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蟲?。ㄓ址Q豬囊蟲病)是豬肉絳蟲的蚴蟲寄生在人體各組織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蟲病是豬絳蟲病人內源性的自體感染或人進食豬條蟲卵污染的水與食物,蟲卵經(jīng)口感染進入胃、小腸,經(jīng)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脫出,穿過腸壁血管,經(jīng)血循環(huán)散布全身,寄生在人體的皮下組織、肌肉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為囊蟲稱囊蟲病。其中腦囊蟲病最為嚴重。囊尾蚴的壽命可長達十數(shù)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對皮肌型囊蟲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囊蟲病眼型、腦型檢查。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西醫(yī)·囊蟲病 3.1 囊蟲病的別名 3.2 疾病代碼 3.3 疾病分類 3.4 流行病學 3.4.1 傳染源 3.4.2 傳播途徑 3.4.3 人群易感性 3.4.4 流行特征 3.5 囊蟲病的病因 3.6 囊蟲病的病理生理 3.7 囊蟲病的癥狀體征 3.7.1 腦囊尾蚴病 3.7.2 眼囊尾蚴病 3.7.3 皮下組織及肌肉囊尾蚴病 3.7.4 其他 3.8 囊蟲病的并發(fā)癥 3.9 囊蟲病的診斷檢查 3.9.1 流行病學資料 3.9.2 臨床表現(xiàn) 3.9.3 實驗室檢查 3.9.4 影像學檢查 3.10 需要與囊蟲病鑒別的疾病 3.11 囊蟲病的治療方法 3.11.1 病原治療 3.11.1.1 吡喹酮 3.11.1.1.1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 3.11.1.1.2 腦囊蟲病 3.11.1.1.3 吡喹酮的副作用 3.11.1.2 阿苯達唑 3.11.1.2.1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 3.11.1.2.2 腦囊蟲病 3.11.1.2.3 阿苯達唑的副作用 3.11.1.3 甲氧噠唑 3.11.1.4 吡喹酮、阿苯達唑和干蕪散治療腦囊尾蚴病的遠期療效 3.11.2 對癥治療 3.11.3 手術治療 3.12 囊蟲病的預后 3.13 囊蟲病的預防 4 中醫(yī)·囊蟲病 4.1 癥狀 4.2 辨證分型 4.2.1 囊蟲病·侵腦證 4.2.2 囊蟲病·蟲痰互結證 5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囊蟲病的方劑 2 治療囊蟲病的中成藥 3 治療囊蟲病的穴位 4 囊蟲病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囊蟲病 1 拼音 náng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cysticercosi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cysticercosi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0)]
3 西醫(yī)·囊蟲病 囊蟲病(cysticercosis)是由豬肉絳蟲的囊尾蚴寄生于人體組織引起的疾病[1]。又稱囊尾蚴?。╟ysticercosis?cellulosae)、豬囊尾蚴病。為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人因吞食豬帶絳蟲卵而感染。囊尾蚴可侵入人體各種組織和器官,如皮下組織、肌肉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病變。以侵犯腦部最常見,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組織、肌肉及眼部等[1]。
絳蟲病患者是唯一傳染源,感染方式有內源性、外源性自身感染和異體感染,青壯年發(fā)病率高[1]。
囊蟲病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歲青壯年為主,男女比例2∶1~5∶1。發(fā)病與食肉習慣、飲食衛(wèi)生與個人衛(wèi)生有密切相關。
3.4.1 傳染源 豬帶絳蟲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惟一傳染源。患者糞便排出的蟲卵對自身與周圍人群具有傳染性。豬帶絳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的壽命很長,感染期限越長,發(fā)生囊尾蚴病的危險性也越大。
3.4.2 傳播途徑 吞食豬帶絳蟲的蟲卵經(jīng)口感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方式有異體感染與自體感染兩種,前者指本人無腸絳蟲病,因食用污染絳蟲卵的蔬菜、瓜果、水與食物或與豬帶絳蟲患者密切接觸而感染。后者可分為外來性與內源性自身感染。外來性者是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糞便中蟲卵經(jīng)口感染,與個人衛(wèi)生習慣有關;內源性者則由于患者嘔吐等逆蠕動使絳蟲妊娠節(jié)片反流至十二指腸或胃,蟲卵受消化液作用,六鉤蚴孵出所致。這種方式的感染度較重,囊尾蚴可布及全身肌肉、皮下組織和腦部。腸豬帶絳蟲病并發(fā)囊尾蚴病占2.3%~25%。
