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膽素弱陽性,尿膽紅質(zhì)可疑陽性
,鏡檢有紅、白細胞2~3個
,顆粒管型偶見
。血非蛋白氨44毫克%
,二氧化碳結合力27容積%
,血清鉀3.0
、鈉150、氯108毫當量/升
。
西醫(yī)診斷:急性乳腺膿腫伴有中毒性休克。6月3日入院後持續(xù)給氧
,輸液糾正酸鹼失衡
,四肢
、頭部放冰袋物理降溫
,持續(xù)導尿
,用多粘菌素150萬單位
,每8小時肌肉注射一次
。紅霉素0.9克
、甘露醇750毫升
、氫化考地松500毫克
、先鋒2號6克等抗休克抗感染急救措施
。下午2時開始清醒
,血壓維持在100~110/50~40毫米汞柱
。
6月4日神志清醒
,體溫38.6℃
,除維持上述治療外,輸血漿400毫升
。6月5日血壓100/60毫米汞柱。大便次數(shù)較多
,日解6次,稀便
。大便化驗檢查球捍菌比例
,桿:球=3:1比例失調(diào)
,停用多粘菌素
,下午體溫仍在39℃左右,持續(xù)用冰袋物理降溫
,上午停用抗菌素
,陰道分泌物較多
。6月6日精神較差
,下肢仍腫
,小便量少
,體溫38.5℃左右
,仍用物理降溫
,繼續(xù)輸液及用脫水劑、利尿劑
,根據(jù)乳腺抽出的膿汁培養(yǎng)結果,選用卡那霉素及先鋒2號,其他療法均同前
。
6月8日兩天來病情日趨嚴重,體溫持續(xù)39℃左右
,不能離開物理降溫
,脈搏100次/分
,化驗檢査白細胞計數(shù)逐漸升高
,15900/立方毫米~23900/立方毫米~295130/立方毫米,中性分葉達90%
,桿狀核4.5%,中幼核0.5%
,晚幼核1%(中性白細胞內(nèi)有輕度中毒性顆粒,少數(shù)中性白細胞內(nèi)有空泡變性)白細胞都是非常衰老的細胞。
血清鉀2.5、鈉135
、氯67毫當量/升均偏低。下肢仍腫,雙肺羅音仍有
,精神萎靡不拫
,不思飲食
,肝在肋下兩指
,質(zhì)較硬,有明顯壓痛
,肝功能正常。小便不利
,必須用高滲葡萄糖
、甘露醇
、雙氫克尿塞後才能利出小便。經(jīng)補充白蛋白
、血漿和鉀,并仍用抗菌素先鋒2號6克/日;卡那霉素1~2克/日
。但未能有效控制全身嚴重感染。
6月9日換用紅霉素1.8克日
,肌注多粘菌素E450萬/日,在用冰袋物理降溫下體溫在38.5℃左右
,血紅蛋白8.7克%
,白細胞計數(shù)23,801/立方毫米
,中性分葉粒細胞84%
,桿狀核細胞4%
,淋巴細胞11%
,晚幼粒細胞1%,部分中性白細胞有輕度中毒性顆粒
,感染仍很嚴重,患者精神較差
,不欲飲食,休息不好
,四肢發(fā)脹
,尿檢査白細胞偶見
,霉菌較多
。
6月10日請趙老醫(yī)生會診,當時體溫38.6℃
。在用冰袋物理降溫下
,輸血400毫升
,時有心慌、憋氣感
。
患者高燒已十二天,曾有昏迷
,經(jīng)搶救
,抗感染、脫水
、支持療法後
,神志已清
,但精神萎靡
,食納不佳
,體溫不降
,不能離開物理降溫
,小便不暢
,大便尚可。
脈象:洪大虛數(shù)
。
舌象:無苔,舌質(zhì)紅
。
中醫(yī)辨證:毒熱熾盛,氣陰兩傷
。
立法:清熱解毒
、益氣養(yǎng)陰
。
方藥:
耳環(huán)石斛三錢 南北沙參一兩 紫丹參五錢 白人參錢 蓮子心三錢 石蓮子三錢 地骨皮三錢 茵陳四錢 雙花炭五錢 花粉一兩 生地炭五錢 另囑多吃西瓜及吃綠豆水飯
。
6月11日中西藥配合治療後
,病人精神好轉
,體溫最髙達38,6℃
,但大部分時間體溫不髙,後半夜體溫又上升
,用冰袋後維持在38℃左右,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至0130/立方毫米
,中性分葉核81%
,桿狀核3%
,淋巴16%,拔除導尿管後病人可以自行排尿。6月12日停用冰袋
,體溫最高達38.3℃,精神
、食欲好轉,能吃粥三兩和棗餅一兩
。左乳暈內(nèi)上方有波動感
,穿刺抽膿後
,行切開排膿共80毫升
。6月13日精神、食欲均好轉
,肝已回縮,上午體溫37.3℃
,晚間38.4℃,自覺無不適
,白細胞計數(shù)16,900/立方毫米
,中性分葉粒細胞76%
。6月13日~16日白細胞計數(shù)8,300/立方毫米
,有下降趨勢
。中性分葉粒細胞60%
,桿狀核細胞4%,血紅蛋白上升至12.5克
。但體溫控制不理想,因長期使用抗菌素曾考慮是否為藥物熱
,停用紅霉素,多粘菌素起也減量
,改為150萬每日二次
。
6月17日趙老醫(yī)生第二次會診:體溫37.4℃
,精神
、食納尚好,脈細數(shù)
,舌質(zhì)紅
。癥屬氣陰兩傷
,余熱未清
。處方如下:
