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南懷瑾全集 >> 《易經雜說》
《易經雜說》第04部分 坤卦雜說(02)
《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現(xiàn)在我們來作深入的研究
。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
,坤卦代表月亮
,也代表大地。這要注意到
,自京房易的系統(tǒng)下來
,漢朝有一部道家的書叫《參同契》,是丹經鼻祖
。所謂“丹經”
,是煉丹的,使一個人超凡入圣變成神仙
,為東漢
魏伯陽真人所著
,又名火龍真人,fo家稱fo
,道家稱真人
。所謂“參同”,是就《易經》
、《
老子》
、《
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對于人修煉成神仙的科學性原則是相同相通的
。在《參同契》里
,從天地宇宙的法則,然后講到生命的法則
,自己養(yǎng)生的方法
。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這一系統(tǒng)的《易經》思想
,說明了乾坤兩卦
,太陽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
、水
、火
、土五星,與人類身體內部生命法則相通的地方
,其中提到坤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
說到這里,報告大家自己認為很得意的一件事
,這件事到現(xiàn)在為止
,仍然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是一件尚未被人發(fā)現(xiàn)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
,對《易經》體認的一個獨家所有的一傳之秘:記得當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參同契》、《京房易》
,幾條路不能相通
,相當痛苦,尤其是看
丹道方面的書
,煉性
、命方面的方法,簡直玄不可測
,不可知,不可思議
,感到奇怪
。再退回來看一般學說上的、歷史上
,乃至近代大學者如康有為
、梁啟超、章太炎等等的說法
,不但都是批駁
,而且處處存懷疑。但是我有一個觀念
,我還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
,認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經過很多年的研究
,才把它弄通了
。《參同契》中談到京房的納甲
,為什么乾卦納甲
,坤卦納乙?甲乙本來在東方
,把納甲的圓圖拿來看
,位置都變了
。看《參同契》就更奇怪了
,其中說:“三日出為爽
,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
,上弦平如繩
,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
,蟾蜍與兔魄
,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jié)
,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
,十六轉受統(tǒng)
,巽辛見平明,艮值于丙南
,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
,節(jié)盡相禪與
,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
,乾坤括始終
。”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么個說法
。道家所謂煉身體是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然后變成神仙
。依照道家的辦法,大約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
。我常說假如真有神仙
,只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
。用求學來比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大學四年
,一共費時十六年,大學畢業(yè)以后
,找一個一萬元月薪的工作
,還到處進不去,如果費十三年時間可以變成神仙
,長生不死
,該多舒服!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
,只有中國人有這種理想
。
看《參同契》的這段文字,以后再看《易經》的坤卦中“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和《參同契》的“東北喪其朋”的話一對照,我把它貫通了
。這里坤卦是指月亮
。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天文歷法
,都是用太陰歷
,以月亮的盈虧作標準,與潮水的升降有關系
,與土地的地質變化也有關系
,氣候的變化,就是用這一套方法推測出來的
,這比現(xiàn)在的天文臺、氣象所還要準確
。太陰歷月亮每到十五滿月從東方出來
,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氣
,六候一節(jié)
,都是根據(jù)月亮現(xiàn)象看出來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芍覀兊睦献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經驗,最后把這個法則拿出來
,成為全民的科學
,人人都懂,天文
、人事
,都能把握
,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月亮盈虧的階段分為六個
,先說十五的月亮最圓的,十六最圓滿了
,到了十七開始缺
,二十三虧了一半,二十八沒有了
。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后到下月初二
,這期間假使帶兵走夜路,要特別小心
,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來了
,是早晨看西方,掛在天上面
,所以月出于西
,到了初七、初八
,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
,到了十五又看到滿月在東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
,因圓滿光明
,所以是乾卦。這月亮是真陽
,我們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發(fā)光
