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zhì)原創(chuàng)公號。
《化書》:窮極造化的奇書
《化書》這部被收入《道藏》的道教之書,一眼看到就是吸引了我的。了解之后也深深覺得,世人只知易、老、莊等寥寥幾部源初經(jīng)典,是多么可惜。很多后世之書,其精彩和深邃程度是一點也不差的,《化書》毫無疑問就是其中一部。不同的只是,沒有那些源頭經(jīng)典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書,這書卻在源頭經(jīng)典的基礎(chǔ)上有了進(jìn)一步地發(fā)揮、發(fā)掘和發(fā)微,同樣具備巨大的獨創(chuàng)性。
這是一部本于黃老、通于老莊而將儒釋道熔鑄一爐,最終歸于天道根本的奇書。
《化書》的旨?xì)w如其名所示,是講“化”的,一切皆化,萬事萬物的根本就是個化?;亲兓?、轉(zhuǎn)化,也是化成、化去。易經(jīng)講化,老莊也講化,可從來沒有一部像《化書》這樣專門講化、并講得如此全面透徹的書?;鶃?,化之所去,化之中間脈絡(luò),化之在于天、地、人、世,原理是怎樣又該怎樣去做,全都講到了。可以說,化道是中國文化之道的眼目所在,《化書》則堪稱描睛之作。
所以明代學(xué)者謝肇淛在《文海披沙》中言:“《道德》、《南華》之后,此其翹然者也?!毙膶W(xué)宗師李贄更是說:“若關(guān)尹子之《文始真經(jīng)》與《譚子化書》,皆宜隨身者,何曾與釋迦差異也!”
《化書》的作者,一般認(rèn)為是五代十國時道士紫霄真人譚峭。而最初的署名則是宋齊邱,乃當(dāng)時南唐一個政客。與譚峭同為道教內(nèi)丹學(xué)派鐘呂系統(tǒng)第四代傳人的同學(xué)、著名高道陳摶,則告知弟子張無夢真正的作者,乃譚峭授之宋齊邱而被竊為己有,實是譚峭見宋齊邱仙風(fēng)道骨而托付卻看走了眼,后被張無夢弟子陳景元記錄下來。鑒于此書的深邃精徹、對道教內(nèi)丹修煉的諸多涉及、陳摶老祖之言的可信性,以及歷史上的宋齊邱只是個品行不佳的官僚,譚峭說顯然更能成立,為后世所認(rèn)可。
《化書》分道化、術(shù)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卷,110章,形式類似《老子》,章節(jié)短小卻玄旨甚深。其中開篇的“道化”卷24章乃全書的綱領(lǐng),道盡旨?xì)w所在,其他五卷皆是在此綱領(lǐng)下,在內(nèi)丹修煉、道德修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等方面的具體詮解和發(fā)用。所以要把握全書的究竟精義,道化卷是重中之重。
可惜這樣一部在中國思想史和道教思想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著作,如今不僅少為公眾所知,也不為學(xué)界重視,連一部當(dāng)代學(xué)者的正式譯注都沒有。下面本人就試著對道化卷做一個全面深入的解析,期冀能讓大家對此書的主旨精義有個了解和把握。
總結(jié)起來,《化書》在根本層面告訴我們的就是:天道生化的四大氣脈、三大氣機和一大氣門。
四大氣脈:天道至深的運行機制
《化書》言化,到底是怎樣的化?概括起來就是四種。
天道之化
道化卷首章《紫極宮碑》開篇就提出一種根本的生化模式:“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這便是天道之化,萬物莫不在其中。
這個模式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它還有內(nèi)藏的東西。
虛對形,便是虛實。天道變化,就在虛實之間。天道之化從虛開始,是因虛為道性,道體則是變,道性之虛就含蘊體現(xiàn)在道體之變中,“實”則是變中的一環(huán),只是暫有、暫實。變化永恒而虛性常在,所以虛實的無盡轉(zhuǎn)換就是必然,而成道的完整展現(xiàn)。從萬物之內(nèi)看,道便是亦虛亦實;跳出萬物看,則就是非虛非實?!蹲蠘O宮碑》章所以說:“虛實相通,是謂大同?!薄缎斡啊氛滤哉f:“無實無虛,可與道俱。”
神對氣,便是神氣。神為氣之性,氣為神之體,一為靈性一為物性,萬物皆基于神氣而生?!渡竦馈氛卵裕骸疤险撸摕o之神也;天地者,陰陽之神也;人蟲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異者形。”氣上,也是一樣。
神氣對有形,便是內(nèi)外一體的完整。神氣是虛性的展現(xiàn),有形是神氣的展現(xiàn),所以無論神氣與有形又皆歸本于虛。萬事萬物就是這樣以虛為本源和始終,以神氣為中轉(zhuǎn)和流通,而處在有形的無盡循環(huán)變化中。
生道之化
萬物皆本天道而化,人當(dāng)然也是一樣。道化卷對于人身的生衰變化,給出了最完整的過程演示。
《死生》章言:“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fù)化為虛,虛復(fù)化為神,神復(fù)化為氣,氣復(fù)化為萬物?;婚g,猶環(huán)之無窮?!?/p>
