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皰疹是由人類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一種急性皮膚病。常由多種誘發(fā)因素如發(fā)熱、受涼、消化不良、月經(jīng)等而引起發(fā)病。多發(fā)生于皮膚黏膜交界處,以顏面及生殖器為多見,如口角、唇緣、包皮、龜頭、尿道、陰唇等部位。皮膚損害多在紅斑基礎上發(fā)生簇集性小丘疹,迅速變?yōu)樗诹4笮〉男∷?,破裂后露出糜爛面,逐漸干燥結痂;患者自感燒灼和癢感,重者可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歷時1周左右而自愈,但可反復發(fā)作。
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對癥處理及抗病毒治療(如病毒靈、病毒唑等)。
中醫(yī)認為其屬“熱瘡”、“火燎瘡”等范疇。常因內(nèi)有蘊熱,復感風熱邪毒,郁于肌膚而成。治療注重內(nèi)外合治,選用清熱、解毒、祛濕、止癢諸方藥,既內(nèi)服,又外洗,臨床證實有較好療效。下述諸方以治療顏面皰疹為主,可供參考選用。
1.辛夷清肺飲
辛夷花、生甘草各6g,生石膏30g,金銀花、野菊花各15g,枇杷葉、梔子、知母各9g,桑葉、連翹、黃芩各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出自《外科正宗》,有疏風清熱解毒之功。適用于熱瘡。
2.加減瀉毒湯
馬齒莧、生薏苡仁、生石膏各30g,梔子、藿香、防風、蘇葉、白術各9g,黃芩、大青葉各12g,枳殼、生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適用于顏面皰疹。
3.加減清胃湯
生石膏30g,生地20g,黃芩、丹皮各12g,大青葉15g,黃連、生甘草、柴胡各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適用于顏面皰疹。
4.黃連上清湯
黃連、生甘草、大黃各6g,梔子、荊芥、黃芩、連翹、桔梗、旋復花各10g,黃柏12g,魚腥草15g,生石膏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解毒,疏風除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顏面皰疹療效較好。
5.加減瀉黃散
藿香、梔子、防風、玄參、連翹、生甘草各10g,生石膏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胃瀉火,涼血解毒之功。適用于顏面皰疹。
6.五味消毒飲
葛根、浮萍、黃芩、金銀花各10g,野菊花、板藍根各15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2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出自《醫(yī)宗金鑒》,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顏面皰疹效果理想。
7.疏風清熱飲
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炒山梔、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g,生地15g,蟬衣4.5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疏風清熱,解毒通絡之功。適用于單純皰疹,癥見水皰密集成群,周圍有紅暈,有灼熱緊脹感,附近淋巴結腫大,可伴全身不適,口干,煩躁,郁悶,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浮或滑數(shù)者。
8.桑菊飲
桑葉8g,連翹、菊花、杏仁、桔梗、葦根各6g,薄荷、甘草各3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本方出自《溫病條辨》,有疏散風熱,宣肺清熱之功。適用于鼻孔周圍、口角、唇緣等處的單純皰疹。
9.二參丸
玄參、炮烏頭、何首烏、苦參各28g,丁香3.5g。以上方藥共搗羅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20~30丸,空腹鹽湯送下,每日3次。
本方出自《圣濟總錄》,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功。適用于熱瘡。
10.惺惺散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茯苓、天花粉、白術、薄荷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益氣透毒之功。適用于熱瘡體虛者。
11.青冰散
青黛、冰片各等份。將兩藥末混合均勻,備用。先將患處清冼干凈,取藥末適量撒布于患處,2天換藥1次。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單純皰疹67例,結果:41例1周內(nèi)痊愈,23例2周內(nèi)痊愈,3例3周內(nèi)痊愈。
12.二黃散
川黃連、黃柏各90g,赤小豆、綠豆粉各30g,寒水石、紫蘇、漏蘆各21g。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每日3次。
本方出自《瘍醫(yī)大全》,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功。適用于熱瘡。
13.升麻膏
升麻、白蘞、漏蘆、芒硝各28g,黃芩、枳實、連翹、蛇銜草各42g,梔子20枚,蒴藿根56g。以上方藥共搗細末,納器中,以水600ml漬半日,以豬脂100ml煎令水竭,去渣。用以敷患處,每日4~5次。
本方出自《肘后備急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適用于熱瘡。
14.梅花針法
選用病變局部,先常規(guī)消毒,再取梅花針于局部行叩刺治療。一般手法宜由輕到重逐漸變化,邊叩刺邊用消毒干棉球擦凈滲出的液體。治療以局部皮膚潮紅、輕微滲血為度。每日治療1次。
本法有散風清熱,通絡止痛,條暢氣血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單純皰疹26例,結果全部獲愈。治療時間最短者1次,最長者7次。
15.系列單驗方
(1)馬齒莧30g,生苡仁15g,紫草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2)敗醬草、紫草各10g,板藍根15g,馬齒莧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3)梔子、牽牛子末、大黃各50g,甘草、荊三棱各22g。諸勁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酒化服用之。
(4)大黃、生姜、甘草、金銀花各50g,瓜蔞500g,皂角針100g。諸藥研粗末,用好酒2 L同煎,去渣服用。
(5)丁香、乳香各3.125g,蟬殼、貫眾、紫花地丁各25g。諸藥研為細末,溫酒調(diào)下。
(6)金銀花、赤芍藥各25g,大黃23.5g,當歸、枳實、甘草各9.375g。上藥入大瓜蔞1個,同研為粗末,作四服,每服水酒各1盞,煎至1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7)大黃、甘草各50g,芒硝100g。諸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后清茶溫酒任化下,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可。
(8)防風、細辛、甘草節(jié)、白僵蠶、青皮、黃連、羌活、獨活、蟬蛻、赤芍藥各等份。諸藥銼散,每服15.625g。先將1劑入澤蘭葉少許,姜50g,同擂爛,熱酒和服。后用酒水各半盞,生姜3片煎服。病勢退減后,每劑再入大黃少許煎服。
(9)紫花地丁50g,白芷、元參各9.375g,黃酒100g。水2杯同煎服,服后蓋被子出汁即愈,輕者1劑,重者2~3劑見效。
(10)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蕎麥各等份。切碎,用最好的醋濃煎,先熏后洗。
(11)黃柏、黃芩、黃連、芙蓉葉、澤蘭葉、大黃各32g。諸藥共斷細末,菜油或麻油調(diào)敷患處。
(12)青黛粉、黃柏面各15g,滑石粉64g。諸藥混勻,直接撒布瘡面。
(13)石榴皮、地榆、蛇床子、蒲公英各32g。水煎熏洗患處。
(14)苦參、大黃、蛇床子、芍藥、黃芩、黃柏、黃連、菝葜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外洗患處3次。
(15)水銀、胡粉、松脂各適量,以豬脂4升煎松脂,水氣盡,下二物,攪令勻,不見水銀以搏之,外敷患處。不可近眼、耳,切勿入口。
(16)蓖麻肉、松香、杏仁霜、銀朱、廣丹、輕粉、茶油各適量。諸藥制成藥膏,貼患處,每日1次。
(17)黃連面32g,凡士林250g?;旌险{(diào)膏外搽。
(18)青黛散、金黃散或紫金錠,冷開水調(diào)搽患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0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連翹生長的習性
下一篇: 夏季體質(zhì)虛寒者可試試穴位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