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取146個民間老偏方!
古醫(yī)經方中醫(yī)經方精品微信號,中醫(yī)經典傳承關注首先是太陽病
因為《傷寒論》作者張仲景認為輸布于體表的 陽氣是由太陽所疏布的,所以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而發(fā)生的淺 表的證候叫做太陽病。太陽病涉及到了表證,涉及到了太陽經脈氣血不利的癥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證候。
從太陽表證來講,風寒邪氣 傷人體體表的陽氣,體表的陽氣被傷,它的溫煦肌表的功能,它的 調節(jié)汗孔開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調,因此在它的臨床癥候上就出現(xiàn)了兩大類:一類是汗風只開不合的,有汗的,我們把它叫做中風證。一類 是汗汗孔只關而不能開的,無汗的,我們把它叫做傷寒。由于中風 本身這個證候有汗出,汗出就要傷營,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表虛證”;而傷寒這個證候呢,沒有汗出,不存在營陰外泄的問題, 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表實證”。
表虛、表實是相對而言的, 并不是說太陽中風表虛證,后世醫(yī)家把它叫做表虛證,不是說它是一個虛證,在治療上我們不是以補正為主,而是祛邪為主。治療“太 陽中風表虛證”的,我們用用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表實證”我 們用麻黃湯。
隨后《傷寒論》中又談到桂枝湯的其他適應證,桂枝湯的使用禁忌證,桂枝湯的加減應用舉例;談到了麻黃湯的其他適應證,麻 黃湯的使用禁忌證,和麻黃湯的加減運用舉例,這一大部分內容是 太陽表證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太陽病有汗的應當用桂枝湯,禁用麻黃湯;太陽病無汗的應用麻黃湯,禁用桂枝湯。可是我們在臨床上, 卻會遇到一種中間的狀態(tài):
病人是沒有汗,但是寒邪閉表,這個寒 邪并不重,病程已經長了,營衛(wèi)之氣已經不足,你說這個時候用桂枝湯,它不能夠發(fā)越在表的閉郁的寒邪,用麻黃湯呢,又怕它發(fā)汗 太過,更傷營衛(wèi)之氣,在這種情況下,張仲景就把兩個方子合起來, 這就是我們在太陽表證最后談到的那三個小汗方: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和桂二越一湯,別看這三個方子我們今天在臨床上用的 機會并不多,但是這種合起來,合方治療疑難的這種思路,特別值 得我們今天學習。所以今天在臨床上常常不是單獨用一個方子,經方和后世的時方相混合、兩個經方或者三個以上經方相混用,這些 思路都來于《傷寒論》,他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當太陽表邪不解、邪 氣循經入里的時候,就可出現(xiàn)膀胱的腑證。太陽腑證有氣化不利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蓄水證;太陽腑證有血熱互結的,我們把它叫做 太陽蓄血證;太陽蓄水證,我們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氣化無力, 排出廢水的功能發(fā)生障礙,出現(xiàn)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出現(xiàn)口渴、消渴,渴欲飲水;膀胱氣化不利、 下焦氣機壅遏,出現(xiàn)了少腹苦里急,同時它可以兼有脈浮、脈浮數、 身微熱這樣的表證。這是典型的一組太陽膀胱蓄水證。小便少、下竅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滯中焦氣機而兼見心下痞;水邪上逆使 胃失和降,可兼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這在治療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里兩解。
而對太陽腑證的血分 證來看那是血熱互結于下焦,這時如果是血熱初結,熱勢重而且急,瘀血剛剛形成的話,癥狀見到了少腹急結,其人如狂,我們就用桃 核承氣湯,泄熱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熱瘀結、瘀血重,而瘀 血病勢比較急,熱邪已經收斂了,臨床癥狀見到了其人如狂或者發(fā)狂、少腹硬滿,那我們就用抵當湯來破血逐瘀;如果瘀熱互結,熱 雖有,但熱勢非常輕微,瘀血雖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勢非常和緩, 癥狀僅僅見到有熱少腹?jié)M,用抵當丸化瘀緩消。抵當丸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陽本證就這么多內容,當太陽病或者失治、或者誤治后,使臨床證候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這個 新的癥狀又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通通的把它叫做“變證”。
