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靜功和氣功是一是二?
答: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么工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那些功夫都是動的,不是靜的。世間各處所傳授的氣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數(shù)呼吸法、調(diào)息法、閉息法、運氣法、前升后降法、后升前降法、左右輪轉(zhuǎn)法、中宮直透法等等,法門雖多,總不外乎氣的動作;靜功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氣的動作,若有意使它動作,就失了“靜”字的真義。
2.問:靜功比較氣功,利弊如何?
答:氣功做得對的,能夠把各種病癥治好;做得不對,非但舊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yī)藥所不能愈的病癥;做得不合法,身體上也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縱然沒有效驗,決不會又做出新的病來??芍獨夤κ怯欣斜?,靜功是有利無弊。
3.問:何種人可以做氣功?
答:凡是心思細巧,善于靈活運用,自己覺得有少許不對,就立刻停止不做,或者變換一個方式以應付之,像這種人可以傲氣功;若是心思粗笨,只曉得一味的蠻干,做到身中發(fā)生特別的現(xiàn)象時,又不會應付,一定要做出毛病。
4.問:何種人可以做靜功?
答:無論男性女性、年齡老少、心思靈活或不靈活。都可以做。只有性情浮躁,好動不好靜的人,不喜歡做這種工夫;假使他愿意做的話,也能夠做出相當?shù)男瀬?,但比較那些性情安定的人,得效要慢一些。
5.問:何種病癥宜于用氣功治療?
答:今就中醫(yī)的學理而論,凡是肺氣虛弱,經(jīng)?;紓L咳嗽者;胃氣虛弱,食欲欠缺,消化不良者;三焦?jié)褡?,痰飲停蓄,變生諸癥者;中氣虛弱,腸不攝水,大便?;间缧拐?;腎氣虛弱,小便數(shù)量過多,時清時濁者;肝氣虛弱,筋力懈惰,萎靡不振者;還有西醫(yī)學理上所謂新陳代謝機能發(fā)生障礙者,這些病癥,可以用藥物治療,也可以用氣功治療。
6.問:何種病癥宜于用靜功療養(yǎng)?
答:凡一切本元虧損之病,如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跳、膽怯、失眠、惡夢、煩燥、驚悸、易怒、易悲、多憂、多慮、情緒紛亂、遇事善忘、上重下輕、肌肉瘦削、少食不夠營養(yǎng)、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勞、生活不感興趣,這些癥狀,服藥難見功效,檢驗身體,又不知病在何處,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靜功療養(yǎng),可望痊愈。如果能配合太極拳或柔軟體操,靜功和動功相輔而行,則見效更快。
7.問:普通靜坐法和氣功是分不開的,現(xiàn)在把靜功和氣功分為兩件事,根據(jù)什么理由?
答:靜功是靜的一方面事,氣功是動的一方面事,二者性質(zhì)不同。普通靜坐法,不合靜功的原則。你看他們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里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還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名為靜坐法,實際上仍屬于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8.問:如何才算得真靜?
答: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9.問:做到這樣境界,有什么好處?
答:人們身體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體衰弱或遇到其它障礙,致使抗病的力量發(fā)揮不出。靜功即是幫助他消除障礙、恢復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發(fā)揮出來,病就可望逐漸向愈。
10.問:這三步工夫如何做法?
答:起首做工夫時候,不論是坐是臥,總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緊張,不讓它有絲毫的拘束,自己感覺非常的適意,做得恰到好處時,時間雖然經(jīng)過長久,心中并不厭煩,身上也沒有痠疼、麻木各種難以忍受的情況,這樣就是肉體已經(jīng)得到安靜了,但思想上的纏縛尚未解除;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預計,腦筋完全休息,這樣就是精神得到安靜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個“我相”存在;更進一步,就入于渾渾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不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假使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仍然有一個“我”在那里活動,喜、怒、悲、恐、飲食、男女,見景生情,醒時有把握,夢中無把握,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
11.問:正當靜坐時候,身體忽然不由自主的動起來了,各人表現(xiàn)的姿式又不相同,即使同是某一個人,而動的姿式亦常有變換,都不是由自己的意思所主動,這是很奇怪的現(xiàn)象,究竟是何理由?
