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而殆,可以為天下母
。又說: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
。道是宇宙的本體
,萬物是由陰陽和氣而生化的,所以養(yǎng)生者莫要失道
。首先要效法道的本性本質和道的性情
,順應天地四時陰陽的和氣,春順生發(fā)之氣
,夏順長養(yǎng)之氣
,秋順收斂清肅之氣,冬順潛隱閉藏之氣
。春夏以養(yǎng)陽氣
,秋冬以養(yǎng)陰精,養(yǎng)陽氣以利于秋冬的收藏
,養(yǎng)陰氣以利于春夏的生長
,陰平陽密,精神乃治
。生活以飲食有節(jié)
,起居有度,不妄自動作勞苦
,并且要與大易五行干支陰陽相契合
,如此方能精神完備,一直生活到人們應該有的終極壽命
,超過一百歲
。
然而現(xiàn)在的人卻不是這樣子
,把酒作為瓊漿玉液,放縱情欲
,妄自作為
,飲酒大醉就行房,恣情縱欲
,耗竭精血
,不知道經常要保持精血的盈滿充實,卻又隨心所愿地奔馳七情放逸六欲
,務要使內心快樂愉悅
,游蕩于是非溫柔之鄉(xiāng)不能復返,起居無節(jié)無度
,所以正當壯年身心已衰弱疲憊。
老子說:谷神不死
。谷即養(yǎng)
,能養(yǎng)神則不死。神為五臟之主
,有神則五臟藏魂
、魄、神
、精
、志,五臟傷則五神離去
,傷神則神智不精明
。人的神來源于天地,天有五氣養(yǎng)人
,五氣入鼻可使精神聰明
,身心和泰,地有五味以養(yǎng)人
,五味入于脾胃
,升清而降濁,營養(yǎng)形骸骨肉血脈
,所以《內經》里說:天地和氣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
老子說:通達于天地根本的玄牝之門
,就好象鼻口呼吸喘息一樣,綿綿微妙
,似有似無
,寬緩和舒
,自自然然,這豈不是道嗎
?它的運動變化不可聞見
,卻一直不停息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宇宙天地萬物改變
,它卻仍然永恒不變,天地萬物有生滅
,而道無生滅
,我們怎么去效法它嗎?要效法它就要學習
、修養(yǎng)
、施行它。道無為無妄
,而人們往往是有為有妄
,有為有妄半百而衰,無為無妄永恒為常
。人能長生不老
,首先無妄,目不妄視
,耳不妄聽
,鼻不妄嗅,口不妄言
,手不妄持
,足不妄行,心不妄想
,精神不妄施
。人之早衰反之而行,貪欲妄為太多
,常以求得身心最大的快樂為自我的滿足
,向身外去求奉養(yǎng)身心的厚重之物,只能是背道而馳
,如此厚生反而是害生
。所以老子說:善于攝生的人,在路上行走
,遇不到猛獸
,在行伍里也不用被甲持銳,猛獸并不傷害他
,兵器也不會刺傷他
,因為他奉行無為無妄無私的道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
,如果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事事物物
,思慮勞累自己的形體,疲憊精神
,患得患失
,怨天憂人,區(qū)分那些所謂的正邪
、善惡
、美丑,以自己的性識智慮而動
,以有限的智識尋求無趣的是非
,精神豈能不過早地窮困倦怠嗎?已經被所謂的智慧困惑了
,又用所謂的智慧去探求它
,更進一步地困乏了。真正通達生命情態(tài)的人
,不去追求生命中沒有必要的東西;通達命運情態(tài)的人
,不去追求生命中無可奈何的東西
。生命和命運只是人生的過程而已,就好象在旅途遇到什么
,隨機應變
,隨方就圓,隨遇而安而已
。不強求
,不較勁,不執(zhí)拗
,自自然然
,如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事來則應
,事去則靜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有生則盡生之務
,通達養(yǎng)生之理,尋求養(yǎng)生之道
,樂天寡欲而無憂