3.4.3 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歲青壯年為主,男女比例2∶1~5∶1。
3.4.4 流行特征 本病呈世界分布,以拉丁美洲、非洲北部、東南亞為多,東歐與西歐次之。在我國凡有豬帶絳蟲病流行地區(qū)均可見囊尾蚴病散發(fā)病例,其中以東北、西北、華北、內蒙古、河南、云南較多,華東、華南亦有病例。農(nóng)村發(fā)病率高于城市,以散發(fā)病例居多,也不與豬的囊尾蚴病呈正比。發(fā)病與食肉習慣、飲食衛(wèi)生與個人衛(wèi)生有密切相關。
囊尾蚴按其形態(tài)與大小可分為叁種:纖維素型(cysticercus?celluloses)、葡萄狀型(cysticercus?racemosus)?與中間型(intermediate?formcysticercus)。纖維素型為最常見,因常位于皮下結締組織而命名,大小為5~10mm,圓形或卵圓形,無色透明囊泡,內含清亮液體與白色點狀的頭節(jié)。頭節(jié)上有四個吸盤與兩排小鉤為其特征。囊膜分為叁層,最外層為皮層,系嗜酸性玻璃狀薄膜。中間層為細胞核層。內層為實質層,較厚,由細纖維網(wǎng)組成。掃描電鏡觀察可見囊泡表面呈鵝蛋石樣,上有微絨毛與一小孔,頭節(jié)可從孔道伸出。葡萄狀型較大,其直徑可達4~12cm,為圓形或分葉狀囊泡,類似葡萄,肉眼看不到頭節(jié)為其特征。僅見于人的腦部,未見于其他中間宿主如豬。近年來發(fā)現(xiàn)在顯微鏡檢查時??梢婎^節(jié)痕跡。中間型在人腦中發(fā)現(xiàn),體節(jié)較大,呈分節(jié)狀,長出一至數(shù)個囊泡,其特征為可見頭節(jié),位于囊內或部分從囊壁伸出,故其形態(tài)與大小介于纖維素型與葡萄狀型之間。在腦囊尾蚴患者中以纖維素型最常見,但在9%~13%尸檢者同時有葡萄狀型與中間型并存。這叁種囊尾蚴的部位、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纖維素型常局限于腦實質或蛛網(wǎng)膜下腔。除可引起腦室阻塞產(chǎn)生顱內高壓外,位于腦實質靜區(qū),囊尾蚴數(shù)不多的患者可無癥狀,或病情較輕。葡萄狀型與中間型常位于顱底的危險部位,產(chǎn)生嚴重進行性炎癥反應,引起顱底腦膜炎,因腦膜粘連產(chǎn)生第四腦室孔堵塞,引起顱內高壓與腦積水。囊尾蚴壽命為3~10?年,長者可達20?年或以上。蟲體死后發(fā)生纖維化與鈣化。
活幼蟲在局部則可引起典型炎癥反應,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有時見異物巨細胞;繼后纖維囊腫壞死與纖維化,最后蟲體死亡、鈣化。病變輕重程度因囊蟲數(shù)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組織反應不同而異,以腦部病變?yōu)樽顕乐亍?/p>
1.大腦型?六鉤蚴經(jīng)血循環(huán)由脈絡叢入腦,囊尾蚴可寄生在腦實質、腦室、蛛網(wǎng)膜下腔。半數(shù)患者僅1~2?個囊蟲,部分可多個,多處寄生。寄生在腦實質稱大腦型,病變多位于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大的囊尾蚴病變呈占位性病變。
2.腦室型?寄生在腦室內常為單個,游離或帶蒂系于腦室壁,在腦室孔處可造成活瓣性阻塞,發(fā)生間歇性腦積水。
3.腦膜型?囊尾蚴位于軟腦膜下、蛛網(wǎng)膜下腔或顱底為腦膜型。由于周圍有空隙,阻力小,蟲體較大,最大者似葡萄,稱葡萄狀囊尾蚴,極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產(chǎn)生輕度炎癥。在腦膜者有腦膜增厚、粘連,類似結核性腦膜炎。粘連重者腦脊液循環(huán)吸收障礙,產(chǎn)生交通性腦積水。
4.混合型?部分患者幾型可同時存在,即大腦型、腦室型或腦膜型合并存在稱混合型。
從光鏡、電鏡研究結果,證明腦囊尾蚴可分為活動期、蛻變死亡期、鈣化期叁個明顯階段。蛻變死亡期囊尾蚴纖毛、頭節(jié)、蟲體崩解,并釋放異體蛋白。后者引起腦水腫,炎癥反應,膠質纖維增生,腦組織軟化,甚至形成腦內小膿腫。過去認為腦囊尾蚴的囊液內異體蛋白抗原數(shù)量微小,腦組織反應較輕,對人體毒性不大。近來國內研究表明其囊液內異體蛋白抗原可達相當高的水平。腦組織對其崩解后釋放的異體蛋白可產(chǎn)生明顯的炎癥反應。石灰小體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膿腫的重要依據(jù)。只要發(fā)現(xiàn)石灰小體即可做出腦囊尾蚴病的診斷。
顯微鏡檢查在活囊尾蚴周圍可見少量神經(jīng)膠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死囊尾蚴周圍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與漿細胞,繼之發(fā)生異物反應和纖維化。國內報告本病流行區(qū)內流行性乙型腦炎患者尸檢發(fā)現(xiàn),約1/3?的病例并發(fā)腦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檢僅見0.014%~0.46%,兩者差異顯著,說明腦囊尾蚴病患者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則產(chǎn)生皮下囊尾蚴結節(jié);寄生于眼常在視網(wǎng)膜、玻璃體、眼前房、眼肌、眼結膜下等,引起病變及功能失常。