答:這是人身本有的生命力所發(fā)揮的另一種作用,若把這件事認為奇怪,那么,人身上奇怪事情就多了。請看肺部的呼吸、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食物的消化、內(nèi)腺的分泌、細胞新陳的代謝、須發(fā)指甲的生長、精子卵珠的結(jié)合、母腹胎兒的形成,哪一件事能由自己意思做主?人們對于身體內(nèi)部難以理解的狀態(tài)并不覺得奇怪,為什么對于身體外部不由自主的動作,大家都認為是奇怪呢?
12.問:身內(nèi)各部的活動,從有生以來就不由自己做主,人人如此,所以不覺得奇怪,但身體外部的動作,一向是受自己意識所支配,今日忽然不聽命令,自由動作,恐怕長久下去,弄得不可收拾,終日的手舞足蹈,搖頭擺尾,那像個什么樣子!不知可有方法能夠控制否?
答:只要你工夫做得合法,肺部呼吸順其自然,身體運動聽其自然,等于做柔軟體操一樣,那就沒有妨害,動的時間過長,自然會停止。你若不耐煩,要它半途停止,也可以辦得到,工夫不做,精神不集中,再加少許抑制的意思,身體就不動了。但靜坐法總以不動為原則,其動是例外,不可誤認為凡是學靜坐法的人,身體必定要動的。
13.問:自從第一次動機開始,將來是否每坐必動,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四肢百節(jié)氣脈通暢以后,那時靜坐,身體即可安穩(wěn)不動。但是,外面雖然安穩(wěn),腹內(nèi)臍下之氣將來或不免要沖動,應當預先知道,免得自己臨時發(fā)生恐慌、不善于應付,以致誤事。
14.問:用靜坐法到了身體外部自然發(fā)動,對于療養(yǎng)有什么關(guān)系?
答:人身上病癥,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藏的。明顯的病癥,自己和醫(yī)生都能夠知道;隱藏的病癥,就不容易覺察,甚至用種種方法檢驗也看不出。工夫做到相當?shù)某潭?,身中氣機發(fā)動,遇著病的障礙,不能順利通過,就要和它斗爭。因此四肢百節(jié)不由自主的運動起來;經(jīng)過幾次運動之后,一部分障礙已被打通,若其它部分尚有障礙時,身體動作,自然又變換一種姿式;等到各處所有障礙逐漸排斥干凈,此后雖仍舊用靜功,身體也不會再動了。
15.問:身體外部表現(xiàn)的姿式若很柔和,聽其自然發(fā)動、自然停止,那也無妨。倘或表現(xiàn)過于強硬,竟至拳打腳踢、橫沖直撞,一時又不肯停止,如何是好?
答:這件事和病人體質(zhì)有關(guān)。凡是宜于用靜功療養(yǎng)的體質(zhì),大概都屬于衰弱的類型,決不會有這樣強硬的動作。假使是健壯身體,偶然患病,自有對癥的醫(yī)藥,不在靜功療養(yǎng)范圍之內(nèi),也可不必擔憂。萬一遇著病人體質(zhì)本不適宜,而下手工夫又有錯誤,因此發(fā)生這個現(xiàn)象,當由指導員隨機應變,設法停止他的動作,再酌量病人體質(zhì),選擇別種合適的法門教他去做,就能免除妄動的流弊。
16.問:凡倣靜功的,是否人人都要經(jīng)過“身體自動”這一階段?
答:并非人人如此。身體動的是少數(shù),不動的是多數(shù)。
17.問:大眾同做一樣的工夫,為什么有動有不動?
答:因為各人體質(zhì)不同的緣故。比如用同樣的藥品,治同樣的病癥,彼此所得效果,卻不盡相同,也是這個緣故。
18.問:專就靜功原理而論,身體是動好,還是不動好?
