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原發(fā)的腫瘤所致面癱的臨床特征
(1)面癱:多為漸進性,若不及時診治可發(fā)展成完全性面癱,6-12周內由不全面癱發(fā)展成完全性面癱應高度懷疑腫瘤所致
。病程中常有面癱的波動,但極少完全恢復
,且常伴有(肌纖維)自發(fā)性收縮或半面痙攣
,此為面神經腫瘤的特征性表現(xiàn)。面癱的發(fā)生是由腫瘤逐漸壓迫而非破壞所致.有些病例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面癱
,酷似貝爾麻痹,有些則無面癱
。發(fā)生于水平段和垂直段的腫瘤面癱常為首發(fā)癥狀
,而位于橋小腦角和內聽道區(qū)的腫瘤,面癱則遲于聽力改變出現(xiàn)
。
(2)聽力障礙及耳流膿:發(fā)生于面神經近側段的腫瘤
,首先出現(xiàn)聽力減退
,少數(shù)病人伴有耳鳴和眩暈
,其原因為腫瘤對于聽神經的直接壓迫以及對迷路的破壞所致。聽力下降可為傳導性
、耳蝸性或蝸后性
,按腫瘤發(fā)生的位置而異
。顳骨內面神經瘤常突入鼓室
,特別是水平段腫瘤易向低阻力區(qū)生長,較早侵及聽骨鏈
,而首先出現(xiàn)傳導性聾
。突入鼓室腫瘤可引起中耳感染
,鼓室內可見類似膽脂瘤的腫塊或外耳道腫塊
,易誤診為慢性中耳炎合并感染性息肉,活檢可致面癱
。
(3)面肌痙攣:發(fā)生于面神經徑路上的腫瘤
,由于其對神經干的慢性壓迫和刺激,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和軸突變性
,使神經對外周或局部刺激極為敏感
,神經沖動在纖維之間發(fā)生‘短路”,導致面肌的聯(lián)帶運動而發(fā)生面肌痙攣
,面神經過度興奮最終導致面癱。
(4)其他:腮腺部腫塊
,此外少見因繼發(fā)中耳感染或腫瘤直接向顱內擴展而致面痛或耳痛
。
面癱癥狀有哪些?
1 癥狀體征
臨床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大類型
1.中樞性面癱 系對側皮質-腦橋束受損所致
,因上組面肌末受累
,故僅表現(xiàn)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的癱瘓
,并常伴有該側的偏癱。
2.除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外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主要有以下幾種
,主要病因可參見表2
。
(1)Guillain-Barré綜合征(腦神經型):可出現(xiàn)周圍性面癱,但病變常為雙側
,多數(shù)伴有其他腦神經損害
。腦脊液可有蛋白(增高)細胞(正常或輕度高)分離現(xiàn)象
。
(2)腦橋病變:因面神經運動核位于腦橋,其纖維繞過展神經核
。故腦橋病損除周圍性面癱外
,常伴有腦橋內部鄰近結構的損害,如同側外直肌麻痹
、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等。
(3)小腦腦橋角損害:多同時損害同側第Ⅴ和Ⅷ對腦神經以及小腦和延髓
。故除周圍性面癱外
,還可有同側面部感覺障礙、耳鳴
、耳聾
、眩暈、眼球震顫
、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表現(xiàn)
。
(4)面神經管鄰近部位的病變:如中耳炎、乳突炎
、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骨骨折等
,除周圍性面癱外
,可有其他相應的體征和病史
。
(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因面神經出莖乳孔后穿過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故腮腺炎癥
、腫瘤
、頜頸部及腮腺區(qū)手術均可引起周圍性面癱
。但除面癱外
,常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無聽覺過敏及味覺障礙等
。
面神經麻痹的體征分為運動
、分泌和感覺3類
。常急性發(fā)病
,病側上、下組面肌同時癱瘓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
,常伴有病側外耳道和(或)耳后乳突區(qū)疼痛和(或)壓痛
。
上組面肌癱瘓導致病側額紋消失,不能抬額、蹙眉
,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眼球向上方轉動而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xiàn)象)
。因眼輪匝肌癱瘓
,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滲出眼外
。
下組面肌癱瘓表現(xiàn)為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
,嘴被牽向病灶對側
,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時病側嘴角漏氣
。由于頰肌癱瘓
,咀嚼時易咬傷頰黏膜,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
。
嚴重損傷者
,面肌麻痹顯著,甚至見于面部休息時
。病人下半部面部肌肉松弛
、面紋消失
,頸闊肌裂隙較正常寬
,面肌和頸闊肌隨意和協(xié)同運動完全性消失。當病人試圖微笑時
,下半部面肌拉向對側
,造成伸舌或張口時出現(xiàn)偏斜的假象
。唾液和食物聚集在癱瘓側
,病人不能閉眼,隨閉眼動作可見眼球向上
、并略向內轉動
。當病變位于周圍神經至神經節(jié)時,淚腺神經失去作用
,不能通過眼瞼運動將眼淚壓進鼻淚管,導致結合膜囊內眼淚聚集過多
。因上眼瞼麻痹
,角膜反射消失,通過眨動另一側眼瞼才表明存在角膜感覺和角膜反射的傳入部分
。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
,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
。
若鐙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除味覺障礙外
,還可出現(xiàn)同側聽覺過敏
。
若膝狀神經節(jié)受累(多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除面癱
、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
,還有同側唾液
、淚液分泌障礙
,耳內及耳后疼痛
,外耳道及耳郭出現(xiàn)皰疹
,稱膝狀神經節(jié)綜合征(Ramsay Hunt’s syndrome)?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傮w講Ramsay Hunt綜合征的面神經麻痹比Bell麻痹預后差
