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麻的種植方法是什么
(一)樹種的選擇
適合做菌材的樹種應木質(zhì)堅實,并且容易接菌。能長蜜環(huán)菌的樹種很多,一般闊葉樹均可。如青杠、槲樹,栓皮櫟、水冬瓜、樺樹、槐樹、榆樹等都可以。做菌材時要挑選1-3寸如茶缸粗細的樹棒,并鋸成1-1.5尺長的節(jié)段,每隔2-3寸砍一個魚鱗口,如果樹棒較粗可以砍3-4排,深度以砍透皮到木質(zhì)部即可。下面接著介紹菌材的培養(yǎng)場地、培養(yǎng)床的大小。
(二)培養(yǎng)場地的選擇
場地要選擇透氣利水的砂壤土,坡度小于45度。高山區(qū)選背風的陽坡培養(yǎng),地勢低,氣候溫熱的地方選陰山培養(yǎng),中山區(qū)選半陰半陽的荒地或林間培養(yǎng)。
(三)培養(yǎng)坑的大小
培養(yǎng)坑的大小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可根據(jù)地形和培養(yǎng)樹棒的多少而定。為了減低污染菌造成損失,一般一坑不超過200根。菌材的培養(yǎng)方法有:坑培、半坑培、堆培和箱培四種方法。先說:坑培。
(四)培養(yǎng)方法
1、坑培:坑深1.5尺左右,坑底先鋪一薄層樹葉,樹葉上平擺樹棒一層,蓋一層砂土并用砂土填好棒間空隙,每兩根樹棒之間加入菌枝3-4段,如果培養(yǎng)的量少,也可以直接加入人工培養(yǎng)的三級固體菌種。如此法擺放4-5層,木棒上再蓋土2-3寸厚與地面一樣平。
2、半坑培:坑深1尺,培育方法同坑培。有1-2層棒高出地面,蓋土3寸厚,高出地面部分成墳堡形。
3、堆培,不挖坑。在地面上將樹棒堆起來直接培養(yǎng)。培育方法同坑培。
4、箱培:主要在室內(nèi)進行,四季均可培育。冬季可在有加溫設(shè)備的室內(nèi)培養(yǎng),使土溫達18-20℃。培育方法同前。除用木箱外,也可以用磚砌成磚池,另外,填充和覆蓋物是用鋸木屑與砂子,其比例按體積是1:1。
二、天麻的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
1、鎮(zhèn)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對三叉神經(jīng)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腦血管病頭痛、中毒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等,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
2、鎮(zhèn)靜作用:有的醫(yī)療單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療神經(jīng)衰弱和神經(jīng)衰弱綜合癥病人,有效率分別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樞興奮作用,還有加強戊巴比妥納的睡眠時間效應。
3、抗驚厥作用:天麻對面神經(jīng)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癲癇等的一定療效。還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緩解心絞痛、膽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壓作用:天麻能治療高血壓。久服可平肝益氣、利腰膝、強筋骨,還可增加外周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顯著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天麻對人的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明顯的保護和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增強視神經(jīng)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食品或腦保健藥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老年癡呆癥,有效率達81%。
三、新鮮天麻的吃法是什么
天麻是“治風之良藥”。因為它具有鎮(zhèn)肝息風和定驚的作用,所以用于治療風疾上擾的眩暈,頭風頭痛,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最近日本更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天麻對治療老年性癡呆有效,能改善患者口齒不清和面無表情的癥狀。這也許與天麻能改善腦部血液流通有關(guān)。天麻的另一鮮為人知的功能是它的補益功能。新鮮天麻的吃法有以下幾種常見菜譜:
天麻蒸雞蛋
功效:對痔脫肛、子宮脫垂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配方制作:天麻粉6克,雞蛋1個。將雞蛋一頭開一小孔,灌入天麻粉放鍋里隔水蒸。
用法:早晚各食服一次,1 0天為1個療程。停服2天再服,連服3個療程。
天麻、枸杞煮豬腦
功效:對腦震蕩后遺癥所導致的頭昏頭痛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配方制作:鮮天麻1 00克,枸杞子15克,豬腦2副。將鮮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時,放入洗凈的豬腦煮熟后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天麻鴨子
功效:滋陰潛陽,平肝息風。適用于陰虛陽亢,妊娠先兆流產(chǎn),伴目眩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干等癥。
配方制作:鮮天麻100克,生地30克,水母鴨1只(約500克)。將鴨宰殺,去毛及內(nèi)臟,與洗凈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燉至鴨料熟,加食鹽、味精等調(diào)味。
用法:食肉飲湯。
天麻煮雞蛋
功效:治療頭痛目眩
配方制作:鮮天麻60克、雞蛋3個、水1000克。先將鮮天麻切片放鍋內(nèi)加水煮30分鐘后,打入雞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天麻山藥燉乳鴿
功效:具有補肝益腎、健胃、健脾、補氣益肺,滋腎固精等功效。可治療病后虛弱、陽痿早泄、消渴癥、婦女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閉經(jīng)、頭痛、眩暈等癥。
配方制作:鮮天麻、鮮山藥、蔥白段各1 00克,乳鴿4只,豬肉,豬熟肚片、豬腰子各250克,水發(fā)綠豆粉條、萵筍、藕各1 50克,豆腐干200克,生姜片25克,料酒35克,精鹽1 O克,雞精5克,胡椒粉3克,雞湯3000克。將高壓鍋置于火上,鍋內(nèi)加入雞湯、天麻、山藥、乳鴿塊、生姜片、豬肉、藕片、豆腐干、料酒、胡椒粉、精鹽、蔥白段,燒沸后,打去浮沫,加閥壓1 0分鐘,?;鸾禍睾?,加入其它原料和雞精,再燒開后,即可食用。
新鮮天麻一年才只有1-2個月,過了這個季節(jié),再想吃也沒有了。這時候出產(chǎn)的天麻是一年中最好的,剛剛起了小苗,還沒破土,稱為“萌麻”。一個大約80-150g左右。
為延長保質(zhì)期和原汁原味,新鮮天麻是不清洗的,表面帶有少量泥土,也不要清洗,不要沾水。就這樣放入冰箱冷藏室冷藏即可。一般能保存到春節(jié)左右。需要燉湯的時候,洗干凈,切成約0.5cm-1.5cm的厚片,一次用量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可以用2-4個。如果熬粥,那么可以切0.5*0.5cm的小顆粒,一次大約1-2個。脆脆的,水分足,非常好吃的!
