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中醫(yī)診療技術(推拿可以用于治療什么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祝由網
2023-12-13 00:30:28
脊髓灰質炎中醫(yī)診療技術
脊髓灰質炎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好發(fā)于小兒,又稱“小兒麻痹癥”
。病情輕重差異很大
,臨床表現(xiàn)不同程度肌肉弛緩性麻痹
。嚴重者可于急性期因呼吸
、吞咽麻痹而死亡,多數(shù)患者可治愈
,少數(shù)留有后遺癥
。發(fā)病年齡以4個月至5歲小兒發(fā)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見的發(fā)病季節(jié)
,冬春兩季也有少數(shù)散發(fā)病例出現(xiàn)
。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推行口服減毒活疫苗糖丸預防本病后,基本控制本病流行
,發(fā)病率已大大下降
,有不少地區(qū)接近消滅。
本病在癱瘓前屬溫病范疇
,后期則屬于“痿證”
、“小兒中風”、“軟腳瘟”等病證
。
辨證論治
1.邪犯肺胃證
[證候] 發(fā)熱有汗
,咳嗽流涕,咽紅咽痛
,全身不適
,或有頭痛,嘔吐
,腹痛
,腹瀉,便秘
,伴有精神不振
、嗜睡或煩躁不安。舌質紅
,苔薄白
,脈濡數(shù)
。
[治法] 解表清熱
,疏風利濕。
[方藥] 葛根芩連湯
。主要藥物
;葛根
、黃芩、黃連
、甘草
。如濕邪偏重可加用藿香、薏苡仁
、半夏
、焦山楂等和胃化濕;煩躁不安
,可加燈心草
、地龍等安神鎮(zhèn)靜;嗜睡
,苔膩者
,加膽南星、茯苓
、石菖蒲等以化痰祛濁
;惡心、嘔吐頻繁
,舌苔黃膩者
,加干姜合黃連苦辛通降;大便秘結者加瓜蔞
、決明子清熱潤腸
。
2.邪注經絡證
[證候] 一般在肺胃癥狀消失后的3~4天發(fā)熱又起,患兒肢體疼痛
,轉側不利
,哭鬧不安,拒絕撫抱
,繼而出現(xiàn)癱瘓
。其癱瘓部位的分布無一定規(guī)律,但常見者以下肢為多
。有發(fā)生于一側的
,也有兩肢同時并見的。面部癱瘓
,則見口眼歪斜
。在癱瘓部位的皮膚溫度比健側為涼,若兼見腹肌癱瘓者
,在啼哭時可發(fā)現(xiàn)腹部顯著膨隆
。如病及膀胱,可使小便癃閉或失禁。舌紅苔膩
,脈濡數(shù)
。
[治法] 清熱化濕,舒通經絡
。
[方藥] 羌活勝濕湯
。主要藥物:羌活、獨活
、薏苡仁
、秦艽、防風
、細辛
。若濕熱身重,伴有汗
,舌苔黃膩者
,本方加蒼術、黃柏
、防己
、薏苡仁等清熱除濕,如口眼歪斜
,出現(xiàn)面癱
,可加白附子、僵蠶
、全蝎祛風化痰
。
3.氣虛血滯證
[證候] 熱退后肢體麻痹,主癥為痿軟無力
,出現(xiàn)癱瘓
,多發(fā)生于病程的6個月以上而未能恢復者的病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純好嫔S
,或容易出汗,除局部癱瘓癥狀外
,其他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
。
[治法] 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
[方藥] 補陽還五湯
。主要藥物:黃芪、當歸
、赤芍
、地龍
、桃仁、紅花
。濕熱留戀未清者,可用三妙丸清熱利濕
;上肢癱瘓者
,酌加桂枝、桑枝祛風通絡
。
4.肝腎虧損證
[證候] 患肢肌肉明顯萎縮
,與健側對比,顯見短小而細
,或軀干各部發(fā)生畸形
,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見于本病后期的癱瘓重癥
,一般難以恢復
。
[治法] 補腎柔肝,溫經通絡
。
[方藥] 加味金剛丸
。主要藥物:萆薜、牛膝
、木瓜
、巴戟天、菟絲子
、蜈蚣
、全蝎、白僵蠶
、肉蓯蓉
、杜仲、馬錢子
、天麻
、烏賊骨。若肢冷脈細者
,可加用黃芪
、桂枝、當歸等益氣溫經
,和營通痹
,有助于癱瘓肢體氣血之運行。
經驗方
1.后遺癥期經驗方
[藥物組成] 烏梢蛇6克
,南紅花3克
,宣木瓜10克
,生側柏10克,桃仁3克
,川續(xù)斷6克
,川牛膝10克,威靈仙6克
,天麻6克
,松節(jié)6克,桂枝3克
。
[功效] 補腎柔肝
,溫經通絡。
[適應證]后遺癥期
。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
,分早、晚服
。
2.癱瘓前期驗方
[藥物組成] 桑寄生9克
,淫羊藿15克,柴胡6克
。
[功效] 解表清熱
,利濕通絡。
[適應證]癱瘓前期
。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劑
,分早、晚服
。
3.三參玉龍湯
[藥物組成] 熟地黃
、黃精
、玉竹
、黨參、丹參
、沙參
、地龍各10克
,乳香、沒茹
、紅花各2克
。
[功效] 補腎柔肝,溫經通絡
。
[適應證]后遺癥期
。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分早
、晚服
。
4.葛根芩連湯
[藥物組成] 生石膏15克
,葛根、金銀花
、白芍各12克
,黃芩、甘草各9克
,川連4.5克
