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jīng)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約5~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fā)病率高等特點?;颊哂锌赡艹霈F(xiàn)極度疲倦及抑郁癥狀。少數(shù)病者會惡化至登革出血熱,并進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熱引起的并發(fā)癥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登革熱容易與以下疾病相混淆。
登革熱的鑒別診斷
1、流行性感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癥狀較明顯,皮疹少見,無皮膚瘀點,瘀斑。
2、鉤端螺旋體病,病前有疫水接觸史,急性發(fā)熱,眼結膜充血,結膜下出血,腓腸肌疼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患者走路時腓腸肌疼痛更為顯著,體檢時腓腸肌壓痛較明顯,血清中可檢出抗鉤端螺旋體的IgG,IgM抗體。
3、麻疹,咳嗽,流涕,流淚,眼結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見,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現(xiàn)科氏斑,皮疹為斑丘疹,首先見于耳后發(fā)際,漸及前額,面,頸,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內(nèi)遍及全身,最后見于手掌與足底。
4、恙蟲病,發(fā)病前曾在灌木草叢中工作或坐臥,可于腫大,壓痛的淋巴結附近發(fā)現(xiàn)特征性焦痂或潰瘍,血清變形桿菌凝集試驗檢查,OXK凝集抗體效價達1:160或以上有診斷意義,血液接種于小鼠腹腔,經(jīng)飼養(yǎng)7~10天后可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5、流行性出血熱,亦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中毒癥狀,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綜合征,發(fā)熱,出血,休克與少尿依次出現(xiàn)很常見,休克常于退熱時發(fā)生,血液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異型淋巴細胞常超過10%,血小板減少,尿中出現(xiàn)大量蛋白質(zhì)和膜狀物,血清中可檢出抗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IgG,IgM抗體。
6、猩紅熱,急性咽喉炎較明顯,表現(xiàn)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膿性分泌物,頜下及頸淋巴結腫大,觸痛,發(fā)熱24h后開始出疹,始于耳后,頸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為彌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退色,伴有癢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形成口周蒼白圈,咽拭子培養(yǎng)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鏈球菌生長。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基本信息 4 前言 5 標準正文 5.1 1 范圍 5.2 2 術語和定義 5.3 3 診斷依據(jù) 5.3.1 3.1 流行病學史 5.3.2 3.2 臨床表現(xiàn) 5.3.3 3.3 實驗室檢查 5.4 4 診斷原則 5.5 5 診斷 5.5.1 5.1 無癥狀感染者 5.5.2 5.2 疑似病例 5.5.3 5.3 臨床診斷病例 5.5.4 5.4 確診病例 5.5.5 5.5 重癥病例 5.6 6 鑒別診斷 6 附錄 6.1 附錄A(資料性附錄)病原學 6.1.1 A.1 分類 6.1.2 A.2 形態(tài) 6.1.3 A.3 生活史 6.2 附錄B(資料性附錄)流行病學 6.2.1 B.1 傳染源 6.2.2 B.2 傳播途徑 6.2.3 B.3 易感人群 6.2.4 B.4 地區(qū)分布 6.2.4.1 B.4.1 國外分布 6.2.4.2 B.4.2 我國分布 6.3 附錄C(資料性附錄)臨床表現(xiàn) 6.3.1 C.1 常見臨床表現(xiàn) 6.3.2 C.