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全集 >> 易經系傳別講《易經系傳別講》下傳07章 易之興也 其于中古乎(04)不擇手段前面第一節(jié)是講整個卦用于做人做事,也包括了領導的學問,自修的學問。第二節(jié)是分析成功的因素,下面最后是說明九個卦的特性。履以和">
前面第一節(jié)是講整個卦用于做人做事,也包括了領導的學問,自修的學問。第二節(jié)是分析成功的因素,下面最后是說明九個卦的特性。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履以和行”,“履”是走路,如何走路?“履以和行”,做人要能與他人合得來。如果到處與人家合不來,一個人古里古怪的,那可以說沒有路子好走了。你跟誰都合不來,你高你去高吧!古怪你去古怪吧!最后吃虧的還是你自己。所以一切要能與人相親相合,履就是與人相合相處之道,所以說“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謙卦的道理是處處講理,懂得禮貌就是“謙”。
“復以自知”,復卦的道理,就是要回來,研究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失敗了不能責備人家,自己要知道失敗的原因。
“恒以一德”,恒卦就是一,一心不亂,專一而不變的意思。
“損以遠害”,損本來是很壞的意思,怎么還遠害呢?通常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多做一點沒有關系,因為受了損害以后,就沒有事了。
“益以興利”,已經賺了錢,也要付出些。想把握“永遠屬于我的”這個想法,便非失敗不可。
“困以寡怨“,自己把自己畫一個范圍。人都是同情失敗者的,你困難了以后,人家以為你已經倒楣了,也不罵你了,算啦!所以怨就少了。
“井以辨義“,井是自己先有個范圍,有個做人的規(guī)范,那就可以辨別義利了。義就是道理。
“巽以行權”懂了這些以后,道德基礎有了,便可以懂得權變。我們平常講的那個馬丁·路德所說的“擇任何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一般人只講前一句“不擇手段”,沒有注意到后一句“完成最高道德”。這一篇,就是講人生最高道德的完成。
在我們《易經》文化里邊,馬丁·路德的這句話需要修正。根據(jù)《易經》這里所講,應該是“選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上邊這九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何必不擇手段呢?選擇手段不是更高明一點嗎?現(xiàn)在人都是講西方文化,認為西方文化很有學問。誰家的孩子坐在門口讀英文,哪怕他拿本英文書來玩,人家也認為這家孩子很有出息。如果誰家孩子坐在門口讀《易經》的話,那一切就完啦!
《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xié)調,剛柔并濟,雙向互補,動態(tài)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
照《周易》看來,整個客觀世界是由陰陽兩大勢力所組成,處于普遍的聯(lián)系之中,是個一體化的大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大化流行的動態(tài)過程,生生不已,變化日新,其內在的動力機制則是陰與陽的協(xié)調并濟,相反相成。
擴展資料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chuàng)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參考資料:-易經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的意思是:善于提問的人,總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關節(jié)處。
這句話出自于哪里呢?——先秦·樂正克《學記》
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斅學半?!逼浯酥^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队洝吩唬骸岸曜訒r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断拧芬奕?,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秲睹吩唬骸熬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队洝吩唬骸叭跛拇ㄆ鋷??!逼浯酥^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我給大家把翻譯也放出來了,便于大家理解:
思想得合法則,又能求自輔,這種人足以小有聲譽而不足以感動民眾;能親近賢能之人又體察疏遠之臣,這種人能感動民眾,卻不能改變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變風俗,就一定要從教育做起!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明道。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國,治理民眾,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渡袝睹氛f:“必須自始至終學習先王法典?!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無法明白其滋味;雖有高明的道理,不學,就不懂得其好處。為此,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導別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難。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學習;懂得了困難,就能自我勉勵,加強學習。所以說,教育別人與自己學習是相互促進的?!秲睹氛f:“教,是學的一半?!本褪沁@個意思。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五百家的“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的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每年有孩子入學,隔年考核一次。第一年,看離析句讀,辨析經義;第三年,看專心學業(yè),親善朋友;第五年,看廣博學業(yè),敬師愛友;第七年,看講論學說大義,明白擇友取人:這叫做“小成”。第九年,要求達到義理事類,通達無疑,特立獨行,不違師教:這叫做“大成”。那樣,才足以教化民眾,改變風俗;親近者心悅誠服,疏遠者懷念感恩:這叫“大學之道”?!队洝分性f:“螞蟻的幼子,從小學習銜泥筑巢,終于累成小土堆?!本褪沁@個意思。
大學入學之始,教以朝進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師的基本禮儀,從而培養(yǎng)謙虛恭敬之心;誦習《詩經·小雅》頭三篇,使學生體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講學以擊鼓為號,發(fā)篋出書,培養(yǎng)學生恭敬劃一的良好習慣;設立鞭撲等具,為了樹立教育的威嚴,使學生嚴肅認真;未經夏季禘祭,天子、諸侯不視學考察,便于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優(yōu)游其情志;教師時時觀察學生而少丁寧告誠,是讓學生用心思考;先生設席講學,如有疑,應由年長者發(fā)問,而年幼者只聽而不問,這是為了體現(xiàn)學必循序漸進而不跳躍躐等。這七項,就是大學之教的基本步驟?!队洝分杏性疲骸胺彩墙虒W,學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學為士者,必先教以為士之志?!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當?shù)牡浼M行,離校后始終遵循不疑。這猶如不練習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學習比興之法就不能作詩明志;不學習雜事就不能理解和實踐各種禮儀;同樣,不喜歡自己的學業(yè),就不可能以學為榮。所以,君子對于學業(yè),總是致力于情志的修養(yǎng),技藝的修習,居處的嚴謹,交游的端莊。做到了這些,就能專心于學而敬愛師長,親愛朋友而信守道義,因而即使離開他的老師和朋友也不會背離老師的教導?!秲睹氛f:“專心、漸進而又及時領悟,那他的學業(yè)就會有成就?!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有些教師,只看著簡冊高誦長吟,反復地詢問,急切追求教學速度而不顧學生能否適應,教師要求學生不是真心誠意,教育學生不能盡其材質之長。那樣的教育已經違背情理,其要求必然產生違抗。如確是那樣,就必然使學術隱微而學生怨恨其師,苦于學業(yè)之難而沒有體會到學習的益處。這樣,即使學完畢業(yè),其遺忘拋棄一定很快。教育的不顯彰不發(fā)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發(fā)生之前,這叫預防;當需要教學時教育,這叫及時;教學不超越等級次序,這叫循序;相互觀察,取人之長,這叫觀摩。這四個方面,就是教育所以興旺的原因。
