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淋巴結核的概述
淋巴結核,中醫(yī)稱之為瘰疬,是體現(xiàn)于肌表的毒塊組織,是由肝肺兩方面的痰毒熱毒凝聚所成。西醫(yī)則指,人體內(nèi)有專事于清毒殺毒從而保護血管,組織的淋巴系統(tǒng),遭遇來自體內(nèi)外無法清除殺滅的毒菌,凝聚和集結于肌表組織形成的毒瘤。 淋巴結核分為干酪型結核、增殖型結核、混合型結核、無反應性結核。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結核病人,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病人,并及時給予合理的化療是現(xiàn)代防癆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一、概述
淋巴結核,中醫(yī)稱之為瘰疬,是體現(xiàn)于肌表的毒塊組織,是由肝肺兩方面的痰毒熱毒凝聚所成。西醫(yī)則指,人體內(nèi)有專事于清毒殺毒從而保護血管,組織的淋巴系統(tǒng),遭遇來自體內(nèi)外無法清除殺滅的毒菌,凝聚和集結于肌表組織形成的毒瘤。 淋巴結核分為干酪型結核、增殖型結核、混合型結核、無反應性結核。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結核病人,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病人,并及時給予合理的化療是現(xiàn)代防癆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二、淋巴結核的病因介紹
淋巴結核,中醫(yī)稱之為瘰疬,是體現(xiàn)于肌表的毒塊組織,是由肝肺兩方面的痰毒熱毒凝聚所成。西醫(yī)則指,人體內(nèi)有專事于清毒殺毒從而保護血管,組織的淋巴系統(tǒng),遭遇來自體內(nèi)外無法清除殺滅的毒菌,凝聚和集結于肌表組織形成的毒瘤。 淋巴結核分為干酪型結核、增殖型結核、混合型結核、無反應性結核。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結核病人,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病人,并及時給予合理的化療是現(xiàn)代防癆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病因介紹
淋巴結結核發(fā)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結核桿菌通過上呼吸道或隨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體腺引起的原發(fā)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達頸部淺深層淋巴結。各部位多為單側性淋巴結。受累咽部。重發(fā)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結核仍繼續(xù)發(fā)展形成冷膿腫或潰瘍。
另一種是原發(fā)結核感染后血中結核桿菌隨血行進入內(nèi)側頸淋巴結,引起頸淋巴結核;還可以從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結群繼發(fā)感染,在頸淋巴結結核發(fā)病中較為常見。
三、淋巴結核的分類有
一、 疾病分類
結核病一般按部位及臟器命名。淋巴結核根據(jù)發(fā)病部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頸部淋巴結核
這是淋巴結核中最為常見的,女性多于男性。據(jù)日本資料統(tǒng)計,男性以30歲年齡組最多,女性以50歲年齡組最多。發(fā)病部位以右側為多見。西醫(yī)認為,本病多因結核桿菌經(jīng)口腔(齲齒或扁桃體)侵入,由淋巴管到達頜下或頦下淋巴結;亦可因肺、腸結核病灶經(jīng)血液擴散所致。中醫(yī)認為,本病為情志所傷,肝氣郁結,脾虛生痰。肝郁則化熱,痰熱互搏,敬于頸項之脈絡,而成瘰疬。亦因素體虛弱,肺腎陰虧,致使陰虧而火旺,痰火凝結而成瘰疬。
2、 腋窩部淋巴結核
本病臨床較少見。病人往往主訴腋窩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就診;也有在胸部X線檢查時發(fā)現(xiàn)腋窩部或胸壁上部有鈣化灶。
3、腹股溝部淋巴結核