3.7.1 腦囊尾蚴病 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以癲癇發(fā)作最常見,占52%~85%。根據(jù)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變化有如下4型:
(1)皮質型:占腦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運動中樞的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如果蟲數(shù)少又不活動,可無癥狀。若寄生于運動區(qū),則以癲癇為突出癥狀,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暫抽搐或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癲癇在腦囊尾蚴病中發(fā)生率為50%~93.5%,常為就診時患者的主訴。嚴重感染者顱內壓增高,可出現(xiàn)頭痛、惡心、嘔吐。長期顱內壓增高,腦組織萎縮者可發(fā)生頭暈、記憶力減退、視力障礙、視物變形、幻覺、精神異常、癡呆等表現(xiàn)。病程達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不等。
(2)腦室型:以第四腦室為多見。六鉤蚴經(jīng)血循環(huán)至腦室脈絡叢,并隨腦脊液至第四腦室。囊尾蚴阻塞腦室孔,故在早期出現(xiàn)顱內壓增高綜合征。囊尾蚴懸于室壁,呈活瓣狀,患者急轉頭部可突發(fā)眩暈、頭痛、嘔吐或循環(huán)呼吸障礙而猝死,或發(fā)生小腦扁桃體疝,這種現(xiàn)象稱Brun?征,或 *** 改變綜合征?;颊叱S蓄i強直,強迫頭位。
(3)蛛網(wǎng)膜下腔型或顱底型:主要病變?yōu)槟椅豺市阅X膜炎。常局限在顱底顱后窩。初期有低熱,臨床上多以亞急性或慢性腦膜炎與蛛網(wǎng)膜粘連所致癥狀為主,有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壓增高綜合征,以及眩暈、聽力減退、耳鳴、共濟失調、面神經(jīng)麻痹等。預后較差。
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H2O)為多。細胞數(shù)為(10~100)×106/L;蛋白質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圍。Wibler(1980?年)報道5?例腦囊尾蚴病腦脊液,一般為淋巴細胞增多,伴有異常淋巴細胞,有2?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認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質型和腦室型并存,癥狀最重。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壓迫脊髓,產(chǎn)生截癱者。
3.7.2 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內、外各處,以玻璃體及視網(wǎng)膜下多見。寄生于視網(wǎng)膜者可造成視力減退、視網(wǎng)膜剝離、失明;寄生于玻璃體和前房者,患者感覺眼前有黑點或黑影飄動;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見結膜下或瞼內包塊結節(jié)。囊尾蚴眼內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眼壓增高和繼發(fā)性青光眼等。檢眼鏡、裂隙燈檢查可見視網(wǎng)膜下或玻璃體內的囊尾蚴,呈一淺灰色圓形或橢圓形的囊泡,周圍有紅暈光環(huán),可見蟲體蠕動。
3.7.3 皮下組織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組織和肌肉,少者一兩個,多者千余,呈結節(jié)腫塊,黃豆大小,圓形或卵圓形,質地較硬有彈性,以頭頸部及軀干較多,四肢較少,手足罕見。囊尾蚴結節(jié)與皮膚不粘連,不痛不癢,可分批出現(xiàn),自行消失。肌肉內結節(jié)可引起肌肉腫脹,個別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豐滿,而患者感疲乏無力。囊尾蚴死后發(fā)生鈣化,X?線檢查可見鈣化陰影。B?超檢查皮下囊尾蚴結節(jié)顯示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qū),輪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為0.6cm×0.3cm,平均大小為1.18cm×0.68cm,囊內可見一強回聲光團,位于中央或一側,最大0.4cm×0.2cm,最小為0.09cm×0.09cm,平均為0.18cm×0.18cm。
