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洛書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38:27

      《易經(jīng)證釋》洛書


      洛書歌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 五在中央

      河圖洛書

      。同一數(shù)也
      。而象異。以體用之分也。天地生化萬物。自其先言之。則為不易者也。自其后言之。則日易者也
      。故有體用之殊焉。體者一成不易
      。示其極也
      。用者隨事而易明其變也。

      天地之大

      。萬物自生
      。變化自出。體用之間為氣數(shù)之所至
      。明其體而后知其本源
      。明其用而知其變化。

      蓋氣數(shù)同而所以氣數(shù)不同也

      。河圖者氣數(shù)之大體
      。洛書者氣數(shù)之變化。以不息之德
      。成無盡之用
      。此變化之例。有不可盡言
      。而洛書則舉其大用耳

      洛書之謂象。亦猶河圖

      。生于二氣。分于五行
      。本于天地之?dāng)?shù)
      。成于陰陽之類而名一貫實(shí)異也。

      故河圖之?dāng)?shù)重列五方

      。而洛書則平列九位
      。河圖之物。陰陽合得
      。而洛書則互為推移
      。其象之殊
      。即其取義之異。其物之別
      。即其致用之差
      。由是以合于河圖。則體用以全
      。以證于易
      。則變化以見。茍非圣人
      。焉足以明之哉

      洛書象數(shù)。由河圖變化而來

      。其陽數(shù)自一而三
      。方位不變。自七而九
      。則互易矣

      陰數(shù)則全與河圖易其方位。蓋陽體陰用

      。洛書為明用之圖
      。故陰數(shù)大易。

      然自其次序觀之

      。則一之與六
      。以重列變?yōu)橄群笃叫小Hc八
      。四之與九
      。二之與七亦然。皆平行也
      。以一居北
      。而六在西北。三居?xùn)|
      。而八在東北
      。九居南。而四在東南
      。七居西
      。而二在西南。

      其所合仍相得也

      。五之在中
      。本于中極不變之理。此所以允執(zhí)厥中為至道也
      。體固如是。用亦不違。非中極之道
      。不足以喻之也。

      就書象言之

      。數(shù)之變化在于動(dòng)。以北方之一
      。東方之三
      。皆原位不動(dòng)者。非不動(dòng)也
      。先天之生化首為水
      。后天之生化首為木。其所變即在其位
      。故動(dòng)而不動(dòng)也

      至南方之七。變而居西

      。西方之九
      。變而之南。以后天金火互用
      。與先天恰反其位
      。故動(dòng)而易其地也。

      以數(shù)之序言

      。則一三者順行北而東仍前
      。而七九者由西而南、則與前異
      。此由變化而分其用也

      陰數(shù)之序。則東南之四

      。而西南之二
      。與東北之八。而西北之六
      。其序已與河圖反行
      。而其合乎陽數(shù)。則正相得

      蓋陽由一三而七九分作兩途

      。一由北之東。一由西之南
      。以明四正之氣。猶相偶合也
      。而陰數(shù)則與之成逆行
      。一由東南之西南
      。一由東北之西北。亦分兩途
      。以與陽合

      其所行之序雖變。而所合之?dāng)?shù)不差

      。蓋亦天地自然之變化
      。而成其用者也。

      夫陽之與陰

      。為萬物生化之本
      。有其一必有其二。

      如陽數(shù)順分而變位

      。陰數(shù)勢(shì)必逆分而變方
      。以便合陽而成其生化之用。

      故一之三

      。七之九
      。為生成數(shù)之經(jīng)然。

      而四之二

      。八之六
      。為生成數(shù)之緯然。經(jīng)緯相得
      。生成之功見矣
      。且合數(shù)之。

      自北而東

      。自西而南
      。陰陽之?dāng)?shù)。各得其半
      。即由兩以生四
      。兩儀生四象是也。

      陽由一三七九之一序

      。分為一三與七九兩系
      。陰由四二八六之一系。分而為四二與八六兩系
      。以成其四也

      故陽有太陽少陽。陰有太陰少陰

      。則一與九為太陽
      。三與七為少陽。四與六為太陰
      。二與八為少陰

      以在數(shù)之始終為太

      。中為少也。以此相分合
      。而變化成生成見
      。萬物自是出萬數(shù)自是成矣。

      合此兩系之?dāng)?shù)觀之

      。為一八三四
      。此自北而止于東南也。為六七二九
      。此由西北而止于南也

      兩數(shù)相錯(cuò)而正相得。以符天地生成之用

      。陰陽均平之?dāng)?shù)故也

      蓋左右兩行。亦陰陽之道路

      。二者必求其平均

      左之八與三。右之七與二

      。雖原來火木生成之?dāng)?shù)

      而二與八則互換其位以相合。若不換位

      。則三與二
      。七與八。皆相失
      。而生成之功不能見矣

      故二八易位而后陰陽之?dāng)?shù)以平。生成之功不改

      。此則天地之自然之妙
      。不可不知者也。

      因此互換

      。如是相對(duì)之位
      。皆合而成十。即一與九
      。三與七
      。二與八。四與六
      。莫不成土之成數(shù)
      。洛書中央用五。而不見十。不知十之?dāng)?shù)
      。恰藏于八方
      。以相合而后得之。

      河圖之合皆五

      。洛書之合皆十。明五十為天地之心
      。土為天地之中
      。萬物之本。其義至深切矣
      。夫洛書之象
      。明用者也。天地大用
      。在此圖中見之