這看上去似乎是常識,卻同樣不像表面看來那么簡單——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氣所化之后一直到死,全部可歸于天道之化的“形”之中?這便是玄機所在。我們可以看到,這有形的一系列變化是落在生死的輪回內(nèi)的,而虛、神、氣則至簡而永恒。那么出離生死、擺脫輪回要從哪里下手,也便很明白了。
所以《死生》章接著說道:“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達(dá)此理者虛而乳之,神可以不死,形可以不生?!逼渲屑扔刑斓赖牟豢蛇`,也有人之所能為。能為的就是“虛而乳之”,以虛來哺育自己,便是入不生不死的路。
道教稱修仙之成為羽化,便是一種虛態(tài)。肉體能不能修成如此且不說,精神必是可以的。能不能長生不死且不說,可益壽延年是一定的。
世道之化
人身小天地,人生小世間。世間又是如何依天道而化的呢?
《大化》章言:“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顧盼,顧盼化揖讓,揖讓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別,分別化冠冕,冠冕化車輅,車輅化宮室,宮室化掖衛(wèi),掖衛(wèi)化燕享,燕享化奢蕩,奢蕩化聚斂,聚斂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亂,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其來也勢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
從形化精開始,便是具備了欲望的底子,其后的一切生化便一步步奔著愈加墮落而去,從知禮到爭奪,是一條顯明的敗亡之路。于是我們就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基于如何深刻的洞察。
一個社會是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人之所謂追求,遵循的也正是這個路徑;人所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這個鏈條中的某一環(huán)。其實質(zhì)為何,其終點通向哪里,便很明白了。這就像我們說一個人很精,他的下場一般就是好不了的?!痘瘯穼@整個過程完整、細(xì)致的發(fā)掘,讓我們真正得以看清其中的因果和脈絡(luò),是多么珍貴。
形化精如同一道分水嶺,是守住形之前的東西,還是落在精之后的一切,正是凡圣的真正區(qū)別所在。
靈道之化
以上三化都屬天道演繹,不算神奇,且屬于漸變。除此之外,《化書》還提到了一種神奇的突變的化,這化看上去無稽,其實極盡玄妙。
《蛇雀》章言:“蛇化為龜,雀化為蛤?!薄独蠗鳌氛掠终f:“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蛇可以變成龜,雀入??梢宰兂筛颍蠗鳂淇梢宰兂上扇?,朽爛的麥秸可以變成蝴蝶,賢女可以變成堅硬的石頭,山中的蚯蚓可以變成百合花??傊?,不僅無情物可化無情物,有情物還可化有情物,無情物還可化有情物,有情物還可化無情物,而且是突變?yōu)榻厝幌喾吹牧硪环N存在——蛇曲速與龜圓拙、天上雀與海中蛤、朽麥之丑與蝴蝶之美、賢女之軟與貞石之硬……其中所蘊含,首先是陰陽感通之道。
但這聽上去是神話,就像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的。有人將《化書》、《國語》、《抱樸子》等書中都提到過的這種轉(zhuǎn)化,解釋為前科學(xué)時代的蒙昧,就像朽麥化為蝴蝶,生長在農(nóng)村的人都知道,腐爛的麥秸堆里的確容易生蛾子,看上去的確像是爛麥秸變成的?,F(xiàn)在我們則知道,那是因為蛾子在爛麥秸里產(chǎn)了卵,所以最后變成蛾子。
可是僅僅如此嗎?能這樣用科學(xué)解釋的恐怕只是小部分,不能解釋的則恐怕是大多數(shù)。別的且不說,就說生物進(jìn)化,地球最初以及很長時間內(nèi)是沒有生命的,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不是從無情物化為有情物又是什么?就是從生活經(jīng)驗看,雖然不明白其中道理,但常常感覺只要有了生存的條件,有些生物就會出現(xiàn),就像是突然出現(xiàn)的,比如下雨后原來干燥的地上出現(xiàn)一汪水,這水里就會出現(xiàn)各種水生物,不知從哪里來的。
我們不必糾結(jié)在科學(xué)非科學(xué)之辨,《化書》這里真正要說的、也是那極盡玄妙處所在,是萬物有靈。這點卻是靠得住的,但需要靠靈性去把握,就像那些老物件我們都會覺得有靈氣,活得久的動物我們都覺得會成精。大蛇渡劫、黃大仙討封等民間傳說不論真假,那都是從這種靈性中生發(fā)出來的。而連人都有靈性,造化又怎不會有、怎會不顯現(xiàn)于萬物?