,約66%的患者不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復
,而僅10%的完全性麻痹患者恢復了正常的面部功能
。預后差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耳部疼痛的程度
、面神經麻痹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的
、面神經麻痹與皰疹同時發(fā)病。
盡管面神經也傳導來自面肌的本體感覺和來自耳翼
、外耳道小范圍的皮膚感覺,但是很少發(fā)覺這些感覺缺失
。
面神經部分損傷引起上半面部和下半面部無力
,偶爾下半面部比上半面部受累更為嚴重。對側很少受累
。面肌麻痹的恢復取決于病變的嚴重性,如果神經已被切斷
,功能完全
、甚至部分性恢復的機會均很小。多數(shù)面神經麻痹的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性恢復功能
,完全性恢復者在休息或運動時
,兩側面部表情無區(qū)別;部分性恢復者在癱瘓側出現(xiàn)“攣縮”的改變
,
表面檢查似乎顯示正常側肌肉無力,隨病人微笑或試圖運動面肌
,此不正確印象更加明顯
。
面部癱瘓有什么癥狀
面癱又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
,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
。主要表現(xiàn)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
。 面癱的臨床表現(xiàn)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
,表現(xiàn)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
,流淚及Bell現(xiàn)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诮峭嵯蜉^健側
,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
,流口水
,進食時食物停留于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
,其臨床癥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yī)稱之為口歪眼斜
,俗稱吊線風
、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
。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
,則面無表情
,不會笑
,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
,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
,言語不清。中醫(yī)稱之為全面癱
,俗稱植物癱、傻癱
。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
,多數(shù)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fā)現(xiàn),在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
。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fā)病側肌肉已萎縮
,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
,后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
。另外
,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于周圍性面癱
,面肌并不癱瘓,口不歪
,眼也不斜
,表現(xiàn)為頭疼、頭緊
、耳后疼
、耳后緊
、頸疼
、肩疼、背疼
、腰疼
、腿疼、腳手發(fā)涼
、背涼
、半身涼、半身緊
、面涼、面疼
、面緊
、面麻、面癢
、面抽搐
、面痙攣
、怕涼
、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范疇
,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
,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發(fā)病原因多數(shù)是脈絡空虛
,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
。再次是七情過極(喜
,怒,憂
,思
,悲
,恐
,驚),還有內囊受損
,顱內出血
,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
,外傷(如碰摔傷)
,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
,營養(yǎng)缺乏(如維生素B族)
,免疫障礙
,血管機能不全
,先天性面神經核發(fā)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
,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
、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涼
。 1)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
,又稱為面癱
。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
,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
,引起的面神經麻痹
,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
。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fā)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于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
,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xiàn)為眼瞼不能閉合
、不能皺眉
、鼓腮漏氣、嘴歪眼斜
、眼睛流淚等
,可伴有聽覺改變
、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 2)面癱手術監(jiān)測效果更佳 人必須具備正常的面神經,才能夠擁有各種表達內心感受的豐富表情
