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是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除病原體、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在病理變化、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等方面都相似。傷寒是由傷寒,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氏菌經消化道傳染而致的全身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病變是腸壁淋巴組織增生與壞死。典型的臨床特征有持續(xù)發(fā)熱、相對緩脈、玫瑰疹、脾腫大及白細胞減少等。嚴重的可發(fā)生腸出血、腸穿孔、膽囊炎、心肌炎等并發(fā)癥。本病以夏秋季節(jié)為多。兒童及青壯年發(fā)病率較高。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僅有2%患者再次得病。
本病的發(fā)生由傷寒和副傷寒甲、乙、丙沙門氏菌隨飲食入胃,如細菌未被胃酸殺滅,穿過小腸粘膜至小腸上部腸壁淋巴組織生長繁殖,后經胸導管及門脈入血,形成初期菌血癥。細菌繼隨血流散布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細胞內繼續(xù)繁殖,進入第二期菌血癥,出現臨床癥狀。進入肝膽系統(tǒng)的細菌在膽囊內大量繁殖,向腸道排出,不斷在腸肝內反復循環(huán),使腫脹的小腸淋巴組織發(fā)生強烈的過敏反應,腸壁淋巴結由增生轉為壞死,形成潰瘍,甚至發(fā)生腸出血和腸穿孔。本病潛伏期3~25天,平均10天。副傷寒潛伏期較短。自然病程4周。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征、肥達氏反應(菌體抗原0效價在1:80以上,鞭毛抗原H效價在1:160以上才有診斷意義)及細菌培養(yǎng)(血液、骨髓、糞、尿)陽性。
現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抗菌藥物及對癥處理。當病情較嚴重、毒血癥明顯,體溫高而持續(xù)長時,可適當加用激素或其它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16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旅游咋防暈動癥
下一篇: 放射性肺炎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