事情已經發(fā)生,然后予以禁止,勢必心懷抵觸而不能承受;時機已過然后學習,必然艱苦加倍而難以收效;施教雜亂而不講次序,勢必學業(yè)壞而不能成功;獨學無友,不能切磋,勢必孤陋寡聞,學業(yè)難進;結成朋黨,相互隱私護短,必然違背師教;行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廢學業(yè),玷辱學說。這六個方面,就是教育衰敗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興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敗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師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導而不強拉,勉勵而不挫傷,啟發(fā)而不說盡。引導而不強拉,師生之間就融洽;鼓勵而不挫傷,學生就會感到容易接受;啟發(fā)而不說完,就能促進學生思考。師生和諧,學有信心而又促進思考,可以說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學生往往有四種失誤,老師必須明了。人們求學明道,有的人失于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聞,有些人失于輕忽隨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這四種情況,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師只有明白學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補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養(yǎng)、發(fā)揚學生的長處,而補救、避免學生的短處。
善于唱歌的人,能讓人情不自禁地學著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動地學著他的志趣。教師的言語,簡約而意義顯達,含蓄而情意深長,設譬不多而意義明白,這樣,就能讓人繼承其志趣。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難與易、美與丑,然后才能廣喻博曉;能廣喻博曉,然后才能做老師;能做老師,然后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學為人師就是學為人君。為此,選擇老師不可不慎重。古《記》說:“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視師道?!闭f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難在尊敬老師。因為,只有敬重老師,才能確信老師所傳之道;只有確信老師所傳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視教育。為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兩種人:一是當此臣擔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時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師,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學的禮法是:即使對天子講學,老師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賓位,這就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敬重。
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輕松而效果加倍,而又歸功于老師;不善學習的人,老師辛苦而效果減半,而又怨恨于老師。善于提問的人,總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關節(jié)處。經過長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悅地解決疑難。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別人提問的,好像撞鐘,撞得重則聲音大些,撞得輕則聲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決了疑難。不善于回答的則相反。這些都是進德修業(yè)的基本原則。
僅能記誦雜說而未能創(chuàng)新發(fā)揮的人,不能擔任教師。這種人,必待學生發(fā)問而依問為說,就是說了仍不能讓學生明白和領悟。對這種教師,辭退是應該的。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獸皮拼合的游戲;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訓練小馬拉車,與大馬拉車順序相反,讓小馬在車后跟著跑。君子觀察這些生活現(xiàn)象就可有志于教學了。
自古以來,教與學都必須運用歸類比較、綜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聲并不屬于宮商五音之一,但沒有鼓聲五音就不能和諧協(xié)調;水色并不分紅黃藍黑,但沒有水則五色無法彰顯;學問本身并不確指視聽言貌思,但不學則五官難以得正;老師對人倫而言,并不屬于哪一服,但如沒有老師教導,則人倫親疏難以用喪服顯示。
君子說:“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職位高低,最高的理論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約束,天地時令萬物生死消長不可能整齊劃一。深刻體察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務本,有志于學了。”從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歸宿。這就叫做務本。
這里有一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詞匯,單獨解釋給大家看:
發(fā):發(fā)布。慮:謀劃。憲:法令。
謏(xiǎo):小,有聲音。
動:觸動,感動。
就賢體遠:親近賢能之士,體察疏遠之臣。
化:教化。
道:指儒家之道。
建國君民:建立邦國,治理民眾。
兌(yuè)命:《尚書·商書》中的一篇,今作悅命。兌,同“說”,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fā)布的政令。
念終始典于學:要自始至終學習先王法典。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雖:即使。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弗:不。食:吃。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強(qiǎng):自我勉勵。強,勉勵。
