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翹的種植栽培技術(shù)介紹
可扦插、播種、分株繁殖。
扦插于10月~12月進行。
播種右在秋季10月采種后,經(jīng)濕沙層積于翌年2月~3月條播。苗木移栽于落葉期間選向陽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栽植;每年花后剪除枯枝、弱枝葉及過密、過老枝條,同時注意根際施肥。不施肥問題也不是太大,因為是肥過多的話,許多花卉只會長葉子,不會長花,而這種植物的生命力很頑強,幾乎可以生長在任何質(zhì)量的土壤里。
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擇地塊向陽、土壤肥沃、質(zhì)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于秋季進行耕翻,耕深20 - 25厘米,結(jié)合整地施基肥,每畝施圈肥2000 -2500千克,然后耙細整平。直播地按株行距130厘米×200厘米,穴深與穴徑30 - 40厘米;育苗地作成1米寬的平畦,長度視地形而定。
2.繁殖方式 以種子繁殖和扦插育苗為主,亦可壓條、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直播南方于3月上、中旬,北方于4月上旬,在已備好的穴坑中挖1小坑,深約3厘米,選擇成熟飽滿無病害的種子,每坑播5-10粒,覆土后稍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jié)合。一般3-4年后開花結(jié)果。
育苗移栽:在整平耙細的苗床上,按行距20厘米開1厘米深的溝,將種子摻細沙均勻地撒入溝內(nèi),覆土后稍壓,每畝用種子2千克。春播半月左右出苗,苗高5厘米進行定苗,高10厘米時松土鋤草,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澆水時隨水施入,促進幼苗生長。當(dāng)年秋或第二年春萌動前移栽。按株行距120厘米×150厘米,穴徑30厘米,施雜肥5千克,與土混勻,栽苗2-3株,填土至半穴,稍將幼苗上提一下,使根舒展,再覆土填滿,踏實。若土壤干旱,移栽后要澆水,水滲下再培土保墑。
扦插育苗:于夏季陰雨天,將1-2年生的嫩枝中上部剪成30厘米長的插條,在苗床上按株行距5厘米×30厘米,開20厘米深的溝,斜擺在溝內(nèi),然后覆土壓緊,保持畦床濕潤,當(dāng)年即可生根成活,第二年春萌動前移栽。
3.田間管理 種子繁殖的幼苗期,當(dāng)苗高20厘米時除草、松土和間苗。間苗時每穴留2株,適時澆水。苗高30 - 40厘米時,可施稀糞尿水1次,促其生長。主干高70 - 80厘米時剪去頂梢,多發(fā)側(cè)枝,培育成主枝。以后在主枝上選留3-4個壯枝培育成副主枝,放出側(cè)枝,通過整形修剪,使其形成低于矮冠、內(nèi)空外圓、通風(fēng)透光、小枝疏朗、提早結(jié)果的自然開心形枝型。隨時剪去細弱枝及徒長枝和病蟲枝。結(jié)果期可施農(nóng)家肥和磷、鉀肥,促其坐果早熟。
田間管理
①移栽。一般采用穴栽,穴距2米×1.5米,每穴施少量腐熟的堆肥或廄肥,栽時使根自然舒展,埋土壓實。連翹的結(jié)果率很低,在移栽時必須使長花柱植株和短花柱植株相間栽培,這樣能大大提高連翹結(jié)果率。
②合理剪枝和追肥。連翹基部的萌芽能力很強,每年都抽出若干徒長枝,造成養(yǎng)分分散,結(jié)果率降低,若欲使連翹結(jié)果多,必須進行合理修剪,去弱保強。秋季修剪時,以疏剪為主,除每墩保持3~7棵生長旺盛的主干外,其余瘦弱的、枯老的、始衰老的枝條應(yīng)視情況剪除。修剪后追施腐熟的堆肥或廄肥,也可配施過磷酸鈣,在株旁開溝施入后覆土。6月間從基部清除新發(fā)的多余的徒長枝,并視具休情況進行打頭摘心等。雖外,在移栽后未成林前,應(yīng)及時中耕除草,在行間可間種其它矮稈中草藥或其它作物。 三.采收與加工 :藥用分“青翹”、“黃翹”(也稱老翹)兩種?!扒嗦N”在9月上旬,果皮呈青色尚未成熟時采下,置沸水中稍煮片刻或放蒸籠內(nèi)范約半小時,取出曬干。以色青綠為佳。“黃翹”10月上旬果實熟透變黃、果殼裂開時采收,篩去種子(可作種用)、雜質(zhì)、曬干即成,以色黃、殼厚、無種子為佳。
病害防治
柳蝙蛾危害連翹。幼蟲為害枝條,把木質(zhì)部表層蛀成環(huán)形凹陷坑道,致受害枝條生長衰弱,易遭風(fēng)折,受害重時枝條枯死。成蟲體長33—36mm,翅展61—72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茶褐色剛羽化綠褐色,漸變粉褐,后茶褐色。前翅前緣有7半環(huán)形斑紋,翅中央有1個深褐色微暗綠的三角形大斑,外緣有由并列的模糊的弧形斑組成的寬橫帶。后翅暗褐色。雄后足腿節(jié)背側(cè)密生橙黃色刷狀毛。卵球形,直徑0.6一0.7mm,黑色。幼蟲體長50一80mm,頭部褐色,體乳白色,圓筒形,布有黃褐色瘤狀突似毛片。蛹圓筒形,黃褐色。
