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6日訊 目前對于耐藥性細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耐藥性細菌對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細菌耐藥性的相關研究報道,與各位一起學習。
細菌耐藥性產生遠比預想的容易100倍,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紐約大學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微量濃度的抗生素,比如在排污口發(fā)現(xiàn)的,都足以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足以使細菌產生耐藥的濃度比先前預期的要低很多,這有助于揭示為何環(huán)境中抗生素耐藥是如此持續(xù)。
抗生素的抗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工作。研究中描述了抗性利己或合作式的不同機制。利己的藥物抗性只對單個細胞有利,而合作式抗性對耐藥細胞本身和耐藥或非耐藥的所有周圍細胞都有利。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大腸桿菌中稱為RK2的質粒--此細菌能引起傳染性腹瀉。RK2既編碼對氨芐青霉素的合作式耐藥性,也編碼對四環(huán)素的利己抗性。他們發(fā)現(xiàn)利己藥物耐受性比我們預想濃度低100倍使就能被選擇出來--幾乎與在受污染的排污口發(fā)現(xiàn)的抗生素殘留的含量相同。
降低細菌耐藥性方法的發(fā)現(xiàn)
據(jù)估計,在美國每年有200萬人感染細菌,這些細菌耐受一種或多種類型的抗生素,至少有23000人會死于這些感染。過度對牲畜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加劇這個問題的發(fā)生。這種過度使用抗生素再加上新型藥物的緩慢發(fā)現(xiàn)對公眾健康是一種日益嚴重的威脅。Moffitt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已經開發(fā)出一種新穎的數(shù)學方法使用當前抗生素來消除或減少耐藥性細菌的發(fā)展。
根據(jù)疾病控制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抗擊細菌耐藥性感染主要方法是提高目前存在的抗生素使用量。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一個方法是通過使用不同的抗生素組合或序列;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存在,將很難通過實驗確定最佳藥物組合或序列。
Moffitt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新穎的數(shù)學方法來分析抗生素耐藥性從而克服了這一困難。他們顯示大腸桿菌的耐藥性可以促進或阻礙給定序列的抗生素。他們發(fā)現(xiàn)大約有70%不同序列的2到4種抗生素會導致最后的細菌耐藥性。
電化學療法有效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
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著名雜志Nature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道中,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電刺激如何治療細菌感染,這就為后期開發(fā)治療細菌感染的新型療法提供希望。
文章中研究者用電流作用薄膜上的細菌,結果發(fā)現(xiàn)在24小時內電流幾乎可以殺滅所有多重耐藥的細菌,而這些細菌引發(fā)的感染如今非常難以治療,所剩余存活的細菌僅為原始尺寸的1/10000。與此同時研究者還在豬機體的組織上進行了該實驗,結果顯示電刺激可以殺滅大部分細菌但對周圍組織并無任何損傷影響。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利用電刺激來治療感染的傷口,但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同,由于特定的原因,抗生素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限且最有效的治療感染的療法,但抗生素廣泛的使用常常會引發(fā)細菌出現(xiàn)耐藥性,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00萬感染及2.3萬人死亡都歸因于耐藥性的細菌。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對抗“超級細菌”的“超級英雄細菌”
隨著人們對耐抗生素的"超級細菌"關注度逐漸提升,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也許找到了能夠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即腸道部位寄生的、有時會移動到其它器官組織的"超級英雄"細菌。這些細菌能夠減輕感染帶來的長期負面效應。
在最近一期發(fā)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報告類文章中,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小鼠微生物組中的一類大腸桿菌能夠提高小鼠對肺部以及腸道感染的耐受性,具體體現(xiàn)在一般小鼠在受到感染時肌肉組織會出現(xiàn)消解,這一類細菌能夠有效阻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如果人類體內能夠找到具有相似特征的細菌,我們就有辦法治療由抗生素耐受性細菌引發(fā)的感染類疾病,比如膿毒癥等。
"一直以來,我們對于治療微生物感染的方案都集中在消除這些微生物上,然而真正具有致命性的并不是微生物感染本身,而是感染進一步引發(fā)的副效應。"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salk研究所的助理教授Janelle Ayres說到。
"我們的研究證明,對于一些損傷的阻止,比如肌肉消解癥狀,能夠明顯延緩感染造成的長期性危險"。如果我們不對這些細菌趕盡殺絕,它們也不會快速地進化從而變成我們都無能為力的超級細菌。