      即易之卦象。亦于此圖明之

      南九北一

      。由乾坤變?yōu)殡x坎也。

      東三西七

      。由離坎變?yōu)檎馂閮兑病?/p>

      東北之八

      。西南之二。由震巽變?yōu)轸蘩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艮坤易其位焉?/p>

      東南之四

      。西北之六。由兌艮變?yōu)橘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巽乾首明其用焉?/p>

      此皆易象所自仿也

      。蓋河圖者體。合伏羲之卦

      而含文王卦之變者也

      。洛書者用。合文王之卦
      。而合文王之卦
      。而存伏羲之卦之體者也。

      二者必互觀之

      。方明其義
      。以天地之生化萬物。由一而眾
      。故由太極
      。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

      即由二氣

      。而五行。而九宮
      。皆由一而二
      。三而四。自少分多
      。自寡化眾
      。此生化自然之象。

      而圖書所示之例也

      。以生化之始
      。不離于一。故生化之眾

      不失其中

      。有此中極。則千萬變化
      。不亂其序
      。此中央之五。永不易者也

      而其他象數(shù)

      。則隨氣數(shù)所至。二五分合而成其變
      。變成而天地之大用見
      。萬物之生化出;
      。其理其事
      。固顯然如指掌矣!

      洛書言數(shù)

      。有明用者
      。有明變者。有與道同者
      。有與人事同者
      。大別之有三。

      (一)圖中之?dāng)?shù)與河圖異

      。河圖為五十五
      。洛書則四十五。

      此由天地生化

      。陰陽消長之?dāng)?shù)使然也
      。河圖言體
      。陰陽平均。此合乎道者也

      洛書則重在用

      。用者以陰從陽。以陽統(tǒng)陰
      。陽主陰從
      。天包地而生化方就其序。

      故陽數(shù)二十五不變

      。陰數(shù)以三十變?yōu)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明陽道常長。陰道常消
      。而以立天地之極。

      正陰陽之位

      。俾下毋僭上
      。小毋陵大。并育不害并生不賊
      。而全其用
      。以至無窮也。

      乃為陽位者五

      。為陰位者四
      。陽居四正。陰居四隅
      。陽正位中宮
      。陰環(huán)行四極。而后名正事順
      。體建用周

      雖陰陽似失其平衡。實(shí)則如是方得其平衡也

      。蓋陰氣不可長
      。中極不可亂。以五之陽正立中宮
      。而四圍二氣
      。仍自平均。未嘗偏頗
      。此其為數(shù)以四十五為制也

      (一)洛書之?dāng)?shù)。陰陽平列

      。而與河圖位異序殊

      與河圖數(shù)同而象二者何也

      。則河圖明天地生成者。所生成為五行
      。其位限于五

      又河圖明天地偶合者。其合以順逆

      。故序唯依陽順陰逆之例

      洛書則由河圖而推其變化以極其用。所象在生成之后

      。自五行推至九宮

      以明生化之序。由二五而可推至無窮也

      。故數(shù)位分而為九
      。又洛書明生化之例。

      本于二氣之交錯(cuò)

      。二氣分合
      。生化以眾。則數(shù)序之行
      。亦循環(huán)往復(fù)以至無盡

      而其序或順或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蛞票司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分此合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ハ嗤埔啤3善渥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亦天地生化自然之序

      萬類消長一定之例。有不易而易

      。不變而變
      。而變?nèi)圆皇АR兹圆粊y之道存焉

      故與河圖同異也

      。如陽數(shù)東北原位。以水木之生成
      。先后天之所始

      言先天之生成者首水。以天之一氣切化也

      。言后天之生成者首木
      。以天之二氣再化也

      故卦象以六為坤之用。定爻之?dāng)?shù)

      。以三為卦之?dāng)?shù)
      。以八之自乘。為全卦之?dāng)?shù)
      。皆取乎水木之?dāng)?shù)
      。以領(lǐng)先后天一切生成之象也。

      若西南之七九

      。則先天后天之生化各異

      先天之火在南。數(shù)為七

      。金在西
      。數(shù)為九。

      而后天之九屬火非金

      。七屬金非火
      。二者恰易其數(shù)。故變其位
      。蓋火之與金本相克也。

      非同水木之相生

      。既克則有勝有復(fù)
      。火之勝金于先天

      則金必復(fù)于后天

      。若勝而不復(fù)。則生化將窮
      。更何后天變化可言哉

      故在洛書火退而西。金進(jìn)而南

      。恰得其反
      。以成其序。

      蓋五行之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鸨匾蛲炼笊稹<然ヒ灼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得受中央之土氣

      。而后不相克而相生。生克之間
      。即在此易位數(shù)耳

      且因變化之例

      。必二氣之平衡。且相得有合也

      以火移西

      。以金移南。一則九與一對(duì)
      。一則七與三對(duì)

      皆合十而受土氣。以自成后天之化

      即以陰數(shù)言之

      。其變例亦同。以二之接七
      。而仍不失火之生成

      以二之對(duì)八而合十。以受土氣

      。此二之必移西南與西七接也

      其他四六八皆然。既以此互易

      。而后相得

      則其原位必依此變易而后成用。此固自然之理也

      (一)洛書中宮之?dāng)?shù)五

      。河圖之?dāng)?shù)十五。何也
      。則以河圖土之生成數(shù)全

      陰陽之體。不可少也

      。洛書以明用為主
      。土之德在五。言五已賅十

      前講河圖已詳其義

      。洛書之僅舉五者。又不獨(dú)以土德用五之例
      。蓋洛書明生化之變

      為后天之象。非河圖可比

      。后天之例
      。以生化為用。生化之道雖本于五行
      。而非止于五行

      故其象皆變河圖之原例

      。而成新例。

      后天者以生化無盡為用

      。故各方之?dāng)?shù)皆由內(nèi)而外
      。由寡而眾以分合變化示生化者也。生化既眾
      。象數(shù)益繁
      。而并生不害。并育不亂者以有中極也

