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熬中藥的問題,之前陳醫(yī)生也寫過文章介紹過,但是陳醫(yī)生感覺很多東西,還是需要再詳細(xì)說一下,尤其我發(fā)現(xiàn)很多方法,我的做法和書上或者說其他醫(yī)生做法不同,那么更應(yīng)該不厭其煩描述下來了。而這些正是在門診中被病人不斷反復(fù)詢問的地方,所以我也就不厭其煩的不斷說了。一則幫大家解決疑惑,二呢?也可以讓大家更好的遵醫(yī)囑。
我的門診,中藥主要有兩類,一類就是顆粒劑,不要自己熬,直接用80度左右的開水沖服就可以了,一天兩次,每次一袋,飯后吃,比較合適沒有時間熬中藥或者不方便熬中藥的患者,也方便攜帶。還有一種就是中藥飲片,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自己熬的中藥。
下面重點介紹中藥飲片怎么熬。
一般情況陳醫(yī)生會建議有些朋友直接隔水燉,就是用一個盆子或碗(非鐵、鋁材質(zhì)的)裝好藥材,加好清水,然后隔水燉四五十分鐘,分兩次服用,早晚飯后。這個是偷懶的辦法。
但是陳醫(yī)生還是建議購買一個熬中藥的罐子,現(xiàn)在有很多用電的,還可以控制時間,很方便,使用也很智能,基本可以說是傻瓜式熬藥神器了。
一般服藥我都是飯后半個小時服用,但是有些特殊的會另外交代,具體是什么特殊情況,后面會做簡單介紹,但是也是需要根據(jù)病情而定,還有就發(fā)熱的病人,我的建議是兩個小時服用一次,隨時觀察。下面重點介紹幾個特殊的煎藥方法,比如門診的時候,有些藥我會交待,需要“先煎”、“后下”等,具體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具體是哪些藥材需要這樣做呢?下面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1.先煎: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龍骨、牡蠣、海蛤殼、石決明、龜甲、鱉甲等,還有就是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如附子、烏頭等。2.后下:氣味芳香的藥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還有就是久煎能破壞其有效成分:鉤藤、大黃、番瀉葉等。 3.包煎: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灶心土等。 4.另煎:貴重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麝香、鹿茸等,需要另外用碗熬了然后兌服就可以。5.溶化:又稱烊化,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及蜂蜜、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還有一些我門診習(xí)慣用來交代當(dāng)茶喝的,比如玫瑰花,茉莉花,菊花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交代。
7.沖服: 貴重藥:麝香、牛黃、珍珠、羚羊角、西洋參、鹿茸、人參、蛤蚧等,有些需要打粉沖服。 8.煎湯代水:使煎液混濁的藥物,如灶心土等。物質(zhì)輕用量多,體積大的藥物,如玉米須、絲瓜絡(luò)、金錢草等。
有些藥材使用方法會有重疊,是因為不沖突。這里主要是做的簡單的介紹,方便我的病人對中醫(yī)的熬藥方法有個大概的了解,因為在具體的時候我還是會和病人交代服藥方法的。門診的口頭交代和公號里面的文字介紹結(jié)合,方便大家更清晰了解中醫(yī)的內(nèi)容,以免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也方便大家了解更多中醫(yī)知識。
具體怎么服藥,我也做個一般的服藥法介紹。
服藥時間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飯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宜飯前服。 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宜飯后服; 補益藥宜空腹服; 治瘧藥宜在瘧疾發(fā)作前的兩小時服用; 安神藥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時服;急性病可不定時服。
簡單的說,可以通過下面的表格做個介紹:
特殊煎法
1.先煎 | 金石、介殼,毒副作用 |
2.后下 | 芳香、久煎能破壞其有效成分 |
3.包煎 | 黏性強、粉末狀、絨毛。 |
4.另煎 | 貴重 |
5.溶化 | 膠類及黏性大 |
6.泡服 | 易溶于水、久煎容易破壞 |
7.沖服 | 貴重藥,病情需要,高溫易破壞,難溶,汁液 |
8.煎湯代水 | 混濁,輕、量多、體積大 |
胸膈以上 | 飯后服 |
胸腹以下 | 飯前服 |
對胃腸有刺激性 | 飯后服 |
補益藥 | 空腹服 |
瘧藥 | 發(fā)作前的兩小時 |
安神藥 | 睡前服 |
慢性病 | 定時服 |
急性病 | 不定時 |
用藥遵醫(yī)囑,求醫(yī)請就近,急癥到醫(yī)院。
想要獲得更多治療婦科、兒科諸如感冒、發(fā)燒、咳嗽、胃病、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的講解, “ ”
正確熬中藥的方法步驟
中醫(yī)中藥在中國有幾千年甚至更久的歷史,怎樣熬中藥對大家來講似乎應(yīng)該是常識了。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的朋友不知道。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恼_熬中藥的方法步驟,歡迎閱讀。
首先,煎藥器皿的選擇。
明代李時珍說“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銀器略顯奢侈腐`,咱們老百姓就算了。瓦罐比較實在,價廉物美,而且簡單大方。當(dāng)然現(xiàn)在家家都有的不銹鋼鍋也可以。
其次,煎藥用水,一般用自來水即可,經(jīng)濟條件好的可以用純凈水或礦泉水。
最后,重點說說藥物的煎煮方法:
1浸泡
將藥物置于煎藥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沒藥物且高出2-3cm,放置30分鐘左右。這樣做的原因是使水完全滲入藥物的細(xì)胞內(nèi),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煮