無論如何,相不相信、足不足夠有這種靈性,是判斷一個人道根深淺、悟性高低的先決條件。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鬼怪傳說會相信,而那時我們的心是悠遠(yuǎn)的,與天地萬物有著最緊密的貼合,因而與道無比親近。反而成年所謂理性、懂事后,越來越割裂、狹隘、逼仄、淺薄。
所以《老楓》章接著說:“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為彼,孰為我?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p>
三大氣機:造化之本、萬物之根
一切皆化,這化遵循的法則又是什么?《化書》的解答,指向三處。
道性:萬法歸虛
首先當(dāng)然是“虛”。整部《化書》所本,便是這個虛字?!队卧啤氛略疲骸疤撝袩o所不有,萬耀之內(nèi)無所不見?!薄短斓亍氛抡f:“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營虰盜人蟲生。”人有元精,虛則就是萬物的元精所在。
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這個虛呢?最堪參照者,正是道家的無,所謂虛無,《道德經(jīng)》言:“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及佛家的空,所謂虛空,《涅盤經(jīng)》言:“猶如虛空,無處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對于萬物本性,無和空則都不如虛準(zhǔn)確,因為明確指向一種非有非無的性質(zhì),而不會有任何歧義和傾向。
無和空又是什么?萬物皆變、永無休止,變即非實,所以是從烏有中來、到烏有中去、顯烏有之性,這就是無;一切都是因緣假合,聚散無休、暫有還無、終無實處,空性始終氤氳其中,這就是空。無和空本無兩樣,都是一種幻的性質(zhì),是萬事萬物的底色和根基所在。
說白了,虛就是道之性,天地萬物所內(nèi)蘊的根本性質(zhì)。性無形而非無,故說虛;性在一切事物內(nèi)而承載和主宰一切事物,故說無所不在。萬法虛中生,也終復(fù)歸于虛。
道體:齊同為一
虛生萬物,何物生虛?便是萬物之“一”。虛為一之性,一為虛之體;虛則一之象成,一則虛之性顯;二者是互生和互成的關(guān)系。對兩者關(guān)系最完美的表達(dá),正是老子那句分量最重的話:“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碧摌O靜篤便是虛,并作而復(fù)便是一。
一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
《化書》的一,明顯的來源是莊子的《齊物論》?!洱R物論》的主旨就是萬物齊同而歸一,因為一切都是相對,一切與更大的比無不是大、跟更小的比無不是小,處在忽此忽彼的不斷轉(zhuǎn)換中,壽夭、美丑、善惡、是非等無不如是。那么一切放在時空無限的背景中考量,便是消泯一切界限而齊同一體,終歸于《齊物論》的主旨一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荒獕塾跉懽?,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人的分別,皆因看不到這無邊的整體和相對的實質(zhì),而落在了局限中。
道化卷又是怎么說的呢?《梟雞》章舉報曉公雞以晝?yōu)闀?、以夜為夜,晝伏夜出的貓頭鷹則以夜為晝、以晝?yōu)橐沟睦樱f明昏明相對的道理,得出“能齊昏明者,其唯大人乎!”的結(jié)論?!端溺R》章直言“無大小、無長短、無妍丑,無善惡”?!躲U丹》章更是明確說“一有無,一死生,一情性,一內(nèi)外,則可以蛻五行、脫三光”,三光就是日月星,這是說能得齊一之道,便能出離得脫于二元對立的困縛擾亂、循環(huán)不休,這就是所謂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這是一之理。這理概括起來就是《大含》章所說的:“聲導(dǎo)氣,氣導(dǎo)神,神導(dǎo)虛;虛含神,神含氣,氣含聲。聲、氣、神相導(dǎo)相含……。”萬事萬物是相互含攝、相輔相成的一體。
此外還有一之境。
《齊物論》的最后是“莊周夢蝶”,夢見變成蝴蝶的莊子,醒來后分不清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而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qū)分,這就是與物同化之境。