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 6.4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實驗室檢查 6.4.1 D.1 血涂片鏡檢 6.4.1.1 D.1.1 血涂片的制作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6.4.1.3 D.1.3 血涂片檢查 6.4.2 D.2 巴貝蟲核酸檢測 6.4.2.1 D.2.1? 樣本處理 6.4.2.2 D.2.2 試劑組成 6.4.2.3 D.2.3 操作步驟和結果判讀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6.4.2.3.2 D.2.3.2 第一輪擴增 6.4.2.3.3 D.2.3.3 第二輪擴增 6.4.3 D.3 巴貝蟲抗體檢測 6.4.3.1 D.3.1 方法 6.4.3.2 D.3.2 試劑組成 6.4.3.3 D.3.3 操作步驟 6.4.3.4 D.3.4 結果判讀 6.4.4 D.4 動物接種 6.5 附錄E(資料性附錄)鑒別診斷 6.5.1 E.1 瘧疾 6.5.2 E.2 萊姆病 6.5.3 E.3 恙蟲病 6.5.4 E.4 黑熱病 6.5.5 E.5 登革熱 6.5.6 E.6 敗血癥 7 參考文獻 8 標準全文 1 拼音 WS/T 564—2017 bā bèi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2 英文參考 Diagnosis of Babesios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 WS/T 564—2017《巴貝蟲病診斷》(Diagnosis of Babesio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7年08月01日發(fā)布,自2018年02月01日起實施。
4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上海市寄生蟲學會、復旦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上海獸醫(yī)研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家旭、程訓佳、許學年、秦川、張文宏、姚立農(nóng)、周金林、魏強、陳韶紅、鄭彬、陳木新。
5 標準正文 巴貝蟲病診斷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醫(y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巴貝蟲病的診斷。
2.1
巴貝蟲 Babesia. spp
寄生在人和脊椎動物紅細胞內(nèi)的原蟲,感染人的主要有田鼠巴貝蟲(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貝蟲(B.divergens)、鄧肯巴貝蟲(B.duncani)、獵戶巴貝蟲(B.venatorum)等(參見附錄A)。
2.2
巴貝蟲病 babesiosis/babesiasis
由巴貝蟲感染引起的一類 *** 共患寄生蟲病,主要經(jīng)蜱傳播。
2.3
無癥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se
無臨床癥狀的巴貝蟲感染者。
2.4
重癥巴貝蟲病 severe babesiosis
巴貝蟲病確診病例,出現(xiàn)高熱、重度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昏迷等一項或多項臨床表現(xiàn)。
5.3.2 3.2 臨床表現(xiàn) 3.2.1 常見臨床表現(xiàn):寒戰(zhàn)、發(fā)熱、出汗、乏力、惡心、食欲減退、肌肉疼痛、關節(jié)疼痛、頭痛、腹痛、貧血等(參見附錄C的C.1)。
3.2.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高熱、重度貧血、血紅蛋白尿、黃疸、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昏迷等(參見附錄C的C.2)。
5.3.3 3.3 實驗室檢查 3.3.1 血涂片鏡檢查見巴貝蟲(見附錄D的D.1)。
3.3.2 巴貝蟲核酸檢測陽性(見附錄D的D.2)。
