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見于40歲左右婦女
。主要癥狀為病變區(qū)發(fā)癢,但一般遠較增生型病變?yōu)檩p
,晚期出現(xiàn)性交困難
。病變累及外陰皮膚、粘膜和肛周圍皮膚
。除皮膚或粘膜變白
、變薄
、干燥易皸裂外,并失去彈性
,陰蒂多萎縮
,且與包皮粘連,小陰唇平坦消失
。晚期皮膚菲薄皺縮似卷煙紙,陰道口攣縮狹窄
,僅容指尖
。
幼女患此病多在小便或大便后感外陰及肛周不適,外陰及肛周區(qū)出現(xiàn)鎖孔狀珠黃色花斑樣或白色病損
。一般至青春期時
,病變多自行消失。
四
、外陰白斑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
、治療后:
外陰白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衛(wèi)組織列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婦科頑疾之首,外陰白斑疾病是具有一定的遺傳性的
,且會隔代遺傳
,并且外陰白斑有癌變的可能。近幾年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療效
,而且復發(fā)率和癌變率很低
,但也存在著治法雜、療程長
、應用不便等不足
,有待于今后按扶正祛邪治則,進一步尋找療效好
、療程短的理想方藥
。
二、注意事項:
1
、注意經(jīng)期衛(wèi)生
,行經(jīng)期間勤換月經(jīng)墊。
2
、保持外陰清潔干爽
,不用熱水燙洗,不用肥皂擦洗
。
3
、內(nèi)褲須寬松、透氣
,并以棉制品為宜
。
4
、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吃海鮮等極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
5
、忌亂用、濫用藥物
,忌抓搔及局部摩擦
。
6、局部如有破損
、感染
,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在溫開水內(nèi)加入微量高錳酸鉀粉末,使呈淡紅色即可
,不可過濃)浸洗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
。
7
、就醫(yī)檢查是否有霉菌或滴蟲,如有應夫婦雙方同時治療
,而不要自己應用“止癢水”治療
。
8、久治不愈者應做血糖檢查
。
外陰白斑怎么治療
治療方法
外陰白斑指出現(xiàn)在婦女陰部皮膚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白色斑塊
,可向兩下肢內(nèi)側、會陰及肛門蔓延
,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及前庭
。本病的臨床特點為:外陰奇癢,有時可有灼熱
、疼痛感
。患部皮膚粗糙
、呈苔蘚樣增厚
,有抓痕,有時發(fā)生皸裂
、潰瘍等
。直接影響排尿和性生活,其痛苦程度難以言表
。本病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
、藥物治療:外陰以Ph4嬌妍弱酸配方女性護理液清洗后,用激素藥物局部涂抹
、局部注射厭氧棒菌及中醫(yī)藥治療等
。
2
、物理治療:微波治療,二氧化碳激光及氦氖激光
,波姆光
,高頻電刀,局部電灼治療以及液氮局部冷凍治療等
。
3
、手術治療:單純外陰切除術、合并植皮的外陰切除術
。
4
、微創(chuàng)治療:采用超聲聚焦系統(tǒng)微創(chuàng)治療,無副作用
、無創(chuàng)傷改變了傳統(tǒng)的手術損傷大、痛苦大
、出血多
、恢復慢的缺陷。
一般治療
“外陰白斑”必須堅持長期治療
,病區(qū)皮膚有的增厚似皮革狀
;有的變薄,干燥容易破裂
,甚至出現(xiàn)潰瘍
、硬結。外陰皮膚顏色變白
,無論癢與否都應到醫(yī)院去檢查
,丸其皮膚有增厚,粗糙
、隆起
、潰瘍、破裂
、硬結者更應警惕
,必要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外陰白斑的發(fā)展緩慢
,過去認為癌變機會大多采用外科手術切除
,現(xiàn)不主張手術治療。晚期陰道口可攣縮狹窄
,外陰也會萎縮
,陰蒂萎縮,周圍組織均失去彈性
。由于“外陰白色病變”是較頑固的
,故要堅持長期治療
,定期隨診。隨診時間以3~6個月為一次較好