淋巴結核腹股溝部淋巴結腫大,多來自下肢或外陰部的外傷。但是,結核菌向全身播散,偶爾也可發(fā)生。開始可為僅伴有輕度疼痛的腫脹,如不積極處理,則可自潰。
4、腹部淋巴結核
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腸結核的基礎上,相繼出現(xiàn)腹部淋巴結腫大。在主訴中,過去可能沒有任何消化系統(tǒng)癥狀,肺部也未發(fā)現(xiàn)病變是常有的。也有包括過去曾有腸結核癥狀,或者是因為治療肺結核,早已接受化療者。
5、肺門淋巴結核
當機體尚未產(chǎn)生變態(tài)反應時,肺內(nèi)初感染原發(fā)灶中結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屬淋巴結。從肺門到縱隔有許多淋巴結。病勢進展時,縱隔淋巴結也相繼發(fā)病,形成各種不同程度的干酪化,從肺淋巴結流借肺門縱隔淋巴結,最后多從右靜脈角淋巴流入肺靜脈內(nèi),故結核菌隨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門淋巴結核是處于容易發(fā)生潛在性菌血癥的狀態(tài)。
淋巴結核分型:干酪型結核、增殖型結核、混合型結核、無反應性結核。
四、淋巴結核的診斷
一、疾病診斷
根據(jù)結核病接觸史、局部體征,特別是已形成寒性膿腫或已潰破形成經(jīng)久不愈的竇道或潰瘍時多可作出明確診斷;必要時可作胸部透視明確有無肺結核。結核菌素試驗能幫助診斷。
如僅有頸淋巴結腫大而無寒性膿腫或潰瘍形成,頸部一側或兩側有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一般位于胸鎖乳突肌的前后緣。初期腫大的淋巴結較硬、無痛,可推動。病變繼續(xù)發(fā)展發(fā)生淋巴結周圍炎,使淋巴結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各個淋巴結也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jié)性腫塊。晚期淋巴結發(fā)生干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膿腫破潰后流出豆渣樣或稀米湯樣膿液,最后形成一經(jīng)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潰瘍邊緣皮膚暗紅,肉芽組織蒼白、水腫,上述不同階段的病變可同時出現(xiàn)于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病人抗病能力增強和經(jīng)過恰當治療后淋巴結的結核病變可停止發(fā)展而鈣化。
診斷依據(jù)
(1)頸側部淋巴結腫大,結節(jié)狀,無痛。多見于兒童和青年。
(2)初期為孤立結節(jié),較光滑,可活動,以后結節(jié)融合成塊,不規(guī)則,活動度差。腫塊可形成膿腫,有波動感,破潰后可形成竇道,隨皮膚下部潛行,經(jīng)久不愈。
(3)分泌物稀薄,常含有干酪樣物,創(chuàng)面肉芽不健康。
(4)可有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5)有些患者可有肺部等結核病史或病變。
(6)取病變組織進行PCR檢測,可呈陽性結果。
(7)病理活檢可明確診斷。
淋巴核對比圖檢查順序
用兩手指滑動觸診耳前、耳后(乳突區(qū))淋巴結。后患者將頭轉向右側或左側,檢查者用右手或左手觸診枕骨下區(qū)的枕后淋巴結。后檢查者用左手扶住頭部,右手(翻掌)指尖觸摸頜下及頦下淋巴結,同法檢查左側。用雙手指在頸前三角區(qū)先沿胸鎖乳突肌前緣觸診。再用雙手指在頸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緣和胸鎖乳突肌的后緣觸診。最后用雙手指尖在鎖骨上窩內(nèi)由淺到深觸摸鎖骨上淋巴結。 (頸部淋巴結的觸診順序為耳前、耳后、枕部、頜下、 頦下、頸前、頸后、鎖骨上淋巴結共8組.)
頸部淋巴結檢查順序——頸部淋巴結結核應該做哪些檢查?
1.胸部X線或CT掃描明確有無肺結構的損害。
2.間接喉鏡及后鼻鏡檢查有時可發(fā)現(xiàn)肺結核喉結核及鼻咽結核等。
3.結核菌素PPD(純化蛋白衍生物)試驗血沉檢查有助于診斷。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法:
(一)全身治療
適當注意營養(yǎng)和休息。口服異煙肼1-2年,伴有全身毒性癥狀或身體他處有結核病變者。加服對氨水楊酸鈉或利福平或加用鏈霉素肌肉注射。
(二)局部治療
1.少數(shù)局限的,較大的,能推動的淋巴結,可考慮手術切除。手術時注意勿損傷副神經(jīng).