,全蝎、蜈蚣各3克
。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
,分早
、晚服
。
5.活絡補筋湯
[藥物組成] 當歸、川斷
、羌活
、防己、木瓜
、鹿角膠各6克
,黃芪、防風
、丹參各9克
,杜仲、獨活
、牛膝各4.5 克
。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
,分早
、晚服。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上肢癱:針刺夾脊
、肩髃
、肩貞、曲池
、外關
、合谷等。
下肢癱:針刺環(huán)跳
、風市
、足三里、伏兔
、陽陵泉
、絕骨
、昆侖、太溪
、腎俞
、大腸俞等。針刺時針感向下方放射
,輕刺激
。足內翻者針刺外側穴位。
面神經癱瘓:針刺膈俞
、期門
、鳩尾。
腹肌癱瘓:針刺中脘
、梁門
、氣海等。
膀胱肌癱瘓:針刺腎俞
、膀胱俞
、中級、關元
、百會等
。
2.電針療法
穴位配對舉例:①環(huán)跳~秩邊(刺激坐骨神經)。②后陽陵~足三里(刺激總神經)
。③外陰廉~廉下(刺激股神經)
。④委中~落地(刺激腓神經)。每次通電約半分鐘
,重復通電3~4次
。適于后遺癥期治療。
3.穴位理線療法
將羊腸線以三角針穿入穴位
,上肢癱瘓取大椎
、肩髃、曲池
、外關
;下肢癱瘓取命門、環(huán)跳
、足三里等
。原則上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麻痹肌群為輔
,每次取3~5穴
,每月一次,一般行 2~6次
。適于后遺癥期治療
。
4.三棱針療法
用三棱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合
,當肌張力和皮膚溫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再用三棱針配以矯形穴位
,均用強刺激手法
,療效較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蚪Y合透穴針法
,有提高療效減少多次進針的優(yōu)點。如足外翻
,用昆侖透太溪
,懸鐘透三陰交等;足內翻用太溪透昆侖
,三陰交透懸鐘等
。適于后遺癥期治療。
5.穴位注射療法
根據辨證取穴
,選用當歸
、川芎嗪
、莨菪類藥物(東莨菪堿注射液
、山莨菪堿注射液)、加蘭他敏等做穴位注射
,劑量要準確
,每日一次,一個月為一療程
。
6.推拿法
上肢癱:患兒取坐位
,滾法,自大椎至肩井
,肩髃至曲池
,往返5分鐘,手法要輕柔
。拿法
,施于上肢內外側。擦法
,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
, 5~10分鐘。
下肢癱:平臥位
,滾法
,自腰部向下推患側下肢前后側。拿法
,自患肢內側向外側直拿到跟腱
。
7.外治法
方法一:桑枝15克
,川芎、當歸
、牛膝
、桑寄生各10克,水煎
,并加黃酒一盅
,洗擦癱瘓部位,每日2~3次
。用于癱瘓期或恢復期
。
方法二:透骨草、麻黃
、當歸
、地膚子、穿山甲
、桂枝
、紅花、牛膝
、露蜂房各10~15克
,水煎,洗擦癱瘓部位
。用于癱瘓期或恢復期
。
8.熏蒸療法
將鵝卵石燒紅,澆醋于上使其產生蒸汽
,置患肢于其內
,外蓋棉被,熏蒸局部
,并趁熱行機械按摩
,能舒展肌腱、通經軟堅
、改善肌攣縮
,還可用其他中草藥熏蒸。
9.熏洗療法
方法一:牛膝
、麻黃
、木瓜、當歸
、透骨草
、地膚子各12克,桂枝、紅花
、山甲珠9克
,甘草 6克,露蜂房一個
,共煎后加白酒60克
,趁熱蒸洗患肢,每日2~3次
。
方法二:木瓜
、透骨草、當歸
、桂枝
、穿山甲、紅花
、防風各12克
,麻黃、白附子
、荊芥各10克
,羌活、獨活各6克
,艾葉30克
,共煎煮后洗患處,每日1~2次
。
方法三:生草烏
、干姜
、桂枝
、伸筋草、川芎
、丹參
、絡石藤、雞血藤
,共煎煮后加白酒100~200毫升浸浴患肢
。
10.理療
各種物理治療如光療、電療
、水療
、泥療、蠟療
、熱療
、磁療等,均可促進炎癥消散,改善局部循環(huán)
,有利病變及肢體功能恢復
。
推拿可以用于治療什么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20世紀50年代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推拿治療的著作是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推拿醫(yī)士學校編寫的《中醫(yī)推拿學》
,該書詳細介紹的推拿治療適應證有6大類70種
。包括風濕癥12種:風濕熱、肩周炎
、膝關節(jié)炎
、坐骨神經痛、風濕腰痛
、腰背四肢風濕癥
、落枕、風濕樣關節(jié)炎
、風濕性髖關節(jié)炎
、肥大性脊柱炎、歷節(jié)痛風
、腮部酸脹
;內科疾病32種:頭痛、感冒
、中暑
、癲癇、高血壓病
、半身不遂
、腦炎后遺癥、顏面神經麻痹
、正中神經麻痹
、四肢痙攣、腓腸肌痙攣
、肺結核
、肺氣腫、久泄(包括結腸過敏)
、便秘
、腹痛、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胃下垂
、胃脘痛、胃痙攣、神經性嘔吐
、肝胃氣痛
、消化不良、氣臌脹癥
、寒疝
、腎虧腰痛、陽痿
、遺精
、氣血兩虧、勞倦內傷(失眠
、神經衰弱)
