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其背不獲其身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行其庭不見其人圣人以此齋戒神明其德
道乃天地心,愚癡不解尋。
破衣要縫補,須用水磨針。
紅紅白白水中蓮,出污泥中色轉(zhuǎn)鮮。
莖直藕空蓬又實,修行妙理恰如然。
一條直路少人尋,尋到山根始入門。
坐定更知行炁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時時灌溉,常教玉樹氣回根,
日日栽培,不使金花精脫蒂。
不是玄門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
若能尋著來時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這句話頭,唐宋神仙謂之沐浴,近代諸人標為艮背,總只是這個道理,這個竅妙。原夫心屬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義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義也。
故初機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緊,未免有煩燥火炎之患,是以暫將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養(yǎng),自然念慮不生。即白玉蟾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是也。
然沐浴雖為洗心之法,艮背雖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則是矣,皆未到實際之地。此向上一著,千圣秘而不傳后世。學徒所以罕聞、罕遇。人若明得此竅,真可以奪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夾脊雙關(guān)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召攝靈陽,救護命寶。此非修行徑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滅,此息先滅,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內(nèi)隨母呼吸,受氣而成此縷,與母聯(lián)屬,漸吹漸開,中空如管,通氣在來,前通于臍,后通于腎,上通夾脊泥丸,至山根而生雙竅,由雙竅下至準頭,而成鼻之兩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時,我之氣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氣,天地之氣通太虛之氣,竅竅相通,無有隔閡。幾乎氣數(shù)滿足,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囚地一聲,一點元陽落于立命之處。自此后天用事,雖有呼吸往來,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駐于其中。凡夫塵生塵滅,萬死萬生,只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
太上教人修煉而長生者,由其能奪天地之正氣。人之所以能奪天地之正氣者,由其有兩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間,亦可以奪天地之正氣而壽綿長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氣弱,所吸天地之正氣隨呼而出,身中元氣不為己之所有,反為天地所奪。何也?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
一切常人,時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與祖氣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腮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與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而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后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義。既得深深,則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
今之人,有調(diào)息、數(shù)息、抑息、閉息,皆是隔靴止癢,不得到于玄竅。
此竅初凝,就生兩腎,次生其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撐天。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謂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xiāng)。
欲通此竅,先要存想山根,則呼吸之氣漸次通夾脊,透混元,而直達于命府,方才子母會合,破鏡重圓,漸漸擴充,則根本完固,救住命寶,始可言其修煉。按了真了曰:欲點常明燈,當用添油法。尹師曰:涵養(yǎng)本原為先,救護命寶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復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續(xù)盡燈而復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點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千燈滅,氣絕身亡。然非此竅則不能添油,非添油則不能接命,命不接則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無常到來,則懵懵然而去矣。故呂公曰:嗇精宜及早,接命莫教遲。果然是接之則長生,不接則夭死。
蓋人稟天地氣數(shù)有限,不知保養(yǎng),自暴自棄,如劉海蟾云: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jù);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闔辟之機一停,呼吸之氣立斷。嗚呼!生死機關(guān),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況此著工夫最是簡易,不拘行住坐臥,常損此心,退藏夾脊之竅,則天地之正氣可扯而進,與己混元真精凝結(jié)丹田,以為起生之本。蓋以天地無涯之元炁,而續(xù)我有限之形軀,不亦易乎?
學者只要認定此竅,守而不離,久久純熟,則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銷其雜慮,降其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既上,真息自現(xiàn),真念無念,真息無息。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恒存。性存命固、懸念俱銷,此性命雙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無根之樹,全憑氣息以為根株,一息不來,命非己有。故欲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真氣恒隨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長生有路矣。
此段當與第三節(jié)蟄伏藏氣穴同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1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性命圭旨30.涵養(yǎng)本原,救護命寶修煉···
下一篇: 性命圭旨10.日烏月兔說修煉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