而張仲景把“變證”中的,因為多次誤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復雜化的這種“變證”叫做“壞病”。變證也好,壞病也好,或寒或熱、或虛 或實、或在臟,或在腑,變化多端、錯綜復雜。張仲景提出“觀其 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12個字的治療原則,那么這十二個字 也是《傷寒論》辨證論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大家,能夠背會這12 個字,能夠領會它的精神?!疤柌∑彪S后列了或熱、或寒、或虛、或實種種變證,這 些變證的治療,為我們臨床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思路,提 供了方藥,所以太陽病篇的這個變證的內容,有許多方子是我們在治療雜病中經常運用的,你比方說,桂枝甘草湯我們就經常用于治 療心陽虛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 骨牡蠣救逆湯,桂枝加桂湯,我們常常用于治療神經官能癥而辯證屬于心陽不足的。
治療脾虛的那幾個方子,象厚姜半甘參湯、小建 中湯,這在臨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參湯治療腹脹滿,小建中 湯或者是治療腹痛、或者是治療心中悸而煩,在臨床都非常常用。治療水氣病的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在臨床上更 常用。治療腎陽虛的干姜附子湯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療腎陽虛,而 陽虛水泛的真武湯確是非常常用的一張方子。治療陰陽兩虛的炙甘草湯它治療脈結代,心中悸,那更是中醫(yī)治療心律失常的一個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來還是有效的。所以太陽病篇的變證的這些內 容也是臨床經常用到的內容,我們應當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陽明
從陽明病的角度來看,它也有兩大類,那么一類呢是邪偏于淺表的,我們把它叫做陽明熱證,前世醫(yī)家也有人把它叫 做陽明經證。這里的經證也罷,熱證也罷,主要是指胃熱彌漫的白 虎湯證和胃熱彌漫、氣津兩傷的白虎加人參湯證。但是在《傷寒論》的原文中,陽明的熱證是怎么來的呢?
是陽明經脈有熱,誤下以后 所造成的。陽明經脈有熱,誤下以后的 221 條,首先出現(xiàn)了余熱留擾胸膈的梔子豉湯證,所以后世醫(yī)家把陽明經熱誤下,余熱留擾胸 膈出現(xiàn)心煩、心中懊憹,但頭汗出,饑而不欲食的這個證候,叫陽 明熱證的第一個證候,是熱在胸膈。盡管有的醫(yī)家說這是陽明經熱誤治以后的變證,但是因為陽明經脈行于頭面、胸腹,胸中也是陽 明經脈所過的部位,所以我們把熱在上焦的證候,說它是陽明熱證, 也沒什么大的錯誤。上焦有熱用梔子豉湯清宣郁熱;中焦有熱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辛寒折熱,而中焦有熱的證候重點是白虎加人 參湯證,所以我們在講白虎加人參湯證時,用了比較多時間來分析 它身大熱的問題、汗大出的問題,特別是口大渴的問題,還有脈洪大的問題。
除此之外它還有熱盛耗氣,氣不固表,還有大汗出,腠 理開泄,經不起外來風寒的吹襲,而兼見時時惡風,或者背微惡風 寒的虛象,治療用白虎加人參湯辛寒折熱、益氣生津。而白虎加人參湯從今天來看,無論是外感熱病的病程中,還是治療雜病,都有 很多使用的機會。陽明經熱誤下之后,傷了下焦陰液,而余熱和水 結于下焦,這就形成了陰虛水熱互結證,這就是“陽明病篇”熱證 熱在下焦的一個證候。它的臨床表現(xiàn)有心煩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飲水,治療用豬苓湯,來清熱利尿育陰。所以陽明熱證上焦 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熱法、下焦的清利法,為后世醫(yī)家治療熱證上、 中、下三焦不同熱證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藥,這是我們特別值得學習的。當陽明燥熱、陽明糟粕相結以后就形成了陽明的實證。
