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jīng)》是最早的道教經(jīng)典之一,包含著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是后世道經(jīng)養(yǎng)生思想之源。
養(yǎng)生即是順應天道、順應人性而為
《太平經(jīng)》的養(yǎng)生思想是從《周易》繼承與發(fā)展而來。乾坤兩卦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陰陽之象征與根本?!兑住は髠鳌吩疲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為純陽之卦,具至剛之性,為天之象征;坤為純陰之卦,具至柔之性,為地之象征。又《易·彖傳》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敝祆洹吨芤妆玖x》注云:“‘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鼻允翘熘笳鳎瑸殛淮笾枤?,具剛健有為之質(zhì),是創(chuàng)生萬物、賦予萬物之性命的原初力量。又《易·彖傳》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敝祆洹吨芤妆玖x》注云:“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坤卦是地之象征,具有陰柔順承之質(zhì),是養(yǎng)育萬物、賦予萬物之形的母體??梢?,《周易》的乾坤兩卦揭示了天道之陰陽相需、化生萬物的根本屬性?!短浇?jīng)》繼承了《周易》的這一思想。它說:“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yǎng);萬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傷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絕者矣。一物不生一統(tǒng)絕,多則多絕,少則少絕,隨物多少,以知天統(tǒng)傷。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yǎng),萬物人民悉養(yǎng),無冤結?!碧斓赖谋拘阅耸顷庩栂嘈枰陨B(yǎng)萬物。故天道昌,則萬物生;天道傷,則萬物亡。
《太平經(jīng)》認為,欲順應天道而為,則須首先注重人之“生養(yǎng)”。而這一思想的提出同樣是受到了《周易》的影響?!兑住ふf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薄兑讉鳌诽岢隽颂斓厝巳胖赖恼f法,認為人乃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享有與天地同尊的地位?!短浇?jīng)》對這一思想作了繼承與發(fā)展,從元氣論的角度闡明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它說:“人本生時乃名神也,乃與天地分權分體分形分神分精分氣分事分業(yè)分居。故為三處。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余氣散備萬物。是故尊天重地貴人也?!薄短浇?jīng)》指出,由于人在宇宙中占有突出地位,所以人之存續(xù)也顯得尤為重要。當然,人之存續(xù)不僅要靠生命的繁衍,還要靠對現(xiàn)有生命的保養(yǎng),“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與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終古窮天畢地,不得復見自名為人也,不復起行也”,注重人之養(yǎng)生即是順應天道而為,而欲順應天道而為則須注重人之養(yǎng)生。
《太平經(jīng)》指出,養(yǎng)生也是順應人之本性的作法。這一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它的元氣論思想基礎之上的。它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庇终f:“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薄短浇?jīng)》認為,天地人皆由同一元氣所生,故三者也應具有相同的屬性。因天地有生養(yǎng)之性,故人也應有生養(yǎng)之性。《太平經(jīng)》指出,人除了有生養(yǎng)之性,還有長生不死之質(zhì)。它說:“然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時,與天地分身,抱元氣于自然,不飲不食,噓吸陰陽氣而活,不知饑渴。”由于人與天地由同一元氣所生,天地是永恒存在的,故人也有長生不死之質(zhì)。但現(xiàn)實中的人卻又何以不能與天地齊壽呢?《太平經(jīng)》指出:“久久離神道遠,小小失其指意,后生者不得復知真道空虛,日流就偽,更生饑渴,不飲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爆F(xiàn)實中的人因受到外界染污,逐漸迷失了自性,故也失去了長生不死的本能。由此可見,生養(yǎng)之性乃為人之本性,而養(yǎng)生即是順應人性而為。
養(yǎng)生須行守一之法