3.7.4 其他 此外,囊尾蚴還可寄生在舌、口腔、聲帶。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見于心、肝、肺、腎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診斷,常在尸檢時發(fā)現(xiàn)。
3.9.1 流行病學資料 在流行區(qū)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豬肉史;糞便中曾發(fā)現(xiàn)帶狀節(jié)片及豬帶絳蟲病者均應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
3.9.2 臨床表現(xiàn) 凡有癲癇發(fā)作、顱內壓增高及其他神經(jīng)癥狀者,特別在流行區(qū)應疑及本病,詳細查體,有無皮下結節(jié)。有皮下結節(jié)應做活檢證實。流行區(qū)內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種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的重要原因,通過綜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診斷。
3.9.3 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末梢血白細胞數(shù)增多,其中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血沉增快。腦囊尾蚴病患者腦脊液壓力升高,蛋白增多,細胞數(shù)也可輕度增多,查到酸性粒細胞對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外周血象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腦脊液有嗜酸性粒細胞與異常淋巴細胞有參考價值。糞中發(fā)現(xiàn)節(jié)片或蟲卵者有診斷意義。
(1)免疫學檢查:用豬囊尾蚴液純化后作抗原與患者血清或腦脊液做間接血凝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具有較高特異性與敏感性,對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均有實用價值,但ELISA?試驗存在假陽性與假陰性,并與包蟲病有交叉反應。
(2)單克隆抗體(McAb)法:檢測囊尾蚴循環(huán)抗原診斷腦囊蟲病。用于腦囊尾蚴患者的腦脊液檢測結果,循環(huán)抗原陽性率84.58%(192/227),其中活動性腦囊尾蚴病患者陽性率達93.57%,而非活動性者為57.14%。其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僅1?例陽性,陰性符合率為98.8%。
3.9.4 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B?超、CT?和MRI?檢查和腦室造影,尤其后兩種對腦囊尾蚴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X線檢查可見鈣化陰影。
B超檢查皮下囊尾蚴結節(jié)顯示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qū),輪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為0.6cm×0.3cm,平均大小為1.18cm×0.68cm,囊內可見一強回聲光團,位于中央或一側,最大0.4cm×0.2cm,最小為0.09cm×0.09cm,平均為0.18cm×0.18cm。
CT可確診大部分腦囊尾蚴病的活動期、非活動期和混雜期。在診斷鈣化型優(yōu)于MRI。CT可顯示活動期與蛻變死亡期的各種類型,包括腦實質多發(fā)或單小囊型、腦溝裂大囊型、腦室型、腦膜炎型、腦梗死型、顱內高壓型、腦炎型、囊蟲性腦內小膿腫、梗阻性或交通性腦積水,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頭節(jié)顯影不滿意,不能對活動期或蛻變死亡期做出明確的病期診斷,而盲目投藥會誘發(fā)腦水腫、顱內高壓或休克。而MRI?可將腦囊尾蚴病分為四期:活動期、蛻變死亡期、非活動期和混雜期?;顒悠诘腗RI標志是囊尾蚴頭節(jié)、囊壁與囊液并存;蛻變死亡期是頭節(jié)消失,囊腔脹大,大小不一,周圍出現(xiàn)腦水腫與炎癥反應;非活動期包括鈣化型、蛛網(wǎng)膜纖維化伴腦積水,腦脊液化驗正常;混雜期包括各期并存者。MRI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價值。
3.11.1.1 吡喹酮 吡喹酮有強烈殺囊尾蚴的作用,蟲體大量死亡后釋放異體蛋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尤其腦囊尾蚴病患者的反應更強,甚至發(fā)生腦疝,危及生命,故必須住院治療。其劑量與療程應根據(jù)不同臨床類型而異。
3.11.1.1.1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每日60mg/kg,分2次服用,療程2天[1]。治療后半個月,皮下結節(jié)逐漸縮小,于1~2?個月內消失。病理檢查可見結節(jié)內囊蟲死亡,囊壁變性退化。彌漫性多發(fā)性皮膚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復1~2?個療程。