就陽明實證來說,陽明腑實證是主要的,構成陽明腑實證的基本證候特點有兩類,一類是全身獨熱、內盛的證候,一類是腹部實證的臨床表 現(xiàn),這兩種證候同時具備,我們才可以把它診斷為陽明腑實證,如果只有第一類證候,陽明毒熱內盛的證候,那我們只能用清法,只 能把它看成是陽明熱證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陽明腑實證;如果只有第 二組證候,也就是說只有腹部的實證表現(xiàn),沒有全身的熱盛的癥狀,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陽明病,只是雜病,是雜病中的腹?jié)M的實證, 當然雜病中腹?jié)M的實證可以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來治療,但不能 把它叫做陽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氣湯的適應證之一。既然陽明俯實證是由全身獨熱內盛的證候和腹部的實證表現(xiàn),兩組證候疊加而 成的,這就便于我們選擇在什么情況下用調胃承氣湯,在什么情況 下用小承氣湯,在什么情況下用大承氣湯。如果以毒熱內盛為主的,我們用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重在瀉熱;
如果以腹部的實證表現(xiàn)為 主的,我們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重在通腑,重在導滯;如果毒熱 內盛的證候和腹部的實證表現(xiàn)兩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氣湯,既瀉熱,又通腑。陽明實證還涉及到脾約證,那是由于胃陽亢盛, 脾陰不足,脾不能把津液還入胃腸道。醫(yī)家把它叫作“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這時出現(xiàn)津液偏盛、小便數多、大腸濕潤、大便干燥, 這就叫脾約,治療用麻子仁丸,起潤下的作用。因為麻子仁丸是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氣湯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氣,它是潤腸通 便的一張方子。在外感熱病的病程中,由于熱盛傷津,也由于治療 時或用了發(fā)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藥傷了津液,津虧。這時大便干結,病人想解大便的時候,大便阻結在肛門那個地方排不出,這叫 津虧便結證。張仲景采取了蜜煎方來導便,來通便,或者用豬膽汁 來灌腸,導便法和灌腸法在世界上最早的應用,有文字記載的應當屬《傷寒論》了。
陽明實證,上面我們談到的腑實證也罷,脾約證也罷,津虧便結也罷,病都在氣分,陽明腑實證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陽明之熱 和陽明久有的瘀血相結而形成的陽明蓄血證,由于瘀血久留,新血 不生,心神失養(yǎng),還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證狀,應當和太陽蓄血證的如狂、發(fā)狂這樣的精神癥狀相區(qū)別。由于血熱互結,大便雖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昂凇碧崾玖擞叙鲅?“反易解”,因為畢竟是瘀熱互結,瘀血是陰性物質,它有濡潤腸道的作用,所以它 容易解出來,對于這種證候,《傷寒論》雖然提出了用抵當湯來治療, 那我們臨床上應當是一個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來決定,不一定用抵當湯,因為這像一個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沒準兒有的時候, 你還需要用涼血、止血、潤便的方藥來治療,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至于陽明的變證,主要是指陽明之熱和太陰之濕相和,濕熱互結,濕不得瀉,出現(xiàn)小便不利、熱不得越就出現(xiàn)了但頭汗出,身無 汗,齊頸而還,濕熱互結于體內,阻遏了氣機,影響了肝膽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現(xiàn)了發(fā)黃,這就是陽明濕熱發(fā)黃證。這種發(fā)黃證熱是大于濕的,熱為陽邪、濕為陰邪,當熱大于濕的這種 濕熱發(fā)黃證顯然應當歸屬于陽熱證的范疇。所以把他叫做陽明濕熱 發(fā)黃。一般情況下,治療這種證候用茵陳蒿湯,茵、梔、黃三個藥連續(xù)用、同時用。可是當濕熱未退、黃疸未退、而中氣已經有不足 的時候,這該怎么辦?改用梔子柏皮湯,清熱利濕退黃,又兼有保 護中氣;而濕熱發(fā)黃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療濕熱發(fā)黃又不能夠間斷,這個時候改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清熱、利濕、退黃兼于 解表。陽明病的主要內容就這么多。
少陽病