答:在古代許多專門修煉的書籍上,只講靜坐時身體內(nèi)部震動,未曾提到身體外部不由自主的運動。當時一般學靜功者,自始至終,都以身體安穩(wěn)不動為原則,假使中間有動手動腳的現(xiàn)象,其師必定說他是犯了原則性的錯誤,理應糾正。但據(jù)我數(shù)十年來耳聞目見,靜功做到身體運動不由自主者,頗有其人,結(jié)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難一概而論。依我的看法,今日學靜功,目的本在治病,病愈就是好,病不愈就是不好;動得身體舒暢就是好,動得身體難受就是不好,不能單看動與不動作為好與不好的標準。
19.問:靜功做到腹內(nèi)臍下有氣沖動,是否在外部自然運動這一個階段經(jīng)過以后,腹內(nèi)才會發(fā)生沖動的現(xiàn)象?
答:不能一定。(一)有少數(shù)做工夫的人,在外部自然運動將要結(jié)束的時期,腹內(nèi)即開始有氣發(fā)動;(二)又有些人,外部自動時期雖已經(jīng)過,而內(nèi)部并無影響,中間再經(jīng)過一段完全安靜時期,才慢慢的覺得腹內(nèi)有氣發(fā)動;(三)更有些人,始終未曾經(jīng)過外部自動這一階段,工夫到了相當?shù)某潭?,他們腹?nèi)也會有熱氣沖動,力量甚大;(四)尚有多數(shù)人,長年累月的工夫做下去,身體內(nèi)外并未發(fā)現(xiàn)什么特異的狀態(tài),但是他們的衰弱身體,自己不知不覺的在無形中已恢復健康。所以做靜功的人們,外部內(nèi)部動與不動、先動、后動、早動、遲動、這些變化,實際上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
20.問:靜功到了相當?shù)某潭龋眢w外部不動,而內(nèi)部有氣沖動,臨時如何應付?
答:此時身體仍要照舊靜坐不動,讓那股氣自動,只許用輕微的意思照顧它,切不可過分的用意思去幫助它或引導它,也不可強迫的壓制它,漸漸的,緩緩的,等侯那股動氣自然蒸發(fā)、自然收斂、自然停止、回復平常狀態(tài),再靜坐三十分鐘,然后下座。動氣在半路上未到完全停止的時候,不可由自己意思作主將靜坐工夫罷休,更不可受驚駭、被煩擾、起妄念、動惱怒,否則難免要出亂子。
共4
21.問:靜功的療效,是否能用近代醫(yī)學上理論加以解釋?
答:靜功這一法門,在我國秦漢以前早有此說,它的來源是道家,不是醫(yī)家,而且歷代醫(yī)家并不用靜功療??;隋代名醫(y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雖專用各種導引法以治百病,然導引法只能算動功,不能算靜功,所以在中醫(yī)書上找不出理論根據(jù)。若在西醫(yī)書上去探索,更為困難。惟自巴甫洛夫(蘇聯(lián)的生理學家,生于1849年,歿于1936年)學說出世以后,關(guān)于靜功療病的理由,大部分都能夠解釋,扼要言之,無非使高級神經(jīng)中樞免除一切障礙,恢復其本能而已。但全部靜功修養(yǎng)歷程上所顯出的特殊現(xiàn)象,仍有難以理解之處。我們今日的任務,只求善于運用古人的成法,幫助近代醫(yī)家治療神經(jīng)衰弱的病癥,那些特殊現(xiàn)象,可以暫時置之不論,留待將來再作專門研究。
22.問:今日所謂靜功,在古代修養(yǎng)書上可有同樣的名稱?
答:唐人書上名為坐忘,宋人書上名為止念,他們的理論有些和我所說的靜功相似,惟目的不同;我們以治病為目的,他們以修養(yǎng)為目的。但《古今圖書集成》中靜功部所輯錄諸家歌訣,復雜異常,不是純粹的靜功,學者切勿被他兩個字的名稱弄糊涂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靜功部,在博物匯編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三卷至三百零二卷。)
23.問:今日所謂氣功,在古代書上叫做什么?
