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草有什么功效
抗菌作用
艾草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艾葉油4×10(-3)濃度(試管法),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熏,可用于室內消毒,與蒼術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術、雄黃、白芷等混合煙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堿桿菌以及結核桿菌(人型H37RV)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chuàng)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后,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后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著;豚鼠網狀內皮系細胞的吞噬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以小野艾葉煙熏,對于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野艾的水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真菌作用
艾葉煎液對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在15%濃度時堇色毛癬菌,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除絮狀表皮癬菌、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fā)育外,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山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銹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fā)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孫迅又測定艾葉煙熏法對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申克氏胞于絲菌、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
平喘作用
艾葉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也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葉油0.5ml/kg灌胃對乙酰膽堿-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葉油2×10(-4)ml/kg對豚鼠離體氣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對抗乙酰膽堿、氯化鋇引起的收縮。艾葉油加吐溫-80制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物質(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物質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物質;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后,肺組織內慢反應物質含量降低不明顯。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的中沸點油中分離得到二個平喘作用較強的單體,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物實驗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抗組胺與乙酰膽堿引起的豚鼠哮喘,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對組胺引發(fā)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對抗卵白蛋白致敏、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械功能的改變。野艾浸劑對豚鼠支氣管有舒張作用。
利膽作用
取艾葉油膠囊,用2%葉溫配成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分別為艾葉油一組和二組。陽性對照組用去氫膽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懸液,0.3ml/100g,十二脂腸給藥。四氯化碳中毒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時作利膽實驗,用艾葉油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對照組用2%吐溫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小白鼠分3組,艾葉油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去氫膽酸組,5%去氫膽酸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生理鹽水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實驗結果:艾葉油混懸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0.3ml/100g組使正常大鼠膽汁流最增加89%,與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去氫膽酸組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組大鼠膽汁流量也有明顯增加,與正常大鼠比,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間短;2%吐溫對膽汁流量無明顯影響。艾葉油對小鼠也有明顯的利膽作用,使其膽汁流量增加26%。
抑制血小板聚集
艾葉中β-谷甾醇和5,7-二羥-6,3',4',-三甲氧基黃酮,它們對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顯著作用。溫瑞興等研究了艾葉的炮制方法。不同產地的艾葉及其有效成分對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艾葉的不同炮制品對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異。炮制方法對實驗結果影響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產品其實驗結果有很大差別。炒炭與醋炒焦的效果較差;炒焦、醋炒炭與生艾葉對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在3個劑量水平上都能極其明顯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
止血作用