3.3.3 巴貝蟲抗體檢測陽性(見附錄D的D.3)。
3.3.4 動物接種巴貝蟲陽性(見附錄D的D.4)。
5.5.2 5.2 疑似病例 符合3.1,并同時符合3.2中任一條。
5.5.3 5.3 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時符合3.3.3。
5.5.4 5.4 確診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或疑似病例,并同時符合3.3.1、3.3.2和3.3.4中任一條。
5.5.5 5.5 重癥病例 確診病例,同時符合3.2.2。
6 附錄
6.1.2 A.2 形態(tài) 巴貝蟲在紅細胞內(nèi)形態(tài)多樣。常見蟲體形態(tài)有環(huán)形、圓形、桿形、點狀、梨形、阿米巴形等。典型形態(tài)為梨形,常在一個紅細胞內(nèi)有多個蟲體寄生,以1~4個蟲體居多,可形成三聯(lián)體,或四聯(lián)體型,即馬耳他十字形;且可為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蟲體。經(jīng)瑞氏或吉氏染色后,胞漿呈藍色,核呈紅色。根據(jù)蟲體大小分為:大型巴貝蟲,體長2.5μm~5μm,如分歧巴貝蟲;小型巴貝蟲,體長1.0μm~2.5μm,如田鼠巴貝蟲。
6.1.3 A.3 生活史 巴貝蟲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在人或脊椎動物紅細胞內(nèi)的發(fā)育階段和媒介蜱體內(nèi)發(fā)育階段。巴貝蟲的子孢子通過蜱叮咬隨唾液進入人或脊椎動物體內(nèi),侵入紅細胞后,通過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發(fā)育成裂殖子。隨著紅細胞破裂,裂殖子釋放后,再侵入新的紅細胞,重復分裂增殖。部分蟲體不再進行裂體增殖,而發(fā)育成雌雄配子體。配子體通過蜱吸食宿主血液進入蜱體內(nèi),在腸道中發(fā)育為配子,進而結合成合子,然后進行增殖,再通過血淋巴移行至蜱體內(nèi)各個組織。移行到蜱唾液腺的合子,進一步發(fā)育為子孢子,完成一個生活周期。巴貝蟲在蜱間傳播方式有:①經(jīng)卵傳遞:雌蜱吸血后,巴貝蟲在蜱體內(nèi)繁殖發(fā)育后,進入蜱卵巢,經(jīng)卵傳遞給下一代蜱。②期間傳播:幼蜱(或若蜱)吸食含有巴貝蟲的血液后發(fā)育,將蟲體傳給下一個發(fā)育階段。
6.2.2 B.2 傳播途徑 經(jīng)蜱叮咬、輸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徑傳播。
6.2.3 B.3 易感人群 人對巴貝蟲普遍易感。
6.2.4 B.4 地區(qū)分布 6.2.4.1 B.4.1 國外分布 巴貝蟲呈世界性分布,自1888年羅馬尼亞科學家Babes首次從病牛紅細胞中發(fā)現(xiàn)雙芽巴貝蟲(Babesia bigemina)以來,己鑒定報道100余種,但感染人體的主要有田鼠巴貝蟲、分歧巴貝蟲、鄧肯巴貝蟲和獵戶巴貝蟲等數(shù)種。1957年南斯拉夫?qū)W者報道了首例人體巴貝蟲感染病例之后,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均有巴貝蟲感染病例報道,以美洲、歐洲地區(qū)為多。美國自2011年將巴貝蟲病作為法定傳染病報告以來,每年報告約1000例感染者,主要流行蟲種為田鼠巴貝蟲。而歐洲地區(qū)報道病例略少,主要流行蟲種為分歧巴貝蟲、獵戶巴貝蟲和田鼠巴貝蟲。近年來,埃及、墨西哥、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亞、巴西、日本、韓國等相繼報道了人感染巴貝蟲的病例。
6.2.4.2 B.4.2 我國分布 我國首次人體巴貝蟲感染病例報告可追溯到1944年,洪式閭對重慶地區(qū)一例疑似瘧原蟲感染者的血涂片檢查時,根據(jù)原蟲形態(tài)特征分析判定,該患者為巴貝蟲感染。至今,我國己報告病例約100例,病例報告地區(qū)包括黑龍江、云南、重慶、廣西、上海、新疆、浙江、內(nèi)蒙古、山東及臺灣等,報道病例較多的地區(qū)為黑龍江和云南。我國分布蟲種主要是田鼠巴貝蟲、獵戶巴貝蟲和分歧巴貝蟲,南方以田鼠巴貝蟲為主,北方則以獵戶巴貝蟲為主。多數(shù)病例發(fā)病集中在夏季,可能由于該季節(jié)是蜱蟲活動的高峰期,易引起人的感染。在我國文獻報道病例中少數(shù)患者有明確的蜱蟲叮咬史、手術輸血史,有些患者無明確的感染方式。