答:今日各處流傳的氣功,并非一個簡單的法門,是把古代所謂吐納、閉息、調(diào)息、存神、導引等等作用都包括在內(nèi):吐納者,就是由口中呵出肺部的濁氣,由鼻孔吸入外界的清氣;閉息者,就是由鼻孔吸入新鮮空氣之后,使它在肺中停留些時,不要立刻放它出來;調(diào)息者,就是呼吸要做到由粗而細、由剛而柔、由急而緩、由淺而深的境界,但要自然漸進,不可勉強;存神者,就是暫時抱精神集中在身上某一固定的地點,不想別的念頭;導引者,就是工夫做到下丹田有熱氣發(fā)動時,自己用意思引導這股熱氣通行身內(nèi)各處,有病即可去病,無病亦可健身,但和武術(shù)家運氣之法不同,又和煉內(nèi)丹的性質(zhì)各別,學者須要認識清楚,勿混為一談;又如華陀五禽戲、八段景、十二段景、易筋經(jīng)內(nèi)外功及隋代醫(yī)家所撰《諸病源候論》上許多運動肢體的方法,已往都可以稱它為導引法。(武術(shù)家的運氣法、仙學家的內(nèi)丹法、佛教中的觀想法,今日一概叫作氣功,因此就把氣功這個名詞弄得復雜極了。)
24.問:氣功既然包括這許多種類,對于療病上必各有所宜。今日離開氣功,專講靜功,豈非使作用偏向一邊,立法尚欠完備嗎?
答:這件事也經(jīng)過幾番考慮,不是沒有理由。
(一)別種療病的方法,無論藥療、理療(即物理療法的簡稱),雖是千頭萬緒,但皆由醫(yī)師和護士們包辦,不需要病人自己費事;惟獨講到氣功,卻要病人自己去做,他人不能代勞。有些病人嫌麻煩,不愿意做;有些病人雖然肯做,又難得做好。必須在各種方法中選擇一種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使病人容易接受,因此就舍難取易,專講靜功。
(二)即如太極拳一類的動作,有刊物圖畫的說明可以參考,有教師表演的姿式可以模仿,尚且未必人人都能夠煉好;何況氣功是身體內(nèi)部之事,書本上不能畫出圖樣,指導員不能演出姿式,全靠病人自己善于領(lǐng)會其中的作用.所以有做得好的也有做不好的。今日為求穩(wěn)妥無弊起見,因此專講靜功,不講氣功。
(三)各種病癥,都需要靜功和氣功相輔而行,才可以收效果。即如胃潰瘍癥,若廢除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有確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潰瘍也能夠痊愈,這是我自己的經(jīng)驗,并且經(jīng)驗不止一次。近來各處以氣功療病著名的。實際上總兼幾分靜功在內(nèi),于無形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一般療養(yǎng)員病愈之后,大家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暗地里恢復健康之力甚大,氣功只有輔助作用,因此專講靜功。
(四)普通療養(yǎng)方法,其輕重緩急之間,皆由醫(yī)師掌握,病人一切聽醫(yī)師安排,對與不對,當然歸醫(yī)師負責;惟獨氣功這件事,是病人自己主動,醫(yī)師僅負指導之責。設若工夫做出偏差,影響療效,醫(yī)師說病人做法不對,病人又說醫(yī)師指導乖方,錯誤責任竟不知誰負。靜功比較氣功容易入門,即使難求速效,也不會弄出岔子;指導員把靜功做法對住院病人講說明白以后,即可讓他們自己去做,指導者每日視察病人兩次已足,無須時刻注意他們的動作。指導氣功和指導靜功,事實上顯然有難易之分、繁簡之異,因此專講靜功。
(五)現(xiàn)在所常見的慢性病,大概屬于衰弱一類的居多。有些衰弱病癥,經(jīng)過確實診斷,自可對癥用藥,如消化機能衰弱,則用健胃藥;生殖機能衰弱,則用激性藥;造血器官機能衰弱,則用補血藥;新陳代謝機能衰弱,則用補氣藥,皆有顯著的效果。惟高級神經(jīng)疲勞過度,并其他各種原因,而致逐漸衰弱者,中西醫(yī)皆無特效藥可用,只有使它在一個相當時期之內(nèi),完全休息,處于絕對的安靜狀態(tài),才是本癥唯一的療法,各種氣功都不合這個原則,因此專講靜功。
(六)人們?nèi)粘I顥l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里所感覺疲勞的程度,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多,神經(jīng)衰弱病癥遂由此而起。假使一般無病之人,每天于忙里偷閑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恒,非但可以預防神經(jīng)衰弱,并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
(七)何種氣功宜施于何種病癥,何種病癥不宜用何種氣功,這些問題并非簡單,必須結(jié)合學理與經(jīng)驗,始能做出決定,做指導員頗不容易;縱使指導沒有錯誤,而病人自己的工夫是否恰到好處、不過限度,亦復難言,所以氣功弄出偏差,可認為意料中事。靜功適用的范圍極其廣泛,無論什么人、什么病,都可以做,并無所謂相宜或不相宜,指導員自不至于犯錯誤;做靜功的本人只怕不及,不怕太過,出偏差之事很少有所聞,因此不講氣功,專講靜功。
(八)以上所說雖重在靜功,但不是將所有的氣功一概抹煞,若指導員深悉各種氣功利弊,再認清病人的體質(zhì)和性格,臨時可選擇一種氣功教他去做,對于神經(jīng)衰弱者所兼患的復雜病癥,也容易增加療效。惟主要作用仍在靜功,氣功僅居輔助地位而已。
25.問:指導員應具備那幾種資格?