,是吸收太陽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陰中之陽
,所以納甲納在這里
,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東北方下去就沒有了
,后天為艮卦
,先天為乾卦現(xiàn)象,把這《參同契》的那段話和月亮的現(xiàn)象了解后
,就知道這里坤卦不是“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而應該是“西南得明
,東北喪明”
。那么從此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套科學。
道家經典.CN
怎樣看懂《易經》
你真想看懂《易經》?我自己也是自學的
,目前看了比較多
,但是如果你是初學的,不要看原本《周易》
,絕對看不懂
!我建議你去看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列別傳》。這里附上《易經雜說》開頭的一些入門的解說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覺得可以的話,可以自己到迅雷去下載
,搜索“南懷瑾”“南懷瑾選集”或者“易經雜說”“易經系列別傳”等等
,很多資源都能下。
字是寫的
,卦是畫的
,所以我們叫作畫卦。人類原始的時候沒有文字
,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圖畫
,像“鳥”字,原來就畫成一只鳥的樣子
,日月山水舟車蟲魚都是這樣
,可知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圖畫。卦的圖案
,每個卦都有三畫
,我們稱為三畫卦,卦中的畫叫“爻”
。為什么叫“爻”
?“爻者,交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睘槭裁础柏场本褪墙唬窟@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
,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都在交流
,不停地發(fā)生關系
,引起變化,所以叫作“爻”
。
三乾卦的三爻
,都是完整的—,這叫作“陽爻”(大家不要上當,我們中國人
,一遇到“陽”
、“陰”,馬上產生一種神秘的觀念
,覺得奇怪
,其實并不奇怪,“陰
、陽”也一樣的只是一種代號)
。一畫在中間斷裂的如一,叫作陰爻
,兩個是相對的
。
三個陽爻,完整的三畫
,為乾卦
,代表天。三個陰爻
,斷裂的三畫
,為坤卦,代表地
。在人來說
,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
,以一只手來說
,手背是乾,手心是坤
。由此可知
,這只是一種不定的代號,也是一種數(shù)理的符號
,這種符號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
八卦的圖案,乾卦代表天在上
,坤卦代表地在下
,畫出來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圖,它的方位
,和現(xiàn)代我們所用地圖
,上為北方、下為南方的情形
,恰恰相反
。八卦的方位
,上面是南方,下面則是北方
,它的圖是這樣的:
如何學易經
一
、泛了解
易學著作及名家就太多了,不需贅述
。
因為易經現(xiàn)代的書籍也過于龐雜
,入門的方向有很多,所以選擇一本合適的入門書籍非常重要
。竊以為如果有文言基礎
,大可直接從經傳原文入手,市面上的本子
,推薦東南大學注音版的《周易》(簡體橫排全注音
,有通假字標注及簡單注解,字比較大
,缺點是好心的插圖反而雜亂)
。另外一個本子推薦中華書局誦讀本《周易》(四海本、綠本都可
,有音頻可以索要)
,沒有通假字和插圖。不管哪個本子
,一些向來有爭議的字
、斷句、讀音都會有出入
,先按一本學
,之后多讀幾個本子自己再判斷。(譬如
,革卦:己日/巳日乃孚等等)
這兩個本子一定要買一本
,不然會有很多讀音掌握不準(如屯zhun卦)。
如果沒有文言基礎
,那市面上的入門本子也有很多
。個人推薦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張其成《易道主干》
、張善文《周易入門》
。這幾個本子的特點是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特有詞匯的認識,泛讀就好
。特別說明:之所以推薦南懷瑾的書
,是因為其書并不完備,但點到即止
,防止走偏門
。
另外,特別推薦一個iosapp《易經》(圖標是線裝書的設計標有“有聲同步”字樣)
,誦讀可調整語速
、有注釋和簡單的白話文翻譯。
二
、基礎背誦
關于背書
,不同派別有不同的意見,竊以為必須是要背的
,但是要循序漸進的背
。
1、朱熹(爭議很大的宋儒)的《周易本義》三種卦歌
,分別是“八卦取象歌”(乾三連……)
、分宮卦象次序歌(乾為天、天風姤……)建議邊畫邊背
,否則會很吃力
、下上經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
2
、序卦傳(郭氏認為幼稚)
,竊以為序卦傳包含的邏輯最必要掌握的;
3
、說卦傳前十章(金
、呂合著《周易全解》有不同歸類);
這些最好先背下來
。其中朱熹的三種卦歌是必須要背的
,是對64卦從卦序、卦象上有一個基礎的認識
,會省很多勁
。序卦也不難背,每天誦讀7次
,最多連續(xù)7天應該就可以背下來了
,說卦傳相對內容稍微多一些,可以結合圖去背
,這些理解會更深
。
背下來以上的內容之后,可以考核自己:
1
、找一個人
,隨便說一卦,你說出是第多少卦
,之前和之后是什么卦
;
2
、找一個人,隨便說出一卦
,你說出卦象是什么
,并畫出來;
3
、自己畫先天后天八卦
。
下一步,竊以為先不著急去讀經傳注解
,基本概念不明白
,白讀。深入下一步的基本概念:
1
、錯卦(六爻陰陽相反成一卦
,如乾卦成坤卦)
2、綜卦(六爻倒過來成一卦
,如屯卦成蒙卦)
所謂錯綜復雜
,還有互卦等易例,如果這兩個還糊涂
,可以先放下
,通讀一遍經傳之后學更容易理解。
還有7個最起碼要掌握的卦爻基礎:
1
、三才
;
2、動/靜
;
3
、之/變卦(即動爻變后成卦);
4
、消/息
;
5、乘/承
;
6
、當位不當位;
7
、得應不得應
。
學易心得:關于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
本號只聚焦:
以“實業(yè)+投資”的理論和經驗
,幫助“順利的企業(yè)今后不會掉坑里,已面臨問題的企業(yè)盡快出坑”
。
歡迎關注
!
為了適應快速閱讀的要求
,對于轉發(fā)的文章,我們都將做刪減
,并對部分內容作出修正
。敬請諒解。
學習易經
,我推薦給朋友們的是“看三本書足矣:先讀曾仕強先生的《易經的奧秘》,再讀鄭同先生的《白話周易》
,最后讀南懷瑾先生的《易經咋說》”
。
《易經的奧秘》和《白話周易》的學習心得,我已在本號通過連續(xù)發(fā)布的33篇文章分享了
,本文
,是讀南先生的《周易咋說》的心得。
歡迎朋友們惠閱這連續(xù)34篇文章
,并期待您多提寶貴意見
。
我在此先謝過了!