從病位來說,它涉及到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腑和 手少陽三焦腑,少陽的陽氣雖然是比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對 全身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有促進和調節(jié)作用。少陽膽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決斷,它對人的情緒的調節(jié)、心情的調節(jié),它的 膽汁的排泄和貯藏的正常功能,對胃氣的降濁、脾氣的升清都有著 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陽三焦腑作為一個水火氣機的通道,作為一個氣化的場所,作為一個能量代謝的場所,它對太陽陽氣的疏布,有 著調節(jié)作用。所以《黃帝內經》曾經說過“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因此,足少陽膽經雖然在人體的一側,足少陽膽腑經雖然在 人體的一側,但是膽也罷,三焦也罷,他的功能卻是作用于全身的。如果說太陽主表,陽明主里的話,那么少陽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關系,后世醫(yī)家就把這種特殊的功能稱作“少陽主半表半里”。所謂“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 但是它絕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間的夾層、表里之間的夾界,所以我們說,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這個詞的話,不 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陽主樞。少陽樞機的暢達,能使人體的五臟六腑的氣機暢達,表里內外的氣機暢達。還有足少陽膽經的經別和心 膽相連,這就溝通了心膽相關的聯(lián)系。
正因為如此,少陽病常兼有 太陽不和,兼有陽明不和,兼有太陰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寧。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一個輕微兼證的話,用小柴胡湯這一個方子 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證特別明顯的話,那就需要加減了,所以在 小柴胡湯的基礎上配合桂枝湯,那就是和解少陽,兼于解表,配合半個承氣湯,那就是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 湯,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湯,和解少陽,兼以溫補太陰,當然這個 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那就是針對少陽不和、心膽不寧,出現(xiàn)胸悶煩驚的證候的。你看這幾個 加減方,或者涉及到太陽,或者涉及到陽明,或者涉及到太陰,或 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調,這正體現(xiàn)了少陽病作為一個樞機,它表里內外的影響范圍是非常廣泛的,所以我們說少陽病有四大特 點:經腑同病的特點;容易氣郁,容易化火的特點;容易兼夾太陽、 陽明、太陰不和的特點;容易化痰、生飲、生水的特點。
這是我們在治療少陽病的過程中,都應當特別注意的。在少陽病的后面附了一個熱入血室證,其實熱入血室證不是少 陽病,而是婦女在月經期患外感,或者月經剛斷患外感,那么這個外感可以是太陽病,可以是陽明病。然后血室空虛,邪氣趁虛內入 血室化熱,和水相結,由于胞宮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膽的正常疏泄 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旦瘀熱結于胞宮,它就反饋性的影響了肝膽疏泄的失調。影響了肝經疏泄失調的可見胸脅下滿痛,如結胸狀, 并且出現(xiàn)瘀熱上擾、肝不藏魂的暮則譫語,仲景用刺期門穴的方法 來泄肝經之瘀熱。如果血熱結于胞宮,影響少陽經氣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現(xiàn)了寒熱交錯如瘧狀的臨床表現(xiàn),仲景用小柴胡湯。好了, 小柴胡湯可以治療發(fā)熱,又可治療熱入血室的寒熱交錯如瘧狀。我們再總結一下小柴胡湯治療發(fā)熱。往來寒熱、頭疼發(fā)熱、嘔吐而發(fā)熱、發(fā)潮熱、差后復發(fā)熱,還有熱入血室的寒熱交錯如瘧狀。但是治療熱入血室的寒熱交錯如瘧狀,我們必須在小柴胡湯的基礎 上,加活血化瘀的藥,丹皮、赤芍、茜草等等,這樣才能夠有比較好的療效。因為小柴胡湯畢竟是治療氣分的一個方,既然病入血分, 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藥。
少陽病就這么多內容。至于
太陰病
