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有哪些節(jié)日?
少數(shù)民族民俗節(jié)日
銅鼓節(jié) 東蘭縣隘洞
、長樂鄉(xiāng)一帶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
、十五
、三十日舉行
。屆時,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
,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
,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
,小鼓對小鼓
,以四面為1組
,每鼓3人
,輪換著打
,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jié)奏明快
、耐力持久為勝
。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
,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
。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
,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jié) 東蘭
、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俗稱螞 節(jié)
。節(jié)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
,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lián)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
、“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jié)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
、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
,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
。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為神圣
,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并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蛙婆節(jié)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jié)慶活動和歌會
,故又有“螞 歌會”之稱。
吃立節(jié) 龍州縣
、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jié)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俺粤ⅰ眽颜Z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jié)”。相傳在1894年春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
,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
,為打擊侵略者,當?shù)厍鄩涯昙娂娔闷鹞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衛(wèi)家園
,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jié)
。正月三十日
,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
,做糯米糍粑
,盛情款待,歡慶勝利
,補過春節(jié)
,并相沿成俗。節(jié)日期間
,人們舞獅子
、耍龍燈,唱歌跳舞
,熱鬧非凡
。

農具節(jié) 桂西南地區(qū)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
。是日
,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種農業(yè)生產工具,挑到圩上
,依次排列成行
,有犁架、牛軛
、簸箕
、畚箕、扁擔
、鋤頭
、犁頭、耙
、鋤柄
、籮筐、竹墊
、谷籮
、谷桶及家具等
。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jié) 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民間傳說
,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后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從 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
,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
。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
,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
,供祭花婆神
,然后成群結隊到野外采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沒有生育的婦女
,是日要到野外采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
。若日后懷孕
,為使小孩出生后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
,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
,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后
,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
,定期祭拜。此俗現(xiàn)已淡化
。
三月三歌節(jié) 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Q
,壯族每年有數(shù)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
。這一天
,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
,歡度節(jié)日
,有的持續(xù)二三天。各地歌節(jié)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
,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
。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
,民間貿易活躍
。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
,人山人海
,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
、都安的棉山
、田陽的喬業(yè)
、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
、柳州的魚峰山等處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
;男女青年對歌交情
,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
。此外
,還有拋繡球、碰彩蛋
、演壯戲等娛樂活動
。歌節(jié)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
。為弘揚民族文化
,1984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jié)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寧
,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
、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
。1985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jié)。
牛魂節(jié) 壯
、侗
、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又稱牛生日
、牛王節(jié)、脫軛節(jié)
。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
,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
,農家給牛放假一天
,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
,并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
。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
,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
,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
。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
,然后全家人才吃節(jié)飯
。70年代以來,牛王節(jié)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
,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
藥王節(jié) 亦稱藥師節(jié)。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說藥王是壯醫(yī)藥神
。他發(fā)現(xiàn)藥草,為人治病
,還向眾人傳授種藥
、采藥、治病的知識
。昔時壯族地區(qū)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藥王廟
,每年五月端午節(jié)祭祀藥王并進行采藥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采回烏桕
、田基黃
、葫蘆茶
、元寶草等草藥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
,不生疥瘡
。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藥市,專賣各種草藥
,買者踴躍
。傳說此日之藥有特效。此外
,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
