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末伏代表什么嗎?由夏入秋,由熱漸冷,陰陽變化的交替點就在末伏這幾天!適逢轉折,如若調理得好,一般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兩天立秋就說大家要知道養(yǎng)肺啊,秋天應肺。很多人確實秋天開始吃各種白色的食物,銀耳百合沒少吃,但經常效果沒見多好,這問題出在哪?
末伏隱藏的身份
長夏最后10天
現(xiàn)在說是已經立秋,但我們還是在長夏,這就是所謂「秋來伏不去」~
我們常說,四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對中醫(yī)感興趣的朋友會了解一些五臟五行的對應,比如春天應肝應木,夏天應心應火,秋天應肺應金,冬天應腎應水。
但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少了點什么?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行金木水火土,脾、土哪兒去了?
所以中醫(yī)眼中,還隱藏了一個季節(jié)——長夏。
長夏五行應土,五臟應脾。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間,長夏起到一個「化」的作用,把夏天的滿滿的陽氣轉化為一股可以被收藏的能量,身體才能更好的「秋收」。
《素問·臟氣法時論篇》里說:「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
這句話原本說的是脾胃病變的規(guī)律。說的是脾病會在長夏好轉,秋天容易痊愈,此時正好立秋過后,又是長夏的尾巴,我們借助天時養(yǎng)護脾胃,就更事半功倍了。
所以末伏來了,養(yǎng)脾黃金季的最后10天到了,一定要給秋天養(yǎng)肺打好基礎,這是秋冬天不生病的關鍵!
末伏在秋天之前
養(yǎng)好脾胃在養(yǎng)肺之前
前邊說很多人燕窩銀耳沒少吃,但往往效果不見得好,這其實還是沒找到問題根源。
根源就是咱們養(yǎng)肺的基礎還沒打好呢!那么問題是,養(yǎng)肺的基礎是啥?
從五行生克的角度看就很好理解了。肺屬金,土生金,肺金之氣要壯大的話,必然需要脾土去生養(yǎng)。
所以那些肺氣虛的、覺得自己皮膚糙毛發(fā)干枯,但吃各種燕窩人參潤肺補氣卻沒多大用處的小伙伴,是不是可以想想,自己的脾胃養(yǎng)好了沒?
肺金只有得到土的生養(yǎng),皮毛才能得到足夠的氣血輸布,才能潤澤起來。尤其夏天腠理開泄,各種出汗出油毛孔排毒過后,利用末伏加長夏的這最后10天,把脾胃養(yǎng)好,迎接秋天的養(yǎng)肺強身的黃金季,這才是正經事。
用這3招
養(yǎng)足你的脾土之氣!
那么末伏這段時間,我們要怎么來養(yǎng)脾胃呢?
下面這3招都特別適合末伏初秋,分享給大家。
1.懷山藥提到養(yǎng)脾胃不得不提山藥了,這是近代名醫(yī)張錫純的摯愛之品,他喜愛并且擅長用山藥治病,單用一味,也能起到很妙的作用。
羅大倫老師也專門研究過山藥的妙用,對它的養(yǎng)脾益肺、補虛益腎的功用很是肯定。
《神農本草經》里說它:「山藥味甘溫,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張錫純認為山藥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可以經常服,有好處。宜用生者煮汁飲之,它適合生的,不可炒用。平常用干山藥片煮水喝,堅持一段時間,整個人會很舒服。
羅大倫老師講:山藥色白入肺,它的顏色是白的,入肺經,大補肺氣。味道煮好了應該是甘甜的,歸脾,入脾經,它的枝葉非常濃又可以補腎。肺、脾、腎三臟都補了。很全面,又很簡單,只需要一味,藥食同源,補而不滯,不熱不燥,男女老少都可以吃。
是不是很巧?色白應秋,又同入脾肺腎,所以山藥最適合在長夏之際、夏秋之交用來補養(yǎng)脾胃了。
大家要買那種無硫的天然山藥片,生的,懷山藥最好,煮出來的水真的甘甜生津,好喝。
平時脾虛濕重的,可以加一點兒薏苡仁一起煮,堅持喝上一個月以上,對脾胃功能的養(yǎng)護是非常有效果。
山藥還能養(yǎng)肺腎,老年人免疫力低,簡簡單單煮山藥水喝,比吃藥要安全有效。
2.足三里俗話說,「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作為養(yǎng)生保健的要穴,足三里同學真的深藏功與名,不管是艾灸、針刺、拍打,它都很適合,延年保健的功效是大家都看得見的。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
日常拍打、艾灸足三里是很簡單可行的操作。末伏期間,可以用三伏穴位貼貼敷左右腿的足三里,效果更佳。文末進店可入手,平時建議常備,養(yǎng)生不止是三伏。
不太方便運動的朋友,有個簡單可行的小方法分享給你們。
?坐在凳子上雙腿懸空,把腳尖勾起來,慢慢勾不要太猛反而抽筋了,緩緩用力勾到自己能承受的極限,然后堅持上5秒左右,放松,再勾。
?勾腳尖的時候,小腿后面的脾經和足三里都能一定程度的刺激到,練的熟了可以酌情加時間,放松以后會感覺足三里和承山、豐隆都微微發(fā)熱~
3.調理脾胃需單舉養(yǎng)脾胃最方便最經濟的法子,要數(shù)《八段錦》里的這招了:調理脾胃需單舉。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guī)律的人常常練習。
直立,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右手翻掌上舉,五指并緊,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動作復原后,兩手交替反復進行,反復多遍。手掌起落動作要慢,不可急。