。稟持自然的天性
,尊道貴德,尊生貴術
,運用天然的稟賦
,避免后天的智巧,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攝養(yǎng)浩然之炁
,天然之性,與道合真
。
《列子》說:一體之盈虛消息
,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
。
道化萬類
,萬類皆秉道性,天地生物
,物皆秉持陰陽五行之性
,一體之盈虛猶如天地之四時八節(jié),順應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而行
,所以人身與天地相通
,與四時相應。天上有五星之氣
,有五運六氣在循環(huán)往復
;天光下臨,地德上載
,地上有五岳
、五方、五色
、五味
、五音等相通;人身有五臟六腑
,五官九竅
,經脈氣血相合,風寒暑濕燥熱
,青赤黃白黑
,酸苦甘辛咸,角徵宮商羽
,都與人身五臟之氣相通應
,所以說天人合一,天地的盈虛消息與人體相通
,與萬類相應
。萬物的生生化化
,始終與陰陽消息相合。應合就是通達自然
,天地和則風調雨順
,自然和則萬物盛長,人身和則百病不生神清意定
。道經說:“自然之道靜則天地萬物生”
。又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秲冉洝氛f:“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清靜為天下正”,可見靜就是道本
,靜是自然生化的規(guī)律
。《易經》靜極生動
,物極必返
,靜是易卦的地雷覆,是一陽復始
,三陽開泰
,萬物更新,是生命重生的景象
,是標志蒸蒸日上朝氣蓬勃的象征
,是生命機能旺盛的初始階段。所以《老子》說:“致虛極
,守靜篤”。虛
、靜是養(yǎng)生之根本
,是長壽之要,生命的機制在于靜
,而靜的前題卻是要少思寡欲
,甚至是要做到不思、不聽
、不看
、不言,關閉人身這四大門戶
,方可保全元真于靜境之中
,混然太和,與道一炁
,進入混沌冥杳
,渾然一體入于靜定之中
,一陽來復,即可重新開啟生命之門
。 共2
道化天地萬物
,天地與萬物有形象,有色味
,有音聲
,天地是一大父母,人與萬物皆受其養(yǎng)育
,然而天地無窮
,萬物卻有始有終,有生有死
,人與萬物如何能長久呢
?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無盡,人若效法天道
,施化而不知收斂閉藏
,必然使形神消亡,精氣枯竭
。人身法于天地
,天地媾精,萬物化醇
,孕育滋長
,生道長存。人形體藏精
,精化為炁
,炁化為神,精神若不因有生而妄施
,即可與天地合其德
,與四時合其序,與日月合其明
,與鬼神合其吉兇
,而與道同式。所以嚴君平《老子指歸》說:游心于虛靜
,結志于微妙
,委慮于無欲,歸計于無為
,故能達生延命
,與道為久。人必然要以道為是,方可久長
。
司馬談說:精神是生命的根本
,形體是生命的器具,精神大用就衰竭
,形體大勞就死亡
,精神與形體兩者都過早地衰敗了,想與天地長久
,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人之所以有生命的存在,是因為有精神
,精神寄托在形體之中
,精神與形體脫離就會死亡。死亡的就不可以重生
,脫離的就不可以復返
,所以明白的人都看重它們。老君說:一般人最大的生命周期以百年為限
,如果善于攝養(yǎng)節(jié)護
,活到千歲也有可能。如同油燈燃燒
,些小燈火與大炷燃燒的時限有很大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博學而我專攻
,眾人忙亂性情暴躁而我平靜安定
,不會因為人情世故影響到我們內心,不去營謀非份的事情
,淡然無為
,神氣自然飽滿。眾人以為我掌握了不會死亡的藥物
,天下只有我明白這個道理
。更不要作那些幽隱暗昧的事情,天地鬼神自然知道你的心情
,洞察你的形影。舉頭三尺有神明
,內心的活動