      中極止于一

      。此數(shù)用五而去十。明其不二也
      。天地之道
      。一言可盡。

      為物不二

      。則生物不測
      。此即堯舜執(zhí)中之道。以本天地之用
      。而見于洛書者也

      天地以五為中心。五行以土為根本

      。萬物萬事以中一為立極

      皆自此象見之。以天道言之

      。則一切生化之?dāng)?shù)
      。不離于中五
      。而用以廣
      。德以大。萬物所倚
      。萬數(shù)所持
      。皆此五也。故曰:天地心
      。亦陰陽之中氣
      。五行之中道也。

      易傳曰顯諸仁

      。藏諸用
      。此二語即釋洛書者也。

      洛書之中五

      。即仁也
      。而曰藏用者
      。則言洛書用五藏十也。夫陰陽二道
      。相倚而成用
      。而陰必藏。陽必顯

      一藏一顯

      。其用始大。五與十皆土數(shù)
      。即土德也
      。一屬于仁陽也。一屬于智陰也
      。用仁而藏智
      。仁顯而智不顯。藏也者非去而不用
      。言藏之于內(nèi)
      。不以顯也。

      蓋天下之道

      。必首德行
      。仁為人之全德。亦天地之全德也
      。若智者
      。以成仁之用也。不可獨(dú)用

      仁顯其德

      。而智全其用。則用不顯而自大
      。是中庸成已成物之功
      。所謂不慮而中。不思而得者也
      。唯圣與至誠則之

      以人之生本乎仁。仁之德無不全也

      。而智成之
      。即陰陽之道也。顯仁藏智
      。智在仁中
      。即扶陽抑陰之道也。

      此義則本于洛書。洛書顯五而藏十非無十也

      四正四偶

      。所合皆十。即所謂藏也
      。藏之于內(nèi)
      。而獨(dú)顯五。以明立極之義
      。實(shí)為天地微妙之道所見者也

      天地之功。見于生成皆仁德也

      。不見其智
      。而功莫與大。

      此即能藏其智以成其用也

      人若忘乎此義

      。不顯其仁而用智焉。是悖天逆道
      。無不敗矣
      。尚何成哉。

      故洛書用五之義至深切矣

      洛書明變化之例

      。示生化之用。其所包者廣
      。此略舉其大者耳
      。要將河圖之象數(shù)。與之一一對(duì)參
      。而求其變化之跡
      。則可漸悟天地生物之則。圣人易教之心矣夫


      道家經(jīng)典.CN

      《周易集解》卷十四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干寶曰:衍
      ,合也


      崔覲曰:案《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既言蓍數(shù)
      ,則是說大衍之?dāng)?shù)也
      。明倚數(shù)之法當(dāng)參天兩地。參天者
      ,謂從三始
      ,順數(shù)而至五
      、七、九
      ,不取于一也
      。兩地者,謂從二起
      ,逆數(shù)而至十
      、八、六
      ,不取于四也
      。此因天地致上,以配八卦
      ,而取其數(shù)也
      。艮為少陽,其數(shù)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矠橹嘘枺鋽?shù)五
      。震為長陽
      ,其數(shù)七。乾為老陽
      ,其數(shù)九
      。兌為少陰,其數(shù)二
      。離為中陰
      ,其數(shù)十。巽為長陰
      ,其數(shù)八
      。坤為老陰,其數(shù)六
      。八卦之?dāng)?shù)
      ,總有五十。故云:大衍之?dāng)?shù)五十也
      。不取天數(shù)一
      、地?cái)?shù)四者,此數(shù)八卦之外
      ,大衍所不管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長陽七七之?dāng)?shù)也。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dāng)?shù)
      ,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dāng)?shù)焉
      。蓍圓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
      ,陰陽之別也
      。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
      ,虛而不用也
      。且天地各得其數(shù),以守其位
      ,故太一亦為一數(shù)
      ,而守其位也。

      王輔嗣云:演天地之?dāng)?shù)
      ,所賴者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也
      。不用而用以之通
      ,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即易之太極也
      。四十有九
      ,數(shù)之極者。但言所賴五十
      ,不釋其所從來
      ,則是億度而言,非有實(shí)據(jù)
      。其一不用
      ,將為法象太極,理縱可通
      。以為非數(shù)而成
      ,義則未允,何則
      ?不可以有對(duì)無
      ,五稱五十也。

      孔疏釋賴五十
      ,以為萬物之策
      ,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大推演天地之?dāng)?shù)
      ,唯用五十策也
      。又釋其用四十九,則有其一不用
      ,以為策中
      ,其所揲蓍者,唯四十有九
      。其一不用
      ,以其虛無,非所用也
      ,故不數(shù)矣


      又引顧歡同王弼所說,而顧歡云:立此二十?dāng)?shù)以數(shù)神
      ,神雖非數(shù)而著
      ,故虛其一數(shù),以明不可言之義也