南懷瑾先生精研儒釋道
,對于易經有其獨到見解
。
他認為,“易經并不神秘
,但挺復雜”
,因為每一卦都有錯卦、綜卦
、復卦
、雜卦。
錯綜復雜 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
何為錯卦
? 陰爻和陽爻都相對的卦,即為錯卦
。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復卦(上坤下震)就互為錯卦
。
何為綜卦? 把卦上下反過來生成的卦
,即為綜卦
。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夬卦(上兌下乾)就是互為綜卦。
乾
、坤
、坎、離
、大過
、小過
、頤、中孚等8個卦
,是絕對卦
,沒有綜卦。
何為復卦
?
先說 什么是“交互”
?
就是六爻內部的變化。
如第二爻上連到第四爻
,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
;
第五爻下連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
。
這是交與互的不同
。
每卦的縱深內在發(fā)生了交互的變化,又產生了卦
。
換句話說
,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
,不要只看一面
,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
,反面看了
,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
,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
,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
,而內在的變化
,又生出一個卦了。
除了乾
、坤兩卦外
,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了一種現(xiàn)象
。
這現(xiàn)象的本身
,又有綜卦,又有錯卦
,這就是八面看東西
,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
學易經
,“ 玩索而有得 ”
,“ 善易者不占 ”,“ 歷史上懂《易經》的人
,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
。 ”
所以,南先生很不鼓勵“占”
,而且他本人公開說自己"不占"
。
絕命卦(極端不好的卦),只是一種警示
,并不是無路可走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吉兇生矣!
但一個人“ 得其時
、得其位
,就一切都沒有問題 ”。
察見淵魚者不祥: 人不要太聰明
,大事精明
、小事糊涂,足矣
。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任何人和事的變化都有規(guī)律,有了剛柔
,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
南懷瑾先生的這個說法,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
,我得立即改起
。
尤其建議年輕的朋友們注意按照南先生說的做,保護身體
,要從年輕時做起
。
“ 吉兇悔吝者,生于動者也 ”
,也即是說
,動是吉兇悔吝的前提。
每一動
,好的成本只占一分
,壞的成分卻占三分。
好在這三分中,兩分為煩惱
、險阻
、艱難。
只要“價值觀(包括品德)優(yōu)秀且穩(wěn)定
,精神意志強
,有一定的政治素養(yǎng)”,完全能夠克服“煩惱
、險阻和艱難”
。
“所以儒家提倡慎于動。變更一個東西
,譬如創(chuàng)業(yè)
,譬如新造,不是不可以
,但需要智慧
,需要做慎重的考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提到“ 智慧 ”二字
。
但, 何為智慧
?
智慧(狹義的)
,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
、知識
、記憶、理解
、聯(lián)想
、情感、邏輯
、辨別
、計算、分析
、判斷
、文化、中庸
、包容
、決定等多種能力。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
、事
、物、社會、宇宙
、現(xiàn)狀
、過去、將來
,擁有思考
、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
與智力不同
,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
,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
。
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
智慧(廣義的)
,是由智力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
、方法與技能系統(tǒng)
、非智力系統(tǒng)、觀念與思想系統(tǒng)
、審美與評價系統(tǒng)等多個子系統(tǒng)構成的復雜體系蘊育出的能力。
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
、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
、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
、情感與理性
、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
、顯意識與潛意識
、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眾多要素,涵蓋了人類文化的所有
。
易經告訴我們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存亡”、“進退”
、“得失”這六個字
。
每一動,都要做慎重的考慮
,所以
, 需要謀定而后動。
但現(xiàn)實中的挑戰(zhàn)是, 當事人不知謀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謀
。
如何解決
? 我的建議是:
第一,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品德)是所有決策的最終依據(jù)”
;
第二
,找靠譜的有經驗的人尋求幫助。
變化
,是“進退之象也”
。但由于變化是絕對的,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所以
, 世間只有“非進即退”,并沒有不進不退
。
多么深刻的道理
!
盡管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但也不是亂變
,都是遵循一定的次序變化的
。而《易經》每一卦都有6爻,揭示的是天
、地
、人三才陰陽變化的法則。
也就是說
, 易經用64卦將天
、地、人三才運行的規(guī)律“掛起來”
,便于人們觀瞻
,便于人們使用,用于幫助自己應對眼前及今后的變化
。
所以
,懂了易經,人生一切的變故來了
,都可以真的安貧樂道度光陰了
。
美哉!
動的哲學是什么
?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易經64卦的爻辭中
,反復出現(xiàn)“ 無咎 ”這個詞
。
如何理解呢?
“吉兇者
,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善補過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補過也”, 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自己的錯誤
,這是最高的哲學
!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哲學的五大原則是: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
,辨吉兇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貴賤,也就是好壞
、有價值務價值
,只涉及兩因素——時間和位置,也就是“時位”
。
齊
,就是平等。齊大小
,就是“評價是大是小”。
存乎辭
,就是“看個人的看法”
。
存乎介,就是“要獨立而不移
,意志堅決地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