防治方法
(1)5月下旬一6月上旬,低齡幼蟲在地面活動期,及時噴灑50%對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中齡幼蟲鉆入樹干后,可用80%敵敵畏乳油50倍液滴入蟲孔。
(2)及時清除園內(nèi)雜草,集中深埋或燒毀。
(3)5月下旬枝干涂白防止受害。
(4)及時剪除被害枝。
二、連翹的功效作用
1、 抗菌作用
連翹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鼠疫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同時對鉤端螺旋體、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連翹子揮發(fā)油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外,對齲病主要致病菌具有體外抑菌作用。
2、 抗病毒、抗炎作用
柯薩奇B組病毒是引起心肌炎的病因之一,連翹提取物有抗柯薩奇B病毒及埃柯病毒的作用。雞胚體外試驗證明連翹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鼻病毒17型等也有抑制作用。連翹中的連翹酯苷有較強的體外抑制病毒作用。連翹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腹腔注射有非常明顯的抗?jié)B出作用及降低炎性部位血管壁脆性作用。復(fù)方連翹注射液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對足爪水腫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強炎性滲出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增強機體的抗防御機能。并對煙霧刺激所致的地鼠呼吸道炎癥具有保護作用。
3、 抗內(nèi)毒素作用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yīng)用,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性疾病已逐漸減少,而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性疾病則顯著增多,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上的一種脂多糖-內(nèi)毒素有復(fù)雜的生物活性,可直接或間接的對機體產(chǎn)生損傷作用,且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應(yīng)用的抗生素在使細菌細胞被摧毀的同時也釋放出大量的內(nèi)毒素,加重內(nèi)毒素血癥的程度。連翹抗內(nèi)毒素作用作用是對內(nèi)毒素的直接摧毀以拮抗其作用,而不是對其活性的抑制。
4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連翹果殼所含齊墩果酸有輕微的強心作用。其所含的蘆丁能增強毛細血管的致密度,對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皮下溢血有止血作用。復(fù)方連翹注射液腹腔注射或靜注有降壓作用。清膽注射液(以連翹為主要組方)對內(nèi)毒素性休克有一定的升高和穩(wěn)定血壓作用,升壓時伴有脈壓差增大,對血壓的作用可能是由于本品有擴張血管和收縮血管雙重作用,前者改善微循環(huán)的血液灌注,后者保持血管張力,以維持一定血壓。
5、抑制彈性蛋白酶、cAMP磷酸二酯酶活力的作用
彈性蛋白酶是一種蛋白水解酶,能分解肺泡壁的彈力纖維,人體內(nèi)的彈性蛋白酶主要來源于中性粒細胞及肺泡巨噬細胞。體外實驗表明連翹屬植物中的苯乙醇苷類及木脂素類均有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力的作用,對其構(gòu)效關(guān)系的研究表明,木脂素同族元素中兩對位酚羥基對其活性有重要影響。
三、連翹的服用方法和禁忌
連翹散堅湯
處方:柴胡36克,草龍膽(酒洗四次)、土瓜根(酒制)各30克,黃芩(酒炒二次)21克,當(dāng)歸梢、生黃芩、廣茂、京三棱(同廣茂酒炒)、連翹、白芍藥各15克,炙甘草9克,黃連(酒炒二次)、蒼術(shù)各6克。
