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常見呼吸道傳染病。誘因有受寒、淋雨、過度疲勞、營養(yǎng)不良等?;颊叩谋翘?、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過打噴嚏、咳嗽、說話將病毒散播入空氣中,感染他人。
病毒性感冒的預防
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觸患者的毛巾、臉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現(xiàn)為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癥狀。全身表現(xiàn)有頭痛、渾身酸痛、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或不發(fā)熱,或低熱,或高熱、畏寒等癥狀。病程一般為3~7天。
感冒發(fā)熱患者需臥床休息,注意保曖,減少活動。住處要經(jīng)常通風,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多飲開水,吃清淡和稀軟的食物。
發(fā)熱較高時可用冷水擦身或溫水擦身或30%~50%酒精擦拭頸部、胸部、腋部、腋窩、腹股溝等處,或頭枕冰袋。
炎炎夏日如何預防病毒性感冒
入夏以來,病毒性感冒患者不斷增多,到市內各大醫(yī)院就診者絡繹不絕,其中以兒童居多。為何在夏季容易得病毒性感冒?如何進行預防?就此,甘肅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主任醫(yī)師王世彪提醒市民注意,夏天室內外如果溫差過大,免疫系統(tǒng)能力不強、抵抗力弱的人群很可能引起病毒性感冒,因此預防該疾病非常重要。
夏季病毒性感冒的誘因多為過度貪涼,在戶外運動后用涼水沖頭洗澡后受風寒,或居室內電扇開得過大或空調溫度調得過低著涼。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喝水少,營養(yǎng)不良亦為常見誘因。主要癥狀:噴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全身癥狀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煩躁不安、頭痛、渾身酸痛、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病程一般為3—7天。該病有一定的傳染性,傳播途徑通過打噴嚏、咳嗽、說話將病毒散播入空氣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使用患者的毛巾、臉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
患者應多飲開水,吃清淡和稀軟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魚、肉、葷、腥食物。常用的抗病毒中藥有金銀花、板藍根、清開靈、抗病毒口服液等一些感冒沖劑。要預防此病,應少去人多、空氣不好的公共場所。家中常煮綠豆粥、蓮子百合粥、荷葉粥,以防暑降溫。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總是貪涼。在冷熱交替的情況下就容易感冒。雖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但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為此,今天百蕊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怎樣預防感冒,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合理飲食
飲食宜清淡,要避免油膩辛辣和生冷;多吃新鮮蔬果,保持大便排暢;家中常煮綠豆粥、蓮子百合粥、荷葉粥、紅棗粥,可以防暑降溫;多喝水;少食用高糖高鹽食物;少吃油炸食品;戒煙限酒等。作為預防感冒的食品首選動物肝臟。因為肝臟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和較多的維生素B12,這些維生素,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科學使用空調
由于室內外的溫差大、室內通風不好,容易導致感冒引起發(fā)熱。所以不要貪一時舒服而忽視了自身的健康,越是熱天,越應該加強耐熱鍛煉,要合理科學使用空調。
3.勞逸結合
中醫(yī)認為熬夜易傷神和氣,故夏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還應有適量的運動,如果整天呆在家中陪著電視機度日,或者過分繁忙,長時間持續(xù)工作,過度疲勞等,都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功能減低,導致感冒的發(fā)生。
4.要勤洗手
醫(yī)學研究顯示,通過手的觸摸最容易感染病毒,因為感冒病人噴出來的飛沫中,僅有8%是帶有感冒病毒的。而感冒病毒能在手帕上存活1小時,在手上存活10小時,病人手感染上病毒,再通過把病毒帶到所接觸的地方——手帕、毛巾、門把手、電話機、桌椅等,健康的人接觸到這些地方,再接觸到自己的眼睛、鼻子就會感染上感冒。因此要勤洗手,勤換手帕,改掉用手摸鼻、眼的習慣。
5.保持好心態(tài)
經(jīng)常發(fā)愁的人可能會引起免疫功能的低下,吞噬病源微生物的能力削弱,給無孔不入的呼吸道病毒以“可乘之機”。據(jù)報道,經(jīng)常發(fā)愁的人感染呼吸道病毒是對照組的3-5倍,心理壓力大及性格內向的人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明顯減弱。所以心胸豁達、情緒樂觀是預防感冒的有效方法。
以上詳細介紹了怎樣預防感冒,想必現(xiàn)在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和認識,希望能對大家預防感冒帶來一些幫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12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怎樣知道肝硬化的嚴重程度
下一篇: 如何處理蜂類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