艾葉水浸液給兔灌胃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認為艾葉的止血作用未能證實。艾葉為臨床上常用止血藥,溫經止血常炒炭用,藥理實驗初步證明:艾葉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強。張學蘭等對其止血作用進行了比較研究,由實驗結果可見,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顯縮短實驗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時間,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以烘品2(180℃、10分鐘)、烘品3(180℃、20分鐘)和烘品4(200℃、10分鐘)止血作用最為明顯,與生品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其余樣品組則無明顯止血作用。建議艾葉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鐘及200℃烘10分鐘,成品外表焦褐色為佳。
對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
野艾煎劑可興奮家兔離體子宮,產生強直性收縮。粗制浸膏對豚鼠離體子宮亦有明顯興奮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兔腸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折疊對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蛙心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從克里米亞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離出來的Tauremizin(是一種倍半萜烯內酯),對離體蛙心、貓心和在位貓心均能增強其收縮力,對貓心并能減慢心率,使冠脈血流量增加,有擬腎上腺素的作用。折疊抗過敏作用艾葉油0.5ml/kg灌胃,對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有對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二、艾草的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莖類圓柱形,長短一一,直徑可達5mm。綠色,表面有縱棱,可見互生的枝、葉或葉基。上部有較密的柔毛。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髓。葉皺縮或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較多,半球形,直徑3-6mm,總花梗細瘦,總苞葉線形,總苞片2-3列,邊緣有白色寬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邊緣為雌花,內層花兩性,均為管狀。成熟花序可見倒卵形的瘦果。氣濃香,味微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多邊形。表皮一列細胞,外被丁字毛,細胞多徑向,較長。內皮層凱氏點明顯。維管束鞘纖維壁厚木化。韌皮部較寬。形成層不明顯。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導管多邊形,2-12個成群,排列成單列。木纖維分布面積大,細胞壁厚化。射線單列,胞腔內有內含物。樹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邊的細胞壁厚化。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外被角質層;赤見多數丁字毛或其殘基;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但以下表皮較多。柵欄組織1-2列細胞,海綿組織數列細胞。主脈處表皮下具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常為1束。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長3-5mm,無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②纖維多碎斷,成束或單個散在,直徑9-36μm,胞壁厚略彎曲,腔狹,紋孔稀少或缺。③導管少見,以網紋導管為主,赤有螺紋、梯紋和具緣紋孔,直徑12-35μm。④結晶甚多,單個,形狀不一,大小為23-92μm,不溶于鹽酸。⑤薄壁細胞多數,四邊形,多邊形或類圓形,無色,有少數紋孔。
三、艾草泡腳的具體操作步驟
第一:祛寒、清除體內濕氣、溫養(yǎng)經絡的作用實驗告訴我們,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使用艾葉泡腳能夠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令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艾葉能夠疏通我們的十二經絡,調理身體中的陰陽平衡。體內的經絡疏通了,氣血循環(huán)自然就變得順暢起來。氣血健康了,體內的寒氣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了?,F代人由于缺少運動,所以普遍都有寒氣、濕氣過重的情況,艾葉則能夠很好的治療這種情況。
第二:去虛火和寒火人體中患有口腔潰瘍、口腔炎、中耳炎、咽喉腫痛等等情況,這些都是由于體內虛火旺盛或者寒火完勝導致的。只要將艾葉和水一起熬煮之后藥液泡腳一會,然后全身除了微汗就可以了。然后喝一些溫開水,連續(xù)泡腳兩單天,并且少吃一些寒涼食物,注意休息,那么這些疾病就能夠得到很好的緩解。
艾葉泡腳的方法
了解了艾葉泡腳的功效與作用之后,現在我們就來說說艾葉泡腳的方法。艾葉具有降火,特別是降肝火的作用。但是如果是體虛的患者或者是氣血不足的患者,最好不要直接用艾葉泡腳,而是應該在泡腳之前喝一碗紅棗桂圓湯,這樣能夠有效的補充體內的元氣;陰虛的患者最好也少用艾葉泡腳,如果出現 頭暈的情況,最好吃蝦補一補,這樣能夠有效的補充精氣神。
具體方法如下:將一把艾葉放入干凈的鍋中,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之后繼續(xù)熬煮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取出。等水自然放涼到可以泡腳的時候就可以了。泡腳的時候一定不能夠得到全身大汗,而是應該在微汗的時候就停止。然后按摩涌泉穴大概一百下就可以睡覺了。
具體方法
艾草三根,(端午節(jié)的那種,也可以以艾葉代替,量稍加點)放到高壓鍋里熬水,大概15-20分鐘,然后用這些水泡腳,先倒一小部分,能浸到腳趾頭就可以了,堅決不能參冷水,等到水慢慢涼,涼到腳可以忍受的溫度,就到里面泡,受不了又拿出來,然后再放進去。水冷了,再加艾水,反復熱水泡。注意不要在寬敞通風的地方泡,以免熱氣散失。
泡的時候,要跟平常穿的衣服一樣多,穿睡衣的話,要加外套到身上??傊灰吚溥€邊泡。[2]泡的時候,雙膝蓋開始不冷了,然后是肚子有感覺熱,身上出微微的汗,然后是喉嚨有點感覺火,然后就該頭上冒汗了,能頭上出汗,這是最好了。泡腳之前,喝碗紅棗桂圓羹,就是一般紅棗,一般桂圓,弄成糊糊,熬粥喝,這樣可以里應外合。也可以以一杯溫蜜糖開水代替,以防口干。
這個辦法,是有火降火,有寒驅寒。主要是疏通經絡,加快新陳代謝。這個過程,普通人可能覺得有點繁,就會放棄。但是,如果你重感冒,又是晚上,沒地方看醫(yī)生的時候,這個辦法你就非用不可了,這個時候,要加上半個柚子皮一起熬水,然后用柚子皮沾水擦背,腳,手,肚子。對受寒引起的感冒,有奇效。
四、艾草與端午節(jié)的淵源
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币话闳艘灿性诜课萸昂笤苑N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159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