2.已形成寒性膿腫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潛行性穿刺抽膿。從膿腫周圍的正常皮膚處進針。盡量抽盡膿液,然后向膿腔內(nèi)注入5%異煙瞬溶液或10%鏈霉素溶液作沖洗。并留適量于膿腔內(nèi),每周2次。
3.寒性膿腫破潰形成潰瘍或竇道者,如繼發(fā)感染不明顯,可行括除術。細心地將結校病變組織全部括除。傷口不加縫合,用鏈霉素溶液換藥。
4.寒性膿腫繼發(fā)化膿性感染者。需先行切開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必要時再行刮除術。
淋巴結核宜忌原則
淋巴結核中醫(yī)稱之為瘰疬,俗稱鼠瘺,是由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因結核菌侵入而發(fā)炎腫大,進而形成冷膿腫,最終潰破而成為慢性瘺管,經(jīng)久不愈。
宜忌原則
淋巴結核者適宜服用高蛋白飲食,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病灶修復;宜吃新鮮瓜果蔬菜等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含有多量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食品;宜多吃含鈣量高的食物和豆類食品。中醫(yī)認為,瘰疬病起不外乎氣郁、痰凝、血瘀、正虛,故宜吃些具有化痰去瘀、軟堅散結,或滋陰清熱、益氣扶正作用的食物。忌吃煙酒,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動火傷陰、炙焯厚味之物,忌吃發(fā)物。正如《千金要方》所告誡:凡項邊腋下先作瘰疬者,宜禁五辛酒面及諸熱食。
相關醫(yī)療機構:去廣東省腫瘤醫(yī)院看比較???/p>
【概述】
淋巴結核,亦稱瘰疬性皮膚結核,是一種皮膚結核。常因淋巴結結核、骨結核或關節(jié)結核繼發(fā)而來。初起為皮下結節(jié),繼而軟化壞死,最后破潰形成潰瘍或瘺管,排出干酪樣稀薄膿液。本病,現(xiàn)代西醫(yī)學雖可用抗結核藥物等法治療,但療程漫長,遷延難愈。
現(xiàn)代針灸治療淋巴結核,始于本世紀20年代[1],亦使用灸法。自50年代起報道迅速增加,早期采用火針、針挑法、截根術等法,以截根術較為盛行,有人曾對133例用此法治療之患者,作為期2年另4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遠期效果明顯[2]。近年來,加然抗結核藥物已廣泛應用,但針灸治療本病的臨床文章并未見減少,穴位刺激方法亦有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王樂亭老中醫(yī),用6寸金針為主,輔助火針和灸肘尖之法,治療淋巴結核效果明顯[3],說明對傳統(tǒng)方法的挖掘仍有其不可忽視的臨床意義。據(jù)多年來治療例數(shù)在100以上的臨床文章統(tǒng)計,在3488例中,其總有效率在83.6~100%之間。
【治療】
挑治
(一)取穴
主穴:肺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督俞、膈俞、三焦俞、腎俞、厥陰俞。
配穴:天井、肩井、臂3、氣海、缺盆、少海、極泉。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1穴(雙側),配穴據(jù)不同發(fā)病部位酌選。操作方法有兩種。一為劃撥挑刺法:令病人取俯 式坐位,常規(guī)消毒,以2%普魯卡因溶液作穴位局麻,取消毒三棱針,刺2~5厘米深,在感覺達到肌膜層時,將三棱針上下劃撥3~5次或更多些,劃撥幅度0.5~1.0厘米,患者應感到麻木或輕微疼痛,隨即起針,在針眼上敷以消毒紗布并固定。此法適于本病結節(jié)型早期。二為切割挑刺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手術刀切開皮膚1.0厘米長,深度至皮下,再刺入挑針,挑出白色纖維組織少許,并割斷,縫合切口,蓋以敷料。此法適于晚期病人。割刺用于主穴,配穴可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穴位輪用,10次為一療程,停針3~7日,再作下一療程。一般須20~25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基本痊愈:腫大的結節(jié)全部消失或縮小到0.05立方厘米以下,且變硬,或潰破瘡面愈合;顯效:腫大的結節(jié)消退2/3以上,或潰破瘡面愈合2/3以上;有效:病情減輕,但未達顯效;無效:無改善或惡化。