答:已往老師傳授工夫,并不困難,只要把一套呆板的口訣教給學人,就算完事,將來做的對與不對,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教者既不負保證成功的責任,學者亦無刻期見效的要求,因為他們心中別存一種希望,本非以治病為目的,而且學者未必都是人人有病。今天住療養(yǎng)院的人,皆希望愈病,指導員實際上兼有醫(yī)師的任務,事情就不像已往傳授工夫那樣簡單。所以做指導員者應具備下列幾種資格:(一)要有醫(yī)學知識:(二)要有臨床經(jīng)驗;(三)要性情溫和,不嫌病人的麻煩;(四)要虛心博訪,不執(zhí)自己的成見;(五)要能預防做氣功的病人將來弄出偏差,及時予以矯正;(六)要能辨別做靜功的病人身中發(fā)生特殊的現(xiàn)象是好是壞,臨時教以應付。內(nèi)功(包括佛道兩家的靜功和一切氣功的總稱)各種法門,在往昔原是極少數(shù)人互相授受,從來沒有像今日各處療養(yǎng)院把它公開的作為普遍醫(yī)療之用,這算是新創(chuàng)立的事業(yè)。今日做內(nèi)功指導員者,若不懂老一套方法,根本就無從說起;若只曉得老一套;沒有其它學識幫助,也不能滿足新事業(yè)的要求;如果具備以上所列幾種條件,再不斷的加以學習和研究,務期方法貫通、理解透徹、經(jīng)驗豐富,運用靈活,才可以稱為有資格的指導員。
26.問:開始準備做靜功,應當注意那幾件事項?答:為求工夫在一定時間內(nèi)速獲效果起見,療養(yǎng)院負責人和療養(yǎng)員本人皆應當注意后列的十件事項:
(一)環(huán)境的喧寂 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huán)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凈,聽神經(jīng)不受刺激。
(二)空氣的穢潔 四圍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它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nèi)家具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fā)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凈,嗅神經(jīng)不受刺激。
(三)光線的明暗 關(guān)于室內(nèi)光線一事,古代修養(yǎng)家貴在陰陽調(diào)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我們今日宗旨專在療病,要使神經(jīng)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簾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凈,視神經(jīng)不受刺激。
(四)口味的濃淡 飲食調(diào)味,不宜過于濃厚,甜、酸、咸、辣,皆要比平常所吃慣的口味稍為淡薄,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十分鮮味也不相宜。煙酒最好能夠戒絕。這樣就是使舌根清凈,味神經(jīng)不受刺激。
(五)氣候的寒溫 氣候?qū)τ谧鲮o功的人影響很大,氣候好,可以幫助工夫的進步;氣候不好,就要使工夫發(fā)生障礙。熱到穿單薄衣尚要出汗時,冷到穿厚棉衣尚不覺暖時,霉天潮濕氣重時,做工夫皆難見效驗??耧L暴雨震雷閃電時,工夫亦須停止勿做。正在做工夫時,若氣候熱,不宜開電扇;若氣候冷,不宜燒火爐(熱汽管子沒有關(guān)系)。有人說,裝了煙囪的火爐就無妨害;這句話不合于衛(wèi)生學理。煙囪的好處,固然可以排除爐中燃料所發(fā)出的炭酸氣,同時,火爐的不好處,也能消耗室內(nèi)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普通無病之人,缺少氧氣,尚且有害健康,何況有病衰弱之身體。如果一定要生火爐,切不可把門窗關(guān)得嚴緊,必須讓外面空氣能夠進來才好。但有一層要注意,室內(nèi)空氣雖要流通,又不宜讓冷風直接吹到病人身上,恐怕受感冒病??傆嬕荒曛?,沒有半年的好天氣,今日好,明日未必好,從事于靜功療養(yǎng)者,若遇著天氣相宜,就應該及時下功,不可放過。
