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一旦明確,即作多處切口引流(一般約需作5~7處),??煽刂撇∽兊倪M一步發(fā)展。每個切口長約1cm。如有壞死出現,應隨時將壞死皮膚切除。術后應經常換藥,保持引流通暢;待創(chuàng)面清潔后,及早作植皮術。全身應用青霉素等抗菌藥物。此外,還應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以提高病兒的抵抗力和促使傷口愈合。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診斷 4 治療措施 5 病因學 6 發(fā)病機理 7 臨床表現 8 鑒別診斷 9 預防 附: 1 治療氣性壞疽的穴位 1 拼音 qì xìng huài jū
2 概述 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胞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嚴重急性特異性感染。以局部劇痛、水腫、脹氣、組織迅速壞死、分泌物惡臭,以伴有全身毒血癥為特征的急性感染。潛伏期較短,一般只有8~48小時。芽胞出芽大量繁殖,形成莢膜能抵抗吞噬,產生多種毒素及侵襲酶,損害肌肉組織引起厭氧性肌炎。由于本菌分解組織中的肌糖,產生大量氣體充塞組織間隙,造成氣腫,擠壓軟組織,阻礙血液循環(huán),進一步促使肌肉壞死。同時毒素還可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漿液滲出,形成擴散性水腫,以手觸壓腫脹組織可發(fā)生“捻發(fā)音”。疼痛劇烈,蔓延迅速,最后形成大塊組織壞死。細菌一般不侵入血流,局部細菌繁殖產生的各種毒素以及組織壞死產生的毒性物質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癥而死。
根據病變范圍的不同;芽孢桿菌感染分為芽孢菌性肌壞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窩織炎兩類,通常所說的氣性壞疽即芽孢菌性肌壞死,主要發(fā)生在肌組織廣泛損傷的病人,少數發(fā)生在腹部或會 *** 手術后的傷口處。
3 診斷 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保存?zhèn)屯炀壬年P鍵。所以,要盡早作出診斷。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傷口分泌物檢查和X線檢查,如損傷或手術后,傷口出現不尋常的疼痛,局部腫脹迅速加劇,傷口周圍皮膚有捻發(fā)音,并有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如脈搏加速、煩躁不安進行性貧血,即應考慮有氣性壞疽的可能;傷口內的分泌物涂片檢查有大量革蘭染色陽性桿菌,X線檢查傷口肌群間有氣體,是診斷氣性壞疽的三個重要依據。厭氧細菌培養(yǎng)和病理活檢雖可肯定診斷,但需一定時間,故不能等待其結果,以免延誤治療。
4 治療措施 氣性壞疽發(fā)展迅速,如不及時處理,病人常喪失肢體,甚至死亡。故一旦確診,應立即積極治療。
1.緊急手術處理 在搶救嚴重休克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的同時,須緊急進行局部手術處理,手術前靜脈滴注青霉素200萬U和四環(huán)素0.5g。一般應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帶。術中應注意給氧,繼續(xù)輸血,輸液和應用抗生素。在病變區(qū)作廣泛、多處切開(包括傷口及其周圍水腫或皮下氣腫區(qū)),切除已無生活力的肌組織,直到具有正常顏色、彈性和能流出新鮮血的肌肉為止。敞開傷口用大量3%過氧化氫溶液或1:4000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沖洗。術后保持傷口開放,用過氧化氫液濕敷,每日更換敷料數次。
有下列情況者應考慮截肢:a、傷肢各層組織均已受累且發(fā)展迅速;b、肢體損傷嚴重,合并粉碎性開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損傷;c、經清創(chuàng)處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嚴重毒血癥者。截肢部位應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組織處。截肢殘端不縫合,用過氧化氫液濕敷,待傷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壓氧療法 在3個大氣壓純氧下,以物理狀態(tài)溶解在血內的氧比平時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組織的氧含量,抑制氣性壞疽桿菌的生長繁殖,并使其停止產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內進行7次治療,1次/2h,間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療后,檢查傷口,并將已壞死的組織切除,但不作廣泛的清創(chuàng)或切除至健康組織。以后,根據病情需要,可重復進行清創(chuàng)。通過這種治療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還觀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內5次高壓氧治療的病人,幾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壓氧艙的設備,野戰(zhàn)條件下難于應用。