非常清楚,它是一組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下注、升降紊亂的證候,這是它的主要癥候——臟虛寒證。那 么治療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來溫中散寒、止瀉。太陰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 溏”,這點我們必須掌握,當然太陰經脈受邪,出現(xiàn)腹?jié)M時痛或者大實痛,治療用桂枝加芍藥湯疏通經脈、和里緩積。如果太陰經氣血 失和,進一步發(fā)展成氣滯血瘀,那我們就用桂枝加大黃湯,疏通經 脈、和里緩積、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yǎng)出現(xiàn)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理緩急。而小 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這三個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藥 湯為基礎的,虛的加飴糖,實的加大黃。所以要學會這三張方子治療腹?jié)M、腹痛的臨實用。這三個方子治療的證候,不在脾臟,而在 脾經,這要區(qū)別清楚了。
少陰病
病變的部位涉及到心、腎,從總體情況來看,它是以心腎陰陽俱衰,而又以腎陽虛衰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氣衰弱的 證候。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腎為元陰、元陽之根本,所以病變涉及到心、腎那就出現(xiàn)了人體根本之氣的動搖,所以少陰病應當說是 比較重的。因為心主火,腎主水,而腎中又內藏元陰、元陽,所以 就少陰本證、少陰臟證來說,它就可能出現(xiàn)寒化和熱化兩大類。當素體少陰陽虛而陰盛的時候,外邪從陰化寒就出現(xiàn)了少陰的寒化癥, 少陰寒化證我們主要講了陽衰陰盛的四逆湯證,陰盛格陽的通脈四 逆湯證,陰盛戴陽的白通湯證,陽虛水泛的真武湯證和陽虛身痛的附子湯證。當然在我們的講義上,把胃寒劇吐的吳茱萸湯證,把腎 氣虛,關門不固,脾氣虛不能攝血而出現(xiàn)了下利滑脫,大便膿血的桃化湯證,都屬于少陰寒化證中。但是我說這兩個方證不是典型的少陰寒化證,象吳茱萸湯證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陰病的類證;
而桃花 湯證呢,勉強可以說那是腎氣虛、脾陽虛的一個證候,勉強可以把 它說成是一個少陰寒化證,當然桃花湯適應證有大便膿血,在“厥 陰病篇”的白頭翁湯的適應癥有大便濃血,我們應當注意這兩個方 證的鑒別。當素體少陰陰虛而陽亢,外邪就容易從陽化熱,而出現(xiàn)少陰的熱化證。少陰熱化證的一個證候是,因腎水虛于下、心火亢 于上,出現(xiàn)的心中煩,不得臥,治療用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湯也 是溫病后期常用到的一個方子,有滋陰清熱、瀉南補北的作用。當少陰陰虛陽亢,外邪從陽化熱、熱與水結,這就形成了陰虛水熱互 結的豬苓湯證,所以豬苓湯的適應證,可以是由陽明經熱誤下而來, 也可以是由少陰熱化證而來。形成陰虛水熱互結證以后,它的臨床表現(xiàn):一組是小便不利;一組是可以飲水;一組是心煩不得眠。這 是它的三大組證,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橫溢的、無處不到的、 變動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嘔吐,水邪浸漬腸道可以有下利,當然對于豬苓湯適應證來說,特別是它由 陽明來的,它還有些熱,象脈浮呀、象身熱呀,治療用豬苓湯育陰 清熱利水。應當特別注意的是:真武湯、豬苓湯、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別常用的三張方子,應當注意區(qū)別這三張方子的 適應證。對于少陰病來說,還涉及到太少兩感證,涉及到少陰兼陽 明里實的證候,也涉及到少陰咽痛證,這些證候在臨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復習的時候注意區(qū)別清楚就可以了。
六經病的最后一經病是
厥陰病
關于厥陰病,我們剛剛講完,厥者,盡也,極也。就單從厥陰這個詞來說是陽氣衰竭到極點,或 者說是陰寒邪氣盛到極點,物極必反,窮則思變。所以病到厥陰, 當陽氣衰到極點的時候,那也許就死亡,也許像厥陰相火被陰寒邪氣郁遏到極點的時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發(fā),爆發(fā),陽氣就來復, 這就可能由陰轉陽。所以“厥陰病篇”它的證候常常是或寒或熱, 或虛或實,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或死或自愈,,變化多端、錯 綜復雜,具有兩極轉化的特點。由于“厥陰病篇”我們剛剛講完,我想這一部分內容呢,我們在這里就不再給大家作更多的總結。
但是厥陰病兩極轉化的這種特點,我們應當能夠掌握。在“厥陰病篇” 提到一些方子,在臨床也是特別好用的,像治療濕熱下注下利的白頭翁湯,象治療血虛寒厥的當歸四逆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 湯,象治療肝胃兩寒,濁陰上逆的吳茱萸湯,象治療回厥,治療久 利的烏梅丸,還有“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主之”,這些條文,這些方 劑,都是我們應當重點掌握的。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如果您支持中醫(yī),請多多分享和轉發(fā),功德無量!