(六)食物的營養(yǎng) 含蛋白質(zhì)的各種食物,雖于身體有益,但也要能夠消化,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凡是患神經(jīng)衰弱的人,消化力都不見佳,含豐富蛋白質(zhì)的食物,宜勿過量。其它一切營養(yǎng)品,也要配合適宜,不衛(wèi)生的零碎食物,皆要禁絕,勿縱口腹之欲,致誤恢復健康的大事。
(七)世緣的隔離 在正式住院用靜功療養(yǎng)期間,當然不能再擔任各種工作,但家庭老幼生活和自己經(jīng)手事件,也要預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顧慮。住院以后,親屬朋友要少會晤,外面情況要少接觸,不宜多通電話、多看報紙、多寫信件,這樣,就能夠使情緒安定,就能夠使神經(jīng)常處于靜的狀態(tài),做工夫也容易入門,對于病體有利。
(八)思想的寄托 要費腦力的書,最好不看;帶有復雜算式及許多數(shù)目字的科學書,更不宜入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者,可隨意閱覽前人的游記、筆記,或近人的旅行雜志等類。正當做靜功時,思想就寄托在“心息相依”的工夫上(即聽呼吸法);出外散步時,思想就寄托在花草樹木,山水風景上;每次進餐時,思想就寄托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療養(yǎng)院供給病人的食物時,對于色香味三種條件,也應該研究);做柔軟體操時或練太極拳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運動上。
(九)用功的時間 每日早晨天剛明時,做靜功最好,其余時間也隨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鐘,最多不宜超過一小時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時間長短,能睡幾時就是幾時。夜間能一直睡到天明最好,若睡到半夜,翻來復去不欲再睡時,可起身坐在床上用功;若坐到有濃厚的睡意發(fā)生,身體不能支持,然后再臥下,如此沒有睡不著的。惟飽餐之后尚未消化時,不可就靜坐,亦不可就睡眠,宜使身體稍為活動。
(十)身體的姿式 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原則,姿式不關(guān)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cè)臥,兩眼或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凌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如水平,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于水平線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面的兩只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兩只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盡量的放松,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再者,蚊蟲、臭虱、跳蚤也要消滅干凈,若有一兩個在擾亂,工夫就做不好。其它一切飲食起居事項,尚有未能詳言者,可按照普通醫(yī)院規(guī)則辦理。
共4
27.問:靜功是在廣室中多人共做好,還是在小房中單人獨做好?