,在堅持治療后一般能取得較為滿意效果
。
外陰白斑一般伴有奇癢,可持續(xù)數(shù)月乃至20年之久
,這種搔癢不分季節(jié)與晝夜
,叫人難以忍受。如伴有滴蟲性陰道炎或霉菌性陰道炎
,搔癢將加劇
。由于病因不明,尚無特異治療方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稍囉眉す獐煼ǎ怅幥鍧嵾x用Ph4嬌妍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更適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蛲坑?%丙酸睪酮魚肝油軟膏。平時要注意保持清潔干燥
,忌用肥皂或刺激性藥物清洗外陰
,不要食用辛辣或刺激性食物。衣著宜寬大
,勤換洗
,同時要注意穿用質地柔軟的棉制品。第二癥狀是陰吹
,即陰道口可以產(chǎn)生或吸入氣體
,然后再像放屁那樣有聲有響地排出來。
從中醫(yī)講屬于氣虛
,西醫(yī)認為與會陰底部的恥骨尾骨肌無力有關
。由于外陰萎縮,陰道口閉合不嚴
,故氣體易于涌入
。進行恥骨尾骨肌鍛練有助于克服這一問題。這一癥狀發(fā)生在產(chǎn)后
,陰道擴張后尚未康復
,陰道周圍的恥骨尾骨肌變薄變?nèi)鹾蟛荒苁龟幍谰o密閉合,使氣體容易涌入或存留在陰道內(nèi)
,當用力收腹才將氣體排出
。患者如能每天堅持鍛練恥骨尾骨肌,幾個月后必然見效
。
中醫(yī)治療
外陰白色病變又稱慢性外陰營養(yǎng)不良
,是指一組女陰皮膚、粘膜營養(yǎng)障礙而致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
。本病的形成多與與外陰深部結締組織中神經(jīng)血管營養(yǎng)失調
,導致覆蓋在其上的皮膚發(fā)生病變改變。
中醫(yī)學根據(jù)不同本病的病變特點
、臨床癥狀
,按“陰癢”、“陰瘡”治療
。陰癢夾風
,陰瘡夾濕蘊熱。該病多發(fā)生于生育期及老年期婦女
,少女罕見
,可使用嬌妍潔陰洗液每天洗一下就可以,很方便
。
中醫(yī)認為外陰瘙癢是肝經(jīng)風熱或脾虛蘊熱所導致及引起.如腎虛不能溶于陰器
,風邪溶于腠理可引起陰癢陰瘡,中醫(yī)還認為,精血不足
,任脈虛,陰部枯萎,根據(jù)中醫(yī)理論
,精血不足
,腎脾虛,肝旺是外陰營養(yǎng)性障礙發(fā)生病變的主要原因
,所以總的治療原則是標本兼治
,一是止癢,消炎
,潤膚
,以消除癥狀;二是消除誘因
,可用雪蓮草本洗液外敷療法
,先以Ph4嬌妍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清洗陰部,再取棉簽或者無菌棉球蘸取嬌妍草本藥液
,涂抹外陰病處
,反復涂抹三遍,每日一次
。
療效標準
痊愈:自覺癥狀消失
,外陰皮膚顏色、彈性恢復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蚪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病理變化恢復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蚪咏!?br>顯效:癥狀消失或偶發(fā)癢感
,白色病區(qū)縮小并變?yōu)榉奂t色或淡褐色
,增生或萎縮明顯好轉,停止治療后未加重
。
好轉:癥狀減輕
,白色病區(qū)縮小,顏色及彈性均有好轉
。
無效:治療后自覺癥狀及病理檢查均無改變
。
分型治療
(1)肝經(jīng)濕熱
治法:清肝瀉火,利濕止癢
。
①內(nèi)服方:龍膽草
、當歸、淫羊藿
、補骨脂各20克
,柴胡、黃芩
、生地
、車前子各30克,梔子
、川芎
、澤瀉各15克,甘草9克
。
加減:濕熱下注加菖蒲
、瞿麥;帶多色黃加土茯苓
、苡仁
。
用法:每日1劑,水煎
,分2次服
。
②外洗方:苦參、蒲公英
、地膚子
、蛇床子各30克,黃連
、黃柏各9克
。
加減:外陰流水加蒼術、白鮮皮。
用法:煎湯乘熱先熏后坐浴30~40分鐘
,每日1~2次
,每日1劑。經(jīng)期停洗
。
常用成方:萆薢滲濕湯加減
。
(2)肝郁血瘀
治法:舒肝化瘀,活血祛風
,止癢
。
①內(nèi)服方:當歸、赤芍
、柴胡
、茯苓各15各,益母草
、首烏
、雞血藤、丹參各25克
,白術10克
,薄荷5克(后下),白鮮皮15克
。
加減:腹脹加青陳皮
;氣滯血瘀加三棱、莪術
。
用法: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
②外洗方:茵陳、蒲公英
、地丁
、地膚子、首烏各25克
