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產生于中國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jù),承襲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jīng)》作為主要經(jīng)典,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而衍化產生。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與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現(xiàn)。所以道教規(guī)定信徒要“修道養(yǎng)德”,追求與道合一,與自然、社會和諧。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義。
道教一般都以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chuàng)教人張道陵為中國道教的創(chuàng)立者,稱他為“張?zhí)鞄煛?。南北朝時期經(jīng)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并列的中國正統(tǒng)宗教之一。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華國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是促進科技發(fā)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愛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之中。
據(jù)道書記載,始于龍漢祖劫,玉清元始天尊說法度人,傳至世間,開宗演教于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與崆峒問道,闡揚理論于道祖老子(約前570—前400)函關授經(jīng)和西行傳教。故奉元始天尊為鼻祖、[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教祖。
學術定義
長期以來,國內學界對道家與道教有著嚴格區(qū)分,而“黃老”是屬于道家范疇的,對于國外將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詞深表不滿。當代要論古人語匯中的黃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實如此,難有他論。一言難盡,就先從黃老、道家、道教這三個概念談起。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漢初的黃老。
2 “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區(qū)別于歷史的是,魏晉時代,人們用“道家”指稱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同時用“道教”指稱儒家或儒教。
3 道家和黃老一直是異名同實的概念。
4 從漢代開始,人們用黃老指稱今天所說的道教。
5葛洪到寇謙之,道家、黃老和道教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黃老和道教仍是異名同實的概念。
7 嚴格區(qū)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實則兩者有承繼關系。
8 漢初黃老并稱,是由于在當時的道教神系里,軒轅黃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漢末張角、張魯?shù)葹槭字?,乃是漢初黃老思想的繼承。今天所說之道教是漢初黃思想的發(fā)展延續(xù)。
9 道教不只是求長生的方術之教,而是有一套顛破不滅的哲學理論,是以“道德”教化天下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偉大的宗教。它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5] 所以道教和道家本為一體,無須分開來講。
基本教義
基本教義可以歸納為:
尊道貴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尋仙訪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應,天道承負——道教善惡報應
性命雙修,返璞歸真——道教修煉秘訣
上善至大師兄,柔弱不爭——道教為人品質
清靜寡欲,自然無為——道教處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遙精神
忠孝節(jié)義,仁愛誠信——道教倫理道德
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風情
仙道貴生,濟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創(chuàng)世理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活動準則
天人同構,陰陽協(xié)調,形神共養(yǎng),統(tǒng)籌兼顧——道教養(yǎng)生原理
丹道修真,服藥煉氣,積德行善,建功立業(yè)——道教成仙途徑
仙道風骨
即: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
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
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
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
事業(yè)——貴創(chuàng)造,不貴模仿;
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后;
信仰——憑實驗,不憑經(jīng)典;
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
核心概念
無極:道;
太一:炁;
兩儀:陰、陽;
三寶:精、氣、神;
三才:天、地、人;
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東、南、西、北;
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
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
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為、無為、齊物、逍遙、玄、玄學、有、無、不朽、真、幻、隱居、隱士。
玄門經(jīng)典
道教認為,道經(jīng)是三清祖師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圣典。道經(jīng)藏于“七寶玄臺”,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jīng)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布道于世間民眾。道教經(jīng)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guī)教戒、修煉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基本經(jīng)典
四大基本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黃帝陰符經(jīng)》、《周易參同契》、《周易》
道教四子真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通玄真經(jīng)》、《沖虛真經(jīng)》、《洞靈真經(jīng)》
重要經(jīng)典
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老子想爾注》、《上清大洞真經(jīng)》、《正一經(jīng)》、《靈寶經(jīng)》
修煉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心印經(jīng)》、《坐忘論》、《悟真篇》、《化書》
度人經(jīng)典:《度人經(jīng)》、《玉皇經(jīng)》、《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jīng)》、《北斗經(jīng)》、《玉樞經(jīng)》
宗師著作:《文始真經(jīng)》、《抱樸子》、《重陽立教十五論》《邱祖全書》、《龍門心法》
勸善經(jīng)書:《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jīng)》、《呂祖說三世因果經(jīng)》、《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
相關經(jīng)典:《黃帝四經(jīng)》、《六韜》、《鬼谷子》、《墨子》、《河圖洛書》、《淮南子》、《孝經(jīng)》、《呂氏春秋》
早晚功課:《清靜經(jīng)》、《護命妙經(jīng)》、《度厄真經(jīng)》、《心印經(jīng)》、《八大神咒》、《諸真寶誥》、《靈官咒》、《邱祖懺文》、《土地咒》、《祝壽文》、《三皈依》
晚壇功課:《救苦妙經(jīng)》、《得道真經(jīng)》、《拔罪妙經(jīng)》、《諸真寶誥》、《報恩寶誥》、《十二愿》、《結經(jīng)偈》
歷代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jīng)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jīng)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歷代著名的道藏有:唐玄宗時期,搜訪天下道經(jīng)匯編的《開元道藏》;宋真宗時期,張君房主編的《大宋天宮寶藏》(《云笈七簽》為其精編版);宋徽宗時期,元妙宗、王道堅主編的《萬壽道藏》;金章宗時期,孫明道主編的《大金玄都寶藏》;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余卷。這些《道藏》 歷經(jīng)兵火和元代的焚經(jīng),早已不存?,F(xiàn)存明朝時期,永樂至正統(tǒng)年 間編修的《正統(tǒng)道藏》,萬歷年間編輯的《萬歷續(xù)道藏》。