《太平經(jīng)》指出,養(yǎng)生之法必須遵循順應天道的法則。它說:“夫人失道命即絕,審知道意命可活。”又說:“三綱六紀所以能長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天之壽命,不奪人之愿?!边M而指出,守一之法乃是洞明天道與實現(xiàn)長生不死的根本途徑。它說:“一者,其道要正當以守一始起也,守一不置,其人日明乎,大迷解矣?!庇终f:“故使守思一,從上更下也。夫萬物凡事過于大,末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本也。”通過行守一之法便可洞悉宇宙萬物之根本,明白返本歸根之理,從而自覺地做到順應天道而為。
那么,守一之一究竟是指什么呢?其一,一即是道,所謂守一指的就是守道。在《太平經(jīng)》中,道乃是一種高于元氣的存在,是主宰萬事萬物生滅運化的根本力量?!短浇?jīng)》說:“守一時之法,行道優(yōu)劣。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又說:“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薄短浇?jīng)》認為,守一之法可以幫助人們排除外物干擾,使身體自覺地進入與道同化的運行狀態(tài),“思外洞內(nèi),壽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長久”,久之便可達到消除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其二,一即是元氣。《太平經(jīng)》認為,元氣為萬物之始,“夫物始于元氣”,“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余氣散備萬物”。由于元氣是構成物質(zhì)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落實到物質(zhì)層面,守一就是守元氣?!短浇?jīng)》指出,所謂守元氣指的就是要積聚元氣,使身體隨元氣的運行而運行。它說:“入室思存,五官轉移,隨陰陽孟仲季為兄弟,應氣而動,順四時五行天道變化以為常矣。失氣則死,有氣則生,萬物隨之,人道為雄。故立五官,隨氣而興,天道因氣飛為雄?!?/p>
其三,一即是精氣神,所謂守一就是指守精氣神?!短浇?jīng)》認為,人是由元氣化生,人之精氣神亦是由元氣化生。故人欲長壽,就必須守住精氣神,使三者不相分離。“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氣應矣”,當人之精氣神處于三合為一的狀態(tài)之時,其身體也自覺地進入了與道同化的運行狀態(tài),生命也隨之恢復了長生不死的特質(zhì)。
養(yǎng)生須行善積德
《太平經(jīng)》認為,人要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除了煉形之外,還要養(yǎng)性,也即培養(yǎng)善的德行。這一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它的宇宙天道觀與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短浇?jīng)》指出,宇宙天道的本質(zhì)是善的。它說:“天乃為人垂法,天自名為大道,地自名為德,所以然者,夫天地,乃萬物之父母、凡事君長,故常導之以善,不敢開昌、導教之以兇惡之路,而況人乎?人者,天之子也,當象天為行?!鄙剖怯钪嫣斓赖幕緦傩?,故行善積德便是順應天道而為?!短浇?jīng)》還指出,不僅天道是善的,人性也是善的?!胺蛱斓玫?,地但好德,中和好仁”,“仁者,乃能恩愛,無不包及,但樂施與無窮極之名字。夫不仁之人,乃好德反惡典與,是乃大貪鄙之名稱,與禽獸同志,無可以自別異也”,天為太陽、地為太陰、人為中和,而中和之性便是仁愛。仁愛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禽之辨?!短浇?jīng)》指出,既然人之本性是善的,故人欲養(yǎng)生,則必須順應人性而為,即行善積德。它說:“夫惡人下愚暗之人,其行乃不順天地之道,尚為君子得事,戮其父母,愁其宗親,為行無法,鬼神承天心為使不喜之,為害甚處三,法所當誅。古者圣賢以為大怨,故古者悉自實核其學問也,合于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當要合天地之心,不以浮華言事。所以然者,且失天法,失之即入兇絕短命矣,或害后世?!比巳暨`背天道、為惡不止,則會遭受懲罰,病亡壽夭。
《太平經(jīng)》在繼承與發(fā)展《周易》思想的基礎上,從宇宙天道觀、元氣論、人性論的角度提出了養(yǎng)生思想的理論淵源與實踐途徑,對魏晉南北朝的道教養(yǎng)生思想及唐宋之后日漸興盛的道教內(nèi)丹學皆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漢代畫像石藝術與早期道教的發(fā)展》(09YJC760021)的階段性成果;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之江青年學者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8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胖也可以喝出來
下一篇: 寒露養(yǎng)生推薦三種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