答:這兩種辦法各有利弊,不能說那一種最好,集體做,在彼此互相觀摩之下,易收奮勉之功,也易起矜持之態(tài);單獨做,在個人行動自由之下,易獲幽閑之感,也易生懈惰之情。佛家住叢林禪堂用功的,就是集體辦法;住深山茅棚用功的,就是單獨辦法。雖然他們宗教家別有企圖,不合我們療養(yǎng)的宗旨,但其中的辦法也可以作為參考。今日辦療養(yǎng)院者,最好是兩種設備皆有,或集體做,或單獨做,按實際情況所需要,隨時酌定。
靜 功 總 說
前面所列二十七條問答,凡與靜功療養(yǎng)有關(guān)的事項,皆已從各方面設想。而暢所欲言,惟實際工夫下手做法尚未詳盡,再補充說明如后:神經(jīng)衰弱癥,目前尚無良藥可醫(yī),含磷質(zhì)的藥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zhèn)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藥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jīng)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并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么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后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于睡鄉(xiāng),這才是神經(jīng)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幾分鐘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nèi),或坐或臥,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jīng)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癥,安眠藥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所說陽入于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wèi)氣常留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shù)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shù)息法,后用隨息法;朱子《調(diào)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jīng)》“觀鼻端白”法。但數(shù)息要用意去數(shù),不能純?nèi)粺o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并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yǎng)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钟梅鹫Z,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shù)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shù)至數(shù)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shù)至數(shù)千,或不能數(shù),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云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于此?!?/p>
淺釋 注意養(yǎng)生的人,食物要有節(jié)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饑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里去準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臥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jīng)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時用意數(shù)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shù),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shù)息法,若數(shù)出息即不數(shù)入息,若數(shù)入息即不數(shù)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shù)到幾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shù)到幾千次以后,或無力再數(shù)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云霧蒸發(fā)散布于周身無數(shù)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shù)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diào)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節(jié)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jīng)》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采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并不完全和《楞嚴經(jīng)》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zhí)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里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jié),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里做主?其實并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p>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里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后,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zhì)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爸尽本褪撬枷?,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里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fā)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么?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tǒng)正常而不發(fā)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么?