。而發(fā)生面癱則會令人額紋消失
,不能或無力抬眉、閉眼
,嘴角歪向一側,說話不清晰
,喪失表現(xiàn)表情的能力
。據(jù)介紹,一部分面癱經過藥物治療可以恢復
,而另一部分面癱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因此
,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對面癱患者而言,意義重大
。在進行治療前先使用面神經監(jiān)測儀對面神經術后功能進行評估,而通過面肌電圖判斷面神經受損程度
,可以較明確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術
,哪些病人需要服藥保守治療,而且在手術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經監(jiān)測來幫助施行相應的面神經手術
。一般來說
,如果早期經過正規(guī)治療,幾乎所有的面癱病人均能夠痊愈
。 3)如何做好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護理 面神經麻痹一方面可在家中服藥治療
,另一方面需去醫(yī)院進行綜合治療。 急性期應適當休息
,面部要持續(xù)保暖
,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
,以免再受風寒。有咽部感染時應同時口服抗生素治療
。服用強的松者要嚴格按醫(yī)囑執(zhí)行
,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并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
。 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
,每天3--4次
,每次15--20分鐘
。可指導病人對鏡按摩癱瘓的面肌
,每日3--4次
,每次3--10分鐘。由于本病使病側眼睛不能閉合
,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時應戴眼罩
,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結膜炎
。進食后要及時漱口
,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
。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軟食
,禁煙
、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 4)中藥治療 1.“三白五蟲湯”除“面癱”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
,“口眼歪斜”
,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
。主要癥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
,眼皮不能閉合,流淚
,面部表情動作消失
,說話發(fā)音不清,吃飯時漏飯
、漏水,額紋消失
,不能做皺眉、皺額
、鼓腮
、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
。患者閉眼時
,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
,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
、中耳炎
、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fā)本病
。 中醫(yī)認為,“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
,以致經氣阻滯
,氣血不和
,瘀滯經脈
,而導致經絡失于濡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
,而發(fā)生本病
。筆者自擬“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
,一般服藥10--15劑即可治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卟环烈辉嚒? 藥物組成:白芍20克
,白芷15克
,白附子6克,僵蠶15克
,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
,全蝎10克
,防風10克,川芎10克
,鉤藤20克
,黃芪30克
,蜈蚣(另包)2條
。 用法:上藥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
,早晚分服
,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
,研為細末,分2次用藥湯沖服
。 “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
、白芷、白附子
、鉤藤可祛風散寒
,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癥和水腫
,促進血液循環(huán)暢通;用“五蟲”(即蜈蚣
、全蝎
、僵蠶、蟬蛻
、地龍)祛風通絡
,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用白芍
、川芎養(yǎng)血活血祛風
;黃芪益氣扶正祛風。諸藥相合
,使邪去正復
,風寒得除,經絡得養(yǎng)
,血脈流暢
,“面癱”乃愈。 2.近年有醫(yī)家根據(jù)面神經周圍水腫受壓迫的病理改變
,主張清熱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腫,提高了療效
。凡面神經炎具有咽痛紅腫或耳后莖乳突壓痛者均可服用本驗方: ①取金銀花
、生石膏、板藍根
、蘆根、玄參各30克
,連翹25克
,生地黃
、大青葉
、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
,薄荷
、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發(fā)病1周內服用為好
。 ②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一般指發(fā)病2周以后
,則可選用: 用生地黃30克
,川芎、生黃芪各15克
,當歸、僵蠶
、地龍
、赤芍各12克
,紅花10克,全蝎6克
。水煎服
,每日2次
,每次150毫升
。 ③除內服藥外,還可以配合外用藥提高療效
。急性期取用: A.取黃芪55克
,自芥子、白附子
、僵蠶
、防風、連翹
、桅子
、桃仁各10克
,全蟲6克
,蜈蚣3條。 上藥共研細末
,外敷時用少許面粉
、雞蛋清、白酒將藥粉拌成糊狀
;用紅花油搽劑將陽白
、太陽
、牽正
、顴?