▲ “識別”關注
點,精彩繼續(xù)......《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黃帝內經》
自然界既然有陰陽二氣的變化,也有陰陽氣多少這種量的變化,所以拿陰陽氣三陰三陽來命名人體的臟府經絡。
三陽指的是太陽、明陽、少陽。
三陰指的是太陰、少陰、厥陰。
三陽中的太是大的意思,陽氣量是三份;明陽中的明是顯著的意思,陽氣量是二份;少陽中的少是小的意思,陽氣量是一份。
三陰中的太是大的意思,陰氣量是三份;少陰中的少是小的意思,陰氣量是二份;厥陰中的厥是極盡的意思,相對少陰來說,陰氣量比少陰的陰氣量還少,因此厥陰的陰氣量是一份。
根據臟府的生理功能,根據臟府和經絡陰陽氣的量多少,也根據人體體表接受陽光照射的多少,來命名人體的臟府經絡。
《傷寒論》
《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有“系統(tǒng)論”與“體質學說?!?br>
系統(tǒng)論指人體存在六大系統(tǒng):太陽系統(tǒng)、明陽系統(tǒng)、少陽系統(tǒng)、太陰系統(tǒng)、少陰系統(tǒng)、厥陰系統(tǒng)。
太陽系統(tǒng)對人體衛(wèi)外功能的概括;明陽系統(tǒng)是對大小腸功能的概括;少陽系統(tǒng)是調節(jié)情志疏利氣機功能的概括。
太陰系統(tǒng)是對人體脾胃運化的概括;少陰系統(tǒng)是對人體內部水火交濟功能的概括;厥陰系統(tǒng)是人體控制情緒的概括。
體質學說:人的體質可分為太陽體質、明陽體質、少陽體質、太陰體質、少陰體質、厥陰體質。每種體質根據正氣強弱,陰陽偏差再分三個亞型。是體質的分類更加明確具體。
《黃帝內經》分成《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傷寒雜病論》被后人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部分。
《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主要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等方面整體論述了生命和天地、疾病的關系,并從經絡角度指導了用針的方法,它的三陰三陽是對人體經絡腧穴的分類整理,并結合五運六氣論述了外界環(huán)境對生命個體的不同影響。
而《傷寒雜病論》主要是總結歸納了《湯液經》和《神農本草經》的用藥組方思想,用六經辯證法對外感病進行了分類,其三陰三陽更著重于人體臟腑對疾病的癥狀診斷,而對經絡腧穴的論述較少。
所以三陰三陽在《黃帝內經》里是針灸治病的主要依據,其細化到六經經絡的每一個穴位,甚至于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也考慮進去了。但是《傷寒雜病論》是借用了三陰三陽對病位進行了分類,并主要按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細化了用藥組方的方法,所以我們說《傷寒雜病論》是方書之祖。
以上是我對兩者之間區(qū)別的粗略理解,不妥之處望各位不吝賜教。
1. 傷寒中幾日流轉,這個被很多大家認為是他人衍文。作為實踐大家的醫(yī)圣,斷不至于膠柱鼓瑟。
2. 傷寒的六經是講的部位,表-里-半表半里,合上陰陽,而為六經。和內經的六經不是一回事??赡苡新?lián)系,但是關系不大。
3. 后世很多以內經推演傷寒,錯誤百出,這個嶺南一大家曾有論述。胡希恕也曾有說法。
4. 實踐出真知。追究老祖宗的本義,不如以實踐醫(yī)案,以真實數字統(tǒng)計和效果去評估。
而不是一味在這BB。
個人膚淺理解,僅供討論。
《黃帝內經》的三陰三陽,主要從整體上論述了人的經脈氣血的運行以及生理病理的變化等問題,主要指導學醫(yī)者從宏觀上總體上進行把握,有指明前進方向的作用?!秱摗返娜幦?,是將具體的疾病大致歸納為六大類,按疾病類型歸結到三陰三陽里面,使之清晰明了,更易為學醫(yī)者分類學習、記憶以及加深對各類型疾病的認識及用藥規(guī)律,在臨床中更有益于辯證施治、診斷用藥、處方加減等等。
比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定義和診斷: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首先,太陽病人的脈是浮的,并且頭項強痛而且惡寒;太陽病又分為中風和傷寒:發(fā)熱、汗出、惡風而且脈緩名為中風;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而且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只要有這一類脈證的,都歸結到太陽病的范疇,這樣,為學醫(yī)者的學習、記憶、融會貫通以及舉一反三甚至創(chuàng)新提高都很有好處,而且為以后的臨床實踐中正確的診斷、處方用藥、隨證加減都指出了清晰的路徑。
首先感恩老祖宗留給我們這么大一筆財富《黃帝內經》。內經中三陽三陰是指:太陽 少陽 陽明 太陰 少陰 厥陰。陽為何氣,陰為何象呢?這就是老祖宗智 慧!不是隨便來的。手六經三陽三陰,足六經三陽三陰,十二經巡行人體全身。每個經后面還加上一個臟和腑的名字,六陽經通臟,六陰經通腑。陽臟就是我們能摸到的,陰腑是骨頭包得嚴嚴實實的,摸不到,你說古人多有智慧!在人類還不是直立行的時候,就是四肢著地那時候,背向著天為陽,腹向著地為陰,陽經走背,陰經走腹,只有陽明起開闔做用的在腹面經過乳頭。然后這只是現(xiàn)代解剖學能讓我們肉眼能觀察到的,而巜黃帝內經》中陽陰還有更深層的意義。那就是情志。
你確定你學的中醫(yī)這樣分?中醫(yī)的陰陽論怎么到了你這就兩個體系了?陰主降,陰中也有陽,陽主升,陽中也帶陰。陰盡轉陽,陽盡轉陰。左升右降。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之三陰,自胸走手。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不管你什么治法,中醫(yī)就離不開這三陰三陽的定律,脫離了這個定律,開始就是錯。別談治病了。內經的三陰三陽論和傷寒論的出入不是很大。不同的是傷寒論提出的治療方法大多是用錯藥引起的別經病癥。同吋傷寒論的中風"傷寒"與真正的"傷寒"沒有區(qū)分好。同時傷寒論的溫病與燥病沒有解涚清楚。可能是流傳與翻譯出的錯,畢竟傷寒論是后世抄錄的。不是原書稿。內經也是王敊和翻譯的。也不是原書稿。但不管怎樣三陰三陽是陰陽變化的總體系。不容反駁。
本來只是每個學中醫(yī)者都應該明了的一些基本概念,現(xiàn)在卻成了困擾人們、議論得莫衷一是的難題,難怪中醫(yī)沒落到今天面目全非、幾近消亡的境地,我們不能真正理解我中華民族古圣先賢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敗光祖先遺產,到了不明真理、只會機械套用前人經驗的地步,愧對我中華民族古圣先賢在天之靈!