教(jiào)學相長(zhǎng):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斅(xiào)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塾:私塾。
黨:五百家為黨。庠(xiáng):設在黨中的學校。
術(suì):通“遂”,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
學:設在國中的太學。
比年:每年。
中年:隔一年。
一年:初入學一年之后。離經:明句讀。辨志:析經義。
敬業(yè):專心學業(yè),敬重師長。樂群:友善朋友,切磋共學。
博習:廣博學習。親師:親善師友。
論學:講論學說大義。取友:明白擇取友人。
知類:知義理事類。通達:通達無疑。
強立而不反:特立獨行,不違師教。強立,堅強的意志。
大學:圣賢之學或成人之學。大,贊美詞。
記:書名。前人之記,具體無可考。
蛾(yǐ):通“蟻”。術:學習,效法。
皮弁(biàn):天子或士的禮服。
宵雅:即小雅。肄(yì):誦習。
篋(qiè):竹箱。
孫:同遜,順,按次序。一說恭敬。
夏(jiǎ)楚:體罰學生用的木條。夏,山榎。楚,荊條。收:約束。威:儀容舉止。
卜:占卜。諦(dì):大祭。游:悠閑。
觀而弗語:此言教師對學生應時時觀察而少丁寧告語。
幼者聽而弗問:此謂先生設席講學時,有疑而問,則由長者,幼者只聽勿問。
躐(liè):超越。
倫:綱要。
官先事:學為官者,先教以居官之事。
士先志:學為士者,先教以為士之志。
時教:適合于當時實際需要的教學。正業(yè):正式的典籍。
退息:離開學校時。居學:始終遵循不渝的學說和思想。
操縵(màn):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
安弦:演奏樂章。
博依:博喻,比興之事。
安:理解,創(chuàng)作。
雜服:雜役,泛指灑掃、應對、事長、溫凊等種種禮儀規(guī)范。
不興:不喜歡。
藏:內心情志。修:修習不廢。
息:退息不輟。游:交游不忘。
師輔:師長和朋友。
敬:專心。孫:通“遜”,順,按次序。務:力求。時敏:及時領悟。
厥:其。修:學業(yè)成就。
呻其占(chān)畢:眼看簡冊,念念有詞。占:通“覘”。
多其訊言:反復地詢問。
及于數(shù)(cù):解釋很多很全面。數(shù),繁密。
安:安于義理之真,真理解,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
悖:悖謬,違背真理。
佛:同“拂”,拂逆。
隱其學:學術隱微而不顯揚。
去:遺忘,拋棄。
刑:通“型”,顯彰弘揚。
豫:預先防患。
時:及時,適時。
陵節(jié):超越等級。孫:通“遜”,符合程序,循序漸進。
摩:揣摩,琢磨,取人之長。
捍(hàn)格:抵觸。勝:克服。
修:整治。
燕:玩、戲。逆:違背。
燕辟(pì):與壞朋友談論邪僻之事。辟,邪僻。
廢:失敗。
喻:曉喻,開導。
道(dǎo):通“導”,誘導。
強:勸勉,勉勵。
開:指示門徑。
和:融洽。
易:平易,不感困惑。
思:促進思考。
則:于。多:貪多求全,務為泛濫。
寡:孤陋寡聞,思路不開。
易:漫易輕忽。
止:故步自封。
心:心意,心情。
救:幫助克服。
繼其志:繼承發(fā)揚其志趣。
約而達:簡約而顯達。
微而臧:含蓄而深長。
罕:少。
至學之難易:最高境界的難與易。
美惡:資質才能的差異。
博喻:針對學生個性實際采用多種教育方法。
三王:夏、商、周三朝的開國君主禹、湯、文、武王。四代:虞、夏、商、周。
嚴:尊敬,嚴肅。
道尊:師所傳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
不臣:不把他當作臣看待。
尸:古時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
大學之禮:太學里面的禮法。
無北面:古時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學校向老師請教,則面東,教師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師重道。
庸之:歸功于他。
怨之:怨恨于他。
節(jié)目:木竹之關節(jié),較堅硬。
說:同“悅”,愉悅。一說同“脫”,脫離。
從容:一舂(擊)一容,其聲方盡。
記問之學:只能背誦一些書本知識,并無心得。
聽語:待問而語之,根據(jù)學生的提問來解答。
舍之:調換這位老師。
良冶:好的陶瓷工。
為裘:縫制皮襖,片片相合。裘,皮襖。
良工:好的弓箭工。
箕:柳條曲成弓形。
始駕馬:幼馬開始訓練其駕車,套在車后跑,讓其養(yǎng)成習慣。
丑:比,相同。
五聲:宮、商、角、徵、羽五種音級。
五色:青、赤、黃、白、黑。
章:同“彰”,彰顯。
五官:耳、目、口、鼻、心。一說貌、言、視、聽、思。
治:作用,功能。
五服:表示血統(tǒng)親屬中親疏等級關系的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大德:最基本的道德。不官:不分職位高低,亦不決定于職位高低。
大道:事物的共同規(guī)律。器:具體的事物。
大信:最高境界的信用,均為無言之信,不必訴諸文字之約束。
大時:天地時令。齊:整齊劃一。
志于學:即指志于學。
先河而后海:意即在務本。
委:水的匯聚之所,歸宿。
如果只看文章的話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們就得結合文章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解讀: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jù)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顧樹森支持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是寫作于戰(zhàn)國后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fā)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zhàn)國后期。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樂正子言吾聞諸曾子也’。第三,樂正本是學官,《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學官后裔論教育,有其家學淵源”。
不過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可能是荀子儒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學記》作者是誰已難于查考。
既然說到這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評析一下這篇文章:
《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辟、深刻,是中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秾W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其內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
