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jīng)痛是指發(fā)生在面部一側(cè)或雙側(cè)三叉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內(nèi)的痛如放電、刀割樣的疼痛癥狀、常人難以忍受的神經(jīng)性疾病。發(fā)病率高,年齡多在40歲以后,女多于男。說話、刷牙或微風(fēng)拂面時都會導(dǎo)致陣痛,陣發(fā)性時的劇烈疼痛,歷時數(shù)秒或數(shù)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fā)作,發(fā)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三叉神經(jīng)痛的有效療法:
(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四白、下關(guān)。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厘米,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Ⅰ支痛,取魚腰。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50次。Ⅱ支痛,取四白。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刺人0.5~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時,反復(fù)提插20~50下。Ⅱ與Ⅲ支或Ⅲ支痛,取下關(guān)。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提插20~50次。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提插20~50次。均針患側(cè),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癥情重者每日1次。
療效:共治療1000例,痛止率54.0%,顯效率29.2%,總有效率為99.2%。其中540例,隨訪半年至5年,復(fù)發(fā)率為39.4%。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魚腰、陽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風(fēng);Ⅲ支痛加地倉、頰車、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個配穴。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nèi),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發(fā)作不頻繁者,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89例,總有效率為96%~100%。
③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Ⅱ支痛:四白、下關(guān),Ⅲ支痛:地倉;配穴:陽白、水溝、承漿、迎香。
操作:據(jù)疼痛之神經(jīng)支選穴,加取1~2個配穴,均取患側(cè)。針刺得氣后,接通G6805電針儀,采用可調(diào)波,頻率150~600次/分,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留針通電10~20分鐘。留針期間,根據(jù)病人感應(yīng),略增大電流量1~2次。每日治療1次,重者每日2次。
療效:共治療126例,總有效率為92.4%~96.9%。
(2)單方驗方
①七葉蓮制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于原生藥5~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當于生藥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日4次。
療效:共觀察82例,緩解2例,顯效30例,有效29例9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74.4%。
②桑椹煎劑
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將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療效:以本藥治療6例,療效頗好。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者。
③藍根僵蠶丸
組成:板藍根60克,僵蠶60克。
用法:將二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梧桐子大,每瓶裝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溫開水送服。
療效:以本方治療4例,均有效。適于風(fēng)熱外襲所致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5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診斷鑒別
下一篇: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臨床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