耳環(huán)石斛三錢 南北沙參一兩 黑元參五8二冬五錢 花粉一兩 乾生地一兩 金銀花五錢 酴菊花三錢 生耆五錢 玉竹五錢 丹皮四錢 川連一錢半
6月18日停用西藥,僅服中藥
,體溫在37℃以下,停止輸液
,在家屬扶持下可在房間內(nèi)輕微活動,食納尚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灠准毎嫈?shù)正常
。乳房部膿汁培養(yǎng)結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試驗陽性
,(對青
、鏈、金
、土霉素均不敏感,對紅霉素
、四環(huán)素、卡那霉素
、氯霉素輕度敏感)
,其他化驗檢査均恢復正常
。6月19日病情繼續(xù)好轉
,體溫未超過37℃
,飲食
、二便正常,下地活動自如
,乳房部創(chuàng)面乾凈
,按上方繼服中藥。6月25日傷口肉芽新鮮
,膿腔已縮小,僅能充填一塊鹽水紗條
,經(jīng)同意出院繼續(xù)換藥
,8月3日傷口愈合
,臨床治愈。
[按語] 本例系產(chǎn)後嚴重感染合并中毒性休克的重癥患者
,從乳房膿腫細菌培養(yǎng)結果來看,是在產(chǎn)褥期獲得的耐藥較強的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患者因產(chǎn)後機體防御機能降低
,出現(xiàn)寒戦高燒
,以致昏迷
,電解質(zhì)紊亂
,休克。入院後經(jīng)抗感染
、抗休克等急救措施,休克現(xiàn)象得以扭轉
。但感染現(xiàn)象未能控制,反而出現(xiàn)腸道菌羣比例失調(diào)的菌羣交替癥象
。體溫在不離開物理降溫的情況下仍持續(xù)在38.5℃左右
,白細胞計數(shù)23,800/立方毫米
。持續(xù)導尿
,小便不暢
,病勢危篤
。在這種情況下,趙老醫(yī)生認為患者產(chǎn)後僅十二天陰血多虛
,毒熱外侵
,正虛而邪實,毒熱熾盛
,燔灼營血,毒熱攻心
,故見髙燒神昏,舌紅無苔
,脈洪大而虛數(shù)等癥
。在治療上若僅用抗邪解毒之劑
,正氣不支
,無力鼓邪外出;若僅用扶正補益之劑
,則有“閉門留寇”之害
,毒熱更加猖厥。所以詳細權衡邪正之虛實
,扶正祛邪同時并舉。方中白人參
、石斛
、南北沙參
、丹參
、花粉補血生津、益氣養(yǎng)陰
,功在扶正。在養(yǎng)陰藥中趙老醫(yī)生善用耳環(huán)石斛
,他體會本品味甘養(yǎng)陰的作用大于清熱,在氣陰兩虧而有高燒時用之最為相宜
。蓮子心
、石蓮子清心熱
,滌除毒熱
,鎮(zhèn)心安神
,常用于邪陷心包
、神昏譫語等癥
;地骨皮清熱涼血
;茵陳除有清利肝膽濕熱的功能外
,《本草正義》中曾記載“茵陳味淡利水……治足脛跗腫”
。所以趙老醫(yī)生往往在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的情況下
,使用茵陳效果較好。生地炭
,銀花炭是趙老醫(yī)生慣用的涼血解毒藥組,因其炒炭存性色黑入血分
,能引藥深入而解入于血分的毒熱
,如果用之得當
,能起到羚羊、犀角之功效
。用藥的同時還囑患者多吃西瓜和綠豆水飯。因為西瓜清熱解暑
,止渴除煩,用于溫熱病熱盛傷陰
,心煩口渴
,小便不利
,所以《食物本草》中稱“西瓜性寒解熱
,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綠豆甘寒清熱解毒
,用于暑熱煩渴及溫毒傷津或癰腫瘡毒。所以《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綠豆甘涼
,煮食清膽?zhàn)B胃
,解暑止渴
,利小便……”
。
經(jīng)過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服中藥一劑後
,病人精神好轉
,體溫逐漸下降
,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至17,700/立方毫米
,而且能自行排尿,遂拔除持續(xù)導尿管
。二劑藥後即停止使用物理降溫,體溫最髙達38.3℃
,食欲好轉
。三劑藥後體溫已降到接近正常
,肝大已回縮
,自覺癥狀基本消失。一周後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
,貧血得到矯正。以後停用紅霉素
,多粘菌素丑也減量,在原方的基礎上
,加強補益氣陰
,稍佐清熱之劑以解余毒
。方中石斛
、沙參、元參
、二冬、花粉
、生耆、玉竹補益氣陰
;丹皮
、川連、金銀花
、菊花
、生地涼血解毒
。金銀花與生地不用炒炭的理由是
,病勢已有轉機,毒熱之邪已得控制
