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在黏膜表面的贅生物醫(yī)學上統(tǒng)稱為息肉,生長在腸道中的息肉被稱為腸道息肉,這大多數(shù)是良性病變,直徑為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目前,腸道息肉病因還并不是很清楚,或許跟以下幾種因素相關。
為什么腸道易長息肉?
1、遺傳因素
息肉生成跟基因突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發(fā)生突變的基因可遺傳給下一代。
2、與飲食有關
遵循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纖維飲食者易長息肉;多吃新鮮蔬果、補充足夠維生素C者不易長息肉。飲食中脂肪所占比例大于40%,是腸道息肉生成的主要原因;脂肪攝入量低于15%,就能降低患腸道息肉風險。習慣吃腌制食物,如咸菜、咸魚,可促進腺瘤性息肉發(fā)生發(fā)展。
3、異物傷害
糞便粗糙、長時間異物刺激腸黏膜上皮或腸黏膜受損,促使細胞異常增生,進而生成息肉。另外,不節(jié)制的用瀉藥、頑固性便秘同樣刺激腸壁生成息肉。
4、與炎癥刺激相關
由于腸黏膜持續(xù)受到炎癥刺激而長出息肉,常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和慢性結腸炎,還有一種是克羅恩氏病。
5、跟疾病有關
膽囊切除術、動脈粥樣硬化、接受放療者易患上腸道息肉。還有,超重或肥胖者、糖尿病、冠心病、免疫功能低下者也會長腸道息肉。
怎樣的腸息肉易發(fā)生惡變?
每一個黏膜表面均可能生長息肉,其中腸道息肉發(fā)病率高,也有可能發(fā)生惡變。直徑不足2厘米、帶蒂、表面比較光滑、活動度良好的息肉,幾乎是良性的。直徑超過2厘米,黏膜下扁平,表面出現(xiàn)潰瘍或出血,惡變的可能性高。息肉惡變風險取決于其大小,其直徑越大,發(fā)生惡變的風險就越高。
腸道息肉該如何處理?
腸道息肉處理方式取決于其直徑,直徑不足一厘米的息肉需活檢,按照病理結果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直徑超過一厘米的息肉,已經(jīng)沒有必要活檢,直接手術切除即可。若息肉在乙狀結腸鏡下發(fā)現(xiàn),經(jīng)活檢判斷為腺瘤,應進一步就醫(yī)檢查,看看近端結腸中是否有贅生性病變或其他腺瘤。
溫馨提示
一般情況下,從45歲開始就要定期做胃腸鏡檢查。若有腸息肉或腸癌家族病史、確定有腸息肉,那么從25歲開始就要做腸鏡檢查,增加檢查頻率。同時應調整好飲食,做到飲食清淡,多吃粗糧和新鮮蔬果,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06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掏耳朵很危險?但5種情況需定期掏
下一篇: 5種疾病者需特別規(guī)避異常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