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鱗癌的病因
1.日光長期暴曬 1948年Blum證明致癌射線是太陽光譜中波長為290~320mm的部分。日光中的紫外線侵害人體,導致細胞內DNA損傷和其修復能力的破壞而致皮膚癌。皮膚內的黑色素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損傷,這就是白色人種易受紫外線損傷而好發(fā)皮膚癌的原因,而他們喜歡日光浴的習慣,也是造成發(fā)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地球上空臭氧層變薄,形成臭氧洞,導致過多紫外線照射,可造成皮膚癌患者的增加。
2.放射線過量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礎上,如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亦可使皮膚發(fā)生癌變。長期與放射線接觸的工作人員,如缺乏保護措施,亦可以誘發(fā)皮膚癌癥。
3.化學物質刺激 某些化學物質如砷、瀝青等可致皮膚鱗癌。與瀝青接觸的工人皮膚鱗癌的發(fā)病數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瀝青、煤焦油、石蠟、含有砷劑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特別是導致鱗癌。
4.繼發(fā)于慢性皮膚病變 某些慢性皮膚病,如尋常狼瘡、紅斑狼瘡、黏膜白斑、慢性潰瘍或竇道、燒傷瘢痕、射線皮炎、慢性肉芽腫疣狀表皮發(fā)育不良、慢性骨髓炎、萎縮硬化性苔蘚等均可誘發(fā)或繼發(fā)鱗癌。
5.人類乳頭瘤病毒 人類乳頭瘤病毒,特別是16,18,30和33型;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亦為誘發(fā)的重要因素。
6.遺傳因素 遺傳亦為重要的發(fā)病因素,某些遺傳性皮膚病如色素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種鱗癌的發(fā)病數比白種人發(fā)病率高。國內孫紹謙等1956年報道191例皮膚癌,其中,鱗癌占78.5%,而德國Bosenberg 1953年報道133例皮膚癌中鱗癌僅占15%。
二、鱗癌的類型都有哪些
1、結節(jié)潰瘍型:
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jié),質地相當硬,表面有少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出于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結節(jié)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結節(jié)可逐漸擴大或新的皮損出現,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有蠟樣光澤的盤形斑塊,中央往往結成棕色、黃褐色或暗灰色瘢,繼而痂下發(fā)生潰瘍,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潰瘍,大小如指戒或銅錢不等,潰瘍邊緣堅實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狀并凹凸不平,周圍皮膚無炎癥,底部呈珍珠樣或蠟樣外觀,有時損害表面完全為痂所覆蓋。
鱗狀細胞癌潰瘍緩慢向四周及深部擴展,如鼠咬狀,形成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典型臨床形態(tài),故名為侵蝕性潰瘍,潰瘍可部分愈合而發(fā)生瘢痕,亦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及骨骼。各種組織可被摧毀而成深坑狀。發(fā)生于面部能破壞鼻、耳、眼眶及上頜竇等部位的軟骨和骨組織,引起出血或顱內侵犯或毀形。
2、色素型:
結節(jié)較平而淺,損害與結節(jié)潰瘍型相同。由于含有較多色素,損害邊緣除有珍珠色光澤外,還有點狀或網狀暗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亦可見有色素沉著,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暗棕色甚至炭黑色顆粒,與惡性黑色素瘤類似,容易誤診。
3、硬斑狀或纖維化型:
常見于頭頸部,為堅硬淡黃色或黃白色斑塊,略微隆起,邊界不清,似硬斑病樣,可長期保持完整,最后發(fā)生潰破。
4、淺表型:
皮損表淺,多發(fā)生于軀干,呈一片或數片浸潤性紅斑,表面脫屑或結痂,邊緣或整個皮損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邊緣呈細小珍珠樣或線條樣堤狀。本型最后可纖維化。類似銀屑病、濕疹或脂溢性皮炎。基底細胞癌損害發(fā)展緩慢,一般極少發(fā)生區(qū)域性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
三、鱗癌到底要不要化療治
可以化療,具體治療方法視情況而定:
早期診斷為治療成功的關鍵。治療應徹底,以免發(fā)生轉移。可根據腫瘤的大小、組織分化程度、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態(tài),選用適當的治療方案,包括Mohs顯微外科、放射療法、電干燥療法、光動力療法、β蘿卜素、干擾素和損害內注射氟尿嘧啶、腎上腺素凝膠或博來霉素等。已經轉移或晚期患者,可試用順鉑(cisplatin),多柔比星(阿霉素)或博來霉素(bleomycin)治療。由于鱗狀細胞癌有轉移性,危及生命,因之治療必須徹底。治療方法較多,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仍以早期手術切除效果較好。