3.11.1.1.2 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每日60mg/kg,3天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1]。
抗蟲治療由于異種蛋白釋放導致過敏反應,腦囊蟲患者可能出現(xiàn)癥狀加重,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與甘露醇脫水治療[1]。
腦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劑量應根據(jù)腦內囊尾蚴的部位與數(shù)量而不同。顱腦CT掃描與MRI檢查可清楚顯示腦組織內囊尾蚴陰影,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價值。如果腦內蟲數(shù)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為一個療程,總劑量為120mg/kg?體重。如果腦囊尾蚴為多發(fā)性,尤其彌漫性者伴有皮膚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礙、顱內高壓者,尤應特別謹慎,應進行眼底檢查有無視神經(jīng)盤水腫,并測定顱內壓,不宜過早用藥。顱內高壓者應先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靜脈滴注,降低顱內壓,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視盤水腫明顯好轉時,才可用吡喹酮治療。常采用小劑量長療程與多個療程為宜。劑量為20mg/(kg·d),3?次分服,9?天為一個療程,總劑量180mg/kg?體重。間隔3~4?個月重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2~3?個療程。療效較好,治后半年隨訪時約2/3?患者癲癇停止發(fā)作,神經(jīng)癥狀大多控制或改善。與治療前CT?對比,腦內囊泡絕大多數(shù)消失。對皮膚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結節(jié)一般2~3?個月內消失。
3.11.1.1.3 吡喹酮的副作用 常見有頭痛,有時劇烈,惡心、嘔吐、發(fā)熱、意識障礙、癲癇發(fā)作,尤其因急性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并發(fā)腦疝,可危及生命。彌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療過程中也可產(chǎn)生發(fā)熱與過敏反應。有時“單純”皮肌型由于腦內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引起腦水腫、劇烈頭痛等腦部癥狀,應當密切觀察,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對癥治療。
3.11.1.2 阿苯達唑 阿苯達唑對皮肌型、腦與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療效。
3.11.1.2.1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 皮膚肌肉型囊蟲病每日14~15mg/kg,分2次服用,療程10天,一般1~2療程[1]。
3.11.1.2.2 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每日14~18mg/kg,10~15天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每療程間間歇2~3周[1]??瓜x治療由于異種蛋白釋放導致過敏反應,腦囊蟲患者可能出現(xiàn)癥狀加重,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與甘露醇脫水治療[1]
3.11.1.2.3 阿苯達唑的副作用 腦型患者于第一個療程結束后7~16?天發(fā)生頭痛(53.7%)、癲癇(13.3%)、低熱(22.7%)、視力障礙(4.8%),給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療后可以控制,1~2?天內恢復。反應較吡喹酮治療為輕。這可能與囊尾蚴在腦組織內緩慢死亡,引起炎癥反應較輕有關。
3.11.1.3 甲氧噠唑 對豬囊尾蚴的實驗治療表明,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吡喹酮和阿苯達唑,且未見明顯的副作用??赡苁侵委熌椅豺什∽钣星巴镜乃幬铮写龜U大臨床驗證。
3.11.1.4 吡喹酮、阿苯達唑和干蕪散治療腦囊尾蚴病的遠期療效 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達唑15mg/(kg·d),30?天。干蕪散1.56g/次,3?次/d,平均服藥23?個月±9?個月。連續(xù)隨訪5?年結果,近期與遠期療效的總有效率:吡喹酮組為68.6%與85.7%;阿苯達唑組為79.3%與93.1%;干蕪散組為68.7%與87.1%。叁種藥物遠期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chǎn)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3.11.2 對癥治療 對顱內壓增高者,可先給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連續(xù)3?天,再開始病原治療。發(fā)生癲癇、過敏反應應作相應處理。