      案:崔氏探玄:病諸先達(dá)
      ,及乎自料,未免小疵
      。既將八卦陰陽以配五十之?dāng)?shù)
      ,余其天一地四無所稟承,而云八卦之外在衍之所不管者
      ,斯乃談何容易哉
      。且圣人之言,連環(huán)可解
      ,約文申義
      ,須窮指歸。即此間云天數(shù)五
      ,地?cái)?shù)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
      ,地?cái)?shù)三十
      ,凡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是結(jié)大衍之前義也
      。既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將五合之?dāng)?shù)配屬五行也
      。故云大衍之?dāng)?shù)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更減一以并五
      ,備設(shè)六爻之位
      ,著卦兩兼
      ,終極天地五十五之?dāng)?shù)也。自然窮理盡性
      ,神妙無方
      ,藏往知來,以前民用
      ,斯之謂矣


      分而為二以象兩,

      崔覲曰:四十九數(shù)合而未分
      ,是象太極也
      。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

      掛一以象三


      孔穎達(dá)曰:就兩儀之中
      ,分掛其一于最小指間,而配兩儀
      ,以象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


      崔覲曰:分揲其蓍
      ,皆以四為數(shù),一策一時(shí)
      ,故四策
      ,以象四時(shí)也。

      歸奇于扐以象閏


      虞翻曰:奇所掛一策
      ,扐所揲之余,不一則二
      ,不三則四也
      。取奇以歸扐,扐并合掛左手之小指
      ,為一扐
      ,則以閏月定四時(shí)成歲。故?歸奇于扐
      ,以象閏?者也


      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虞翻曰:謂已一扐
      ,復(fù)分掛如初揲之。歸奇于初扐
      ,并掛左手次小指間
      ,為再扐
      ,則再閏也。又分扐揲之如初
      ,再掛左手第三指間
      ,成一變,則布掛之一爻
      。謂已二扐
      ,又加一
      ,為三
      ,并重合前二扐,為五歲
      ,故?五歲再閏?
      。再扐而后掛,此參伍以變
      ,據(jù)此
      ,為三扐。不言三閏者
      ,閏歲余十日
      ,五歲閏六十日盡矣。后扐閏余分
      ,不得言三扐二閏
      。故從言?再扐而后掛?者也。

      天數(shù)五
      ,地?cái)?shù)五


      虞翻曰:天數(shù)五,謂一
      、三
      、五、七
      、九
      。地?cái)?shù)五,謂二
      、四
      、六、八
      、十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虞翻曰:五位謂五行之位
      。甲乾
      、乙坤相得,合木
      ,謂天地定位也
      。丙艮、丁兌相得
      ,合火
      ,山澤通氣也。戊坎
      、已離相得
      ,合土,水火相逮也
      。庚震
      、辛巽相得,合金
      ,雷風(fēng)相薄也
      。天壬、地癸相得
      ,合水
      ,言陰陽相薄,而戰(zhàn)于乾
      。故?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或以一六合水
      ,二七合火
      ,三八合木,四九合金
      ,五十合土也


      天數(shù)二十有五,

      虞翻曰:一
      、三
      、五、七
      、九
      ,故二十五也。

      地?cái)?shù)三十


      虞翻曰:二
      、四、六
      、八
      、十
      ,故三十也。

      凡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


      虞翻曰:天二十五
      ,地三十,故五十有五
      。天地?cái)?shù)見地此
      ,故大衍之?dāng)?shù)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荀爽曰:在天為變,在地為化
      ,在地為鬼
      ,在天為神


      姚信曰:此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
      ,分為爻者,故能成就乾坤之變化
      ,能知鬼神之所為也
      。侯果曰:夫通變化,行鬼神
      ,莫近于數(shù)
      ,故老聃謂子曰:汝何求道?對(duì)曰:吾求諸數(shù)
      。明數(shù)之妙通于鬼神矣


      乾之冊(cè)二百一十有六,

      荀爽曰:陽爻之冊(cè)
      ,三十有六
      。乾六爻皆陽,三六一百八十
      ,六六三十六
      ,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陽爻九
      ,合四時(shí)
      ,四九三十六,是其義也


      坤之冊(cè)百四十有四


      荀爽曰:陰爻之冊(cè),二十有四
      。坤六爻皆陰
      ,二六一百二十
      ,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
      。陰爻六
      ,合二十四氣,四六二百四十也


      凡三百有六十
      ,當(dāng)期之日。

      陸績?cè)唬喝赵率粫?huì)
      ,積三百五十四日有寄為一會(huì)
      。今云三百六十當(dāng)期,則入十三月六日也
      。十二月為一期
      ,故云?當(dāng)期之日?也。

      二篇之冊(cè)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也。

      侯果曰:二篇謂上下經(jīng)也
      。共六十四卦
      ,合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
      。則陽爻一百九十二
      ,每爻三十六冊(cè),合六千九百一二冊(cè)
      。陰爻亦一百九十二
      ,每爻二十四冊(cè),合四千六百八冊(cè)
      。則二篇之冊(cè)合萬一千五百二十
      ,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


      荀爽曰:營者
      ,謂七、八
      、九
      、六也。

      陸績?cè)唬悍侄鵀槎韵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一營也
      ;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
      ,三營也
      ;歸奇于扐以象閏,四營也
      。謂四度營為
      ,方成易之一爻者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