6.3.2 C.2 重癥臨床表現(xiàn) 重癥患者起病急,多發(fā)生于脾切除、老年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人可出現(xiàn)高熱(體溫可達40℃)、重度貧血、血紅蛋白尿、呈醬油色尿、黃疸、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或昏迷,甚至死亡。病人肝功能異常。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染色前先用甲醇固定血膜。成批染色時,將血膜朝一個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對載玻片血膜朝外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制的2%吉氏染液(2 mL吉氏原液與98 mL蒸餾水或PBS緩沖液混勻)浸沒薄血膜,30 min后,向染色缸中注入自來水或PBS緩沖液至溢出,除掉染液表面浮渣,將染色缸中殘余的染液傾出,加入新水,反復沖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將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晾干。單張血膜染色可取PBS緩沖液2 mL加入吉氏染液1~2滴,混勻后滴在薄血膜上,20 min~30 min后,水洗、晾干。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在薄血膜上加瑞氏染液5~8滴,固定染色1 min~2 min。然后再加5~8滴蒸餾水于血膜上,用吸管將染液與蒸餾水混合均勻,染色3 min~5 min后,用清水輕輕沖去染液,晾干。
6.4.1.3 D.1.3 血涂片檢查 染色后的血膜用光學顯微鏡檢查。經(jīng)瑞氏或吉氏染色后,巴貝蟲胞漿呈藍色,核呈紅色。常見蟲體形態(tài)有環(huán)形、圓形、桿形、點狀、梨形、阿米巴形、馬耳他十字等。檢查到上述形態(tài)的巴貝蟲為陽性。
6.4.2 D.2 巴貝蟲核酸檢測 6.4.2.1 D.2.1? 樣本處理 采取核酸提取試劑盒或其他基因組DNA提取方法提取巴貝蟲DNA。
6.4.2.2 D.2.2 試劑組成 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和PCR擴增試劑盒。
6.4.2.3 D.2.3 操作步驟和結果判讀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采用巢氏PCR方法從患者紅細胞中檢測巴貝蟲18S rRNA特異性基因。引物序列如下:
引物名稱
引物序列
Bab 5(第一輪上游引物)
5'AATTACCCAATCCTGACACAGG3'
Bab 8(第一輪下游引物)
5'_TTTCGCAGTAGTTCGTCTTTAACA3'
Bab 6(第二輪上游引物)
5'GACACAGGGAGGTAGTGACAAGA3'
Bab 7(第二輪下游引物)
5'CCCAACTGCTCCTATTAACCATTAC3'
6.4.2.3.2 D.2.3.2 第一輪擴增 以引物Bab5和Bab8進行第一輪擴增,反應體系為50μL:
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520μmol/L??? 1.5μL
Bab820μmol/L??? 1.5μL
DNA模板??? 2μL
ddH2O??? 35.75μL
PCR過程為:
95℃ 5 min;95℃ 45 s,55℃ 45 s,72℃ 1min共35個循環(huán);72℃ 7 min。
6.4.2.3.3 D.2.3.3 第二輪擴增 取PCR產(chǎn)物2μL,以Bab6和Bab7進行第二輪擴增,反應體系為50 μL:
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620μmol/L??? 1.5μL
Bab720μmol/L??? 1.5μL
PCR產(chǎn)物??? 2μL
ddH2O??? 35.75μL
PCR過程為:
95℃ 5 min;? 95℃ 45s,55℃ 45 s,72℃ 1min共35個循環(huán);72℃ 7 min。
將第二輪的PCR產(chǎn)物進行電泳,確認片段大小約為400 bp的特異片段。PCR產(chǎn)物經(jīng)割膠回收后,連入載體,進行克隆并測序分析,確定巴貝蟲感染。
6.4.3 D.3 巴貝蟲抗體檢測 6.4.3.1 D.3.1 方法 采用間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人血清、血漿或其他體液樣品中的巴貝蟲IgG(或IgM)抗體。