,冰片1.5克
。
加減:外陰干澀加仙靈脾、地骨皮
。
用法:煎水乘熱先熏后坐浴30~40分鐘
,每日1~2次,每日1劑
。經(jīng)期停洗
。
常用成方:逍遙散或舒肝散加減(內(nèi)服方)。
(3)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血和營
。
①內(nèi)服方:枸杞子
、菊花、澤瀉各15克
,熟地
、菟絲子、山藥各30克
,川芎
、黃柏各12克,山茱萸
、當歸
、補骨脂、茯苓
、丹皮各20克
。
加減:虛熱,熟地改生地
;口干咽燥加玄參
、花粉;陰虛火旺加茵陳
、旱蓮草
。
用法:每日1劑,水煎
,分2次服
。
②外洗方:淫羊藿30克,白蒺藜
、川斷
、當歸、白鮮皮各15克
,硼砂9克
。
加減:外陰炎癥皸裂或潰瘍加銀花、蒲公英
、蒼術
、青黛(后人)。
用法:煎湯乘熱先熏后坐浴30~40分鐘
,每日1~2次
,每日1劑。經(jīng)期停洗
。
常用成方:左歸丸(內(nèi)服方)
。
(4)脾腎虛寒
治法:溫補脾腎
,益氣止癢。
①內(nèi)服方:熟地
、山藥各30克
,菟絲子、補骨脂
、淫羊藿各20克
,山茱萸、杜仲各15克
,制附子
、肉桂各6克。
加減:氣虛加黃芪
、黨參
;外陰癢甚加白蒺藜、白鮮皮
。
用法: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
②外洗方:蚤休
、陳鶴虱各30克,苦參
、蛇床子
、蘇木、威靈仙
、野菊花各15克
。
用法:用清水10碗煎汁,乘熱先熏后洗
,嚴重時可臨時加鮮豬膽汁1個與藥汁攪勻
,每日2次,1個月為一療程
。
常用成方:右歸飲(內(nèi)服方)
。
療效:以上四型共治療觀察597例,痊愈107例
,顯效154例,好轉272例
,無效64例
,總有效率為89.3%。外陰白色病變除上述內(nèi)服藥及外洗方夕卜
,還常配合局部外陰濕敷或外涂軟膏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故臨床上不能拘泥于上述四種證型
,而要辨證論治,以治本為主
,標本同治最為切要
,治本立足于內(nèi)治法,治標求助于外治法
,內(nèi)外并施
,才能提高療效。
專方治療
(1)黃射綜合方
組成:①內(nèi)服方:黃芪16克
,黨參
、當歸、赤芍
、射干
、珍珠母各13克,補骨脂
、生地
、麥冬、知母
、澤瀉各10克
,桂枝、黃柏
、木香
、甘草各6克。②外用方:射干
、透骨草
、苦參各20克,白礬
、食鹽
、龍骨、枯礬各10克
,綠礬5克
。
加減:內(nèi)服方:氣滯血瘀加莪術、三棱
、丹參
;濕熱下注加連翹、白頭翁
;氣血兩虛加桂圓肉
、大棗。
用法:內(nèi)服方:每日1劑
,水煎
,早晚分服
。外用方:水煎,每日1劑
,坐浴半小時至1小時
,然后使用外敷劑外敷15分鐘,1月為一療程
。經(jīng)期停洗
。癥狀重者,可酌加用外敷劑(用60%酒精500毫升浸泡射干100克
,浸泡1周)
,局部外用。
療效:共治療380例
,痊愈374例
,好轉6例,治愈率98.4%
。
(2)活血化瘀方
組成:①內(nèi)服方:當歸
、赤芍、白芷各12克
,丹參
、雞血藤各30克,淫羊藿
、女貞子
、旱蓮草、巴戟天各15克
,紫蘇
、桂枝、蟬蛻各6克
。②外洗方:馬齒莧
、生蒲黃、當歸
、川椒
、硼砂、白礬
、蛇床子
;外涂藥:血竭、馬齒莧
、生蒲黃
、樟丹、延胡
、枯礬
。
加減:(內(nèi)服方)氣虛加黃芪、黨參
;口干咽燥加玄參
;帶多色黃加土茯苓、苡仁
;局部角化厚加三棱
、莪術。
用法:內(nèi)服方
,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經(jīng)期停服
。外洗方,每日1劑
,水煎
,早晚熏洗外陰部,每次30~40分鐘
。外涂藥
,將上藥研成細末,制成膏劑
,每日局部涂擦1~2次
。
療效:共治療286例,痊愈52例
,顯效91例
,好轉119例,無效24例
,總有效率為91.6%
。
(3)白斑膏(外用)
組成:生馬錢子60克,紫草
、白芷
、蚤休、當歸各10克
,蜈蚣10條
。
加減:①增生型白斑加雄黃6克,麝香1.5克
,硇砂
、硼砂各0.3克,生蒲黃10克
,冰片3克
;②仙靈脾
、仙茅各15克;③混合型白斑去紫草
、白芷
、蚤休、當歸
、加赤芍10克
,血竭3克。
用法:用麻油和凡士林做成膏
,涂于病損區(qū)
,每日2~3次,不可間斷
,3個月為一療程
。
療效:共治療60例,痊愈4例
,顯效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