、昏厥;婦科疾病6種:盆腔炎
、子宮下垂
、經閉、痛經
、乳癖
、習慣性小產;兒科疾病3種:脊髓灰質炎后遺癥
、驚風
、食積;傷科疾病10種:外傷性腰痛
、椎間盤突出癥
、各種關節(jié)扭傷、頸椎半脫位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肩部壓傷、胸腔手術后遺癥
、外傷性失音
、傷氣、腦震蕩
;外科疾病7種:流注、流火
、瘰疬
、癰、眼丹(瞼腺炎)
、扁桃體炎
、懸雍垂下垂。其中肺結核、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癰
、淋巴結腫大、流火等以前被列為推拿禁忌證的
,都在肯定臨床療效的基礎上收入了這本教材
。
此外,這一時期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推拿治療學著作還有:《推拿療法簡述》(江靜波
,1955年)
、《按摩新編》(曲祖貽,1959年)
、《按摩療法》(盧英華等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年)
、《推拿廣要》(李卓英
,內部出版,1959年)
、《簡易推拿療法》(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0年)
、《推拿療法》(安徽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院,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60年)
、《推拿療法》(乳山縣人民醫(yī)院海陽所分院,山東人民出版社
,1976年)等
。
20世紀70年代以后,推拿醫(yī)學的發(fā)展明顯加快
。推拿的臨床
、教學、科研全面展開
。中醫(yī)醫(yī)院大都設有推拿科或有推拿項目
,推拿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大大增加。全國有20多所高等醫(yī)學院校設有推拿(按摩)專業(yè)
。推拿學術活動日趨活躍
。不少有特色的骨傷推拿專著先后問世,如《推拿療法與醫(yī)療練功》
、《李墨林按摩療法》
、《按摩正骨歌訣實踐》
、《實用整骨推拿手冊》、《頸肩腰腿痛推拿療法》
、《軟組織傷病治療手法彩色圖譜》
、《傷筋與錯縫的手法治療》、《推拿防治凍肩》
、《腰腿痛的推拿治療》
、《常見腰腿痛病與推拿療法》、《骶髂關節(jié)錯動的診斷與手法治療》等
。同時
,《婦科按摩學》、《實用內科推拿》
、《小兒推拿療法》
、《小兒推拿》、《幼科推拿三字經派求真》
、《中國小兒推拿學》等內婦兒科按摩專著也相繼出版
。
這一時期除了上述各種推拿著作外,其他重要的推拿治療學著作和綜合性推拿著作還有《中醫(yī)按摩療法》
、《推拿療法》
、《楊清山按摩經驗集》、《齊魯推拿醫(yī)術》
、《推拿治療學》
、《實用推拿治病百法》、《實用針灸推拿治療學》
、《臟腑經絡按摩》
、《中醫(yī)推拿學》、《中國推拿大成》
、《中國按摩全書》
、《中外獨特按摩技法大全》、《實用推拿治病法精華》
、《按摩治療學》
、《百病中醫(yī)按摩療法》、《中國推拿》
、《中國推拿治療學》
、《推拿大成》、《中醫(yī)推拿學》
、《中華推拿大成》
、《百家推拿經驗集》、《實用推拿手冊》
、《實用推拿學》
、《現(xiàn)代中醫(y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推拿分冊》。
怎么樣針灸效果好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
。
針法是指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
,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
,簡稱穴位
。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tǒng)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
。
灸法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
、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
,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
、柳條灸
、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
。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
、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
,在形成
、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
,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tǒng)產生的寶貴遺產
。
2006年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