道化卷又是怎么說的呢?《形影》章說:“以一鏡照形,以余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乃知形以非實,影以非虛……”用一面鏡子照形,用其余的鏡子照鏡子里的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所有鏡子所照出的都是一樣,形有其影、影有其形,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一切真真假假而混同莫辨。
照形之鏡便如同莊周,照影之鏡便如同夢蝶,莊周與照形之鏡是完整有了虛實混融之象的初始,都是那種混一之境的本源象征,而推演于無窮。
“一”的兩大內(nèi)涵于是就很明白了——萬法的歸一,和本初的混一?;煲恢庥钟袃芍?,混同不分和如如明覺。莊周夢蝶所喻的是前者,莊子《應(yīng)帝王》所謂“中央之帝為混沌”;照形之鏡所喻的是后者,《應(yīng)帝王》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痹砼c境界,都在其中。
所以《正一》章說:“太虛,一虛也;太神,一神也;太氣,一氣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則四,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元初是混一,萬法終歸一。
道成:陰陽沖和
“一”的達(dá)成,內(nèi)以混同,外以相對。但這還沒有觸及內(nèi)核。
混同是什么的混同?陰陽。相對是什么的相對?陰陽。又是如何混一和歸一的?交感沖和。陰陽沖和,正是那個內(nèi)核。老子所謂“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正是一之象。不和便是分裂、對立和沖突,便是二。
所以《龍虎》章云:“龍化虎變,可以蹈虛空,虛空非無也;可以貫金石,金石非有也。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痹诘澜?a href="/ddjy_130/38604.html">丹道思想中,龍為陽,虎為陰,化變自然就是陰陽交感沖和,所以能行履于虛空、貫通于金石,而成有無通融、物我一體、無始無終,這便是歸一。
儒釋道三家共同的根本都是中道,究竟什么是中道、以及如何才是中道之行?最完整、明確而概括的回答,正是:陰陽沖和,明陰陽而行沖和。萬法皆在陰陽內(nèi)、皆依陰陽而運化,并以感應(yīng)交通為法則。從事物中察知陰陽之所在,察之真切則自能生感應(yīng),能夠感應(yīng)則自能生交通。依此而行便是行中道,所得的那個東西便是中道本身。
總而言之,陰陽沖和而歸一,萬象歸一而虛顯。欲明化道,這是要把握住的根本法則和氣機。
一大氣門:逆行天道
明道之后,又當(dāng)如何入道?《化書》從至高法則、根本心法到核心法門,為我們推開了那扇玄奧的大門。
至高法則:逆行天道
張三豐《無根樹》中說“順為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這到底是為什么?答案正在《紫極宮碑》章開篇那句完整的話里:“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道之委就是道之順,道之用就是道之逆。順對于天道誠然是化生之用,對于化生出的我們則意味著愈趨表面、與道日遠(yuǎn)的滯塞不通。只有逆之而行回歸虛的本源,才能像天道運行那般體用暢通,成為一個小宇宙的系統(tǒng),反而才是真正的效法天道。這就是全部的道理所在。
順為凡,正是陷于欲望追逐的蕓蕓眾生的寫照;逆為仙,正是一切真修行者之所通行,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回歸本源,都需要靠逆行天道。順為自取滅亡之道,逆為長生久視之道,正如順境毀人、逆境成人,就是因順境通往貪取、逆境通往放下?!断U藏》章所以說:“是以大人體物知身,體身知神,體神知真,是謂吉人之津?!?/p>
了解道教的都知道,內(nèi)丹修煉的五大階次正是:筑基煉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從有形之煉開始,逆行至虛無之道結(jié)束。
根本心法:以忘養(yǎng)道
如何煉?《化書》的根本心法,就是一個字:忘。
《紫極宮碑》章接著說道:“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蓖ㄟ^忘,從形的境界深入到氣的境界,從氣的境界深入到神的境界,從神的境界深入到虛的境界,然后既然是從實處逆修而來,又自然能得虛實相通的大同境界。大同境界就是圓通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什么是忘?這個心法的來源,也是莊子。莊子《大宗師》反復(fù)提到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相忘以生,無所終窮”……特別是“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苯诱f到了修法,也告訴了我們忘是一種層層深入的悟境,其實質(zhì)是逐層出離表象,逐步超越有形之局,這需要通過不斷深入精神來實現(xiàn)。入的越深則出得越遠(yuǎn),則與大通道境越近,直至完全化入。所謂的忘,不過是不受所困、不為所動、不落心上,猶如片羽浮于太空、滴雨落于海上,而不是真的忘了。