      荀爽曰:二揲策掛左手一指間
      ,三指間滿,而成一爻
      。又六爻
      ,三六十八,故?十有八變而成卦?也


      八卦而小成


      侯果曰:謂三畫成天地、雷風(fēng)
      、日月
      、山澤之象。此八卦未盡萬物情理
      ,故曰?小成?也


      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虞翻曰:引謂庖犧引信三才,兼而兩之以六畫
      。觸
      ,動(dòng)也。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
      ,故?引而信之
      ,觸類而長之?。其取類也大
      ,則發(fā)揮剛?cè)岫骋病?br>
      天下之能事畢矣


      虞翻曰:謂乾以簡能,能說諸心
      ,能研諸侯之慮
      ,故?能事畢?。

      顯道神德行


      虞翻曰:顯道神德行
      ,乾二五之坤,成離日坎月,日月在天
      ,運(yùn)行照物
      ,故?顯道神德行?。默而成
      ,不言而信
      ,存于德行者也。

      是故可與酬酢
      ,可與右神矣


      《九家易》曰:陽往為酬,陰來為酢
      ,陰陽相配
      ,謂之右神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友源笱芤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至于能事畢矣。此足以顯明易道
      ,又神易德行
      ,可與經(jīng)義相斟酌也。故喻以賓主酬酢之禮
      ,所以助前圣發(fā)見其神秘矣
      。禮飲酒,主人酌賓
      ,為獻(xiàn)
      ;賓酌主人,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主人飲之,又酌賓
      ,為酬也
      。先舉為酢,答報(bào)為酬
      ,酬取其報(bào)
      ,以象陽唱陰和,變化相配
      ,是助天地明其鬼神者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虞翻曰:在陽稱變
      ,乾五之坤
      ;在陰稱化,坤二之乾
      。陰陽不測之謂神
      ,知變化之道者,故知神之所為
      。諸儒皆上子曰為章首
      ,而荀馬又從之,甚非者矣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崔覲曰:圣人德合天地
      ,智周萬物,故能用此易道
      。大略有四:謂尚辭
      、尚變、尚象
      、尚占也


      以言者尚其辭;

      虞翻曰:圣人之情
      ,見于辭
      ,系辭焉,以盡言也


      以動(dòng)者尚其變


      陸績?cè)唬鹤冎^爻之變化,當(dāng)議之而后動(dòng)矣


      以制器者尚其象


      荀爽曰:結(jié)繩為網(wǎng)罟,蓋取諸離
      ,此類是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

      虞翻曰:乾蓍稱筮
      ,動(dòng)離為龜。龜稱卜
      ,動(dòng)則玩其占
      ,故?尚其占者?也。

      是故君子將有為也
      ,將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

      虞翻曰:有為謂建侯
      ,有行謂行師也
      。乾二五之坤成震,有師象。震為行
      ,為言問
      。故?有為有行?。凡應(yīng)九筮之法
      ,則筮之
      ,謂問于蓍龜,以言其吉兇
      。爻象動(dòng)內(nèi)
      ,吉兇見外。蓍德圓神
      ,卦德方智
      。故史擬神智以斷吉兇也。

      其受命也如響


      虞翻曰:言神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不言善應(yīng)
      。乾二五之坤成震巽
      ,巽為命,故?受命?
      。同聲相應(yīng)
      ,故如響也。

      無有遠(yuǎn)近幽深
      ,遂知來物


      虞翻曰:遠(yuǎn),謂天
      。近
      ,謂地。深
      ,謂陽
      。陰,謂幽
      。來物
      ,謂乾坤。神以知來
      ,感而遂通
      ,謂幽贊神明而生蓍也。

      非天下之至精
      ,其孰能與于此


      虞翻曰:至精
      ,謂乾純粹精也。

      參伍以變
      ,錯(cuò)綜其數(shù)


      虞翻曰:逆上稱錯(cuò)。綜
      ,理也
      。謂五歲再閏,再扐而后掛
      ,以成一爻之變
      ,而倚六畫之?dāng)?shù),卦從下升
      。故?錯(cuò)綜其數(shù)?
      ,則三天兩地而倚數(shù)者也。

      通其變
      ,遂成天下之文


      虞翻曰:變而通之,觀變陰陽始立卦
      。乾坤相親
      ,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
      ,故曰文


      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


      虞翻曰:數(shù)六畫之?dāng)?shù)
      。六爻之動(dòng),三極之道
      ,故定天下吉兇之象也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虞翻曰:謂參伍以變
      ,故能成六爻之義。六爻之義
      ,易以貢也


      易無思也,無為也


      虞翻曰: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涂
      ,一致而百慮
      ,故無所為
      。謂其靜也專。

      寂然不動(dòng)


      虞翻曰:謂隱藏坤初
      ,幾息矣。專
      ,故不動(dòng)者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虞翻曰:感
      ,動(dòng)也
      。以陽變陰,通天下之故
      ,謂發(fā)揮剛?cè)岫痴咭病?br>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于此。

      虞翻曰:至神
      ,謂易隱初入微
      ,知幾其神乎!