制法:上另稱一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服百余丸;一半哎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先浸多半日,煎至150毫升,去滓,臨臥熱服,去枕仰臥,每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送下丸藥。服畢即臥,更以龍泉散涂之。
功效:治馬刀。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或生兩脅,或已流膿,作瘡未破。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連翹解毒飲
組成:木通1錢2分,防風(fēng)1錢2分,羌活1錢2分,連翹1錢2分,丁香1錢,乳香1錢,沉香1錢,升麻1錢,大黃7分,黃芩7分,甘草3分,木香3分,桑寄生1錢,麝香5厘。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大人、小兒頭瘡及臁瘡。
來源:《續(xù)名家方選》
青橘連翹飲
組成:青皮、瓜蔞、橘葉、連翹、桃仁、皂角刺、柴胡、甘草。
用法:水煎,入酒服。
主治:乳癰。
來源:《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柴胡連翹湯
處方:中桂0.9克, 當(dāng)歸梢4.5克, 黍粘子6克, 炙甘草, 酒黃柏 ,生地黃各9克, 柴胡 ,黃芩(炒),酒知母 ,連翹各15克 ,瞿麥穗18克。
制法:上藥銼碎。
用法: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熱,食后服之。
功效:主治馬刀瘡。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禁忌
脾胃虛弱,氣虛發(fā)熱,癰疽已潰、膿稀色淡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疏》:癰疽巳潰勿服,大熱由于虛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本草通玄》:久服有寒中之患。
四、連翹的古籍記載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寒熱,鼠痿,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jié)熱。
2、《名醫(yī)別錄》:去白蟲。
3、《藥性論》: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
4、《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jīng)。
5、李杲:散諸經(jīng)血結(jié)氣聚;消腫。
6、王好古:治耳聾渾渾。
7、陶弘景:連翹處處有,今用莖連花實也。
8、《唐本草》:連翹有兩種,大翹、小翹。大翹葉狹長,如水蘇,花黃可愛,生下濕地,著子似椿實之未開者,作房翹出眾草。其小翹生崗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小細,山南人并用之。今京下惟用大翹子,不用莖花也。
9、《本草圖經(jīng)》:連翹,今近京及河中、江寧府,澤、潤、淄袞、鼎、岳、利州,南康軍皆有之。有大翹、小翹二種。(大翹)生下濕地或山崗上。葉青黃而狹長,如榆葉、水蘇輩。莖赤色,高三、四尺許?;S可愛,秋結(jié)實似蓮,作房翹出眾草,以此得名。根黃如蒿根,八月采房陰干。其小翹生崗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細。南方生者,葉狹而小,莖短,才高一、二尺?;ㄒ帱S,實房黃黑,內(nèi)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連草,南人用花葉。今南中醫(yī)家說云,連翹蓋有兩種,一種似椿實之未開者,殼小堅而外完,無附萼,剖之則中解,氣甚芬馥,其實才干,振之皆落,不著莖也。一種乃如菡萏,殼柔,外有跗萼抱之,無解脈,亦無香氣,干之雖久,著莖不脫,此甚相異也。今如菡萏者,江南下澤間極多。如椿實者乃自蜀中來,用之亦勝江南者。據(jù)《本草》言,則蜀中來者為勝,然未見其莖葉如何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20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