陸靜修的《三洞經(jīng)書目錄》為道教經(jīng)典的編纂創(chuàng)立了三洞、四輔、十二部的體例和原則,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書,載有哲學、政治、軍事、經(jīng)濟、教育、文學、歷史、藝術、醫(yī)學、化學、天文、地理、數(shù)學、技術各方面的豐富的內容。1996至2004年,張繼禹等百位專家學者以明代正、續(xù)《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編纂成了49冊的《中華道藏》。
發(fā)端形成
道教始祖軒轅黃帝祭祀天帝,問道崆峒,受教玄素,學醫(yī)岐伯而始有人問道教。后于首山采銅,荊山鑄鼎,王屋煉丹,橋山飛升,至2014年已有4700余年道教歷史[3] 。《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至殷商時代,自然崇敬已發(fā)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tǒng),遇事由巫祝通過卜筮向天帝請求答案,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 周代鬼神崇信進一步發(fā)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個系統(tǒng)。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guī)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以“道”為基點建立神學理論體系;道家注重修煉養(yǎng)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繼承發(fā)揚。道家的神秘主義和養(yǎng)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為核心信仰。
戰(zhàn)國中期的齊國出現(xiàn)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教派,西漢前期的統(tǒng)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后,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yōu)樽诮汤碚摗?酌系娜寮宜枷氡坏澜涛?,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被道教承襲;《易經(jīng)》是道士的基本經(jīng)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箓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成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創(chuàng)茅山派。
《太平經(jīng)》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發(fā)展了養(yǎng)生煉丹術張陵于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道,命為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jīng)》為基本經(jīng)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書。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qū)創(chuàng)立太平道,以《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fā)展了幾十萬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由于階級矛盾尖銳,張角在184年領導發(fā)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發(fā)展成熟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層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fā)展。
364年,上清祖師楊羲得南岳夫人魏華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經(jīng)》等天書玉冊,傳承上清派;同時期,葛巢甫傳承靈寶派,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jīng)而得名。
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區(qū)五斗米道繼續(xù)發(fā)展,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得到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江南地區(qū)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師道.
北魏太武帝時期,天師寇謙之以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道教成為北魏國教。北朝歷代皇帝都得臨壇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南天師道進行改造??苤t之和陸靜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規(guī)教戒、齋醮儀范基本定型,各種規(guī)章制度全面系統(tǒng)。南朝梁時期,茅山大宗師陶弘景繼續(xù)充實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煉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廣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為今后的道門正統(tǒng)。
南北朝時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在北朝表現(xiàn)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在南朝只是《夷夏論》、《三破論》等義理爭辯。同時佛道之間也相互交流,借鑒對方的教義理論。
走向世俗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態(tài)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豐及其門派極為尊崇;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全真派隱仙張三豐強調“三教歸一”,提出了筑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間都橫行無阻,嗣漢真人享有各種政治、經(jīng)濟特權。 張宇初申明道統(tǒng)源流、整頓不良道風,竭力將內丹與符箓統(tǒng)為一體。
民間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來,道教思想教義、神仙譜系、丹道法術為其吸收。道教對王陽明的心學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響,在文藝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以神仙鬼怪為主題的神魔小說和戲曲劇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倫理道德、科儀方術深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關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宮觀祠廟星羅棋布于城鎮(zhèn)街巷、鄉(xiāng)村田野。
廣泛傳播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臺灣。日占時期,道教備受打壓,道觀必須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xiàn)象延續(xù)至今,且導致臺灣出現(xiàn)“佛道一家”的景象。臺灣道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為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注重齋醮科儀。臺灣當局主張民間宗教公開化,納入道教范疇以便于管理,根據(jù)2012年臺灣內政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臺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占78.3%,約有1.2萬座,臺灣的道教(含一貫道和民間信仰)信眾超過1000萬人。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lián)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全真派、純陽派 、正一道。
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黃大仙、呂祖、媽祖、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眾超過200萬人。1999年澳門道教協(xié)會成立,進入了發(fā)展的新時期。道教對少數(shù)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區(qū)。道教在少數(shù)民族采取將道教信仰與本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jù)民族工作者統(tǒng)計,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信仰道教為主的有壯、瑤、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納西等二十余個,信眾超過1000萬人。道教也傳入日韓朝、東南亞、歐美等國,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眾。
喜歡的朋友 關注 轉發(fā) 評論 點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31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讀,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