共治療2585例,基本痊愈1372例(53.2%),顯效618例(24.3%),有效487例(18.7%),無效108例(3.8%)。本法有較好的遠期療效。以側頸部和鎖骨上窩病變效果較好,頦下及腋下效果較差[4~7]。
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結核點。
阿是穴位置:患處(下同)。
四花穴位置:即膈俞、膽俞四穴之總稱。
結核點:大椎旁開3.5寸。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取2~4穴。阿是穴即患處用火針法,先在酒精燈上將針燒紅,直刺淋巴結核,如為腫塊結核型,可于最早出現(xiàn)或最大的結節(jié)腫塊,上中下各刺 1針,刺入核心,快入急出;如腫塊已化膿未潰破,用粗火針直刺病灶中心,使膿液盡快排出;如已潰破者,在破口周圍 0.5厘米處,用火針淺圍刺;如形成瘺管時,取適當粗細之火針刺入管腔,深度以不傷及正常組織為限。如果淋巴結腫大成團,可在腫塊周圍刺灼,針刺正常距離為1~2厘米?;疳樏恐?次,連續(xù)4~12次為一療程。
配穴,采用針刺法,平補平瀉,隔日1次。
對已液化、干酪化破潰或形成瘺管的淋巴結核,可配合火針用藥捻治療。即以火針刺入形成孔道后,待膿汁排出,即選合適之藥捻放入,外蓋消毒紗布,據(jù)分泌物多少,每日調(diào)換。
藥捻制備:將陳醋和豬膽汁各500毫升,盛入搪瓷盆中,煮沸成粘膏狀,然后放入紅花5克、輕粉2克,混合揉勻后搓成長2~5厘米,如火柴棒粗的藥捻,陰干后放入裝有漳丹的容器內(nèi)配。
(三)療效評價
共治651例,基本痊愈483例,顯效65例,有效67例,無效為36例,總有效率為94.5%[5,8~10]。
金針
(一)取穴
主穴:曲池、臂臑。
配穴:肘尖、阿是穴。
肘尖穴位置:屈肘時,鷹嘴突起之尖端。
(二)治法:主穴用透刺法,用6寸長之金針(可用不銹鋼毫針代替),針尖蘸少量經(jīng)滅菌之甘油,從曲池穴,沿皮下對準臂臑(不得偏離)透刺?;颊咭穗p前臂曲肘拱胸,針體與上臂沿長線呈45度角速刺入穴0.2~1.0厘米,然后退到皮下繼續(xù)推進。當針尖透達臂3時,患者應有脹重感。然后醫(yī)者左手撫按曲池穴周皮膚,右手以拇指指甲反向刮動針柄6~9次,以患者有熱脹感為度,留針15分鐘后,再刮針1次。局部紅腫熱痛用瀉法,局部腫硬不紅不痛用補法。用捻轉補瀉,針體捻轉須達180°。留針15分鐘再捻轉1次,共留針30分鐘。
對病程日久腫硬不消或膿腫欲潰未潰者,用火針,法同前。腋窩部淋巴結核久治不愈者,灸肘尖穴,無疤痕著膚灸3壯。
上述方法除火針每周1次外,均為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共治200例,以類似前述標準評價,基本痊愈45例(22.5%),顯效48例(24.0%),有效100例(50.0%),無效7例(3.5%),總有效率為96.5%[3]。
【主要參考文獻】
[1]牛大業(yè)。瘰疬鼠瘡癥之灸法表。山西醫(yī)學雜志 1922;4(6):21。
[2]夏玉卿。針刺治療頸淋巴結核133例臨床遠期療效觀察報告。中醫(yī)雜志 1959;(3):201。
[3]于匯川,等。王樂亭應用六寸金針治療瘰疬的經(jīng)驗——附200例臨床心得。北京中醫(yī) 1982;(2):13。
[4]裴廷輔,等。挑刺治療淋巴結核2000例的臨床研究。中國針灸 1989;9(3):1。
[5]焦國瑞。針灸臨床經(jīng)驗輯要,北京:人民衛(wèi)生版社,1981:154。
[6]劉桂芳。割肝俞穴治療淋巴結核211例。中國針灸 1988;8(3):45。
[7]張文俊。穴位割治治療淋巴結核、皮膚結核270例。中國針灸 1985;5(2):17。
[8]王金祥,等?;疳樦委燅ю?73例臨床療效觀察。黑龍江中醫(yī)藥 1984;(4):27。