、地倉
、頰車、風池搓紅
;或用熱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將上述穴位按摩后
,每穴以6克左右的藥物置于直徑5厘米的傷濕止痛膏上或膠布上
,將藥固定并貼于穴位上。敷藥后面部即有緊抽
、牽拉
、發(fā)熱的感覺
,一般持續(xù)2--4小時
。每日更換一次
,十天為一療程,以痊愈為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謴推诳扇∧凵<?0厘米,槐枝60厘米
,艾葉、花椒各15克
,煎湯頻洗面部
,先洗患側,后洗健側
,療效可靠
。 B.用皂角末,蓖麻子仁適量
,混合搗成湖狀
,睡前--左邊斜貼右邊
,右邊斜貼左邊。每晚用一次
,堅持一周特效
。本方治口歪眼斜。 5)平時應注意預防
,保持精神愉快
,保證適當?shù)乃吆托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夜間避免受冷風侵襲
。一旦患病要注意防護,冷天外出戴口罩
,眼睛閉合不好時應戴眼罩
,以防角膜受傷。常用熱水洗臉
,井經常按摩局部穴位
,進行必要的表情肌訓練
。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
,請務必咨詢當?shù)卣?guī)中醫(yī)醫(yī)院
,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
麻煩采納
,謝謝!
面癱有什么癥狀
面癱的病因,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在<<金匱要略>>中說:“歪僻不遂,邪在經絡”
。明李梃<<醫(yī)學入門>>講:“傷風口歪是體虛受風”
。清喻嘉言說:“口眼歪斜,血液衰固”。本病的本質是周圍中風,即周圍血管阻滯或不通,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急性周圍性面癱,即貝爾麻痹,在發(fā)作之前,好像沒有太明顯的誘因,但多有正氣不足,氣血兩虛,營衛(wèi)失調,表陽不固(如神疲乏力,倦怠思臥,項背拘緊,畏寒肢冷,苔白質淡,脈浮緊)是其內因,六淫之邪乘虛而入,多為風寒之邪侵襲頭面經絡(尤其是熟睡當風)是其外因,占急性周圍性面癱發(fā)病率的76%,亨特綜合癥(如單純帶狀皰疹病毒)占7%,外傷(如手術,交通事故,工傷,運動,產鉗,產后,尤其是交通事故若當時有耳出血,一定要把預防即將發(fā)生的面癱列入和搶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3天后必患面癱)占10%,中耳炎(如惡性外耳道炎,膽脂瘤性中耳炎)占3%,腮腺炎(如腺病毒)占1%,母子同時罹患占1%,先天性(如腦橋發(fā)育不良)占1%,其它占[如中毒(如酒精中毒),神經代謝障礙(如糖尿病),面神經管內出血(如高血壓),肉芽腫浸潤(如麻風,結核),血管炎所致的血管栓塞(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腫瘤(常見的有面神經鞘瘤,惡性腫瘤,慢性周圍性面癱患者若不伴有身上也麻木
、疼痛,怕涼、發(fā)緊等癥狀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可能),血管機能不全
,先天性面神經核發(fā)育不全等諸多因素]1%。特別的
,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
、剔牙、補牙
、拔牙
、飲酒、生氣
、心情不好、勞累
、沖風
、受涼或帶狀皰疹,尤其是熟睡當風應當是生活中的大忌,切!切!在此基礎上導致面神經營養(yǎng)血管痙攣收縮,使神經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