      韓康伯曰:非忘象者
      ,則無以制象
      。非遺數(shù)者,則無以極數(shù)
      。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
      ,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yīng)
      。斯蓋功用之母
      ,象數(shù)所由立。故曰:非至精
      、至變
      、至神,則不能與于此也
      。夫易
      ,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荀爽曰:謂伏羲畫卦
      ,窮極易幽深
      ;文王系辭,研盡易幾微者也


      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深謂幽贊神明
      。無有遠(yuǎn)近幽深
      ,遂知來物
      ,故?通天下之志?,謂蓍也


      唯幾也
      ,故能成天下之務(wù);

      虞翻曰:務(wù)
      ,事也
      。謂易研幾開物,故?成天下之務(wù)?
      。謂卦者也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虞翻曰:神,謂易也
      。謂日月斗在天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從天西轉(zhuǎn)
      ,故?不疾而速?。星寂然不動(dòng)
      ,隨天右周
      ,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
      ,此之謂也。

      侯果曰:言易唯深唯神
      ,蘊(yùn)此四道
      。因圣人以章,故曰?圣人之道?矣


      天一


      水甲。

      地二


      火乙


      天三,

      木丙


      地四


      金丁。

      天五,

      土戊


      地六


      水已


      天七


      火庚。

      地八


      木辛


      天九,

      金壬


      地十


      土癸。此則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有五
      。蓍龜所從生
      ,圣人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此上
      ,虞翻義也。

      子曰:夫易何為而作也


      虞翻曰:問易何為取天地之?dāng)?shù)也


      夫易開物成務(wù),

      陸績?cè)唬洪_物謂庖犧引伸八卦
      ,重以為六十四
      。觸長爻策,至于萬一千五百二十
      ,以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
      。故曰?開物?。圣人觀象而制網(wǎng)耒耜之屬
      ,以成天下之務(wù)
      ,故曰?成務(wù)?也。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虞翻曰:以陽辟坤,謂之?開物?
      。以陰翕乾
      ,謂之?成務(wù)?。冒
      ,觸也
      。觸類而長之如此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九家易》曰:凡言是故者
      ,承上之辭也
      。謂以動(dòng)者尚其變,變而通之
      ,以通天下之志也


      以定天下之業(yè),

      《九家易》曰:謂以制器者尚其象也
      。凡事業(yè)之未立
      ,以易道決之,故言以定天下之業(yè)


      以斷天下之疑


      《九家易》曰:謂卜筮者尚其占也。占事知來
      ,故定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崔覲曰:蓍之?dāng)?shù)七七四十九
      ,象陽。圓
      ,其為用也
      。變通不定,四之以知來物
      ,是蓍之德圓而神也
      。卦之?dāng)?shù)八八六十四
      ,象陰
      。方
      ,其為用也
      。爻位有分
      ,因之以藏往知事
      ,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六爻之義易以貢


      韓康伯曰:貢
      ,告也
      。六爻之變易以告吉兇也。

      圣人以此先心


      韓康伯曰:洗濯萬物之心者也


      退藏于密,

      陸績?cè)唬菏茌辇斨畧?bào)應(yīng)
      ,決而藏之于心也


      吉兇與民同患。

      虞翻曰:圣人謂庖犧。以蓍神知來
      ,故以?先心?
      。陽動(dòng)入巽,巽為退伏
      ,坤為閉戶
      ,故藏密。謂齊于巽以神明其德
      。陽吉陰兇
      ,坤為民,故?吉兇與民同患?
      。謂作易者有憂患也。

      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


      虞翻曰:乾神知來,坤知藏往
      。來謂出見
      ,往謂藏密也。

      其孰能與于此哉


      虞翻曰:誰乎能為此哉
      ?謂古之聰明睿知之君也。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虞翻曰:謂大人也
      。庖犧在乾五。動(dòng)而之坤
      ,與天地合聰明
      。在坎則聰。在離則明
      。神武謂乾
      。睿知謂坤。乾坤坎離
      ,反復(fù)不衰
      ,故?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


      虞翻曰:乾五之坤,以離日照天
      ,故?明天之道?
      。以坎月照坤,故?察民之故?。坤為民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陸績?cè)唬荷裎铮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圣人興蓍以別吉兇
      ,先民而用之,民皆從焉
      ,故曰?以前民用?也


      圣人以此齋戒,

      韓康伯曰:洗心曰?齋?
      。防患曰?戒?


      以神明其德夫。

      陸績?cè)唬菏ト艘暂槟苣嬷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除害就利
      ,清絜其身,故曰?以此齋戒?也
      。吉而后行
      ,舉不違失其德,富盛見稱神明
      ,故曰?神明其德?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

      虞翻曰:闔
      ,閉翕也
      。謂從巽之坤,坤柔象夜
      ,故以閉戶者也


      辟戶謂之乾,

      虞翻曰:辟
      ,開也
      。謂從震之乾,乾剛象晝
      ,故以開戶也


      一闔一辟謂之變,

      虞翻曰:陽變闔陰
      ,陰變辟陽
      ,剛?cè)嵯嗤疲兓病?br>
      往來不窮謂之通


      荀爽曰:謂一冬一夏
      ,陰陽相變易也
      。十二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
      ,故?通?也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荀爽曰:謂日月星辰
      ,光見在天而成象也。萬物生長
      ,在地成形
      ,可以為器用者也。

      制而用之謂之法


      荀爽曰:謂觀象于天
      ,觀形于地,制而用之
      ,可以為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陸績?cè)唬菏ト酥破饕灾苊裼茫弥贿z
      ,故曰?利用出入?也
      。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
      ,故謂之?神?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干寶曰:發(fā)初言?是故?
      ,總眾篇之義也。虞翻曰:太極
      ,太一也
      。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


      兩儀生四象


      虞翻曰:四象,四時(shí)也
      。兩儀
      ,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
      ,成坎
      、離
      、震、兌
      。震春兌秋
      ,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
      。歸妹卦備
      ,故《彖》獨(dú)稱天地之大義也。

