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不死之人。故曰: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是也。
此心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其體不生不滅,其相無去無來。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
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這個;成仙成fo,也是這個;戴角披毛,也是這個。
圣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無別途;登涅槃,唯此一法。然世間萬匯,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無色相可窺,端端正正,停停當當,分分曉曉的,而人不悟其所本來也。
不悟者何,為有妄心。何為妄心?蓋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迷卻真心,不自覺知,故受輪轉(zhuǎn),枉入諸趣,原夫真心無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則失彼元精,枯湛發(fā)知,故轉(zhuǎn)智為識,形中妄心,名之曰識。
心本無知,由識故知;性本無性,由識故生。生身種子,萌孽于茲,開有漏華,結(jié)生死果。今人妄認方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劫劫輪回之種子耳。
故景岑云: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是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復我元初常明本體。
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wǎng)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凈,天理時時現(xiàn)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儒曰:靈臺。
道曰:靈關。
釋曰:靈山。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fo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凈、明妙、虛散、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fo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融,故曰fajie,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凈。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fo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tǒng)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圣。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欲息輪回,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fā)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nèi)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diào)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
二六時中,眼常要內(nèi)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于舌準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jīng)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進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后。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fā)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jīng)曰:機在目。
道德經(jīng)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于外所以養(yǎng)其中也。
金笥寶箓曰:眼乃神通玄牝門,抑之于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jīng)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jīng)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僥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
昔黃帝三月內(nèi)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圓覺經(jīng)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于此。
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xù)是藥。
當知妄念起于識根,對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fo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zhuǎn)其名,不轉(zhuǎn)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凈,復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識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回種子。既無輪回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凈凈,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yǎng)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fā),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辟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沖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qū)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咸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云: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是知一切諸圣,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fo,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證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諸怫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圣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
如寶藏論云:夫天地之內(nèi),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nèi)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睹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凈非瑩,法爾圓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zhuǎn)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于陰人之坑。哀哉!哀哉!其為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間寂無物,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cè)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圣,其用也靈??蔀榇蟮乐婢渚蹯`,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魚在海,而不知水。故fo經(jīng)云:一切眾生,從曠劫來,迷列本心,不自覺悟。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漚。以此迷中復迷,妄中起妄,隨境流轉(zhuǎn),離目生情。取十萬端,無時暫暇。至使起惑造業(yè),循環(huán)六道,密網(wǎng)自圍,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靈潤曰:妄情牽引何時了,辜負靈臺一點光。夫靈臺一點光者,即真如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靈。極高明,極廣大?;f法之王,為群有之體。堅徹三界,橫亙十方。自混飩未辟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以后,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凈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圣域矣。
雖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漸次引入法門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升一級,自有一級規(guī)模。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凈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fo知見開發(fā)自心,時以fo平等廣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y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回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證涅槃。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后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云:只為丹經(jīng)無口訣,教君何處結(jié)靈胎?殊不知經(jīng)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憫之,今將丹經(jīng)梵典中之口訣,—一指出,留與后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zhèn)蔚脑嚱鹗?/p>
太玄真人云:父母生前一點靈,不靈只為結(jié)成形。成形罩卻光明種,放下依然徹底清。
空照禪師云:這個分明個個同,能包天地運虛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靈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心如明鏡連天凈,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覺禪師云:pusa從來不離真,自家昧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三茅真君云:靈臺湛湛似冰壺,只許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豈能證道合清虛?
天然禪師云: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yī)。欲知是fo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
主敬道人云:未發(fā)之前心是性,已發(fā)之后性是必。心性源頭參不透,空從往跡費搜尋。
無心其人云:妄念才興神加遷,神過六賊亂心田。心目既亂身無主,六道輪回在目前。
高seng妙虛云:惺惺一個主人翁,寂然不動在靈宮。但將此中無持礙,天然本體自虛空。
太乙真人云: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jié)成軀。若能放下回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華嚴經(jīng)頌云;有數(shù)無數(shù)一切劫,pusa了知即已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zhuǎn)。
海月禪師云: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必更遮欄。從他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zhèn)日安。
水庵禪師云:不起一念須彌山,待立當頭著眼看。牛一縷絲輕絆倒,家家門底透長安。
大溈智頌云:真fo無為在我身,三呼三應太惺惺。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認識神。
無垢子謁云: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唯寬禪師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頓悟心原開寶藏,隱顯靈蹤現(xiàn)真象。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shù)量。
呆堂禪師云: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xiàn)全身。
指玄篇云:若得心空若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段真人云:心內(nèi)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張遠霄云:不生不滅本來真,無價夜光人不識。凡夫虛度幾千生,雜在礦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妙訣五千稱道德,真詮三百頌陰符。但得心中無一字,不參禪亦是工夫。
無垢子云:學道先領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即fo心。
逍遙翁云:掃除六賊凈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專炁至柔窺內(nèi)景,自然神室產(chǎn)牟尼。
弄丸集云:天機奧妙難輕吐,顏氏如愚曾氏魯。問渠何處用工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張三峰云: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里出。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解迷歌云:若要真精無漏泄,須凈靈臺如朗月。靈臺不凈神不請,晝夜工夫休斷絕。
北塔祚云:切忌隨他不會他,大隨此語播天涯。真凈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與萬差。
橫川拱云:洞水無緣會逆流,見他苦切故相救。西來祖意定無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禪師云:斷臂覓心心不得,覓心不得始安心。心安后夜雪庭際,滿目瑤花無處尋。
fo國禪師云:心心即fofo心心,fofo心心即fo心。心fo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華嚴經(jīng)偈云:若人欲識fo境界,當凈其意即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寶積經(jīng)頌云:諸fo從心得解說,心者清凈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圓悟禪師云:fofo道同同互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長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無別體,只在而今一念中。
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煦遍河沙,凡圣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
中峰禪師云: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閑身。
張無夢云:心在靈關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
白沙先生云:千修千處得,一念一生持。
彭鶴林云:神室即是此靈合,中有長生不死胎。
永明延壽云: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泥洹。
胡敬齋云:無事時不教心空,有事時不教心亂。
道玄居士云:一出便收來,既歸須放下。
羅念庵云: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氣傷元氣。
莎衣道人云: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總持門。
白樂天云:自從苦學空門法,消盡平生種種心。
海業(yè)禪師云:動不忘于觀照,靜不忘于止息。
韜光集云:心在是念亦在是,動如斯靜也如斯。
沖妙云:身不動而心自安,心不動而神自守。
徐無極云:性從偏處克將去,心自放時收拾來。
fo印云: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春。
陶宏景云:修心要作長生客,煉性當如活死人。
無著禪師云:明即明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華嚴經(jīng)云: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毗盧清凈身。
華嚴頌云: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
馬丹陽云:若能長守彎彎竅,神自靈明氣自充。
丘長春云:當時一句師邊得,默默垂簾仔細看。
慧日禪師云:一念照了一念之善提也,一念晏息一會之涅槃也。
以上數(shù)語,皆成仙作圣之要、八道八德之門也。首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圣果,息緣返照,暫時即證無生。蓋凡夫之心,終日趨外,愈遠愈背。唯返照者,檢清攝念,攝念安心,安心養(yǎng)神,養(yǎng)神歸性。即魏伯陽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是也。咦!煉礦成金得寶珍,煉情歸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萬人中無一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1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性命圭旨41.立禪圖修煉詳解
下一篇: 性命圭旨31.洗心退藏圖修煉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