,悄聲的言語,只要有動靜都會被身外的鬼神聞知
。犯禁千條
,大地就會收走你的形體,何況是發(fā)自內心做的善舉,必有吉祥喜慶的報應
,人暗地里做的好事
,他人雖不知,鬼神必然給以莫明的吉祥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困果循環(huán)不差秋毫
。
《名醫(yī)敘病論》說:世人多致早夭而不能活到天年
,都是由于不知道愛惜精神。愚笨的人盡意忿爭
,邀射名利
,內傷精神氣血,外貶肌肉筋骨
,氣機壅塞
,經脈梗阻,腠理空疏
,正氣日衰
,邪氣日盛。
彭祖說:大道并不繁瑣
,只要不考慮衣
、食、聲
、色
、勝、負
、失
、得、榮
、辱
、心不勞,形不極
,經常運用導引
、吐納、胎息的養(yǎng)生方法
,可以活到千歲也不是問題
,如果想要長生不老,長生久視
,應當服用上品丹藥
。
仲長統(tǒng)說:蕩滌六情五性,有心而不用心去思慮,有口而不用口去言語
,有形體而不過于安逸
,即使安閑也不能遷就安閑,覺得快樂的事情也不要愛上這樣的快樂
。
陳紀元說:人生百病以至于早衰早亡
,多由于飲食不加節(jié)制,飲食的害處
,有時超過聲色
,因為聲色可以斷絕一年半載,飲食不可以廢除一日
,飲食為益太多
,為害也不可低估,多則有傷
,少則增益
。
張湛說:心理因素也是影響身體健康的大敵,譬如脫離了之前尊貴的氣勢
,一下子成了普通百姓
,雖然沒有受到風寒暑濕外邪的侵襲,因精神內傷
,猶如冰炭煎熬
,內傷于中身必早夭。還有始富后貧
,雖然也未感受外邪
,仍然因內傷而皮肉瘦消,筋脈枯萎
,貧富的利害如同權勢一樣
,一旦大廈崩塌,形神俱損
。
仙人說:罪莫大于荒淫
,禍莫大于貪得,咎莫大于讒言
,這三點如同禍患一般
,小則危及自身,大則危及全家
。若想延年少病者應當警誡以下幾點:不要起居無常
,妄為妄施精神,妄施必然生命夭折殘傷
,不要太過溫熱消灼骨髓,不要太過寒冷使肌肉凍傷,不要無故咳吐使津液喪失
,不要突然呼叫驚動魂魄
,不要過久哭泣而使精神悲戚,不要憤怒而使心神不樂
,不要久思使心智恍惚
,若能如此施行即可身得長生。
彭祖說:過于保暖
,形體又得不到勞動
,必致風寒之疾;醇酒厚味
,必致聚結腫瘤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宦暽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致身體虛損之禍
;沉溺聲音,怡心悅耳
,必致荒耽迷惑之域
;飛馳游觀,狩獵原野
,以致發(fā)狂放蕩失去方向
;謀求戰(zhàn)勝,兼并弱小
,從中取利
,以至于有驕奢安逸的失敗。養(yǎng)生的道理
,猶水火寒熱溫涼
,不能喪失適宜的時候,反之必然為害不淺
。就如同寒冬應溫和
,夏熱宜涼爽,不失四時之和氣
,適身而不傷罷了
。
仙經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只是愚昧的人不能知道內在的天機而已
。之所以招致百病風邪
,都是因為恣情縱欲,不知自我珍惜
,以至于虛損百病滋生
,譬如枯朽之木
,遇風即折,將崩的堤岸
,等到有了大水必先頹廢
。
彭祖說:人之生命受精氣于天地,雖然不知道養(yǎng)生的方法
,但是只要日常生活起居調節(jié)得理
,就能享壽至一百二十歲左右,不能達到的
,都是因為不善于攝養(yǎng)而有傷損所致
,略微通曉養(yǎng)生之道的,可以達到二百四十歲
,若再稍微增加一些養(yǎng)生丹藥
,就可以活到四百八十歲。嵇康也說過
,導引攝養(yǎng)合于理法
,上壽可至千歲,下壽可至百年
。
張湛《養(yǎng)生集》說:養(yǎng)生有十要
,嗇神、愛氣
、養(yǎng)形
、導引、言語
、飲食
、房室、反俗
、醫(yī)藥
、禁忌。
青牛道士說:人不能常樂
,常樂的人不能長壽
。不要強行用力,體力不能勝任必致筋骨疲竭
,傷筋損骨留下后患
。若從早到晚,一天之中常有所作為
,只要不疲勞即可