,在屋里熬醋液,燒柚子皮
,在門邊插艾草
,以示驅邪逐疫。
吃新節(jié) 壯
、侗
、苗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開青節(jié)
、新米節(jié)
。每年農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
。屆時
,水稻和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谷米
,煮干飯加菜過節(jié)。若稻谷未成熟
,就分別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
,將其谷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嘗新
。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
、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為單位
,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
,高歌起舞,竟日方休
。據(jù)說此節(jié)習俗來源于人們對農神的崇拜
,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话愕拿耖g節(jié)日。
莫一大王節(jié) 桂北地區(qū)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也稱五谷廟節(jié)
。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傳說是日為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
,且保佑五谷豐收
,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廟宇
、在家中立神位供奉
。每年行小祭,供祭雞
、鴨
、豬肉;隔六年一大祭
,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
。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祭儀
,由村寨頭人主持
,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
,分別將豬和牛的肉
、肝、腸
、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
,逐一擺在供臺上。待12道菜供齊
,即可焚紙行禮
。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嘗
。晚上
,舉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
擂背節(jié) 桂西一帶自稱為“布儂”的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壯語稱為“呤勾到”,意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際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
。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
,蒸新米飯
,供祭祖宗,合家歡宴
,并用米飯喂狗和貓
,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
。晚飯后,青年男女穿新裝
,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
,舉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
,你踩我腳
,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
,滿場歡聲笑語
。按習俗,男先拍女背
,表示男先看中女方
;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
;若雙雙互擂
,表示互相愛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
,到村頭寨邊去對歌
,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
,臨別互贈情物
,確定戀愛關系。
嘗新節(jié) 壯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
。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
。是日
,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并殺雞宰鴨備豬肉
,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
。婦女們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
,并供上飯菜果品,然后燒香
、點亮油燈
。一切準備就緒后,把狗喚到神龕前
,舀一大勺新米飯
,加上各樣菜肴喂狗
。待狗吃飽后,全家人才圍坐聚餐
。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
,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jié)必讓它先吃
。
跳嶺頭節(jié) 桂西南欽州一帶壯族
、漢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慶習俗。又稱“跳嶺頭”
。多在中秋節(jié)前后十余天內舉行
,個別地方在農歷三月或十月間。為當?shù)貎H次于春節(jié)的節(jié)慶活動
。因其活動多在村邊嶺上舉行而得名
。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
,家家戶戶宰鴨設筵
,祭祖敬神。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
。師公戴著面具
,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斗法”(民間魔術)表演
。表演程序為安壇
、請神、收禁
、歌舞等
。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清道光年間《欽州志》有載
。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yōu)槊耖g娛樂活動
。
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jié)早一個月
。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
,聯(lián)寨拜社
,喜迎新年。從十二月初一開始
,村寨之間便進行規(guī)模盛大的集體互訪
,會親飲宴,對歌作樂
;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
,小伙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
,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xù)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結束
。關于壯年的來歷
,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xiāng)乞討長大
,力大無窮
,能除邪降魔。后來妖魔作崇
,壯鄉(xiāng)遭難
,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yǎng)育之恩
,驅魔消災
,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yè)
。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
,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歷十一月三十日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社王
,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
姓氏節(jié) 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流行于龍勝、三江等地
。石
、羅姓過“未節(jié)”,以立秋后第一個未為節(jié)日
;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jié)
。胡、吳兩姓過“甲戌節(jié)”
,即立秋后第一個甲戌日過節(jié)
。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jié)”或過八月“社節(jié)”。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jié)”(即開酒壇節(jié))
,后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
,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jié)”。這些節(jié)日
,多數(shù)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
,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
。到上午或中午才請親威朋友到家作客
。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活動已淡化
,白天請客習俗至今盛行
。
冬節(jié) 見侗年。
花炮節(jié) 侗
、壯
、仫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廣西三江
、龍勝和湖南通道等地
。各地節(jié)期不一,有正月初三
,也有正月十五
、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jié)最為熱鬧
。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ㄅ谑怯眉t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huán)
,將其置于鐵炮頂端,然后點燃放炮
,小鐵環(huán)沖入空中
,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
,奪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為優(yōu)勝
。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可獲得豬
、羊
、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ㄅ诜诸^炮、二炮
、三炮
,有的地方還有四、五炮
。搶花炮僅限于男子