      四象生八卦


      虞翻曰:乾二五之坤
      ,則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
      ,則生巽離兌
      。故?四象生八卦?。乾坤生春
      ,艮兌生夏
      ,震巽生秋,坎離生冬者也


      八卦定吉兇


      虞翻曰:陽生則吉,陰生則兇
      。謂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已言于上
      ,故不言生,而獨(dú)言定吉兇也


      吉兇生大業(yè)


      荀爽曰:一消一息,萬物豐殖
      ,富有之謂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翟元曰:見象立法
      ,莫過天地也


      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

      荀爽曰:四時(shí)相變
      ,終而復(fù)始也


      縣象著有莫大乎日月,

      虞翻曰:謂日月縣天
      ,成八卦象
      。三日莫
      ,震象出庚;八日
      ,兌象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皇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乾象盈甲
      ;十七日旦,巽象退辛
      ;二十三日
      ,艮象消丙;三十日
      ,坤象滅乙
      。晦夕朔旦
      ,坎象流戊
      。日中則離,離象就已
      ,戊已土位
      ,象見于中,日月相推
      ,而明生焉
      。故?縣角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


      崇高莫大乎富貴;

      虞翻曰:謂乾正位于五
      ,五貴坤富
      ,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貴也


      備物致用
      ,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虞翻曰:神農(nóng)黃帝堯舜也
      。民多否閉,取乾之坤
      ,謂之?備物?
      。以坤之乾,謂之?致用?
      。乾為物
      ,坤為器用
      。否四之初,耕稼之利
      ;否五之初
      ,市井之利;否四之二
      ,舟楫之利
      ;否上之初,牛馬之利
      。謂十三蓋取以利天下
      。通其變,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圣人作而萬物睹
      ,故?莫大乎圣人?者也


      探嘖索隱,鉤深致遠(yuǎn)
      ,以定天下之吉兇
      ,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


      虞翻曰:探
      ,取。嘖
      ,初也
      。初隱未見,故?探嘖索隱?
      。則幽贊神明而生蓍
      ,初深,故曰?鉤深?
      。致遠(yuǎn)謂乾
      。乾為蓍,乾五之坤
      。大有離為龜
      。乾生,知吉
      。坤殺
      ,知兇。故?定天下之吉兇?
      ,?莫善于蓍龜?也


      侯果曰:亹
      ,勉也。夫幽隱深遠(yuǎn)之情
      ,吉兇未兆之事
      ,物皆勉勉然愿知之,然不能也
      。及蓍成卦
      ,龜成兆也。雖神道之幽密
      ,未然之吉兇
      ,坐可觀也。是蓍龜成天下勉勉之圣也


      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

      孔潁達(dá)曰:謂成蓍龜
      ,圣人法則之
      ,以為卜筮者也。

      天地變化
      ,圣人效之


      陸績?cè)唬禾煊袝円顾臅r(shí)變化之道,圣人設(shè)三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


      天垂象
      ,見吉兇,圣人象之


      荀爽曰:謂在璇璣
      、玉衡,以齊七政也


      宋衷曰:天垂陰陽之象
      ,以見吉兇。謂日月薄蝕
      ,五星亂行,圣人象之
      。亦著九六爻位得失示人
      ,所以有吉兇之占也。

      河出圖
      ,洛出書
      ,圣人則之。

      鄭玄曰:《春秋緯》云:河以通乾
      ,出天苞
      。洛以流坤
      ,吐地符。河龍圖發(fā)
      ,洛龜書成
      ,?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装矅唬?河圖?則八卦也,?洛書?則九疇也
      。侯果曰:圣人法?河圖?
      、?洛書?,制歷象以示天下也


      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

      侯果曰:四象
      ,謂上文神物也
      、變化也、垂象也
      、圖書也
      ,四者治人之洪范。易有此象
      ,所以示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虞翻曰:謂系《彖》
      、《象》之辭,八卦以象告也


      定之以吉兇
      ,所以斷也。

      虞翻曰:系辭焉以斷其吉兇
      ,八卦定吉兇
      ,以斷天下之疑也。

      《易》曰: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


      侯果曰:此引大有上九辭以證之義也。大有上九履信思順
      ,自天右之
      ,言人能依四象所示,系辭所告,又能思順
      ,則天及人皆共右之
      ,吉無不利者也。

      子曰:右者
      ,助也


      虞翻曰:大有兌為口,口助稱右


      天之所助者順也


      虞翻曰:大有五以陰順上,故為?天國者順也?


      人所助者信也


      虞翻曰:信,謂二也
      。乾為人
      ,為信,庸言之信也


      履信思乎順
      ,有以尚賢也。

      虞翻曰:大有五應(yīng)二而順上
      ,故?履信思順?
      。比坤為順,坎為思
      。乾為賢人
      ,坤伏乾下,故?有以尚賢者?也


      是以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也。

      崔覲曰:言上九履五厥孚
      ,履人事以信也
      。比五而不應(yīng)三,思天道之順也
      。崇四匪彭
      ,明辯于五,又以尚賢也
      。以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重引易文
      ,以證成其義。

      子曰: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虞翻曰:謂書易之動(dòng)
      ,九六之變,不足以盡易之所言
      。言之則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


      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侯果曰:設(shè)疑而問也
      。欲明立象可以盡圣人言意也。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


      崔覲曰:言伏羲仰觀俯察
      ,而立八卦之象,以盡其意


      設(shè)卦以盡情偽


      崔覲曰:設(shè)卦謂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之情偽
      ,盡在其中矣


      系辭焉以盡其言,

      崔覲曰:文王作卦爻之辭
      ,以系伏羲立卦之象
      。象即盡意,故辭亦盡言也


      變而通之以盡利


      陸績?cè)唬鹤內(nèi)侔耸呢常瓜嘟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盡天下之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虞翻曰:神
      ,易也
      。陽息震為鼓,陰消巽為舞
      ,故?鼓之舞之以盡神?