6.4.3.2 D.3.2 試劑組成 巴貝蟲診斷抗原(5μg/mL~10μg/mL)包被的96微孔板、葡萄球菌蛋白A(SPA)或抗人IgG(或IgM)酶標結合物、洗滌液(含有0.050/ Tween20的PBS緩沖液)、稀釋液(含有1%牛血清白蛋白的洗滌液)、終止液(主要成分為2 mol/L硫酸溶液)、底物A液(主要成分為過氧化氫)、底物B液(主要成分為四甲基聯(lián)苯胺)、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
6.4.3.3 D.3.3 操作步驟 在盛有0.5 mL稀釋液的1.5 mL塑料離心管或稀釋板孔中,加入5μL待檢測樣混勻。在包被巴貝蟲抗原的96微孔板中加入稀釋的待檢樣品100μL(復孔檢測),設陽性對照2孔,陰性對照2孔,并設空白對照2孔,置37℃孵育30 min。隨后棄去孔內(nèi)液體,用洗滌液洗滌3次,每次間隔1 min,甩干。除空白對照孔外,每孔加入酶標結合物50μL,37℃孵育30 min。棄去孔內(nèi)液體,用洗滌液洗滌3次,每次間隔1 mm,甩干。每孔依次加入底物A液、底物B液各50μL,輕叩微孔板混勻,37℃避光放置5 min~10 min。每孔加入終止液50μL。
6.4.3.4 D.3.4 結果判讀 用酶標檢測儀在450 nm波長下,空白孔調(diào)零,測定各試驗孔OD值。如S/N(樣品孔OD值/陰性對照孔OD均值)≥2.1,結果判為陽性。
6.4.4 D.4 動物接種 取患者外周抗凝血,無菌接種于BALB/c小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或地鼠,每只腹腔接種0.5 mL。自接種一周后開始尾部采血,制備血涂片并染色,鏡檢觀察紅細胞染蟲狀況(參見D.1)。查見巴貝蟲則判為病原學陽性。
6.5.2 E.2 萊姆病 萊姆病也是一種以蜱為媒介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颊叱3霈F(xiàn)游走性紅斑、乏力、畏寒發(fā)熱、頭痛、惡心、嘔吐、關節(jié)疼痛或肌肉疼痛等癥狀。
6.5.3 E.3 恙蟲病 有恙螨叮咬史?;颊咴?*** 或細嫩的皮膚上有焦痂或黃豆大的潰瘍,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數(shù)月消失,病后4 d~6 d胸腹部有紅色斑丘疹。其熱型為稽留或馳張型。外斐試驗陽性。
6.5.4 E.4 黑熱病 有到過黑熱病流行區(qū),有白蛉叮咬史。一般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等癥狀。骨髓涂片可查見利什曼原蟲。
6.5.5 E.5 登革熱 有到過登革熱流行區(qū),有蚊蟲叮咬史。起病急驟,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有高熱、頭痛、眼球痛、肌肉與關節(jié)疼痛、鼻衄、淋巴結腫大、出疹等癥狀,一般在發(fā)熱4 d~5 d時出現(xiàn)斑疹,分布于軀干、面部和四肢,隨體溫下降皮疹消失。血清登革熱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謴推谘錓gG抗體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6.5.6 E.6 敗血癥 有寒戰(zhàn)、高熱、出汗等癥狀,熱型多為弛張熱,無周期性,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伴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培養(yǎng)可見致病菌,有原發(fā)病灶和皮膚膿腫以及擠壓癤瘡等病史。
7 參考文獻 [1] 吳觀陵,人體寄生蟲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 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3] 馬永紅,巴貝斯蟲與巴貝斯蟲病的免疫預防,畜禽業(yè),1999,11:1213.
[4] 陳小光,李學榮,吳忠道,巴貝蟲和巴貝蟲病的研究進展,國際醫(yī)學寄生蟲病雜志,2012,39(1):4549.
[5] 《中國瘧疾的防治與研究》編委會,中國瘧疾的防治與研究,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
[6]? WS 259—2015 瘧疾的診斷.
[7] 瞿逢伊,我國醫(yī)學寄生蟲學發(fā)展百年歷史回顧與評述,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7,25(4):259273.
[8] Homer MJ, AguilarDelfin I,Telford SR 3rd, Krause PJ, Persing DH. Babesiosis. Clin Microbiol Rev.2000,13(3):451469.