3.11.3 手術治療 眼內囊尾蚴病以手術摘除為宜。如用吡喹酮治療,蟲體殺死后可引起炎癥反應,加重視力障礙或失明。腦內囊尾蚴病,尤其是第叁與第四腦室內囊尾蚴多為單個亦可采用手術除之。囊尾蚴病合并豬帶絳蟲病患者先及早驅蟲,但不宜用吡喹酮??捎脵壚婆c南瓜子等其他驅絳蟲藥治療。
2.改進豬的飼養(yǎng)方式,提倡圈養(yǎng),切斷人與豬之間傳播途徑。豬囊尾蚴病(豬囊蟲?。┑漠a(chǎn)生的主原因是由于飼養(yǎng)生豬的衛(wèi)生問題,形成了在人和豬之間形成的人(糞)-豬(肉)-人的惡性循環(huán),即豬接觸到有絳蟲病的病人糞便而患病,人因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患有豬囊蟲病的豬肉而患絳蟲病或囊蟲病。無圈散放或“連茅圈”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南方的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生食豬肉和生食豬血的習俗以及在野外大便的習慣,亦造成了該病在當?shù)爻蕝^(qū)域性流行。一般而言,豬囊尾蚴病多呈散發(fā),其流行情況與當?shù)鼗冀{蟲病病人的數(shù)量成正比。本病的流行,與自然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在一些省的山區(qū)和偏遠農(nóng)村,有的地方人無廁所、豬無圈舍,豬可以直接采食患有豬帶絳蟲的人糞便而感染發(fā)病。市場檢疫不嚴格,尤其是農(nóng)村貿易集市,使群眾誤食囊蟲豬肉而增加感染機會。
3.加強宣傳教育,貫徹預防為主,使群眾認識囊蟲病的嚴重危害性與傳播途徑,養(yǎng)成良好飲食衛(wèi)生習慣,不吃“米豬肉”與生菜,不喝生水,飯前便后洗手。
4 中醫(yī)·囊蟲病 囊蟲病 (cysticercosis[2][3])為病名[4]。是指感染囊蟲所致的寄生蟲病[4][2][3]。
4.2.2 囊蟲病·蟲痰互結證 囊蟲病·蟲痰互結證(cysticercosis with syndrome of enining of worm and phlegm[2])是指感染囊蟲,蟲痰互結,以頭部及軀干肌肉、皮下分批出現(xiàn)可活動結節(jié),不痛不癢,可自動消失,苔膩,脈滑等為常見癥的囊蟲病證候[5]。
5
?。ㄒ唬┭?
嗜酸粒細胞
增多見于半數(shù)病例,一般不超過10%,偶可達70%。
包蟲
囊腫破裂或手術后,血中嗜酸粒細胞每有顯著增高現(xiàn)象。, ?。ǘ?br>皮內試驗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內側,15~20分鐘后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xiàn)紅色丘疹,可有
偽足
(即刻反應),2~21/2小時后始消退,約12~24小時繼以紅腫和硬結(延遲反應)。當患者血液內有足量抗體存在時,延遲反應常不出現(xiàn)。在單純性病例,即刻反應和延遲反應均呈陽性。在穿刺、手術或感染后即刻反應仍為陽性,但延遲反應被抑制。皮內試驗陽性率在80%~90%之間。但可出現(xiàn)
假陽性
,其他
寄生蟲病
,特別是帶
絳蟲病
等有較高的非特異性反應,交叉反應還可見于惡性腫瘤、腹腔結核。, ?。ㄈ┭逶囼?
血清免疫學試驗用以檢測病人血清抗體,試驗方法多種,但以
間接血凝試驗
和酶聯(lián)吸附最為常用,陽性率約90%左右,亦可出現(xiàn)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肺囊型
包蟲病
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率低于肝囊型包蟲病。
補體結合試驗
陽性率為80%,約5%呈假陽性反應(本病與
吸蟲病
和
囊蟲病
之間有交叉免疫現(xiàn)象)。其它尚有乳膠凝集、
免疫熒光
試驗,可視具體情況選用。, ?。ㄋ模┯跋笤\斷
包括X線檢查、
超聲檢查
、CT和放射
核素掃描
檢查等,上述檢查雖均為診斷包蟲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判斷結果時,應相互結合并進行全面分析才有助于診斷。如
胸片
有助于
肺包蟲病
的定位。
肝包蟲病
者在肝CT上顯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
低密度影
,囊腫內或囊壁可出現(xiàn)鈣化,低密度影邊緣部分顯示大小不等的車輪狀圓形囊腫影,提示囊內存在著多個子囊。
B型超聲檢查
有助于流行區(qū)人群包蟲病的普及、手術前包蟲囊腫的定位以及手術后的動態(tài)觀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57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預防面肌痙攣的并發(fā)癥
下一篇: 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