3.抗生素 大劑量使用青霉素(1000萬U/d)和四環(huán)素(2g/d),兼可控制化膿性感染,減少傷處因其他細菌繁殖消耗氧氣所造成的缺氧環(huán)境。待毒血癥狀和局部情況好轉后,即可減少劑量或停用。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1.5~1.8g/d,靜脈滴注。
4.全身支持療法 少量多次輸血,糾正水與電解質代謝失調,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止痛、鎮(zhèn)靜、退熱等。
氣性壞疽抗毒血清對氣性壞疽的防治效果不佳,僅能起到暫時緩解毒血癥的作用,而且還有使病人發(fā)生過敏反應的危險,現已很少應用。
5 病因學 梭狀芽胞桿菌為革蘭陽性厭氧桿菌,以產氣莢膜桿菌(魏氏桿菌)、水腫桿菌和腐敗桿菌為主要,其次為產芽胞桿菌和溶組織桿菌等,臨床上見到的氣性壞疽,常是兩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狀芽胞桿菌廣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糞便中,所以易進入傷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氣性壞疽的發(fā)生,并不單純地決定于氣性壞疽桿菌的存在,而更決定于人體抵抗力和傷口的情況,即需要一個利于氣性壞疽桿菌生長繁殖的缺氧環(huán)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傷口大片組織壞死、深層肌肉損毀,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損傷,彈片存留、開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損傷,使用止血帶時間過長等情況,容易發(fā)生氣性壞疽。
6 發(fā)病機理 氣性壞疽的病原菌主要在傷口內生長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敗血癥。產氣夾膜桿菌產生α毒素、膠原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等,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血紅蛋白尿、尿少、腎組織壞死、水腫、液化,肌肉大片壞死,使病變迅速擴散、惡化。糖類分解產生大量氣體,使組織膨脹;蛋白質的分解和明膠的液化,產生硫化氫,使傷口發(fā)生惡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漿滲出,及各種毒素的作用,傷口內的組織和肌肉,進一步壞死和腐化,更利于細菌的繁殖,使病變更為惡化。大量的組織壞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嚴重的毒血癥。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腎,造成局灶性壞死,引起這些器官的功能減退。
7 臨床表現 潛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為1~4天。
局部表現 病人自覺患部沉重,有包扎過緊感。以后,突然出現患部“脹裂樣”劇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劑緩解。患部腫脹明顯,壓痛劇烈。傷口周圍皮膚水腫、緊張,蒼白、發(fā)亮,很快變?yōu)樽霞t色,進而變?yōu)樽虾谏⒊霈F大小不等的水泡。傷口內肌肉由于壞死,呈暗紅色或土灰色,失去彈性,刀割時不收縮,也不出血,猶如煮熟的肉。傷口周圍常捫到捻發(fā)音,表示組織間有氣體存在。輕輕擠壓患部,常有氣泡從傷口逸出,并有稀薄、惡臭的漿液樣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癥狀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出冷汗、煩躁不安、高熱、脈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進行性貧血。晚期有嚴重中毒癥狀,血壓下降,最后出現黃疸、譫妄和昏迷。