[9] Hunfeld KP, Hildebrandt A, Gray JS. Babesiosis: Recent insights into an ancient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8,38(11):12191237.
[10] Kjemtrup AM, Conrad PA. Human babesiosis: an emerging tickborne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0,30:13231337.
[11] Vannier E,Krause PJ. Human babesiosis.N Engl J med.2012,366(25):23972407.
[12] Wei Q, Tsuji M, Zamoto A, Kohsaki M, Matsui T,Shiota T,Telford SR 3rd, Ishihara C.Human babesiosis in Japan: isolation of Babesia microtilike parasites from an asymptomatic transfusion donor and from a rodent from an area where babesiosis is endemic.J Clin Microbiol.2001,39(6):21782183.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chǎn)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8 標準全文
登革熱是可以治愈的。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頭痛、肌肉痛、皮疹等。該病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癥狀一般較輕,可治愈。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jīng)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fā)病率高等特點。
擴展資料:
由于本病系由蚊子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在室外工作時應穿長袖衣褲,或在皮膚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覺應掛蚊帳、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用衛(wèi)生殺蟲劑進行防蚊、滅蚊。
登革熱一般在蚊子叮咬后3至14天內(nèi)發(fā)病,急性期的一兩天內(nèi),患者體溫會升高到39℃至40℃,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關節(jié)痛及明顯疲乏等癥狀,可伴有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結膜充血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福建17例登革熱集中爆發(fā) 已治愈5例
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御機能,破壞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xiàn)有臨床癥狀者為傳染病。
分為四種傳播方式。
(1)水與食物傳播 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2)空氣飛沫傳播 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3)蟲媒傳播 病原體在昆蟲體內(nèi)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nèi)。蚊、蚤、蜱、恙蟲、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如蚊傳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蜱傳回歸熱、虱傳斑疹傷寒、蚤傳鼠疫,恙蟲傳恙蟲病。由于病原體在昆蟲體內(nèi)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才能造成傳播,故稱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蠅機械攜帶傳播于易感者稱機械傳播。如菌痢、傷寒等。
(4)接觸傳播 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皮膚炭疽、狂犬病等均為直接接觸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為接觸疫水傳染,均為直接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傳染,謂之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qū),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
病后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
傳染病如何預防?
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以綜合性防疫措施為基礎,其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傳染源---1
甲類傳染病
鼠疫 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zhì)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診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一)管理傳染源---2
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制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和調(diào)換工作。
(一)管理傳染源---3
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y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藥物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4
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 對動物傳染源,有經(jīng)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并加以消毒,無經(jīng)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fā)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jù)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wèi)生及個人衛(wèi)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nèi)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并采用藥物殺蟲、防蟲、驅(qū)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后疫力在1--4周內(nèi)出現(xiàn),持續(xù)數(shù)月至數(shù)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現(xiàn),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經(jīng)口侵入腸道并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zhì)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病人和病原體攜帶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病人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環(huán)境后,經(jīng)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發(fā)病相應地以氣溫較高的夏秋兩季為多。
預防措施:
1、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加以隔離治療;
2、加強“三管一滅”工作;
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
4、有特異性預防接種的要進行預防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zhì)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輕度呼吸道癥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fā)生變異,易引起暴發(fā)流行。
(一)病原體
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期末到發(fā)病后5日內(nèi)均可有病毒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病毒隨咳嗽、噴嚏、說話所致飛沫傳播為主,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對同一抗原型可獲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與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突然發(fā)生,迅速蔓延,發(fā)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無明顯季節(jié)性,以冬春季節(jié)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xiàn)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fā)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fā)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fā),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發(fā)。
(二)流行病學
(三)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3日,最短數(shù)小時,最長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癥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xiàn)一致。
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癥狀較重,呼吸道癥狀較輕。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發(fā)熱多于1~2日內(nèi)達高峰,3~4日內(nèi)退熱,其他癥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癥狀常持續(xù)1~2周后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
部分輕癥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視。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節(jié)在同一地區(qū),1~2日內(nèi)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發(fā)生,或某地區(qū)有流行,均應作為依據(jù)。
2、臨床表現(xiàn):起病急驟,有發(fā)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癥狀,而呼吸道表現(xiàn)較輕。結合查體及X線照片進行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減少,分類正?;蛳鄬α馨图毎龆?。如有顯著白細胞增多,常說明繼發(fā)細菌性感染。
另外,可將起病3日內(nèi)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yǎng)。
鑒別診斷: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筛鶕?jù)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