      荀爽曰:鼓者,動(dòng)也
      ,舞者
      ,行也。謂三百八十四爻
      ,動(dòng)行相反其卦
      ,所以盡易之神也。

      乾坤其易之缊邪?

      虞翻曰:缊藏也
      。易麗乾藏坤
      ,故為?易之缊?也。

      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侯果曰:缊,淵隩也
      。六子因之而生
      ,故云?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
      ,則無以見易


      荀爽曰:毀乾坤之體,則無以見陰陽之交易也


      易不可見
      ,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侯果曰:乾坤者
      ,動(dòng)用之物也
      。物既動(dòng)用,則不能毀息矣
      。夫動(dòng)極復(fù)靜
      ,靜極復(fù)動(dòng),雖天地至此
      ,不違變化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崔覲曰:此結(jié)上文
      ,兼明易之形器變通之事業(yè)也。凡天地萬物
      ,皆有形質(zhì)
      。就形質(zhì)之中,有體有用體者
      ,即形質(zhì)也
      。用者,即形質(zhì)上之妙用也
      。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
      ,則是道也。其體比用
      ,若器之于物
      ,則是體為形之下
      ,謂之為器也。假令天地圓蓋方軫為體為器
      ,以萬物資始資生為用為道
      ;動(dòng)物以形軀為體為器,以靈識(shí)為用為道
      ;植物以枝干為器為體,以生性為道為用


      化而裁之謂之變


      翟元曰:化變則柔而則之,故?謂之變?也


      推而行之謂之通


      翟元曰:推行陰陽,故謂之通也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
      ,謂之事業(yè)。

      陸績?cè)唬鹤兺ūM利
      ,觀象制器
      ,舉而措之于天下,民咸用之以為事業(yè)


      《九家易》曰:謂圣人畫卦
      ,為萬民事業(yè)之象,故天下之民尊之
      ,得為事業(yè)矣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嘖


      崔覲曰:此重明易之缊
      ,更引易象及辭以釋之。言伏羲見天下深漬
      ,即易之缊者也


      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謂之象


      陸績?cè)唬捍嗣髡f立象盡意,設(shè)卦盡情偽之意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dòng)
      ,而觀其會(huì)通,以行其典禮


      侯果曰:典禮有時(shí)而用
      ,有時(shí)而去
      ,故曰?觀其會(huì)通?也。

      系辭焉以斷其吉兇
      ,是故謂之爻


      崔覲曰:言文王見天下之動(dòng),所以系象而為其辭
      ,謂之為爻


      極天下之嘖者存乎卦,

      陸績?cè)唬貉载韵髽O盡天下之深情也


      鼓天下之動(dòng)者存乎辭


      宋衷曰:欲知天下之動(dòng)者,在于六爻之辭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
      ,推而行之存乎通;

      崔覲曰:言易道陳陰陽變化之事耐用裁成之
      ,存乎其變
      。推理達(dá)本而行之,在乎其通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荀爽曰:茍非其人
      ,道不虛行也


      崔覲曰:言易神無不通,明無不照
      ,能達(dá)此理者
      ,存乎其人。謂文王述《易》之圣人


      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九家易》曰:默而成謂陰陽相處也
      ;不言而信謂陰陽相應(yīng)也。德者有實(shí)
      ,行者相應(yīng)也
      。崔覲曰:言伏羲成六十四卦,不有言述
      ,而以卦象明之
      。而人信之,在乎合天地之德
      ,圣人之行也

      河圖
      、洛書
      、八卦、易經(jīng)之間的關(guān)系
      ,有誰能給我通俗的講講

      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他們四個(gè)屬于一種遞進(jìn)的關(guān)系

      。1、河圖和八卦
      。傳說中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河圖)
      ,與自己的觀察,畫出的“八卦”
      ,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八卦源于陰陽概念一分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歷法
      ,但它的“根”是《河圖》
      。2、洛書和河圖
      。他倆有點(diǎn)像親兄弟
      ,都是伏羲所創(chuà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掇o?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吩诮忉尅昂訄D洛書”一詞時(shí)說:“……傳說伏羲氏時(shí)有龍馬從黃河出現(xiàn),背負(fù)‘河圖’
      ;有神龜從洛水出現(xiàn)
      ,背負(fù)‘洛書’。伏羲根據(jù)這種‘圖’
      、‘書’畫成八卦
      ,就是后來《周易》(易經(jīng))的來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易經(jīng),即是《周易》
      。如果說洛書和河圖是兄弟
      ,那么易經(jīng)和周易也是好兄弟
      。據(jù)說周易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jù)《河圖》、《洛書》演繹并加以總結(jié)概括而來(同時(shí)產(chǎn)生了易經(jīng)八卦圖)
      ,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jié)晶
      ,被譽(yù)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
      。他們四個(gè)
      ,在最根本的哲學(xué)層面上,是一脈相承的
      。您好
      ,如果滿意,請(qǐng)采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shí)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shí)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shí)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fēng)行澤上。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huì)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兇
      。六三:不節(ji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