關于本題提問,我們須先對《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兩部經典之學術地位作個界定。當前中醫(yī)界絕大多數人把這兩部經典置于同等地位,混浠了中醫(yī)源、流之別。這種對源、流的混淆,使學界只重應用、發(fā)揮,失卻了朔源明理之學術態(tài)度、迷失方向,最終導致中醫(yī)到了只會機械套用前人應用發(fā)揮經驗的地步。連基本概念都無法理解,流行的一套成為無源之水,很快就會枯竭!中醫(yī)恐將亡,中醫(yī)學子,醒醒吧,不然我們將以何面面去見我們的古圣先賢!
與《道德經》全面解《易》不同,《黃帝內經》是側重從生命學角度解《易》之作,她以文字形式從生命真相角度解讀伏羲開天之作《易》,屬中醫(yī)學術源頭經典,而《傷寒論》只是根于諸源頭經典的應用發(fā)揮,而今日之自稱經方派諸大神把仲景置于中醫(yī)學術至高無上地位,機械套用,不思朔源明理,嚴重偏離仲圣之衷,頑固地當起豬隊友,在中醫(yī)衰落進程中起推波助瀾作用!本人絕無否定仲圣功績之意,但是求求大神們,放過中醫(yī)吧,不要阻礙中醫(yī)復興而不自知,行嗎?
回歸正題,《黃帝內經》、《傷寒論》都出現(xiàn)太陽、少陽、陽明和少陰、厥陰、太陰三陰三陽概念,源、流差異,其概念函蓋還是有所不同的。
作為中醫(yī)源頭經典之《黃帝內經》,其三陰三陽全面函蓋了自然界陰陽化生之氣化陰陽(也稱六氣)、自然界氣化陰陽在人生命產生、存續(xù)的不同存在、運作方式、六經運作及經氣;而作用中醫(yī)學術應用經典之《傷寒論》所提三陰三陽,直接體現(xiàn)的是六經和經氣概念,而六氣在六經中如何存在、運作沒有很直接的表現(xiàn)。這樣一來,相信仲圣至上者會不明六經六氣運作基理、不明疾之傳變順逆何因!
