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生物谷BIOON/ --盡管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研究,但目前市面上仍然沒有針對瘧疾的疫苗可售
能夠導致人類患瘧疾的瘧原蟲共有6種
在2015年
盡管這些數(shù)字看起來很龐大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全球技術戰(zhàn)略針對瘧疾設立了一個目標:在2020年前,要在至少十個國家徹底消滅瘧疾
瘧疾被認為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威脅
價廉而穩(wěn)定的疫苗被認為是打敗寄生蟲的最有效的武器
其中比較有希望的候選疫苗RTS,S(又名Mosquirix),將會于明年在非洲試點
然而
桑格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有了這種想法后
,就將目光投向了病原體與宿主紅細胞相互作用所依賴的化學分子上。這個小分子被稱為RH5,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RH5能與紅細胞上的受體建立聯(lián)系,并將病原體與紅細胞粘連在一起。另外,RH5能與另外兩個蛋白--CyRPA和RIPR組成復合物,但具體細節(jié)尚不明確。RH5蛋白復合物是瘧原蟲與人血細胞建立聯(lián)系的至關重要的蛋白
研究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第一作者:宋麗娜、張偉
論文DOI:10.1038/s41467-020-15712-z
針對鋰氧氣電池存在的反應動力學緩慢而導致能量轉換效率低的問題,研究者通常開發(fā)高效
鋰氧氣電池具有鋰離子電池10倍以上的理論容量密度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一類非常重要的電催化劑 ▲圖一 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過程 ▲圖二 單原子催化劑的特性表征 ▲圖三 單原子催化劑的原子結構分析。a) 樣品的XANES光譜 ▲圖四 單原子催化劑的放電機理研究 ▲圖五 單原子催化劑的充電特性 ▲圖六 鋰空氣電池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圖七 單原子催化劑在循環(huán)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 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受到草莓生長過程的啟發(fā) 徐吉靜 秋冬季節(jié)常見的傳染病就是流行感冒和輪狀病毒啦,然后新冠肺炎也是要警惕的哦 由于社會人口老齡化、免疫損害宿主增加
單原子催化劑由于活性位點均勻性的提高以及配位環(huán)境的高度可控性
N摻雜的碳球殼作為載體是錨定Co單原子的關鍵步驟
受益于N-HP-Co SACs最大化暴露的CoN4單原子活性位點在碳球殼上的均勻分布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CoN4單位點催化劑的充電機理,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復雜的配位環(huán)境可以顯著改變中心金屬原子CoN4對LiO2*的吸附能力
單原子催化的鋰空氣電池可以有效的抑制副反應的發(fā)生
N-HP-Co 在50次的循環(huán)過程中,Co的單原子結構依然被保留
參考文獻
[1] Yao, W. T. et al. Tuning Li2O2 formation routes by facet engineering of MnO2 cathode catalysts. J. Am. Chem. Soc.,2019,141,12832-12838.秋冬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輪狀病毒:通過糞口傳播,如果上完廁所不洗手或則消毒,又去抓了食物,病毒就會污染食物,導致交叉感染。而輪狀病毒的傳播路徑有玩具、餐具等。
流行感冒:也是一種病毒,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其特征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外出盡量佩戴口罩,不要隨意吐痰。
新冠肺炎:這種病毒,致死率很高,而且溫度越低存活率越高,因此秋冬時節(jié)要特別注意,人多的地方少去,避免傳染源,進口的冷凍食品少吃,出門佩戴口罩,遠離傳染源肺炎和肺結核的區(qū)別
引起肺炎的病原體較多
這里收集有關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況,供參考
流感病毒性肺炎
致病原 流感病毒
臨床表現(xiàn) 輕癥者發(fā)病類似單純流感
血常規(guī) 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X線胸片 炎性陰影
預 后 病程可遷延3~4周
流行病學 嬰幼兒
潛伏期 1~3d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
特異預防 針對性的疫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沽鞲胁《舅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致病原 3、4、7型腺病毒與肺炎關系密切
臨床表現(xiàn) 急性呼吸道感染:發(fā)熱
血常規(guī) 白細胞數(shù)正常
X線胸片 廣泛的支氣管或肺實質受累
預 后 好
流行病學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發(fā)生在冬末
潛伏期 2~14d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
特異預防 無
人類副流感病毒
臨床表現(xiàn) 人類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病毒,其致病性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病毒構造 人類副流感病毒是單鏈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紅血球凝聚素—神經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從血清學上人類副流感病毒可分為4型(I型到IV型)
流行病學特征 與感染者近距離密切接觸或接觸了污染物而傳播的。但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接觸了人的眼睛
診 斷 有兩種方法可以診斷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過組織培養(yǎng):分離鑒定在細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檢測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熒光試驗
