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β細胞功能衰減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基本的兩大病理生理學特征,胰島β細胞功能漸進性地衰減和持續(xù)性數(shù)量減少,則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和惡化的最關鍵因素。
1.β細胞群的變化
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在出生時就擁有了終生的胰島β細胞群,它沒有再生能力,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再生,所以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數(shù)量只能越來越少。近年來,醫(yī)學界認識到β細胞群是動態(tài)變化的,胰島β細胞新生與凋亡之間存在著動態(tài)平衡,保持β細胞的數(shù)量恒定。
2.β細胞群的失衡
當外界因素如高血糖和高血脂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這種動態(tài)變化失衡,胰島β細胞死亡數(shù)量超過新生數(shù)量時,β細胞總數(shù)減少,胰島素分泌不足,引發(fā)糖尿病的發(fā)生。如果我們能夠讓胰島β細胞新生與凋亡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保持生理數(shù)量的胰島β細胞,并維持其功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甚至逆轉(zhuǎn)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
3.糖尿病胰島恢復
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干預的時間。如果早期有效干預,其功能就有可能得以恢復和保護,進而恢復并維持正常血糖穩(wěn)態(tài)。若到嚴重破壞時才加以干預,逆轉(zhuǎn)或修復就無從談起。換句話說,修復和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越早干預越好。
患上2型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體的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另一方面是身體對胰島素利用能力減弱,又稱為胰島素抵抗。但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B細胞功能狀況和胰島素抵抗程度不同,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時相和水平也不同。正常人進餐后胰島素呈雙相分泌,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表現(xiàn)為第一時相胰島素釋放曲線高峰延遲,第二時相分泌增強。2型糖尿病早期是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的失敏感性階段,此時高血糖暫時抑制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及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胰島素抵抗加重,B細胞為代償增加的胰島素抵抗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加重胰島B細胞的負荷,加速胰島B細胞功能的衰竭。
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2型糖尿病,給予正規(guī)、有效、積極而理性的治療,對控制病情,保護胰島B細胞能非常重要。 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的主要原因 B細胞功能減退的原因有兩種: ①B細胞分泌功能下降,表現(xiàn)為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模式改變。胰島素原不能有效轉(zhuǎn)換為胰島素發(fā)揮降糖作用,造成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 ?、谝葝uB細胞數(shù)量減少。B細胞凋亡是其數(shù)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的基礎。導致B細胞凋亡的原因有遺傳基因易感性、高糖毒性、高脂毒性以及高糖高脂毒性對氧化應激增強,特異性炎癥反應均加速B細胞凋亡,此外,一些藥物對B細胞凋亡亦有影響,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增高。 有研究證明,B細胞功能隨空腹血糖升高而降低。在正常糖耐量范圍上限時,B細胞葡萄糖敏感性下降50%~70%,胰島素敏感性下降20%。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脂代謝紊亂,其特點是游離脂肪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脂質(zhì)沉積在胰腺損傷B細胞,并通過多種機制,加速B細胞凋亡。 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毒性協(xié)同作用(高脂抑制高糖刺激的胰島素生成,高糖使脂毒性作用擴大),也會加速B細胞凋亡。 總之多種因素造成B細胞分泌功能異常,B細胞數(shù)量減少,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積極保護尚有的胰島B細胞 當前較公認的糖尿病治療的模式是積極而理性的個體化治療。積極,是指HbAlc達標,采取早期干預,早期聯(lián)合用藥,力爭盡早使HbAlc小于6.5%;理性,是針對病因、疾病不同階段,為改善導致大、小血管的病理、生理改變,合理用藥,以獲得長期達標,延緩或避免B細胞的過快、過早衰竭。具體措施如下: 1.早期干預治療: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B細胞僅有部分的功能受損,且是可逆轉(zhuǎn)的,此時應不失時機地采取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和必要的藥物治療,使血糖控制達標,從而使B細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 2.根據(jù)病因和自然病程不同階段合理用藥:如2型糖尿病早期體胖、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宜選用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減輕“脂毒性”藥物(噻唑烷二酮類)及調(diào)脂藥物,以減少“糖脂毒性”對胰島B細胞損害,減少B細胞凋亡。 3.選用胰島素促泌劑:如新一代磺脲類藥(亞莫利,萬蘇平等),格列奈類(諾和龍,唐力)等以快速降低餐后血糖,減少糖毒性,保護B細胞功能。但要避免長期大量應用胰島素促泌劑,尤其是強效長作用刺激劑(如優(yōu)降糖等),以防止B細胞功能早衰。 4.早期聯(lián)合應用口服降糖藥: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B細胞功能異常,往往既有分泌缺陷,又有作用缺陷,即既有分泌不足又有胰島素抵抗,因此,為了控制血糖達標,應盡早聯(lián)合應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磺脲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α-糖苷酶抑制劑,格列奈類)。 5.早期聯(lián)合或換用胰島素及其胰島素類{以藥物治療:對于部分發(fā)病初血糖較高,胰島素功能嚴重下降的患者,應早期聯(lián)合胰島素治療或胰島素替代治療,以使血糖達標,解除糖毒性對B細胞損害,使B細胞得到休息,以利功能的恢復。 6.相信科學,樹立信心,加強監(jiān)測:長期理想的控制血糖、血脂、體重等達標,是保護胰島B細胞的基本措施。 未來可能用于保護B細胞的藥物有刺激B細胞增殖或再生的,有抑制B細胞凋亡的,其中研究較多的是GLP-1(胰升糖素樣肽-1)、GIP(促胰島素多肽)、生長激素和各種生長因子(表皮、肝細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發(fā)展,對糖尿病防治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藥物和方法不斷涌現(xiàn),戰(zhàn)勝糖尿病,治愈糖尿病即將成為現(xiàn)實。
不會
用進廢退”,很多人都擔心這個詞會在注射胰島素后出現(xiàn),認為有了外界補充的胰島素來滿足機體降血糖的需要后,自身的胰島細胞就不再分泌胰島素了,時間一長,胰島細胞就會完全萎縮,胰島功能完全退化。注射胰島素會使胰島功能退化嗎?
其實,注射胰島素后,胰島B細胞一樣會發(fā)揮作用。
目前來說,不管是哪種胰島素治療,都不可能完全模擬人體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模式,在治療時難免有胰島素補充過多或不足的情況發(fā)生。此時,體內(nèi)殘留的胰島細胞在分泌胰島素時就可以起到“拾零補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作用:胰島素注射多了時不分泌,胰島素注射少了時多分泌。這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對維持血糖平穩(wěn),減少低血糖發(fā)生,是非常有意義的。
所以說,注射胰島素后,自身的胰島素分泌并未完全停止,殘存胰島細胞既能得到休息,又能適當?shù)貐⑴c工作,胰島功能不僅不會退化,反而可使部分胰島功能得到恢復。接受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使已經(jīng)受損的胰島細胞休息,殘存胰島功能得以恢復,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465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