內經所述三陰三陽,對應老子《道德經》中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三“,無為無極,即道,一為太極,二為陰陽,三為三陰三陽即六氣,萬物為五行,五行有形之物之各有差異而呈萬物之現(xiàn)象。這其中之代表六氣之“三”在包括中醫(yī)學術在內的正統(tǒng)易學中處于樞紐地位,萬物(包括人及人之臟腑形?。┙杂申庩柫鶜饨缓匣⒂闪鶜饩S持其運作。在生命過程中,太陽與少陰、少陽與厥陰、陽明與太陰兩兩配對交合依次化生不同五行屬性之臟腑形骸,是使命完成之后,又是六氣兩兩交合產生六經經氣勾通生命精氣神先天系統(tǒng)和五行后天系統(tǒng)、推動并輸布后天系統(tǒng)運化而來水谷精微濡養(yǎng)形骸,使生命現(xiàn)象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傷寒論》所表述之三陰三陽,只直觀地體現(xiàn)六經。當然,六經運作機理就是六氣交合產生經氣(陰陽交合氣化)推動脈中水谷精微氣化輸布,但若無內經等易學源頭知識認知,則無法明白六經運作機理,也就無法真正理解經氣不正引邪入侵及陰邪傳變順逆原因。(待續(xù))
黃帝內經的三陰三陽是陰陽之氣各有多少的劃分為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是四時、晝夜,陰陽消長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根據不同時空條件把陰和陽各自分為三數。
即:一陰為厥陰,二陰為少陰,三陰為太陰;一陽為少陽,二陽為陽明,三陽為太陽。在定位上:有上下左右之分。在定性上:有陽盛衰之分。在定量上:右太、少、厥、陽明之分。也可說成為六氣:風、火、暑、濕、燥、寒。三陰三陽與六氣的關系: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是近代醫(yī)學家繼承了仲景所創(chuàng)六經辨證后把: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為三陽三陰辨證方法的簡稱。根據辨證之法: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諸證,兼容理法方藥皆備,形成了一個臨床實用的辨證論治體系,為中醫(yī)的發(fā)展之路鋪墊了優(yōu)良基石!
《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分兩部份!一:天道(素問),二:人道(靈樞)。《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指天道。
如果想入門古中醫(yī),這兩個體系千萬別混在一起,否則此生錯過。一個是總論和經絡針灸體系,一個是湯液學(中藥)體系,這兩個體系,一個從外向內治,一個從內向外治,很不同,湯液學源頭《湯液經》,從一個體系入才行,入門后才能通透,如果學中醫(yī)開始就混在一起,沒戲了。
后世的醫(yī)書沒有一本比得上傷寒論,但是后世的學醫(yī)之人很多耗盡一生心血也難以窺透傷寒論的真諦,終生都是門外漢,每每想到此處都令人心生遺憾,更加想不到我竟然會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醫(yī)走向滅亡! 本公主五歲學醫(yī),十六歲憑借醫(yī)術游走于京城,借醫(yī)術行走于世間,得中醫(yī)之恩惠不可謂不深。在京城偶遇異人,才知傷寒論的美不勝收,才知傷寒論里有奪天地造化的大秘密。當年異人師傅打掉我的狂妄之心,并且蒙其授受之恩,想想師傅他老人家一生的絕學只傳了兩人,除了我還有一位我從未謀面的師兄,由于本門派歷代都只單傳,師傅能夠破例肯點撥我、收我為徒,都是宿世的緣分。目前,也不知那位師兄是否尚在人世?是否傳有門人? 學習傷寒論之所以難,是因為大家學習的方法不對,本公主曾經也在這個問題上浪費了十年的時間,上至藥王孫思邈下至葉天士,其實都犯了和本公主當年同樣的錯誤。關于,本門派有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秘訣,那就是學習傷寒論必須要最低閱讀三千遍(閱讀,需要讀出聲音),并且能夠倒背如流,看似很愚蠢、很簡單的方法,但是其中有至神至妙的奧秘,只有這樣才能夠于醫(yī)圣張仲景心心相印,學習中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得到鬼神的幫忙,得到醫(yī)圣的指點,實際上是你自己的精誠所感,自然可以和醫(yī)圣心靈相通,得其真?zhèn)?。其中的神妙之處,不是語言所能描述。學習傷寒論不能看任何人的注解,不管他多有名氣,我們都只看、只讀原文。但是大家一定要過文字關,文言文和繁體字一定要過,所以大家要準備一本康熙字典和背誦古文觀止,閱讀傷寒論的時候一定要讀繁體字的(趙開美版本),另外希望大家能夠同時誦讀四書五經、內經、神農本草經,以上的學習方法都用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學習經典不是靠你的思維、不需要靠你的理解力,凡是通過你思維理解的基本上和垃圾等同!我交給大家的這個方法是古圣先賢代代相傳的方法,只不過今人愚昧早已失傳,今天我傳給大家,請大家切記!凡是還沒有閱讀傷寒論三千遍的朋友,以及不懂文言文和繁體字的,文墨不通不做醫(yī)工,人貴有自知之明,奉勸你千萬不要說自己是中醫(yī)。南無阿彌陀佛! 另外想知道同修當中還有誰像“得道書生”那樣發(fā)下大愿,出來露個臉,小公主很想認識你?。ㄗⅲ悍彩前l(fā)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就不要學習傷寒論,將你剩下的時間一心念佛、老實念佛吧,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治療人世間的一切疾苦?。?/p>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51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