預防措施 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們正在研制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嬰兒從母體那里被動獲得的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在嬰兒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強調了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必須嚴密注意減少和阻止疾病傳播的各種控制措施。經常洗手以及不與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隔離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雖然還能力參加托幼機構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支原體肺炎
臨床表現(xiàn) 支氣管炎并伴有發(fā)熱和無痰性咳嗽。有10%的病例可以通過放射影像學方法確診;除肺部癥狀外,很少見其它諸如心臟的、神經的和皮膚方面的癥狀。
病原 肺炎支原體,一種小型細菌。
發(fā) 病 率 在美國每年發(fā)生大約200萬支原體肺炎病例,且每年有10萬因患肺炎而住院的病人。
后 遺 癥 身體復原的過程中常伴有長期咳嗽;其它的后遺癥少見,偶爾有該病死亡病例報告,主要是發(fā)生在老年人和鐮狀紅細胞性貧血的病人。
傳播途徑 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潛伏期是1~4周。
高危人群 不同年齡的人群普遍易感,但5歲以下的兒童少見。該病的爆發(fā)經常見于青年人群中,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軍隊和社會機構,在這些組織機構里的該病爆發(fā)可以持續(xù)幾個月
監(jiān)測系統(tǒng) 現(xiàn)還沒有針對該疾病的國家監(jiān)測系統(tǒng)。
流行趨勢 無法預見。但隨著檢測和診斷技術的提高,更多的病例將會被發(fā)現(xiàn)。
問題和挑戰(zhàn) 由于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很困難,早期發(fā)現(xiàn)暴發(fā)仍成問題。及早的采取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爆發(fā)中的續(xù)發(fā)病例的發(fā)生。,成為控制該病的最大挑戰(zhàn)。
機 遇 新的診斷方法(血清學方法和PCR檢測方法)的問世是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在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中支原體肺炎的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嚴重肺炎疾病中的潛在的輔助作用方面需作進一步探索。
肺炎衣原體
臨床特點 肺炎或支氣管炎,逐漸發(fā)生的咳嗽并伴有輕微的發(fā)熱或者沒有發(fā)熱,很少有咽炎、喉炎和鼻炎的表現(xiàn)。
病原學 肺炎衣原體,是1983年從一位患咽炎的大學生身上分離出來,并被確認是肺炎致病微生物。
發(fā)病率 在美國,每年被證實有50000個成年人因為肺炎而住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后遺癥 衣原體肺炎感染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Alzheimer病、哮喘、反應性關節(jié)炎有關。
傳播 人傳人,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危險人群: 不同年齡人群均易感,但主要發(fā)生于學齡兒童。20歲前,50%的人群被證實曾經感染過肺炎衣原體。人一生中常見有重復感染肺炎衣原體。
監(jiān) 測 沒有國家和地區(qū)監(jiān)測系統(tǒng),正在開展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學的多方面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趨勢 還不明確,診斷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確認感染的知識水平
挑 戰(zhàn) 分離病原非常困難,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清抗體檢測以便確認診斷
機 遇 提供新的實驗室方法來發(fā)展診斷技術和評估肺炎衣原體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聯(lián)性
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感染
臨床特征 在美國及其它發(fā)達國家
病原因子 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
發(fā)病率 在1980-1990年間
后遺癥 死亡率為3%-6%;超過20%的幸存者有永久性的聽力喪失。
傳播途徑 直接接觸鼻咽部帶菌者或病人的呼吸道飛沫而感染。
危險群體 嬰兒、幼童、家庭成員間的接觸、托幼機構的全托幼兒。
監(jiān) 測 國家監(jiān)測由NETSS和國立細菌性腦膜炎及菌血癥報告系統(tǒng)共同實施。實驗室主動監(jiān)測由感染項目暴露點和美國其它地區(qū)來實施。
趨 勢 自從同源疫苗獲準分別于1990年在嬰兒及1987年在兒童身上使用以來,美國5歲以下兒童的發(fā)病率已下降了超過95%,然而成年人發(fā)病率卻保持穩(wěn)定。盡管如此,在阿拉斯加本土出生的人比起美國其它地方的人仍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挑 戰(zhàn) 在美國,當前根除Hib策略的發(fā)展方向是利用同源疫苗在幼童體內免疫原性和抗體持續(xù)時間可能性的不同
機 會 對Hib疫苗在運輸和侵入機體引起發(fā)病的預防等方面的評估,會促進這項技術的申請
肺囊蟲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 由于肺炎囊菌(間質性漿細胞肺炎菌)的多態(tài)性和生物特性
生活周期 生活周期仍未完全清楚
地理分布 肺炎囊菌廣泛存在于世界范圍內
發(fā)展中國家的兒童肺炎
臨床特征 肺炎
病原 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是主要的致病細菌。其它細菌(金黃色葡萄狀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主要侵襲新生兒和營養(yǎng)不良兒童
發(fā)病率 在發(fā)展中國家
后遺癥 每年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約2百萬小于5歲組的兒童死亡,是這個年齡組兒童的死亡的主要原因
傳播途徑 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直接接觸傳染性分泌物可造成該病的直接傳播
高危人群 嬰兒
監(jiān)測 發(fā)展中國家沒有標準監(jiān)測方法。
流行趨勢 雖然發(fā)展中國家的兒童肺炎發(fā)病率沒有改變
挑戰(zhàn) 抗生素耐藥性的蔓延
機遇 Hib結合疫苗(已可使用)和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2000年已在美國取得許可)為預防肺炎、降低肺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供最好的機遇
肺炎鏈球菌病
臨床特征 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疾病為肺炎、菌血癥
病原 肺炎鏈球菌。有超過90種血清型存在
發(fā)病率 每年肺炎鏈球菌感染導致10萬~13.5萬人因患肺炎而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