《道德》靈文滿五千”,并謂自身“盡從此處達真
詮”。
如取《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歸根復命”、“禍?;プ儭敝摚浴暗雷蕴摕o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闡發(fā)順行萬物化生,暗示逆行歸原丹法。又取《陰符經(jīng)》“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變”之理,強調(diào)內(nèi)丹修煉重在領悟真訣,適時動機,則陰陽施運,臟腑安寧。書中沿用《參同契》術語,排斥旁門小術,否定外丹燒煉,認
為只有“群陰剝盡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闡發(fā)丹經(jīng)要點。首論火候進退。強調(diào)“火候”的重要性,嚴防太過和不及。調(diào)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進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則反受其害。次論“性命之學”。雖是“性命雙修”,但在功法步驟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無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離,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無為(指性功)”由之發(fā)展而來。“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敝^希夷大道,本出清靜無為,而性命雙修,可巧奪生死之權,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本篇多講“煉精化氣”階段,但亦多處涉及“煉氣化神”階段功法。如“四象會時玄體就,五方全處紫金明,脫胎入口身通圣,無限龍神盡失驚”。謂內(nèi)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攢簇五行”,精、氣、神凝為純陽之體,達通神入圣境界,此詩即概括了“煉氣
化神”全過程。
五言一首總括全部功理:“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練,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變,一霎光焰飛,真人自出現(xiàn)?!敝^陰陽交感,先天真一之氣于“恍惚”、“窈冥”之中“無中生有”,霎時之間,內(nèi)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復律詩八十一首之意。
書成之后,張伯端認為其中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階段的傳統(tǒng)“命功”闡述較詳,而對“煉神還虛”(體現(xiàn)“本源真覺”)的“性功”發(fā)揮得不夠。因此進而深研佛禪之學,然后形成《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專門闡發(fā)“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無為”境界。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nèi)丹術之正宗。
北宋后,道教之主內(nèi)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張伯端四傳弟子白玉蟾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間創(chuàng)金丹派南宗,也奉之為祖經(jīng)。該書廣泛流布后,注家蜂起。據(jù)元工部尚書張士弘稱:“前后注釋可見三十余家。”直至明清,此風不衰,蔚然成為一家之學。傳世注本甚多。收入《正統(tǒng)道藏》或《道藏輯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釋》《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講義》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
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和元陳致虛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