四、新鮮天麻如何保存呢
天麻在燉制熬湯的過程當中都會使用到,因為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緩解頭痛,或者是身體的一些病痛功效,所以當你身體出現(xiàn)一些疾病癥狀的時候,那么對于這些藥物或者是保健品的使用,就應該格外的注重掌握,同時你也要注意認識和了解它的保存方法,充分的享受這些是食物的保健效果。
存儲生天麻(鮮天麻):
一、用清水洗干凈(清洗的時候不要太用力,輕輕的洗去表面的泥皆可以,千萬別弄壞尾部和頭部部分,否則保存時間不長),然后再放到陽光下曬干水分皆可,也可以烘干,收藏。
二、干天麻存儲法:將天麻洗掉泥后,曬除水分,用蒸籠蒸,切務蒸太熟,用手捏,感覺有點軟就可以了,然后用杠炭火烘烤。注:用炭火烘烤時將天麻放到棉布上面,這樣烤出來的天麻才沒有煙味。
不管是食物還是一些藥材保存問題,都是大家不可忽視的,因為保存得當了,那么什么時候我們需要的時候都可以利用的到,而且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它,對身體健康帶來的保健價值,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
(1)選地與選材。
高山的陽坡、中山或低山區(qū)的半陰半陽山坡、地道和室內(nèi)等均可栽培。
適合蜜環(huán)菌生長的術(shù)材很多,如櫟、樺、薔薇科植物等。
將此類植物的樹干和枝條砍下后,選粗約10厘米的樹干或樹枝,截成長50厘米的木段(菌木或菌棒),在菌木邊砍3行魚鱗口,深達木質(zhì)部。
(2)培養(yǎng)菌材
。
天麻種植首先要培育菌材。
生產(chǎn)上把有蜜環(huán)菌腐生的木段稱為菌材。
培養(yǎng)新菌材用菌種或現(xiàn)成的菌材都可以。
在選好的地上挖培養(yǎng)坑,坑深0.5米、寬0.6米左右,長度依據(jù)地勢及菌木數(shù)量而定。
底部先鋪并排放一層菌木,木段之間留3厘米空隙。
第二層放菌種或現(xiàn)成的菌材。
第三層和第四層分別放菌木和菌種(或菌材)。
最上面一層蓋新材,上下兩層木材要錯開。
每層縫隙都要用腐殖土、半腐熟落葉、鋸木屑和沙填充。
用菌種的,每層要灑淋馬鈴薯汁,以濕透菌木底部為度。
最后蓋10厘米厚的土,成龜背形,再用秸草覆蓋。
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需要50-60天即可培養(yǎng)成新菌材。
(3)栽種天麻。
天麻生產(chǎn)上以塊莖繁殖為主,種子繁殖為輔。
以冬栽為好,冬栽在10月下旬至11月。
春栽在2月下旬至3月。
以培養(yǎng)菌材的方法挖坑,然后將新菌材和菌木各一條搭配成雙,每雙菌材和菌木之間的空隙約10厘米,在每根菌材邊放種麻5~6粒,重約50克,麻間用半腐熟落葉、鋸木屑、沙和腐殖質(zhì)土填平,然后填土至與菌材平。
這是單層栽麻。
雙層栽麻時按照上述方法擺放第二層菌材、菌木和種麻。
最后上面覆土10-15厘米厚,成龜背形,土上蓋落葉。
坑四周挖好排水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621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扁桃仁的營養(yǎng)價值有哪些,吃扁桃仁有什···
下一篇: 二度宮頸糜爛的病因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