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不留行如何鑒定
形狀鑒別
種子圓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mm。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密布細小顆粒狀突起。種臍圓點狀,下陷,色較淺,種臍的一側有1帶形凹溝,溝內(nèi)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質硬,難破碎。除去種皮后可見白色的胚乳,胚彎曲成環(huán)狀。子葉2枚。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由數(shù)列細胞組成,細胞壁呈連珠狀增厚,有些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胚乳占橫切面的大部分,細胞中含細小糊粉粒與淀粉粒。子葉與胚根位于種子的兩側。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水浴溫熱約5min,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混勻,滴加鹽酸數(shù)滴,即有氣泡產(chǎn)生,同時溶液漸變紅色。(檢查黃酮)
植物性狀
該品呈球形,直徑約2mm。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粒 狀突起,另有一淺色圓點狀腫臍及一淺溝。質堅硬,斷面灰白色,角質樣。無臭,味微澀苦。
二、王不留行的臨床應用
1.王不留行散(《太平圣惠方》)治石淋及血淋,下砂石兼碎血片,小腹結痛悶絕:王不留行30克,甘遂(煨令微黃)1克,石韋(去毛)30克,冬葵子45克,木通75克,車前子60克,滑石、蒲黃各30克,赤芍藥、當歸(微炒)各45克,桂心30克。上搗篩為散,每服9克,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利尿,為君藥。
2.王不留行散(《奇效良方》)治虛勞小腸熱,小便淋瀝,經(jīng)中痛:王不留行、生地黃、滑石各30克,子芩15克,榆白皮、赤芍藥、當歸、木通各1克。上為細末,每服6克,食前用米飲調下。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清熱,利尿,為君藥。
3.王不留行湯(《醫(yī)部全錄-面門》)治頭面久瘡,去蟲止痛:王不留行、東引茱萸根皮、桃東南枝各15克,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子各10克,大麻仁6克。上8味,以水2斗半煮取1斗,洗瘡,日再,并療癰疽,月蝕,瘡爛。方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經(jīng),止痛,殺蟲,為君藥。
三、王不留行的藥方
①治婦人因氣,奶汁絕少:瞿麥穗、麥門冬(去心)、王不留行,緊龍骨、穿山甲(炮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后食豬蹄羹少許,投藥,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一日三服,食前服,三次羹湯投,三次梳乳。(《衛(wèi)生寶鑒》涌泉散)
②治難產(chǎn)逆生,胎死腹中:王不留行、酸漿草(死胎焙用)、茺蔚子、白蒺藜(去刺)、五靈脂(行血俱生用)。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取利。山水一盞半。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同煎溫服。(《普濟方》勝金散)
③治血淋不止:王不留行一兩,當歸身、川續(xù)斷、白芍藥、丹參各二錢。分作二劑,水煎服。(《東軒產(chǎn)科方》)
④治諸淋及小便常不利,陰中痛,日數(shù)十度起,此皆勞損虛熱所致:石韋(去毛)、滑石,瞿麥、王不留行、葵子各二兩。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外臺》)
⑤治癰腫:王不留行(成末)二升,甘草五兩,冶葛二兩,桂心四兩,當歸四兩。上五物,治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醫(yī)心方》王不留行散)
⑥治乳癰初起:王不留行一兩,蒲公英、瓜蔞仁各五錢,當歸梢三錢。酒煎服。(《本草匯言》)
⑦治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瀕湖集簡方》)
⑧治金瘡,被刀斧所傷,亡血,寸口脈浮微而澀:王不留行十分,蒴藋細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黃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藥二分,厚樸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chǎn)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于百日。(《金匱宴略》王不留行散)
⑨治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干,濃煎汁,溫服。(《指南方》)
⑩治糞后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錢。(《圣濟總錄》)
⑾治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摻一夜,篦去。(《圣惠方》)
四、王不留行的形態(tài)
王不留行別名王不留、麥藍菜。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 ,“ 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 ” ,所以叫 “ 王不留行 ” ,但流血不止者,它又可以止血。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干燥種子,具有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
植株高30~70厘米,全體平滑無毛,惟稍被白粉。莖直立,上部呈叉狀分枝,節(jié)略膨大。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橢圓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賀形或近心形,稍聯(lián)合抱莖,全緣,兩面均呈粉綠色,主脈