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jīng)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jié)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xù)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于“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奥犞选保奥犓チT”,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后,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松,也嫌過于執(zhí)著,再后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于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tài)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nèi)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jīng)過了,最后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制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里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yǎng)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jié):蘇東坡是先數(shù)息,后不數(shù);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shù)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后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后不聽:他所謂“聽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后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jīng)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jīng)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yǎng)梡后,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xù)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余功。
共4
治遺精病的特效法
遺精這件事有生理關(guān)系和病理關(guān)系之不同。青年人半月一次,中年人一月一次者,是生理上常有的現(xiàn)象,不能說他是病;若一星期有數(shù)次之多,或性交無力、滑流不禁者,才算是病態(tài),急須要治好,否則身體永無健康之望。
因為神經(jīng)衰弱,性器無控制之力,所以?;歼z精;因為泄漏太多,神經(jīng)缺滋養(yǎng)之源,遂致更加衰弱,此兩者互為因果。遺精病若不治好,神經(jīng)衰弱病恐難收全功,所以又附錄此一法,使動功和凈功相輔而行,立法始稱完善。
靜功療神經(jīng)衰弱,雖大有效果,但于防止遺精,尚無顯著的成績;氣功有時雖能愈遺精,有時亦不起作用,假使做得不好,遺精反而加甚;惟有此處所說的運動法,人人會做,個個有效。
此法要在床上做,床要一頭高、一頭低,高低相差六、七寸,下面是硬板,上面鋪厚褥。若是鋼絲床、棕榻床,皆嫌太軟不合用。靜功也需要這樣的床,前面第 26問答“身體的姿式”一項中已經(jīng)提到。
這個動功,是專門鍛煉腰腎和精竅部分,每天要做兩次。一次在晚間就寢,擬用睡功,尚未臥下時;一次在早晨睡足,將要起身,尚未下床時。先坐在床上,面向床低處,背向床高處,兩腿向前平伸勿屈,腳尖朝天,自腰以上,身體挺直,兩手掌搭于兩膝蓋骨,是為預備姿式,然后分為三個動作:
(一)兩手握拳,將兩拳縮回,緊貼于左右肋下,肘尖盡量伸向后方;
(二)再將兩拳放開,掌心朝天,由兩耳旁向上直托,似舉重物,兩臂伸直勿屈,使兩手背復蓋頭頂,兩眼仰觀兩手背;
(三)再低頭灣腰,同時將兩臂向上直伸的姿式改為向下向前直伸,使手指尖碰到腳趾尖;再回復到身體正坐、銹手搭膝的原狀。
是為一遍運動完畢,第二遍仍如前法。初做以十遍為度,可以多練習幾天,等到做熟了以后,即逐日增加一遍,做到兩個月后,可以每次做六十遍,連最初的十遍計算,就是七十遍。如果身體衰弱,氣力不夠,做七十遍覺得疲勞,也可以減少遍數(shù),或五六十遍,或三四十遍無妨,但至少每次要做三十遍,不能再少。若問動作的快慢如何 ?最好是宜慢不宜快,一分鐘只許做五遍,六分鐘做完三十遍。
做這個動功,有一件事須要注意:當?shù)皖^灣腰手指與腳趾接觸時,兩腿要伸直,不可灣屈。普通未曾練習之人,此時若將兩腿伸直,每苦于手指和腳趾距離數(shù)寸之遠,很難碰到一處,但也無妨,只要每日照樣做去,總有一日能夠碰到。
正當?shù)皖^灣腰、手指尖攀腳趾尖時,兩腿如果十分伸直,絲毫不屈,后腰部和兩腿灣必定發(fā)酸 (音酸),腎囊后和肛門前必定拉緊,會陰部必定和床褥互相磨擦,這些就是治遺精病特效的作用,要稍為忍耐一點,不可畏難中止,但也要依次漸進,不可蠻干。每次無論多少遍,做完之后,需要休息,在床上靜坐三十分鐘,勿急于下床。
此法不但能治夜夢遺精,縱然此遺精更嚴重的如白晝滑精,或性交早泄,也能夠治愈。若已結(jié)婚的男子,不住醫(yī)院而在家中,正當練功的期間,務必分床獨宿,禁止房事三個月 (能多幾個月更隘,。否則,今日尚未將關(guān)竅收緊,明日又去把它打開,那是永遠練不好的。
另有呼吸升降作用,意識導引作用,都是身體內(nèi)部的事,若能同時和外部的運動并做,效力更大更快,在短期間就可以緊閉遺泄之門,但因做法復雜,紙上寫不清楚,而初學又不容易做得合法,不合法就要出毛病,今為避免困難起見,所以此處不談。普通患遺精病者,僅做外部簡單的運動已夠用了,如果每天不斷的做去,兩三個月之后,必有更好的成績表現(xiàn)出來,足以使練功者增加自信力。
后 序
世間各種病癥,昔有醫(yī)治之方,或用內(nèi)科藥劑,或用外科手術(shù),或用物理療法,多數(shù)可獲痊愈。惟癌癥是人類的大患,中西醫(yī)家皆無善法可以根治。其次就是神經(jīng)衰弱癥,雖不似癌癥那樣厲害,但也使一般醫(yī)家感到苦悶。從事于腦力勞動之人患此癥者,今日較為普遍。神經(jīng)是生命的樞紐,本體雖也是物質(zhì)構(gòu)成,等到它已經(jīng)衰弱了,僅用藥物去培補,卻不容易見效,只有純粹的靜動,堪為神經(jīng)衰弱最好的療法,能夠直接使它恢復健康。
我這次住在屏風山療養(yǎng)院中,為本院新設的靜功療養(yǎng)一科盡少許微薄的義務,幸未失敗。但因我不能人居此間,遂擬編寫一種理法俱備的講稿,留給后來繼續(xù)主持此事之人。惟以時間局促,希望此稿速成,勢難從容不迫的作有系統(tǒng)、有章節(jié)的敘述,只好采取問答體裁,逐條辯論下去,想到那里,就說到那里 (其中包括本院醫(yī)師及病人在當時和我互相問答的對話,隨后加以整理而成)。這件事是現(xiàn)代新創(chuàng)立的學科,前無舊例可援,沒有一本書足供參考;又因醫(yī)學家不習練修養(yǎng)工夫,修養(yǎng)家不探求醫(yī)學知識,亦無第二人可以商量(此處所謂無書參考、無人商量,是1957年以前的情況,不是說后來的事);全部所說:都是我自己過去六十余年的經(jīng)驗,并非由先生傳授或同道幫助上得來;自始至終,共計問答二十七條,后加靜功總說一篇、治遺精特效法一篇,拿來應付神經(jīng)衰弱的病癥,大概已夠用了。
此篇只算是初稿,其中理解或有不能圓滿處,方法或有不甚周到處,文字或有不盡合適處,俟將來得暇再作第二次的修改。
公元一九五七年八月 農(nóng)歷丁酉歲
陳攖寧寫于杭州屏風山工人療養(yǎng)院
共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8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季必知的8個養(yǎng)生常識
下一篇: 論全真教的修持理法——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