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倭空程祷蜓z痰,病情和緩,預后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五)治療
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病人1周或至主要癥狀消失。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食或半流質(zhì)飲食,進食后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wèi)生。
2、對癥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zhèn)靜劑,酌情選用APC、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
3、消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藥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縮短。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效果明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病人隔離治療1周,或至退熱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應戴口罩。單位流行應進行集體檢疫,并要健全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門,以減少傳播機會。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和休息,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養(yǎng)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
(六)預防
4、接種流感疫苗:在疫苗株與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況下,均有肯定的預防效果。接種時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推薦接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接種對象:所有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沒有接種禁忌,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重點推薦人群
(1) 60歲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3) 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4) 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2)格林巴利綜合癥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nèi)的孕婦;(4)急性發(fā)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fā)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zhì)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y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征為發(fā)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并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肝、腎、心臟、關節(jié)等器官。本病好發(fā)兒童,亦可見于成人。
(一)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于副粘液病毒科,
該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shù)牡挚沽?。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鐘,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鐘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nèi)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無腮腺炎表現(xiàn),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睪丸等癥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chǎn)的發(fā)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學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fā)生于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nèi)嬰兒體內(nèi)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后發(fā)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fā)。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wèi)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fā)流行。其流行規(guī)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xù)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qū),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三)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qū)癥狀。有發(fā)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shù)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fā)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fā)亮但不發(fā)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通常一側(cè)腮腺腫脹后1~4天累及對側(cè),雙側(cè)腫脹者約占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于1~3天到達高峰,持續(xù)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shù)正?;蛏缘?,后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并發(fā)癥時白細胞計數(shù)可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
3、血清學檢查 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jù)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fā)作的腮腺腫痛特征,診斷并不困難。
對于無腮腺腫痛或再發(fā)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于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cè)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涂片及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shù)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qū),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砂l(fā)現(xiàn)頸部或耳前區(qū)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癥,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五)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對癥處理。
1、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zhì)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2、對癥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diào),外涂局部,一日數(shù)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nèi)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熱鎮(zhèn)痛藥。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yǎng)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
3、自動免疫:用腺腮炎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lián)疫苗。
4、藥物預防 采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xù)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水痘是原發(fā)性感染,多見于兒童,
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癥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xiàn)迅速發(fā)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征。
(一)病原學
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nèi)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人為唯一的宿主。
該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fā)生水痘,但少見。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nèi)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fā)病最多。6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由于獲得母體抗體,發(fā)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后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fā)生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發(fā)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約90%發(fā)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三)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驅(qū)期 嬰幼兒常無前驅(qū)癥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癥狀,1~2日后才出疹。
(三)臨床表現(xiàn)
2、出疹期 發(fā)熱同時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于軀干、頭部,后延及全身。皮疹發(fā)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shù)小時內(nèi)變?yōu)榍鹫睿傩纬砂捳?,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后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后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后混濁,繼發(fā)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shù)目由數(shù)個至數(shù)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xiàn),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對冬春季有輕度發(fā)熱及呼吸道癥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
