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肝風內(nèi)動,驚癇抽搐。羚羊角性寒,清熱力強,善入肝,有良好的清肝熱,息肝風作用。所以宜于熱極生風,為治療肝風內(nèi)動,驚癇抽搐之要藥。如用治溫熱病熱邪熾盛,熱極動風之高熱神昏、驚厥抽搐者,常與鉤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鉤藤湯。用治癲癇、驚悸,可與鉤藤、天竺黃、郁金、朱砂等同用。
2、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本品亦有顯著的平肝陽作用,可與石決明、牡蠣、天麻等平肝潛陽藥物同用,共奏平肝陽,止眩暈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頭痛。本品善于清瀉肝火,故宜治肝火上炎之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癥。常與龍膽草、決明子、黃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
4、用于溫熱病壯熱神昏,熱毒發(fā)斑。本品入心、肝二經(jīng),氣血兩清,有清熱瀉火解毒之效。用治熱病神昏,壯熱,躁狂,抽搐等癥。常與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熱毒發(fā)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湯中取效。
此外,羚羊角還可以用于肺熱咳喘,能清肺熱止咳,如羚羊角清肺散近年用羚羊角水解注射液治療小兒肺炎,流感發(fā)熱,麻疹等其他發(fā)熱病癥,均有效。
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脾虛慢驚患者禁服。
羚羊角,中藥名。本品為雄性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Linnaeus的角。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
常用于肝風內(nèi)動,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熱痙厥,癲癇發(fā)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禁忌:脾虛慢驚患者禁服。
擴展資料
羚羊角藥理作用:
1、中樞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實驗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電休克的敏感性,卻不導致肌肉松弛。
煎劑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驚厥率,并增高恢復率,但對士的寧所致驚厥則無效,亦不能增強苯巴比妥鈉對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2、熱作用
羚羊角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lián)菌苗引起發(fā)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灌胃后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6小時后逐漸恢復。
3、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鎮(zhèn)痛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羚羊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羚羊角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0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手腳冰涼應該如何應對?
下一篇: 寒性體質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