8 鑒別診斷 1.芽胞菌性蜂窩織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窩組織,沿筋膜間隙迅速擴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較慢,潛伏期為3~5天。雖然也以傷口疼痛開始,傷口周圍也有捻發(fā)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癥狀較輕,皮膚很少變色,水腫也很輕。
2.厭氧性鏈球菌性蜂窩織炎 發(fā)病較緩慢,往往在傷后3天才出現癥狀。毒血癥、疼痛、局部腫脹和皮膚改變均較輕。有氣腫和捻發(fā)音出現,但氣腫僅局限于皮下組織和筋膜。傷口周圍有一般的炎性表現。滲出液呈漿液膿性,涂片檢查有鏈球菌。
3.大腸桿菌性蜂窩織炎 可出現組織間氣腫,且有高熱和譫妄等毒血癥狀。但局部腫脹發(fā)展較慢,膿液具有大腸桿菌感染的膿液特征,即膿液稀薄,呈漿液性。膿液涂片檢查可發(fā)現革蘭染色陰性桿菌。
9 預防 徹底清創(chuàng)是預防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氣性壞疽的最可靠方法。在傷后6h內清創(chuàng),幾乎可完全防止氣性壞疽的發(fā)生。即使受傷已超過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創(chuàng)術仍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故對一切開放性創(chuàng)傷,特別是有泥土污染和損傷嚴重、無生活力的肌肉者,都應及時進行徹底的清創(chuàng)術,戰(zhàn)傷傷口,在清創(chuàng)后,一般應敞開引流,不作縫合。
對疑有氣性壞疽的傷口,可用3%過氧化氫或 1:1000高錳酸鉀等溶液沖洗、濕敷;對已縫合的傷口,應將縫線拆去,敞開傷口。
青霉素和四環(huán)素族抗菌素在預防氣性壞疽方面有較好的作用,可根據創(chuàng)傷情況在清創(chuàng)前后應用。但不能代替清創(chuàng)術。
應將病人隔離,病人用過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應單獨收集,進行消毒。煮沸消毒應在1h以上,最好用高壓蒸氣滅菌,換下的敷料應行銷毀,以防交叉感染。
治療氣性壞疽的穴位 鬼市 拼音:guǐshì英文:ChéngjiāngCV24概述:鬼市為經穴別名。1.水溝;2.承漿。水溝穴...
鬼客廳 拼音:guǐkètīng英文:ShǔigōuGV26概述:鬼客廳為經穴別名,即水溝。出《備急千金要方...
鬼宮 拼音:guǐgōng英文:ShǔigōuGV26概述:鬼宮為經穴別名,即人中(水溝)。。出《備急千金...
水溝 拼音:shuǐgōu英文:ShǔigōuGV26;shuǐgōu;GV26;DU26概述:水溝:1....
人中
?綜合治療措施
如患兒反應正常,吸奶佳,硬腫范圍小而不發(fā)展,僅單純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復,但仍需采取保暖、喂養(yǎng)、藥物、輸血等綜合治療措施。
?產前保健
為預防本病,產前應做好孕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難產等。
?產室保暖
產室做好保暖工作,準備好干熱的軟毛毯,小兒一出生就給予包裹及擦干身體。
???母嬰親密接觸
對于體弱早產兒可與母親貼身同睡,以維持其身體熱量。
?早期開奶
此外還應早期開奶,避免饑餓等。
新生兒期常見的皮膚病有好多種,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新生兒期即是月子里的小嬰兒,好發(fā)的皮膚病及其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許多遺傳性皮膚病在嬰兒期即可表現出來,如先天性魚鱗病、大皰性表皮松解癥、色素失禁癥等。
(2)內分泌障礙 由于母體內分泌的影響,促使皮脂腺功能旺盛,而發(fā)生嬰兒脂溢性皮炎、嬰兒痤瘡等。
(3)感染 由各種微生物所引起的皮膚病,如新生兒傳染性膿皰瘡、膿皮病、鵝口瘡、新生兒剝脫性皮炎等。
(4)維生素缺乏 因維生素缺乏而產生的皮膚病,如皮膚干燥癥等。
(5)護理因素護理不當,??烧兄略S多皮膚病,如褶爛、痱子、尿布皮炎、臍炎、肛門周圍炎、新生兒皮下壞疽等。
(6)分娩因素分娩時外傷、窒息、受冷等易引起脂肪細胞損傷,如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它是新生兒期的皮下脂肪病,可能和患兒母親患有糖尿病有關。
(7)先天因素如血管瘤,起源于懷孕時中胚葉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是腺管的錯構瘤,在新生兒期或嬰兒時出現。還有少見的先天性淋巴水腫及先天性外胚層發(fā)育不良癥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6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行氣活血-調整經絡可用煙熏療法
下一篇: 踢毽子到底有沒有壞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