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覺疲憊、怕冷、全身無力、失眠或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憂慮、躁動敏感……但到醫(yī)院檢查各項指標均為正常,這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征在作怪。
調查顯示,我國約80%的白領處于過勞狀態(tài),而且白領階層“過勞死”現象已開始蔓延。因長期疲勞導致的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征正慢慢向忙碌的都市人群逼近。由于人們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常被忽視,時間久了可導致多種系統(tǒng)功能下降,繼而引發(fā)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tǒng)性疾病,重者可導致猝死,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什么是慢性疲勞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是指尚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的癥狀。它是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的疾病,是一種以慢性持久或反復發(fā)作的腦力和體力疲勞為主要特征的癥候群,以疲勞、低熱(或自覺發(fā)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睡眠障礙和抑郁、咽喉痛、肌肉痛、關節(jié)痛、頭痛等非特異性表現為主的綜合征。
調查顯示,慢性疲勞綜合征發(fā)病情況有3個特點:1.發(fā)病率高,達到25.6%。2.發(fā)病人群集中,主要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聞媒體、公務員、廣告等行業(yè)。3.患病時間長,大多數患者患病時間在一年半以上,其中30%左右的人有長達5年的疲勞感。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國外研究發(fā)現,該病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細胞代謝、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有明顯異常。
主要癥狀。慢性疲勞綜合征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憂郁焦慮、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精神疲憊、肢體乏力、慢性咽痛、淋巴結腫大、反復感冒等一系列難以用某一病種予以解釋的癥候群,而一般體檢及實驗室檢查又無重大異常。慢性胃病患者可伴有慢性疲勞綜合征,而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也往往具有胃腸道癥狀,如胃腸不適感、食欲不振、厭食、惡心、上腹部和胸咽部堵悶感等。臨床發(fā)現,慢性胃病和慢性疲勞綜合征相互影響,它們之間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診斷標準。目前采用的診斷標準是1987年4月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研究制定的,需要通過三大標準進行衡量。
1.主要標準:持久或反復發(fā)作的疲勞,持續(xù)時間在6個月以上;根據病史、體征或實驗室檢查結果,可排除引起慢性疲勞的各種器質性疾病。
2.癥狀標準: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失眠癥狀普遍存在,或經常多夢和早醒;頭脹、頭昏或頭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肩背部不適、胸部有緊縮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肉痛和關節(jié)痛,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心情抑郁、焦慮、緊張、恐懼;興趣減退或喪失;性功能減退;低熱;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緊縮感。
3.體征標準:低熱,口腔溫度小于38℃,肛門溫度小于38.6℃;咽部充血,但無明確扁桃體炎癥;可摸到小于2厘米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或有壓痛感;未發(fā)現其他引起疲勞的疾病體征。
若同時具有2項主要標準、6項癥狀標準和2項體征標準,或累計具有8項以上單純的癥狀標準,即可確診為慢性疲勞綜合征。
患有嚴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者,很有可能出現猝死,即過勞死。主要是因為長期勞累過度,不能及時緩解,精神與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積勞成疾。近年來,因為過勞導致的突然死亡事件不斷給國人敲響警鐘。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公布的調查發(fā)現:肩負重擔的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了近10歲。
十大預警信號。“過勞死”的說法最早來自日本,上世紀60年代,日本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由于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發(fā)生大量猝死案例。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給出十大過勞危險信號:1.“將軍肚”早現。30~50歲的人大腹便便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的伴侶。2.脫發(fā)、斑禿、早禿。3.頻頻去洗手間。4.性能力下降。5.記憶力減退。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7.做事經常后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情緒。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不解乏。10.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具有上述兩項或以下者,為“黃燈”警告期,不必過分擔心;具有3~5項者,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具備“過勞死”征兆;有6項以上“達標”者,為兩次“紅燈”危險期,說明你已經進入過勞死預備軍了。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防慢性疲勞綜合征
1.生活要有規(guī)律,注意適當休息。休息是對抗疲勞的法寶,但休息不等于睡覺,過度睡眠或無所事事,反而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造成人體活動能力減退,疲勞感更強。休息應該是一個大范圍的表現,包括身體和心理適度放松和調節(jié)。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就應該辭職或放長假休息,太放松而又沒有重心的生活,反而會讓你的身心更混亂。
2.合理膳食。適量攝入b族維生素,如粗加工的谷類食物。某些堿性食物也有抵御疲勞、減少抑郁的功能,如牛奶、大豆、西瓜等。蜂膠是植物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最豐富的天然食品,享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譽,適合成年人防病保健。
3.適度運動。堅持體育鍛煉是有效預防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途徑。臨床發(fā)現,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大都不喜歡運動。其實,運動可增加人體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分泌,增強人體的代謝功能而不易疲勞。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活動,是預防和消除疲勞,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好方法。
4.心理平衡。大多數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都比較敏感,很容易從消極、悲觀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應該用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承認已經存在的事實,承認缺憾的存在。學會傾訴,有自己的朋友圈,不要凡事自己扛。
5.及時就醫(yī)。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疾病,如果單靠休息和鍛煉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進行藥物治療。感到身體有長期不能緩解的疲勞、睡眠障礙、抑郁以及咽喉痛、關節(jié)痛等癥狀,不要硬撐,立即到醫(yī)院就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效果較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3036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