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骨髓炎,化膿菌引起骨組織的炎癥。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乙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爾為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感染途徑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傷性。血源性者病菌自遠處病灶經(jīng)血行感染于骨,好發(fā)于長管狀骨的干骺端,形成膿腫,經(jīng)骨皮質(zhì)擴散形成骨膜下膿腫,又經(jīng)哈弗氏管進入髓腔,阻斷血運,形成死骨。
要注意對感染的預防
1、外傷后早期應用抗生素:
全身應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預防感染的擴散及敗血癥而早期局部用藥,在防止傷口感染上有肯定的作用。有資料表明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襲擊珍珠港的日本士兵傷后感染率很低原因就是及時地進行了清創(chuàng)術和局部應用了磺胺劑,越南戰(zhàn)爭中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總的外傷感染率為40%,而傷后及時局部噴灑100mg土霉素的傷員中,感染率僅為17%。實驗研究也表明在挫滅污染的創(chuàng)口內(nèi)傷后5分鐘以上內(nèi)應用了土霉素的比4小時以至4小時以后才應用的預防感染的效果明顯得多。因此火器傷清創(chuàng)前應盡可能早地局部應用抗生素。有人提倡用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2、清創(chuàng)術的注意點:
應爭取早期的徹底清創(chuàng)。如果早期應用了抗生素24~48小時無明顯的感染征象也應進行清創(chuàng)。已感染的傷口則只宜引流用簡單的方法清除明顯的異物及壞死組織。手術時應考慮到火器傷的特點不能只看到原發(fā)傷道,應擴大切口充分切除原發(fā)傷道及周圍的組織挫滅區(qū)。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取出異物骨折,應盡可能復位大的骨片不宜取出。骨折不宜作一期內(nèi)固定,徹底止血修復大的血管損傷肌腱神經(jīng)損傷可行二期修復。因為在野戰(zhàn)條件下很難作到徹底清創(chuàng)傷口一般不作一期縫合,可酌情進行延期一期縫合或二期縫合。延期一期縫合是在傷后4~7天傷口無感染表現(xiàn)、局部未見肉芽組織增生前進行縫合。愈合無瘢痕具有一期縫合的優(yōu)點也比較安全。
還有主要是重視個人衛(wèi)生勤洗澡防止皮膚瘡癤的發(fā)生。
【概述】化膿性骨髓炎是指骨髓、皮質(zhì)骨和骨膜因化膿性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癥,多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遷延而成。在大部分患者,全身癥狀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暢時,才有全身癥狀表現(xiàn)。一般癥狀限于局部,頑固難治,甚至數(shù)年或十數(shù)年仍不能痊愈。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約占75%,其次是溶血性鏈球菌約占10%,其他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都能引起骨髓炎。
本病中醫(yī)稱之為附骨疽,是一種毒氣深沉,附著于骨的化膿性疾病,也稱附骨癰、貼骨癰。因其部位不同,命名亦異,如生在大腿外側(cè)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內(nèi)側(cè)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叫股脛疽。又因潰后常脫出敗骨,所以又有多骨疽之稱。
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身體羸弱,氣血不充,腎精耗竭,骨髓空虛,加之外感六淫,余毒流注,外來傷害等誘因而發(fā)病。
【治療】1.熱毒內(nèi)蘊證(初期)
【癥狀】寒戰(zhàn)高熱,患肢腫脹、劇痛,功能受限,重者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或紅絳,苔黃或黃膩?!痉揭弧竣佥伤Z化毒湯合②黃連解毒湯【來源】①《瘍科心得集》②《外臺秘要》【組成】萆薢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防己10克,木瓜10克,薏苡仁10克,秦艽10克;黃連9克,梔子9克,黃柏6克,黃芩6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萆薢、薏苡仁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防己、木瓜、秦艽清熱除濕,和胃通絡;當歸、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牛膝活血,利尿通淋,并引邪熱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消癰排膿之功。黃連清瀉心火,黃芩清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四藥合用,共奏瀉火解毒之功。
【按語】濕重者,加石菖蒲、茯苓;便秘者加大黃瀉下實熱;發(fā)斑者,加生地、丹皮、玄參清熱涼血。2.熱毒成膿證(成膿期)
【癥狀】局部紅腫灼熱,壓痛明顯,或有波動感,舌紅質(zhì)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方一】仙方活命飲【來源】《校注婦人良方》【組成】金銀花25克,當歸尾6克,赤芍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白芷6克,防風6克,炙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天花粉6克,貝母6克,甘草6克,陳皮9克。
【功效】清熱化濕,和營托毒,消腫潰堅。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藥;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活血散瘀,理氣化滯,消腫止痛,共為臣藥;白芷、防風疏散風熱,使熱毒從外透解;花粉、貝母清熱散結(jié);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經(jīng)絡,消腫潰堅,均為佐藥;甘草為使藥,助君藥清熱解毒,又調(diào)和諸藥。加酒煎服,是借其活血通絡以助藥效。
【按語】膿未成者,服之可消,膿已成者,服之可潰。瘡瘍潰后,則不可再用。脾胃素虛,氣血不足均應慎用。除煎煮取汁內(nèi)服外,其藥渣可搗爛外敷。
3.正虛毒滯證【癥狀】開始膿液稠厚腐臭,熱退痛緩,部分患側(cè)膿水淋漓,經(jīng)久不愈,形成死骨,難以脫出,轉(zhuǎn)為慢性骨髓炎,并伴有虛熱、盜汗,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方一】托里消毒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人參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黃芪15克,當歸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銀花15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皂刺10克,桔梗10克。
【功效】益氣補血,托里排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托毒排膿;川芎、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血,養(yǎng)血托毒;皂刺、桔梗、白芷透膿潰堅;銀花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托里透毒之功。
【按語】本方是外科托法中補托的代表方劑,適用于癰腫膿未成和膿已成之早期。
4.余毒內(nèi)蘊證【癥狀】適用于慢性骨髓炎急性發(fā)作時,有寒戰(zhàn)高熱,局部紅腫疼痛,膿流不暢,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痉揭弧克拿钔杓游斗健緛碓础俊墩憬嗅t(yī)雜志》1988年第2期。
【組成】黃柏10克,蒼術10克,牛膝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防己10克,生薏米30克,丹參15克,萆薢15克。
【功效】清解余毒,托毒排膿,利濕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柏、蒼術、牛膝、薏米清熱利濕;丹皮、赤芍、丹皮清熱活血,活血化瘀;防己、萆薢祛風除濕。
【按語】本方以發(fā)病急,皮下結(jié)節(jié),灼熱紅腫,發(fā)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畏寒發(fā)熱頭痛、咽痛者,加牛蒡子、薄荷、桔梗;關節(jié)酸痛者,加羌活、獨活、威靈仙、木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61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肩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措施(肩關節(jié)脫位)
下一篇: 化膿性骨髓炎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