孩童無憂,智障常樂,狗咬完架很快又能一起玩耍,皆因能忘。所以他們比平常人更接近于道。局內(nèi)則迷亂,局外乃清寧。
核心法門:凝神入道
又如何忘?
《陽燧》章說:“……外視者昏,內(nèi)視者明。是故載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長存。”明確指出“內(nèi)視”之法。
內(nèi)視讓人想到佛家的內(nèi)觀,是如如覺察觀照而不作意,則“慧”起?!坝蒙窈险妗庇肿屓讼氲椒鸺业闹狗?,是制心一處而使萬念自然俱息,則“定”生。內(nèi)視之義,當(dāng)跟這兩點都有會通,天道是一,一切正道必歸于一處,一切正法必歸于一脈。無論觀還是止,需要的都是一份明覺的專注,用道教的說法,便是“凝神”。
南宋高道白玉蟾將內(nèi)丹修煉分為煉形、煉氣、煉神三關(guān),入手處則正是凝神。他在《玄關(guān)顯秘論》中說:“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煉形,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凝神,正是開啟天道逆行通道的那把鑰匙,把住凝神一法,其他一系列功用都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專門的煉形、煉氣不是不可,但都不是根本,都是為通往根本。
凝神就是守一,守一是關(guān)鍵,守于何處則不重要。氣息也可,丹田亦可,其他均可。
結(jié)語:道成即術(shù)成
《化書》道化卷之外的五卷,重點放在經(jīng)世致用,所以它不是專門論道、專講修煉的書,而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導(dǎo)向的,也就是入世。
入世需要用術(shù),《化書》對術(shù)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仁義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術(shù),以至于亡國;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術(shù),以至于獲罪……蓋拙在用于人,巧在用于身?!庇糜谌司褪前讶柿x忠信這些修養(yǎng)只對別人講,用于身就是用于自身的修煉,拙與巧是為其定性。這明白告訴我們,修道養(yǎng)德,就是最大的術(shù)。
所以《紫極宮碑》章的最后說:“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合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陰陽)消長于一身,風(fēng)云發(fā)泄于七竅?!睓C巧之徒熱衷于習(xí)術(shù),好用權(quán)謀手段,其實恰恰落在下乘,乃自取滅亡的旁門左道。大術(shù)和妙術(shù)則是自我修煉境界的發(fā)用,方可通于變化、隨機而應(yīng),則變化萬千、神鬼莫測。無論王陽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還是岳武穆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說的都是這個。
道有了,術(shù)自然就有了,哪里需要專門學(xué)術(shù)。迷于術(shù)的,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所以《清靜經(jīng)》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币自疲骸凹湃徊粍?,感而遂通天下?!币缘聻榛畲蟮牡戮褪乔屐o寂然,則萬物皆備于我矣。
如此之術(shù),方能快而穩(wěn),方能遠(yuǎn)而高。有道即有術(shù),道成即術(shù)成;大道大術(shù),小道小術(shù)。奔跑在小道上的,是大多數(shù);行走在大道上的,往往獨行。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zhì)原創(chuàng)公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29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提高自己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