[9]朱應超,等?;疳樇铀幠碇委燁i淋巴結核280例報道。中國針灸 1987;7(2):13。
[10]康維清?;疳樦委燁i淋巴腺結核48例中國針灸 1997;17(5):280。
淋巴結核80%見于兒童及青少年。
病因 結核桿菌可通過淋巴或血行途徑感染頸部淋巴結,鼻咽部、口腔、喉部結核多通過粘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結,肺部結核則可通過血行或淋巴途徑感染淋巴結。
<臨床表現(xiàn)> 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乏力、低熱、盜汗、食欲不振、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一側或雙側、淺層或深層多個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位于頜下及胸鎖乳突肌前、后緣或深部。初期腫大淋巴結相互分離,可移動,無疼痛,繼之腫大淋巴結相互粘連,形成串珠狀,輕壓痛,若繼發(fā)感染壓痛較明顯,腫大淋巴結常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活動度較差。后期腫大淋巴結可發(fā)生干酪性壞死,形成寒性膿腫,局部皮膚發(fā)亮呈紫紅色,觸之有波動感,膿腫潰破皮膚,形成不易愈合的潰瘍或瘺管,瘺口處溢出稀薄樣膿液。有些病人表現(xiàn)有肺結核及喉結核的癥狀如咳嗽、咯血、喉痛等。
診斷 一側或雙側頸部出現(xiàn)多個腫大淋巴結,呈串珠狀,與皮膚及周圍組織粘連,或潰破皮膚形成遷延不愈的瘺管,一般可作出診斷。胸部X線或CT掃描,間接喉鏡及后鼻鏡檢查有時可發(fā)現(xiàn)肺結核、喉結核及鼻咽結核等。結核菌素、PPD(純化蛋白衍生物)試驗、血沉檢查有助于診斷。本病應與頸部慢性淋巴結炎、頸部原發(fā)性及轉移性惡性腫瘤鑒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yǎng),增強體質(zhì)。
2 抗結核治療 常用藥物有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3.局部治療 已形成膿腫或瘺管者,可通過局部抽膿、沖洗,再注入抗結核藥物。
4.免疫療法 可用轉移因子、左旋瞇唑、免疫核糖核酸、死卡介苗皮膚劃痕、斯奇康肌注等治療。
5.手術切除 對少數(shù)較大的孤立性淋巴結可采取手術切除。6.中醫(yī)治療
商丘乳腺癌治療中心采用中醫(yī)秘方獨創(chuàng)“活血散淤消瘤丸”治療淋巴結核效果獨特能在短時間內(nèi)根治。
淋巴結核,亦稱瘰疬性皮膚結核,是一種皮膚結核。常因淋巴結結核、骨結核或關節(jié)結核繼發(fā)而來。初起為皮下結節(jié),繼而軟化壞死,最后破潰形成潰瘍或瘺管,排出干酪樣稀薄膿液。本病,現(xiàn)代西醫(yī)學雖可用抗結核藥物等法治療,但療程漫長,遷延難愈。
現(xiàn)代針灸治療淋巴結核,始于本世紀20年代[1],亦使用灸法。自50年代起報道迅速增加,早期采用火針、針挑法、截根術等法,以截根術較為盛行,有人曾對133例用此法治療之患者,作為期2年另4個月的隨訪,發(fā)現(xiàn)遠期效果明顯[2]。近年來,加然抗結核藥物已廣泛應用,但針灸治療本病的臨床文章并未見減少,穴位刺激方法亦有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王樂亭老中醫(yī),用6寸金針為主,輔助火針和灸肘尖之法,治療淋巴結核效果明顯[3],說明對傳統(tǒng)方法的挖掘仍有其不可忽視的臨床意義。據(jù)多年來治療例數(shù)在100以上的臨床文章統(tǒng)計,在3488例中,其總有效率在83.6~100%之間。
治療
1.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yǎng),增強體質(zhì)。
2 抗結核治療 常用藥物有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3.局部治療 已形成膿腫或瘺管者,可通過局部抽膿、沖洗,再注入抗結核藥物。
4.免疫療法 可用轉移因子、左旋瞇唑、免疫核糖核酸、死卡介苗皮膚劃痕、斯奇康肌注等治療。