,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
,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
。搶花炮原為還愿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
,并列入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競賽項目
。
走坡節(jié) 仫佬族青年傳統(tǒng)社交節(jié)日。又稱坡節(jié)
、坡會
、后生節(jié)。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和中秋節(jié)前后擇日舉行
。節(jié)日里
,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
,對唱山歌
,結交友情,尋找情侶
。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
,告別時,互贈毛巾
、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
;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
;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
。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
,不少青年互結同年
,相愛定情。現(xiàn)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
、下棋等活動內容
。
坡會 見走坡節(jié)。
端節(jié) 水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水語叫“借端”
。端節(jié)原先是在統(tǒng)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塊過的,后因人員過多
,住地分散
,為便于過節(jié)時互相往來,互相慶賀
,經協(xié)商
,定于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歷八月至十月)間第一至第七個亥日分期分批過節(jié)。習慣上是長房住地的人先過,晚房后過
。節(jié)期忌晴
,以有雨為吉,預兆是年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現(xiàn)廣西水族不單獨過端節(jié)
,與當?shù)氐膲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漢族一道過春節(jié)。
卯節(jié) 南丹
、河池等地水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又名借卯。每年夏收夏種大忙后
,人們選一個卯日來慶祝豐收
。青年男女趕“卯坡”,尋找自己心愛的伴侶唱歌
,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
開年節(jié) 那坡縣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彝語稱“嘈堂創(chuàng)”
,意為節(jié)日的開頭
。每年正月初八、初九舉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顒觾热轂椋壕郾娂雷妫徽级ó斈曛卮蠊?jié)日歌舞和族祭頭面人物
;為當年各種節(jié)日活動集資籌糧
。
唱哈節(jié) 京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越南陳朝時代
,有越南歌仙來到京族地區(qū)
,以傳歌授舞為名,動員京族人民反抗陳朝的黑暗統(tǒng)治
,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
,后人修建“哈亭”設神位,常唱歌傳頌
。一年一年的“唱哈”便成為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唱哈節(jié)在哈亭內舉行,有迎神
、祭神
、入席唱哈和送神等內容,屬一種民間宗教活動。
護林節(jié) 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亦稱忌歡節(jié)
。流傳于隆林、那坡縣部分彝族區(qū)
。分別于農歷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舉行
。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樹木有靈的觀念
,每年春夏草木和農作物萌發(fā)時
,擇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護它們茁壯生長
。那坡縣彝族還于節(jié)日期間組織象征性的“打獵”活動
,數(shù)名小伙子分別扮獵人、獵犬和獵獸
,在林中嬉戲狩獵
。從節(jié)日當天起,將銅鼓
、葫蘆笙和彝胡等樂器封存起來
,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開始,直至十月初十才開禁
。
跳弓節(jié) 那坡縣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亦稱跳公節(jié)。彝語稱卡契
、孔稿
、嘈契。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
。具體時間因村屯而別
。相傳古時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敵人
,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陸續(xù)獲勝還鄉(xiāng)
,族人設宴及歌舞慶賀,沿襲成俗
。北宋始有該項活動
。分大跳和小跳。9年舉行1次大跳
,每次6~9天
。每年舉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
。人們圍繞金竹絲開展歌舞活動
,鄰近村民來觀賞和道賀
,場外有臨時集市貿易。
盤王節(jié) 瑤族紀念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亦稱“做盤王”
、“跑盤王”、“還盤王愿”
、“還祖公愿”
。各地節(jié)期不一。一般秋收后舉行
。1984年8月17~20日
,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通過以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jié)
。相傳,盤護為評王擊敗高王
,娶評王三個公主為妻
,被封為盤王,生育6男6女
。后盤王上山打獵
,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為了紀念盤王始祖恩德
,伐梓木作鼓
,取羚羊皮蒙之,擊鼓慶祝
。由于時值秋收后進行
,含有慶豐收意義。
達努節(jié) 馬山
、都安
、巴馬、平果
、隆安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又名二九節(jié)、祖娘節(jié)
、祝著節(jié)
、瑤年。達努
,瑤語意為老慈母
。傳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
,定該日為祝壽日
。是日
,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
,同時還舉行銅鼓舞
、斗畫眉、賽弓箭
、賽馬等文娛活動
。達努節(jié)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jié)日變成豐收節(jié)和平安節(jié)
。
鳥節(jié) 富川等地盤瑤傳統(tǒng)節(jié)日
。又名敬鳥節(jié)、趕鳥會
、招鳥節(jié)
。農歷二月初一,家家戶戶做湯圓
、糍粑
,掛到樹上喂鳥,并燒香祈禱
,希望田里無蟲無災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鳥節(jié)還增添了鳥交易
、青年男女對歌等活動。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qū)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
。苗語稱努倫
。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
、拱洞
、桿洞、洞頭
、紅水
、白云到安太、安陲
、香粉
、四榮而止,以農歷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
,歷時3個多月
。年前,大家清掃房屋
,修整村道
,殺豬
、做糍粑,做好迎賓的準備
。除夕夜老少守年
,四更后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
,小伙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
,預祝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初一安龍神
,趕鬼邪。初二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
。初三以后上蘆笙坡
,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
。節(jié)慶期間
,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
、十七坡三大坡節(jié),村級
、鄉(xiāng)級坡節(jié)無數(shù)
,坡節(jié)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
,還舉行斗馬
、斗鳥、斗牛及對歌
、摔跤
、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
,以歌會友
,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
。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
社節(jié)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分春社和秋社
,在立春
、立秋后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
,秋社送神
,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
。社節(jié)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簽決定
。需敬土地神的人
,社節(jié)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
。祭社之前
,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
,由師公挨家挨戶求福
,早飯后,大家齊聚社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