1.手術治療 頭皮鱗癌宜采用一次手術切除。對于病損較小、分化良好的腫瘤應首選手術切除,一期縫合。病損范圍較大者,切后應做皮瓣轉移或植皮術。切除時至少應包括周圍0.5~1.0cm的正常皮膚,應深達皮下脂肪層或筋膜層,原則是盡可能作廣泛根治。未侵及顱骨者,作頭皮全層切除,已侵犯顱骨者應切除顱骨并擴大到正常顱骨1cm,若已累及板障和內板,則切除范圍還應更大些。缺損顱骨范圍不大者,一般不作修補。頭皮作松解轉移皮瓣縫合,缺損較大者作植皮術。切除組織應做病理檢查,以明確是否切除干凈。如果未發(fā)現淋巴結轉移,一般不做預防性淋巴結切除。此法能較徹底地一次切除癌腫,創(chuàng)面愈合快。缺點是,對發(fā)生在暴露部位或較大的癌腫經切除后,瘢痕常會影響美容和功能。
晚期鱗癌,有較深浸潤或已發(fā)現有淋巴轉移時,除廣泛徹底切除局部病灶外,還需作區(qū)域性淋巴清掃術。手術前后還應考慮采用全身性化療,或區(qū)域性灌注法化療。
2.淋巴結清掃 鱗癌手術切除后的選擇性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術(ERND)很難決定。如下唇部鱗癌,在捫出有淋巴結組,和未能捫出淋巴結而進行預防性清掃組比較時,二組無顯著區(qū)別。故此,預防性清掃不是最必需的選擇,而應依據患者的年齡、癌的發(fā)生部位、浸潤程度和癌細胞分化程度作出最佳決策。
3.放射治療 凡不適宜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者,可選用X線或鐳γ線治療。適用于年老體弱者、手術禁忌證者、發(fā)生在瘢痕組織上或血液供給不足部位的癌腫、少結締組織 (如外耳、手指等) 部位的癌腫,或癌已侵犯軟骨或骨骼(如在頭皮或耳郭),或轉移到淋巴結的癌腫。
(1)X線治療:根據病灶大小、深淺來決定劑量與療程,分區(qū)治療比較安全,大多不影響外觀和功能。小于2cm并相當淺的病灶可采用2~3周短療程的接觸分區(qū)治療;直徑小于5cm而厚度不超過0.5cm的采用中度X線、2~3周或3~5周的長療程分區(qū)治療;大于以上面積或超過以上厚度的病灶采用深度X線、3~5周的分區(qū)療法。接觸治療用50kV;中度X線治療用120~140kV;深度X線治療用160~180kV。分區(qū)治療按以上條件給予2、3、4Gy,少數為5Gy。總劑量為45~60Gy。
(2)鐳治療:同X線治療。雖較X線治療操作繁瑣,但對某些特殊部位如手背或足部等則有其優(yōu)越性。
4.藥物化療
(1)局部用藥:河南省有以皮癌凈為主,中西醫(yī)綜合治療皮膚癌取得了較好效果的報導。也有外用三氯醋酸、足葉草脂或氟尿嘧啶軟膏者,但因其可靠性不易掌握,容易復發(fā)。
(2)全身用藥:肌肉或靜脈注射博來霉素(爭光霉素),1次/d,每次15mg,總量為600~900mg。對于已有轉移的鱗狀細胞癌以順鉑、多柔比星(阿霉素)聯合治療效果最好。全身用藥反應較大,故作為輔助治療。
5.刮除及電干燥術 適用于分化良好、瘤體較小者。治愈率與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有關。
6.冷凍治療 利用液氮等接觸皮損,使瘤組織凍融而發(fā)生破壞。本法不用麻醉,操作簡便,有報告治愈率可達80%以上。但冷凍后皮損處多發(fā)生水腫,愈合較慢。
7.激光治療 適用于小而淺表病灶。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束的高溫破壞腫瘤組織,僅用于老年體衰,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
近年來應用激光和血卟啉衍生物相結合來診斷和治療鱗癌,取得了較好療效。它是將此種光敏劑(HpD)注入人體后,借助于一定波長的激光去活化光敏劑,使它產生光動力反應,以達到確定腫瘤部位和消滅癌瘤的目的。
8 .Mohs外科手術 適用于體積較大,部位較深的皮損。復發(fā)率低。本法在國外已較廣泛采用,但因費時費力,在我國尚未被普遍采用。
四、鱗癌是如何分級的
通常采用Broders提出的未分化癌細胞所占的百分比將鱗癌分為Ⅳ級,但須結合癌細胞的非典型程度與損害的侵襲程度進行分級。
1、Ⅰ級鱗癌:
其中所含的非典型鱗狀細胞低于25%,癌組織向真皮侵犯,不超過汗腺水平,癌細胞團塊邊緣在一些部位可見基底細胞排列尚完整,而在另一些部位則排列紊亂,甚至沒有基底細胞。此時癌細胞與周圍的間質無明顯分界,癌組織的細胞排列不規(guī)則,大小不等,有不少角珠。有的中心部位已完全角化,有的僅部分角化。在癌組織周圍的真皮內有明顯的炎癥反應。特別在形成潰瘍時更為明顯。Ⅰ級鱗癌一般不發(fā)生轉移。
2、Ⅱ級鱗癌:
癌組織向下侵犯,達到真皮深層。癌細胞團塊與周圍間質的境界不清,非典型鱗狀細胞較I級為多,約25%~50%,角化情況輕,僅有少數角珠,其中心多見角化不全。周圍的炎癥反應較Ⅰ級為輕。
3、Ⅲ級鱗癌:
有大量的非典型鱗狀細胞,約50%~70%,角化情況不明顯,或根本見不到。不見角珠,可見個別角化不良細胞。胞核不典型,有絲分裂象顯著,周圍炎癥不明顯,說明組織對癌細胞的反應已不強。
4、Ⅳ級鱗癌:
幾乎整個癌組織的細胞均為非典型鱗狀細胞,且無細胞間橋。有絲分裂象多,已完全看不到角化情況,如癌細胞呈梭形時,常呈旋渦狀排列。此時鱗癌已很難與肉瘤鑒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49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