在下面突起,側脈不明顯。疏生聚傘花序頂生,花梗細長,總苞片及小苞片均2片對生,葉狀;花萼圓筒狀,有5條綠色寬脈,先端5齒裂;花瓣5,淡色,倒卵形;雄蕊10,花藥丁字形著生,子房上位,花柱2,細長。蒴果包于宿萼內(nèi),成熟后呈4齒狀開裂。種子多數(shù),黑紫色,球形,有明顯粒狀突起。生于田野、路旁、荒地,以麥田中最多。
王不留行
又名:留行子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平;歸肝、胃經(jīng)。
活血、通經(jīng)、下乳之良藥
王不留行有活血、通經(jīng)、下乳等功效,其善于通利血脈,行而不住,走而不守,活血通絡,為下乳消腫之良藥?!侗静菥V目》中記載,“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爆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王不留行還具有抗著床、抗早孕、抗腫瘤等作用。另外,中醫(yī)的耳針療法還使用王不留行按壓耳部穴位,治療近視、失眠等多種疾病。
【王不留行小檔案】
王不留行又叫做留行子、奶米、王牡牛、大麥牛。主產(chǎn)于河北、江蘇、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屬石竹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其藥用部位為干燥成熟的種子,一般在夏季果實成熟,果皮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打下種子,曬干,生用,或用小火清炒至爆開白花,即為炒王不留行。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王不留行中含有王不留行皂苷、王不留行黃酮苷、香豆素、磷脂、淀粉、蛋白質、灰分、植酸鈣鎂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活血通經(jīng),下乳,消癰,利尿通淋,散淤止痛。
主治1.用于血淤引起的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2.用于女性產(chǎn)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等。3.用于血淋、石淋等。4.用于開胃消食。
【真?zhèn)舞b別】
正品王不留行,呈球形,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狀突起,一側有凹陷的縱溝,胚乳白色,彎曲成環(huán),子葉2片,無臭。
偽品之一,窄葉野豌豆,石竹科植物窄葉野豌豆的干燥種子,近圓球形,表面灰綠色或暗棕色,有黑色花斑紋,一側有白色突起的種臍。
偽品之二,硬毛果野豌豆,為石竹科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干燥種子,子呈類球形,表面棕褐色,有暗棕色花紋,一側有紅棕色弧形突起的種臍。
偽品之三,四子野豌豆,為石竹科植物四子野豌豆的干燥種子,呈圓球形,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一側有淡棕色突起的種臍。
偽品之四,野豌豆,為石竹科植物野豌豆的干燥種子,呈偏圓形,表面黑棕色或綠黑色,一側有白色種臍,線形,子葉2片,肥厚,黃白色,嚼后有豆腥氣。
【注意事頂】
孕婦忌用。
中藥王不留行,聞其名便可知其意,李時珍介紹此物之名的時間曾說:?此物性走而不守,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也?,可見其勢如破竹的通暢之力。經(jīng)過中醫(yī)上千年的應用經(jīng)驗,現(xiàn)代醫(yī)者則多認為王不留行入藥有?通血脈、消腫毒、利尿淋?等良效,用其養(yǎng)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妙用。
1、王不留行善行血分,可行經(jīng)而止疼痛。
王不留行的行散之力甚佳,且其藥力善走血分,有通暢一身血脈之力。無論是男子氣血瘀滯之諸痛不暢,還是女子氣血瘀滯之經(jīng)閉疼痛,王不留行皆有行血而止痛的良效。
體內(nèi)血瘀不暢者,男子多伴有肢體疼痛、胸腹刺痛之感,王不留行善行血瘀,若再輔以當歸、延胡索、烏藥、紅花、川芎等藥同用,可達到行血、止痛的效果。
而至于女子體內(nèi)血瘀不暢者,多會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會伴有經(jīng)痛難忍、經(jīng)閉紊亂以及情志煩亂等情況,此時以王不留行配伍當歸、香附子、五靈脂、丹參、桃仁、郁金等藥材同用,可起到行經(jīng)而止痛的作用。
2、王不留行善消腫毒,可消腫而療瘡癰。
王不留行其味苦泄,善行血瘀,宣通腠理,而對于熱毒火邪、風痰下注等引起的瘡癰腫毒之癥,用之亦能見效。
若是體內(nèi)熱毒之邪引起的癰疽瘡腫,可用王不留行同清熱解毒之蒲公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地丁草等同用;若是風痰下注導致的痰核癰腫之癥,則可用王不留行配伍半夏、白芥子、夏枯草、瓜蔞仁、皂刺、黃芩等同用,有消痰核、散癰腫之效。
尤其是針對于乳癰之癥,王不留行之效最為快捷。古人常以王不留行同蒲公英、金銀花配伍,乳癰紅腫之癥,服之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
3、王不留行利尿通淋,可利小便而消淋癥。
王不留行的通暢之力入下焦則能起到較好的利小便、通尿淋的作用,對于濕熱阻滯之小便不暢澀痛、結石淋癥疼痛,皆有很好的通散之效。
古人出現(xiàn)結石淋癥、小便不暢之癥的時間,往往都是依賴于這些中草藥來緩解。如常見的腎臟、膀胱等部位結石,常以王不留行配伍石韋、滑石、雞內(nèi)金、金錢草等利尿通淋之藥同用,可以緩解大部分的結石淋癥。
而針對于一些較為嚴重的淋癥,甚至帶有出血不止之狀的時間,則再加以蒲黃、當歸、白茅根、丹參、藕節(jié)炭等藥材同用,兼能起到止血之效。
王不留行別名王不留、麥藍菜。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segetalis(neck)Garcker的干燥種子,具有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經(jīng)不調,乳汁缺乏,難產(chǎn),癰腫疔毒等癥,是臨床常用下乳的重要藥。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及西南各地。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以河北省產(chǎn)量最大。在陜西省低山、麥田內(nèi)或農(nóng)田附近生長,為常見的雜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156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