中途適當(dāng)攪拌,防止粘鍋。通常一劑藥煎煮2-3次,解表藥首次煎煮15-20分鐘,次煎10-15分鐘;一般藥首煎20-25分鐘,次煎15-20分鐘;滋補藥首煎30-35分鐘,次煎20-25分鐘另外還有一些藥物在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現(xiàn)介紹如下:
3先煎
就是將單味或多味藥物較其它藥物先進(jìn)行煎煮。這類藥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貝殼類藥物,如磁石,龜甲等;有些需要改變藥物的'作用以適應(yīng)臨床要求如大黃久煎瀉下力緩,用于清內(nèi)熱或體虛之人的緩瀉。還有些有毒藥物,需要延長煎煮時間以減輕毒性的如川烏,附子等需熬煮至無麻舌感。
4后下
就是在大多數(shù)藥物即將煎煮好再加入煎煮5-10分鐘即可。這類藥物大多質(zhì)地輕薄含揮發(fā)性成分,氣味多芳香辛烈,易揮發(fā),不耐久煎如薄荷、麻黃、砂仁等,大多為解表藥和芳香化濕藥;大黃、番瀉葉久煎瀉下力減弱,若取瀉下作用則后下或開水泡服。
5包煎
就是將藥物包在布或紗布中再和其它藥物一起煎煮,這類藥包括花粉、細(xì)小種子、細(xì)粉類及含絨毛的藥物,如蒲黃、車前子、葶藶子、旋復(fù)花等,包煎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防止粘鍋糊化以及減少對咽喉的刺激。
6沖服
用煎煮的藥液或開水沖服,適用于入水即化或本身就是液體的藥物,如芒硝、蜂蜜等;或價格比較昂貴的藥物如牛黃,麝香等;或不耐熱或不能加熱的藥物如朱砂,雄黃等。
7另煎
就是將藥物單獨煎煮后兌入藥液中,適用于價格比較昂貴的藥物,如人參、蟲草等。
8烊化
一些膠類藥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藥渣或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就需要另行用小火慢慢使其熔化或用熱水熔化再兌入藥液,如阿膠、鹿角膠等膠類。
9濾過藥液
在生活中,許多人在煎服中藥的時候是煎一次服一次,下次服藥的時候又加水再煎煮,這種服藥方法是錯誤的。因為第一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50-70%,第二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只有20-30%,第3次就只有10%左右,如果這樣服藥,則藥物的濃度越來越低,到最后就沒有效果了。
所以正確的服法是一副藥按上述方法煎煮2-3次,將幾次的藥液合并壓榨藥渣的藥液混合均勻,然后按醫(yī)囑平均分成幾等份,每次服用。
;
2017熬中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熬中藥是一門學(xué)問。很多東西,是醫(yī)生必須告訴你但沒有時間和耐心仔細(xì)跟你講的;很多東西是病人想問又不敢問的。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年P(guān)于熬中藥方法及注意事項的知識,歡迎閱讀。
熬中藥方法及注意事項(1)現(xiàn)在多數(shù)藥店都有代煎服務(wù),一般取藥后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藥液,每劑兩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隨時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實在沒有時間、沒有條件,中藥最好還是自己熬。因為熬藥有很多細(xì)節(jié),藥房代煎不一定給你細(xì)致操作。
(2)熬藥的程序:
A.先將群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藥無須浸泡。
B.頭煎:先用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10-40分鐘,啟鍋濾汁。后下藥無須浸泡,注明?后下幾分鐘?,則在頭煎的最后幾分鐘放下鍋。
C.二煎:在頭煎藥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與頭煎同樣的時間,然后啟鍋濾汁。
D.將兩次煎出的藥汁混合,裝入保溫瓶,每日分2-3次喝完。
(3)熬藥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觸金屬器物。因為大多數(shù)藥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屬器皿往往能改變草木藥物的性質(zhì)。而土生萬物,陶瓷器皿屬土。
(4)每次熬藥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證兩次濾出的藥汁共有500-600毫升(約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邊熬邊加水。
(5)需要先煎的藥:主要是金石礦物、骨骼、甲介類,需要提前單煎,然后再與群藥同煎,以保證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來。一般來說,龜板、鱉甲需先煎40分鐘;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鐘,石膏需先煎15分鐘。還有的藥,須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黃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鐘左右,再將煮出來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jīng)]有麻味為止。一般來說,少量用附子時候,先煎30-40分鐘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須先煎2小時,保證藥性下沉,否則,后患無窮。
(6)需要后下的藥:芳香辛散類藥,久煮易失效的藥,在煎煮過程中要后下。一般來說,鉤藤在頭煎最后7分鐘下,藿香、佩蘭、綠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樸花、紫蘇、砂仁、肉桂、天竺黃等在頭煎最后5分鐘下,薄荷在頭煎最后三分鐘下,魚腥草在頭煎最后2分鐘下。二煎的時候,后下藥一起煮即可。還有的藥,有時候需要后下,有時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黃,如果要用來通便,則宜后下,如果不用來通便,則不后下。