。欲語云:“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蚱鋭趧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飽食之后不能坐臥,應當行走散步
,以助胃腸消化磨合食物
,不然使人得積聚不消化的疾病,以至于手足痹蹶
,面目黧黑,必然損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矢β≡儐柷嗯5朗筐B(yǎng)生法則,大概就是形體常有勞動
,飲食常有節(jié)制
,勞動不能過度,節(jié)制不能致虛
,除去肥濃
,節(jié)少咸酸,減少思慮
,捐棄喜怒
,避免追逐奔馳,慎重房室
。
養(yǎng)性延命
,即調養(yǎng)性情,才能使形體健康
,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故道家養(yǎng)生有性命雙修,形神合一
,心息相依之說
,心性的調養(yǎng)猶其重要。人生百病
,除了飲食勞傷
,外邪風寒暑濕,以及蟲蛇禽獸刀槍所傷外
,一切疾病均由性情所致
。如果人體的精氣神完備,氣血充足
,血脈暢達
,精神飽滿,機能健運
,猶如汽車油量充足
,即可行駛很遠的路途
,人身亦是如此。反之若情志心性不暢
,憂思氣結
,肝氣阻滯,思慮操勞
,不但血脈運行瘀堵
,內在精氣神也必然過度耗損,形成氣滯血瘀以及痰濕內蘊之疾
,百病叢生
,必然英年早逝。
倘若人體如天地萬物
,毛發(fā)
、血脈、筋骨
、肌肉
,如草木、江河
、山川
、大地。風寒暑濕雷電雨雪
,如人身形體自然的呼吸吐納
,動作音聲。內心世界如大道一樣至虛至無
,至清至靜
,無形無象,無色無味
,無邊無際
,空虛洞達如無物,作到無心無念
,只是形體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地勞作,飲食水谷滋其營養(yǎng)
,精神內斂氣血不傷
,百歲千歲不能滅亡,豈不長命
。如此能否是心性與道性合二為一了
,心契于道,即如道一樣沒有終沒有始
,永恒不變
,與世長存
。
《小有經》說:少思、少念
、少欲
、少事、少語
、少笑
、少愁、少樂
、少喜
、少好、少惡
,這十二少都與養(yǎng)生契合。多思則神殆
,多念則志散
,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
,多語則氣爭
,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攝
,多樂則意溢
,多喜則忘錯惛亂,多怒則百脈不定
,多好則專迷不治
,多惡則憔煎無歡,這十二多若不祛除
,就是喪失生命的根源
,沒有這十二多的人,幾乎要與真人并列了
。心懶身動者壽
,心勞形疲者夭,這是舒放散淡與過于貪多求得的差別
。耕作的農夫長壽
,酒肉安逸的早夭,這是嗜好欲妄少多的驗證
。閑散安定的人少疾
,求學創(chuàng)業(yè)的人多患,這是事務簡煩的不同
。所以說世俗的人競爭名利
,修道攝生的人罕于經營
。胡昭說:色不正不視,言丑穢不聽
,氣膻腥不向
,味濃烈不嘗,事有詐不謀
,這些都羞辱精神損傷壽命
。居處莫要無故而嘆息,晨夜不要厲聲呼叫
,以防有不正之邪
。常人不能做到無欲,又不能沒有事務
,所以只要做到心和念少
,靜心損慮,先清除亂我之神
,犯我之性
,這是愛惜精神的一個方法。
《中經》里說:善于清靜的人長壽
,心煩氣躁的人早夭
。清靜卻不善于養(yǎng)護的必然減壽,躁動而善于養(yǎng)護的延年
,清靜容易駕御
,躁動難以將養(yǎng),通達順時自然養(yǎng)護之宜的
,清靜可以得以養(yǎng)護
,躁動也可得以養(yǎng)護。
飲食之中
,酒為五谷之精華
,滋味極至,飲多則損人
。五谷可充養(yǎng)肌體而不能益壽
,百藥療疾延年而不甘美,甘美又充養(yǎng)肌體的
,世俗作為珍品
,苦口而又延年的,修道攝生的當作寶貝
。
《雒書寶命》曰:古人治病之方
,和以醴泉,潤似元氣,不辛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