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認為黃疸的發(fā)生均與“濕”有關
中醫(yī)辨證:
濕熱內蘊:目黃身黃
熱毒熾盛:身目深黃
膽道阻滯:身目俱黃
寒濕內阻:身目俱黃,色澤晦暗如煙熏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悶或腹脹,納呆,便溏,口淡不渴瘀血停滯:身目色黃而晦暗,脅下癥積脹痛
脾虛血虧:肌膚發(fā)黃無光澤
新生兒黃疸中藥方劑:
【辨證】濕熱熏蒸,膽汁外溢
【治法】清熱化郁
【方名】和肝散
【組成】全瓜蔞60克
,廣郁金15克,片姜黃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用法】共研細粉
,3歲每次2克(可隨年齡大小的而增減),每日3-4次,白糖水沖服。中醫(yī)學在《內經(jīng)》中對黃疸已有初步認識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指出:“目黃者,曰黃疸。”黃疸的分類,在《金匱要略》中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五種。以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黃的分類。說明前人通過實踐,對黃疸這一癥狀的觀察和描述是非常細致的。元代《衛(wèi)生寶鑒》根據(jù)本癥的性質,概括為陽癥和陰癥兩大類,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陽黃”與“陰黃”。中醫(yī)辨證論治:
陽黃:
1
、熱重于濕治法 清利濕熱退黃
方藥 茵陳蒿湯加減
2
、濕重于熱治法 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方藥 茵陳五苓湯和連樸飲加減
3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 千金犀角散加減
陰黃:
1
治法 溫陽健脾,化濕退黃
。方藥 茵陳術附湯加味
2
、脾虛濕滯治法 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
。方藥 黃芪建中湯加減
十種類型介紹:
1.陰黃:黃色不明顯
,下身黃而上身不黃;小便夜間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輕微濕,治療宜用“去黃散”6-15克加茯苓、澤瀉、薏米之類或五苓散。連服數(shù)劑即退。2.陽黃:黃色如金
,上身眼目盡黃,下身不黃;白天小便不暢,或痛或不痛,夜間正常;病因是輕微濕,治療宜用“去黃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黃芩等,數(shù)劑即愈。3.熱黃:口大渴
,多飲反覺不快,一身盡黃;眼目發(fā)黃色淡,小便急數(shù)疼痛,尿色如黃汁。病因熱結膀胱。治療宜用“去黃散”15克加龍膽草、梔子、白芍、茯苓4.寒黃:畏寒怕冷
5.濕黃:一身上下盡黃
,眼目具黃;身浮腫、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濕之病。治療宜用“去黃散”12-15克加升麻、牽牛子、車前子、澤瀉等,慢慢調理即愈。6.燥黃:胸前發(fā)黃病因是肺金燥極
,發(fā)于胸前。治療宜用“去黃散”3克加麥冬、梔子、白芍、陳皮、天冬、元參7.血黃:上下一身,眼目具黃
8.氣黃:頭面多黃
9.新生兒黃疸:出生2-3天即可出現(xiàn)黃疸,10天左右達到高峰
10.手足黃:身不黃手足反黃
黃疸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
(2)茵陳蒿1把,生姜1塊
2.針灸療法
針刺章門
3.飲食療法
(1)雞骨草煲紅棗:雞骨草60克
(2)溪黃草煲豬肝:溪黃草60克
(3)丹參靈芝煲田雞:丹參30克,靈芝15克
4.預防調護
飲食有節(ji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57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不同類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勢也有所不同
下一篇:
發(fā)散風熱藥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