(7)熬藥的時間,指煮開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時間,一般是10-40分鐘。一般來說,走上焦的藥,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藥,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鐘即可起鍋。走下焦的藥,尤其是養(yǎng)腎、滋補類藥,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鐘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鐘即可??傮w來講,藥熬的時間越長,其性越往下沉,藥力越往下走,熬藥的時候可根據(jù)病位掌握熬藥時間。
(8)熬藥的時間一定要掐準(zhǔn)。很多人熬藥熬忘了,導(dǎo)致久煮,這樣非常影響療效。還有人熬藥忘了時間,把藥熬糊了,再加水以圖補救,這是熬藥的大忌,因為此時,藥性已經(jīng)變了,這一劑藥已經(jīng)熬廢了,不能再喝了。
(9)一般的藥物煎煮兩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況下,也可以煎煮三次:
A.第三次煎煮出來的藥液,就比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藥物有健脾之功,對于脾虛者很適宜。
B.內(nèi)含龜板等貴重且養(yǎng)陰的藥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于皮膚病的內(nèi)服藥,第三煎的藥液可以用來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種所配的方劑,需要用上一劑藥的第三煎藥液代水來煎下一劑藥。這就要遵醫(yī)囑而定。
(10)需要另煎的藥:很多貴重藥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藥同煎造成浪費,如人參、西洋參、藏紅花、蛤蟆油等。另煎藥液跟群藥煎出的藥液混合服用。
(11)需要包煎的藥:如滑石、米糠、旋復(fù)花、茅花、密蒙花、蒲黃、五靈脂等,它們本身或所帶的毛容易引起藥液渾濁,需要包煎;車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藥罐,導(dǎo)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紗布包裹。包煎藥需要同群藥一同浸泡。
(12)需要沖服的藥:很多貴重藥物及用量極少的粉劑藥物,需要另行沖服。即在服藥時用藥液沖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貝粉、珍珠粉、蘇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膽、牛黃、冰片等。
(13)需要烊兌的藥物:膠類及糖類藥物,需要先烊化,再兌入藥液,一同服用。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虎骨膠、蜂蜜、飴糖等。烊化的方法,一般采取隔水蒸,將藥物放在一個小碗里,加水少許,再將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熱,不久小碗中的藥物即烊化。
(14)服藥的時間,一般來說,如果病位在上部,藥宜于飯后服用,這樣飯把藥頂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藥宜于飯前服用,這樣飯能把藥很快往下壓。如果沒有明顯的病位,可在兩頓飯之間服藥。有些方子比較特殊,比如雞鳴散,要在早上雞鳴時分服用,這就要具體遵醫(yī)囑而定。
(15)現(xiàn)在市場上有免煎劑,是從藥物中提煉出來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將其沖服就可以了。但由于生產(chǎn)廠家不同,業(yè)界尚無免煎劑的工藝標(biāo)準(zhǔn)和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可依,免煎劑難免良莠不齊。所以,在實在沒有時間和條件熬藥的情況下,免煎劑是可以用的,但只要有了時間和條件,還是用標(biāo)準(zhǔn)的中藥飲片熬制更好。
(16)不要喝隔夜藥。中藥一般都是每天一劑,當(dāng)天的藥當(dāng)天熬,當(dāng)天熬的`藥當(dāng)天喝,不要使藥液隔夜。有人喜歡頭天晚上把藥熬好,第二天喝,這是不妥的。最好起早把藥熬好,當(dāng)天服用。
(17)有人喝藥喜歡放糖,以緩解苦味,這是不可取的。因為糖也是一味藥,而且不同的糖作用還不一樣,比如:白糖性平,滋陰收斂;紅糖性溫,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藥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來的方子里又加進(jìn)去了一味藥,方子就變了。
(18)藥渣的處理:按傳統(tǒng)民俗,藥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對路?之意。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路,?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因為鑄洛鐘所用之銅是從西邊的銅山采來的,兩者之間仍有冥冥的聯(lián)系,所以銅山崩時洛鐘會有響動。人喝下去的藥液跟藥渣本是一體,它們雖然分開但仍有聯(lián)系,所以,不要把藥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這樣也會影響藥效。這一條,雖無現(xiàn)代科學(xué)依據(jù),但這是中醫(yī)前傳后教的東西。奉勸諸位,若有條件,還是遵循為妙。
這是迄今最全、最細(xì)、最正宗的煎服中藥法則,完全依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的思路。當(dāng)然,有的方藥熬法比較別致,也有的醫(yī)家對熬藥另有要求,如果醫(yī)生對熬藥另有交代,還是要遵醫(yī)囑。
;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guān)注我,學(xué)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96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