5.手術切除 對少數(shù)較大的孤立性淋巴結可采取手術切除。 6.中醫(yī)治療
這個病可以轉移成癌變的
常用中成藥
本病屬中醫(yī)癰瘍范疇,可分以下4型辨證治療。
1.肝氣郁結型
癥見結塊大如豆粒,一個或數(shù)個,皮色不變,推之活動,無疼痛,情志不舒,胸脅脹滿,舌苔薄白,脈弦。
治宜:疏肝解郁,理脾化痰。
可服:逍遙丸、柴胡疏肝丸,并合用二陳丸。
外貼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
2.肝郁化火型
癥見結塊增大、疼痛,融合成塊,皮包變紅而微熱,中間化膿變軟,伴有發(fā)熱頭痛,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宜:清肝瀉火。
可服:丹桅逍遙九、龍膽瀉肝九、夏枯草膏等。
外貼千捶膏。
3.肺腎陰虛型
局部破潰,膿汁清稀,夾有敗絮樣物。潮熱盜汗,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宜:滋補肺腎。
可服:六昧地黃九、麥味地黃九、河車大造丸等。
外用五五丹、二寶丹。
4.氣血俱虛型
膿水清稀,淋漓不斷、瘡面肉芽蒼白,形體消瘦,氣短懶言,神疲自汗,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宜:氣血雙補??煞合阖愷B(yǎng)榮丸、十全大補丸、八珍丸等。
外用五五丹、二寶丹。
此外,本病無論已潰末潰,均可選服小金片、芋茍艿丸、內(nèi)消瘰疬丸、消癭氣瘰丸等,與分型治療的藥物相互配合。
常用西藥
1.雷米封:每次0.1克,每日3次,連服1-2年。
2.鏈霉素:每次0.5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對氨水楊酸鈉:每次2-3克,每日4次。
4。利福平:每日450-600毫克,清晨空腹頓服。
一般病人服雷米封即可,伴有全身毒性癥狀或身體他處有結核病變者,加服對氨水楊酸或利福平加用鏈霉素。
這個是藥物你自己看看
淋巴結核,中醫(yī)稱之為瘰疬【luǒlì】,是體現(xiàn)于肌表的毒塊組織,是由肝肺兩方面的痰毒熱毒凝聚所成。西醫(yī)則指,人體內(nèi)有專事于清毒殺毒從而保護血管,組織的淋巴系統(tǒng),遭遇來自體內(nèi)外無法清除殺滅的毒菌,凝聚和集結于肌表組織形成的毒瘤。
治療
西醫(yī)治療
(一)全身治療 適當注意營養(yǎng)和休息??诜悷熾?-2年,伴有全身毒性癥狀或身體他處有結核病變者。加服對氨水楊酸鈉或利福平或加用鏈霉素肌肉注射。
(二)局部治療
1.少數(shù)局限的,較大的,能推動的淋巴結,可考慮手術切除。手術時注意勿損傷副神經(jīng).
2.已形成寒性膿腫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潛行性穿刺抽膿。從膿腫周圍的正常皮膚處進針。盡量抽盡膿液,然后向膿腔內(nèi)注入5%異煙瞬溶液或10%鏈霉素溶液作沖洗。并留適量于膿腔內(nèi),每周2次。
3.寒性膿腫破潰形成潰瘍或竇道者,如繼發(fā)感染不明顯,可行括除術。細心地將結校病變組織全部括除。傷口不加縫合,用鏈霉素溶液換藥。
4.寒性膿腫繼發(fā)化膿性感染者。需先行切開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必要時再行刮除術。
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認為,瘰疬發(fā)病情況多由三焦、肝、膽等經(jīng)風熱氣毒蘊結而成,肝腎兩經(jīng)氣血虧損,虛火內(nèi)動所致,可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多因外感風熱、內(nèi)蘊痰毒而發(fā);慢性多因氣郁、虛傷而發(fā)。該病常恚怒忿郁,謀慮不遂,精神頹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70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刮痧刮多了,身體會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