《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學記》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它的語言多用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得出簡明的結論,而沒有采取滔滔論辯的方法,但其論辯性仍舊可以覺察得著的。比如“大學之法……然后可以為人師也”一段,開頭用對比說明問題,先正后反,最后一句總結,條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學記》在論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得出結論,簡潔鮮明,不枝不蔓。比如“雖有嘉肴……教學相長也”一段,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強調學與教的關系,最后歸納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的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系辭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于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兇?!薄跋缔o焉以盡其言?!奔词瞧湔4颂幰浴跋缔o”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后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断缔o》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guī)律。天動地靜之說,戰(zhàn)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眲側幔簞傊^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奔雌渥C。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xiàn)。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蕩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蕩:八卦相互滌蕩而運動。蕩,又作“蕩”?!夺屆罚骸笆?,蕩也?!贝擞型埔浦x。鼓,通“郭”?!讹L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余氣?!豆攘簜鳌罚骸霸评渍吆??霆也?!睗?,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稜栄拧贰?、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惫蜀R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于上),地卑賤(于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guī),(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兇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xiàn)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砷L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yè)。(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
(二)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于卦爻之后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兇”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兇:善惡。吉,善。兇,惡?;诹撸夯陔y?;?,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兇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兇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jù)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注:“玩,習也?!睒罚阂槐咀鳌白儭?,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圣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兇,(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兇,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兇”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兇,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于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于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辯別吉兇,存在于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于(吉兇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于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
(四)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準: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游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游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辟Z公彥疏:“旁,謂四方?!蓖跻唬骸爸^徧招于四方也?!绷鳎骸夺屛摹贰熬┳髁簟?。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赌印そ浾f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jù),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断缔o》:“剛柔者。晝夜之象?!狈剑禾幩sw,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guī)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xù)。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fā)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xiàn)。諸,之于。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shù):窮極蓍策之數(shù)。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xiàn)道的仁德(于外),潛藏道的功用(于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圣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yè)(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yè),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shù)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墩f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注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稜栄拧め層枴罚骸按娲妫谝??!比钤唬骸按娲?,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yǎng)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yè)。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