這招你想起來就能做,不限時間地點也不需要工具,最好還是早上起床后,7~9點的時段,胃經當令,氣血正盛。
末伏過后,馬上要迎來真正的秋涼。這段時間,我們要早睡,吃好,多運動運動,隨著自然變化,養(yǎng)好自己的后天之本,脾胃通調,就能又美又瘦,周身透出蓬勃的快樂。
說完以上這些進入末伏的事項,又到了食療的環(huán)節(jié)。不得不說,食療養(yǎng)生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中國人說:藥補不如食補。如果有一種方法只要通過飲食調理,就能保養(yǎng)身體,祛除疾病,這就是我國傳統(tǒng)的食療養(yǎng)生法。
食療養(yǎng)生根據(jù)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疾病,在不同的季節(jié)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食物,再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和烹調加工。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
三伏最后十天的
食療養(yǎng)生
「末伏吃三肉」羊肉——逼走體內寒氣
俗話說: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湯,強身健體,滋陰補氣。
剛剛過去的夏天,天氣太熱,胃口不佳,身體其實處于一個透支狀態(tài)。加上夏天吃冷飲、吹空調,體內寒氣集聚。喝羊湯之后,通過發(fā)汗,可以排除掉體內的濕氣寒氣,提高免疫力。
雞肉——補充恢復體力
三伏天,人出汗多,體力消耗很大,身體損失了大量的蛋白質,處在一個虛弱狀態(tài)。
雞肉的蛋白質含量很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能夠迅速幫人體補充體力。
所以,末伏可以多吃點雞肉,不但可以溫中益氣、補精添髓,還可強筋健骨、活血調經。
豬蹄——豐富的維生素
三伏天,人體出汗多,津液大量流失,微量元素損耗較多,豬蹄不僅富含膠原蛋白,并含有鈣、磷、鎂、鐵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有益成分。
初秋吃點燉豬蹄,可以很好的補充微量元素,提高機體免疫力。
「末伏吃三瓜」苦瓜——降脂解毒
苦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粗纖維,常吃苦瓜可以祛火解毒,健脾開胃,益氣解乏。
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素”,被稱為脂肪殺手,其中含有的皂甙還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平時可以用苦瓜炒蛋、涼拌。
冬瓜——增強食欲
冬瓜富含八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八種微量元素。冬瓜不含脂肪,營養(yǎng)結構合理,可以有效解決高溫天氣下的食欲不振。
冬瓜含鈉量較低,含鉀較高,對動脈硬化癥、高血壓等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素炒冬瓜、蝦仁冬瓜,都是很好的選擇。
絲瓜——清熱解暑
絲瓜含有皂甙,涼拌食用可以清熱解暑。雞湯和排骨湯中,加上絲瓜可以除油解膩,令人胃口大開。
同時,絲瓜中維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兒大腦發(fā)育及中老年人大腦健康。絲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腸、祛風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同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伏天里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好幫手”。
食用絲瓜時應去皮洗凈切片經開水焯后,拌以香油、醬油、醋等可做成涼拌絲瓜,香嫩爽口,是餐桌必備佳品。
「末伏喝三湯」荷葉綠豆粥:清熱解暑
三伏天天氣炎熱,老人和孩子的消化系統(tǒng)不佳,食欲不振??梢栽囈辉嚭扇~綠豆粥。既可以清熱解暑,還能和中養(yǎng)胃。
做法:將綠豆泡發(fā),煮成豆花做成綠豆湯。然后把大米煮成粥,快熟時倒入綠豆湯和冰糖,攪拌均勻,待粥熟后,將荷葉放在粥上,放涼即可食用。
薏米紅豆粥——健脾祛濕
伏天濕熱嚴重,出汗很多,需要祛濕健脾。
薏米又叫苡仁、六谷子,性涼、味甘淡、具有健脾、除濕、清熱化膿等作用。性溫,適合大部分人群。
薏米炒熟之后,和紅豆、芡實一起入鍋煮到開花,再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山楂冰粥——消脂開胃
山楂開胃養(yǎng)脾,適合胃口不佳的老人孩子。
山楂冰粥做法:山楂洗凈備用。大米浸泡兩小時。鍋里放入冷水,煮山楂十五分鐘,撈出。加入大米、冰糖,煮熟。放涼之后,放入冰箱。喜歡冰粥的年輕人,可以適量加入碎冰。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24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