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于1993年由Bietti首先報道,國內相對比較多見,群體發(fā)病率約1/2400。發(fā)病年齡20---40歲,雙眼病變大致對稱,并同步發(fā)展。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率為4:1
病因:
本病是一種與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有關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可視為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變異型。有些病
例能查到其前輩有近親聯(lián)姻史。
臨床表現(xiàn):
視力下降或夜盲,或者兩者兼有。也有無自覺癥狀,因眼底檢查才被發(fā)現(xiàn)。視野檢查:早期可有中心暗點或旁中心暗
點,完全或不完全環(huán)形暗點;晚期向心性縮小,甚至呈管狀視野。早期暗適應明顯下降。EOG早期即有異常,ERG早期正常,
晚期可有紅綠色盲或全色盲。
診斷與鑒別:
根據(jù)典型眼底改變,診斷本病并不困難。但應與白點狀視網膜變性相鑒別。白點狀視網膜變性眼底可見分布均勻、邊界清楚、大小幾乎相等的白色斑點,黃斑部不受侵犯;與本病的結晶樣閃光亮點密集于后極部等情況截然不同。
視網膜色素變性
一、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一般為雙眼性疾病,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父母常有近親有聯(lián)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群體發(fā)病率為1/3500。
本病屬于中醫(yī)高風內障范疇,稱為“雀目內障”《醫(yī)宗金鑒,眼科新法要決〉(吳謙等清代)曰:“高風內障之癥,兩眼至天晚不明,天曉復明,緣肝有積熱,腎經虛損,乃陰微陽盛也,天晚陰長,則天時之陰,助人體之陰,能視頂上物,不能下視諸物。至天曉陽長,則天時之陽,助人身之陽,兩眼復明矣。”
臨床表現(xiàn)
夜盲為最早其出現(xiàn)的癥狀
暗適應能力降低
視野逐漸縮小
視力逐漸減退,最終失明
視網膜電生理改變通常遠比自覺癥狀和眼底改變出現(xiàn)為早。
色覺往往在童年正常,以后逐漸多為藍色盲。
眼底檢查有視網膜色素變性“三聯(lián)征”出現(xiàn),即視神經乳頭萎縮;視網膜血管狹細;視網膜色素沉著。色素堆積多呈骨小體樣改變。
視網膜色素變性的部位,通常是指色素上皮層。色素上皮層的病變,視其視網膜色素外表有否明顯退化,又有典型和非典型之說。然而視網膜動脈的變細,視神經乳頭顏色變淡,以及視網膜電流圖的改變等均無差異,當然兩者對視力和視野的影響更是無法區(qū)分。
二、結晶樣視網膜色素變性
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與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有關。其群體發(fā)病率為1/2400,男性多于女性,發(fā)病年齡20——40歲,雙眼病變大致對稱,并同步發(fā)展。少數(shù)病人的父母有近親聯(lián)姻史。
結晶樣視網膜色素變性與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有些癥狀大致相似。早期視網膜血管正常,晚期動脈略變細,在視網膜顏色多呈灰藍色改變的背景上散在著很多結晶樣閃光點,此點可能為膽固醇結晶,愈近黃斑中心凹,其排列愈密集,甚至融合成斑塊狀,中心凹反光不宜分辨。少數(shù)病例可見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個別病例會有小片狀出血并由此逐漸機化為白色膜樣組織。此時的眼底周邊部可相對正常,時間再長色素上皮與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脈絡膜大血管暴露呈現(xiàn)部分或全部硬化狀態(tài),在圍繞視神經乳頭附近區(qū)域常更顯著。
三、白點狀視網膜色素變性
白點狀視網膜色素變性與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同屬于毯層——視網膜變性,二者關系緊密。往往在同一家族的患者中,兩者同時存在?;颊叩南容吙捎薪H婚姻史。
癥狀與原發(fā)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基本相似。所不同的主要為散在眼底后部密集的白色的小點。偶見個別病例可有骨細胞樣色素斑。
四、無色素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無色素性視網膜色素變性與同上述各類臨床所見,除無色素外,眼底改變基本相似,只不過色素出現(xiàn)可能晚。
五、視網膜色素變性另外按其形態(tài)來分可有中心型;扇型、單眼型。
六、Leber先天性黑朦病,發(fā)病一般在20個月到5歲之間,眼震、遠視。眼底可有色素改變,一般為椒鹽狀色素。多表現(xiàn)在眼底后部。預后很不好。
七、與其他綜合征伴發(fā)的視網膜色素變性
1、Usher綜合癥,多為隱性遺傳,為視網膜色素變性伴有神經性耳聾。其發(fā)病率占視網膜色素變性的8%——33%。在同時患有聾盲的患者中有50%為Usher綜合征所致。在先天性耳聾的兒童中有3%——18%伴有視網膜色素變化變性。
2、Laurence_Moon_Biedl綜合癥為肥胖多指智力地下等,且伴有視網膜色素變性。
3、Hallgren氏綜合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是視網膜色素變性伴有先天性耳聾和共濟失調。
4、另外有引起脂紊亂的疾病和粘多糖貯積病等都可出現(xiàn)與視網膜色素變性相類似的改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85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視網膜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