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2015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志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這種抗藥性可通過質粒,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目前在丹麥、 荷蘭、法國及泰國均已檢出該耐藥基因。
粘菌素,屬于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于具有腎毒性,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農業(yè)中廣泛使用。據(jù)統(tǒng)計,中國每年農業(yè)畜牧生產中大約消耗12000噸粘菌素。
因此長期以來,相較于其他抗生素耐藥性進展而言,粘菌素臨床耐藥性發(fā)展緩慢,主要表現(xiàn)為以土壤細菌耐藥情況為主。而如今在人體及動物身上細菌樣本中屢屢檢出該耐藥基因,十足令人震驚。
抗生素拯救了無數(shù)生命,卻也帶來了新的危害,隨著抗生素使用量、濫用程度的提升,人類逐漸培養(yǎng)出自己難以控制的魔鬼—不怕任何抗生素的「超級細菌」。更有研究指出,不只是人類治病濫用抗生素,牲畜的抗生素也是一大危機。
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范圍內抗生素用量大幅度上升,從2000年到2015年,用量增加了65% ,抗生素消耗率增加了39%,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增加更為顯著。專家預測,若不進行大幅度的政策變化,到2030年,全球抗生素消費量將比2015年估計的420億,高出整整200%。
一篇發(fā)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的一項社論指出,如果目前情況得不到改善,科學家沒有研發(fā)出新型的抗生素來對抗超級細菌的話,預計到2050年,全球約有1000萬左右生命因感染超級細菌而致死。
隨著全球肉類生產加工和消費爆炸性地增長,使得牲畜業(yè)抗生素并沒有受到嚴格管制。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中低收入國家,在雞中,耐藥率超過 50% 的抗生素比例從 0.15增加到了0.41,豬從0.13增加到了0.34。
如今在畜牧業(yè)中抗生素的使用正在迅速失去效力,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近20年來,這些動物體內細菌的耐藥性增加了近2倍,比如大腸桿菌、彎曲菌、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當人們食用這些肉食時,這些致病菌很可能傳到人身上,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
根據(jù)《時代》報導,WHO也在2017年建議,只有在同一群飼養(yǎng)動物中確診罹患傳染病的情況下,方得使用抗生素來防止其他健康的動物感染疾病。若獸醫(yī)師非得對動物進行抗生素治療,WHO表示他們也應該用對人類健康重要性最低的藥物。
原因是過度消毒可能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從而免除其被消毒水的影響。近日,有研究報告顯示,日常的一些抗菌洗手液中的成分可能會使細菌發(fā)生一些基因突變,導致細菌獲得一些耐藥性,并且這種耐藥性的基金可能在細菌之中,加劇傳播,所以對社會公共衛(wèi)生安全來說,是一個威脅,大家在日常防疫過程中,需要科學合理的進行消毒措施,避免過度的消毒行為。而且一旦這些超級細菌具備耐藥性之后,其治療的時間就可能延長,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生命威脅。根據(jù)這份研究報告,現(xiàn)在超級細菌的傳播已經越來越嚴重,如果其耐藥性不斷增強,那未來死于這種超級細菌的人會比新冠疫情死亡的人還要多。
其實這幾年以來,各個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種超級細菌的可怕之處,很多組織也參與了遏制超級細菌感染的過程中,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抗生素藥物的限制,以往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但這幾年開始,包括中國在內,多個國家開始,加強了抗生素藥物的管控,現(xiàn)在國內抗生素購買,已經需要顧客出具處方了,沒有處方是不允許銷售的。
但這次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消毒液和洗手液的濫用,直接使細菌的耐藥性開始增強,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開始對這件事情重視起來的話,那未來超級細菌的傳播一定會越加嚴重。
參考資料:
超級細菌(superbug)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它的準確稱呼應該是?多重耐藥性細菌?。
這類細菌能對抗生素有強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殺滅的危險。目前引起特別關注的超級細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藥肺炎鏈球菌(MDRSP)、萬古霉素腸球菌(VRE)、多重耐藥性結核桿菌(MDR-TB)、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MRAB)以及最新發(fā)現(xiàn)的攜帶有NDM-1基因的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由于大部分抗生素對其不起作用,超級細菌對人類健康已造成極大的危害。?
針對超級細菌的流行趨勢,研發(fā)新型抗生素或新的治療手段迫在眉睫。新型抗生素的研發(fā)周期長,且細菌耐藥的發(fā)展速度遠遠快于新藥的研發(fā)速度。而疫苗接種在人類健康史上對于控制嚴重致病菌的感染、流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異性疫苗將從源頭上控制超級細菌的傳播與感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970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