2、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xiàn),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xiàn)粘膜疹,全身癥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離 在起病3天內(nèi)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yǎng),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
(3)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
(五)治療
1、一般處理與對癥治療
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涂以龍膽紫或新霉素軟膏。繼發(fā)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藥物。激素一般禁用,當合并有嚴重并發(fā)癥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
2、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huán)鳥苷等也可選用。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在集體兒童機構的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yǎng)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
3、接種水痘疫苗:用水痘減毒活疫苗,接種對象:1周歲以上兒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征為發(fā)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
(一)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
該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強,易被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滅活;耐寒不耐熱,4℃可存活5個月,-15℃存活5年;而20~37℃僅存活2小時,56℃30分鐘即被破壞。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后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后90%以上可得病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二)流行病學
3、易感人群 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后有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fā)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力,極少發(fā)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后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fā)病。開展廣泛預防接種后,發(fā)病年齡有增大趨勢。
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為散發(fā),但如傳染源進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區(qū),則可致暴發(fā)流行。流行多發(fā)生于冬春兩季。
(三)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為10~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疫苗者,可長達3~4周。
本病典型經(jīng)過分三期。
(三)臨床表現(xiàn) --- 1、前驅(qū)期
又稱出疹前驅(qū)期,持續(xù)2~4天,主要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炎癥,急起發(fā)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人灾鹑占又?。嬰兒可伴有嘔吐腹瀉。起病2~3天第一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xiàn)針尖大小,細鹽粒樣灰白色斑點,微隆起,周圍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診斷價值。初少許,隨后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及唇齦等處。粘膜斑多數(shù)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臉緣可見充血的紅線(stimson's line)。
(三)臨床表現(xiàn)-- 2、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xù)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后發(fā)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干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為“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園形或不規(guī)則形,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后轉(zhuǎn)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癥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診,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xiàn)之面貌稱為麻疹面容。舌乳頭紅腫,咽部腫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呼吸道急促,胸部X線檢查,可見輕重不等的較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肺部體征,除重癥病人肺部聞有細濕羅音外,多為陰性。該期病人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伴腹瀉稀水樣便,糞檢含有少許膿細胞。
(三)臨床表現(xiàn)-- 3、恢復期
皮疹出齊后,中毒癥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轉(zhuǎn),呼吸道炎癥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并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著,以驅(qū)干為多,1~2周退凈。若無并發(fā)癥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易感者(未出過麻疹,亦未經(jīng)自動免疫),在病前3~4周內(nèi)有與麻疹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xiàn) 凡有發(fā)熱,上呼吸道炎癥、結膜充血、流淚等癥狀應疑為麻疹,如口腔查見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確診。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著,其它癥狀相應減輕,則診斷更加明確。
(四)診斷
3、實驗室檢查 僅用于不典型的疑難病例或久無麻疹地區(qū)的首發(fā)病例的確診。
(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yǎng):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學檢查: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1、風疹(rubella):多見于幼兒,中毒癥狀及呼吸道炎癥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
2、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見于2歲以內(nèi)嬰幼兒,驟發(fā)高熱,上呼吸道癥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xù)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后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征。
鑒別診斷
3、猩紅熱:前驅(qū)期發(fā)熱,咽痛,起病1~2天內(nèi)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刹《靖腥境0l(fā)生皮疹。多見于夏秋季,出疹前有發(fā)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tài)不一,可反復出現(xiàn),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
(五)治療
1、一般治療及護理:
(1)呼吸道隔離 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后5天。有并發(fā)癥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nèi)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藥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fā)感染。
(五)治療
2、對癥治療 高熱者可用小劑量退熱藥,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鎮(zhèn)靜劑防止驚厥。忌用強退熱劑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皮疹透發(fā)。煩躁不安或驚厥者應給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藥。
3、并發(fā)癥治療:肺炎、喉炎等。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2、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yī)護人員離開病室后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方可接觸易感者。
(六)預防
3、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按免疫程序?qū)ξ椿歼^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接種麻疹疫苗,1.5歲及6周歲復種。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shù)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后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fā)生,若于接觸2天后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癥狀和減少并發(fā)癥。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采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后5天內(nèi)注射者可防止發(fā)病,6~9天內(nèi)注射者可減輕癥狀,免疫有效期3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39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癲癇診斷與癲癇治療之間的關系
下一篇: 梅毒性心血管病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