,用藥上不能引邪入里,而用銀花
、菊花相伍,取其清解揚散
,透營轉氣
,使邪毒得以外解。
從整個治療過程來看
,病人為嚴重細菌感染,多種抗菌素未能控制
,正氣有傷
,趙老醫(yī)生往往從整體考慮
,抓住正虛邪實的特點,扶正祛邪同時并用
,并不是大劑量使用苦寒清熱解毒的藥物,僅僅使用銀花炭
、生地炭
、和銀花
、菊花
、川連等,而把重點放在養(yǎng)陰益氣扶正方面
,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是値得認真注意的
。在整理這個病例的過程中,也使我們體會到中醫(yī)所謂之益氣養(yǎng)陰,是否可以理解為具有調(diào)整機體的水鹽代謝
、電解質(zhì)紊亂
,增強機體防御機能
,相應地使抗菌素增效
,最後控制了細菌感染
,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嚴重細菌感染提供了線索
。同時設想,如果在治療的初期就開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是否會使療效更加提高,這將是我們認真在實踐中逐步加以證實的課題
。
坑色變外感河內(nèi)想起辯證要點是什么
長期以來,外感病存在著“寒”和“溫”兩大學派
。不同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
,先后總結出“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
。但任何一種辨證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發(fā)生
、發(fā)展的全過程。為此
,在兩大學派的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
,深刻體驗
,總結出一個統(tǒng)一的辨證綱領──五期辨證法
。即惡寒表證期
、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熱期
、入營動血動風期和陰陽損傷期。這是外感病診斷和治療的五個階段
,也是五個關鍵
。盡管外感病千變?nèi)f化,但一般不外這五個時期
。觀察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必須掌握這五個關鍵
。治療的方法和方劑
,也應根據(jù)這五個階段隨機應變。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證法的全部內(nèi)容
,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過程,乃至與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相結合。所以它更切合于臨床
,亦有利于寒溫的統(tǒng)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列表3-1說明之
。
表3-1 五期辨證法與其他辨證法的關系
五期辨證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 二焦辨證
惡寒表證期 表寒 表
、寒、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熱 表
、熱、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
、實 肺
、膽
、募原 少陽 氣 上焦、中焦
入里化熱期 里
、熱、實 胸
、肺
、胃
、腸 陽明 氣 中焦
入營動血動風期 里
、熱、實 心包
、肝 厥陰 營、血 上焦、下焦
陰陽損傷期 陰虛 里
、熱、虛 肝
、腎 厥陰
、少陰 營
、血 下焦
陽虛 里
、寒、虛 心
、脾、腎 太陰
、少陰 營、血 上焦中焦
、下焦
不論寒溫
,均為外邪所侵而發(fā)病
,初期都有表證
,所不同者,無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
。表寒者,用辛溫解表法
;表熱者
,用辛涼解表法
。臨床可根據(jù)六淫的兼夾
,及發(fā)病季節(jié),地處環(huán)境
,病人體質(zhì),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
,予以相應的加減即可。繼而發(fā)展為表里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