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yī)經(jīng)方中醫(yī)經(jīng)方精品微信號,中醫(yī)經(jīng)典傳承關注足跟痛是指在行走或站立時,一側(cè)或雙側(cè)足跟部有疼痛感。主要在足跟的掌面和后面,有時也可見于足跟的內(nèi)外側(cè),多由足跟脂肪纖維墊部分消退,跟骨骨刺、急性滑囊炎引起,少數(shù)與風濕,類風濕有關。本病多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
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病因為外傷勞損、外邪侵襲、腎氣虧虛等;基本病機為脈絡受損,氣血阻滯導致不通則痛;腎氣虧虛、骨失滋養(yǎng)則致不榮則痛。本病病位在足跟筋脈,病性為本虛標實。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有記載為“足跟痛”。
療法一
01
取穴:壓痛點、跟痛穴(合谷后1寸處)。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尋找壓痛點;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將中火針在酒稍燈上燒紅,點刺斥痛點2~3針,跟痛穴,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0.2~0.3寸。
此法治療3次后仍有疼痛者可用鋒勾針勾刺壓痛點,亳針取健側(cè)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分)、后溪穴,并囑患者走動。留針15分鐘。
按語:本法適用千疼痛劇烈伴有腫脹者。此法配合毫針及鋒勾針治療,病程短者1~2次可愈,長者,連治3~5次可愈。
療法二
02
取穴:壓痛點、跟痛穴(合谷后1寸處)、太溪、昆侖。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尋找壓痛點;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將細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點刺壓痛點2~3針,跟痛穴、太溪穴、昆侖穴,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2~3分。
此法治療三次后仍有疼痛者可用鋒勾針勾刺壓痛點,毫針取健側(cè)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分)、后溪穴,并囑患者走動。留針15分鐘。
按語:本法適用于隱隱作痛伴有腰膝酸軟者。此法配合亳針及鋒勾針治療,病程短者1~2次可愈,長者,連治3~5次可愈。
療法三
03
取穴:壓痛點。
操作方法:先用鍉針在足跟局部仔細按壓,尋找壓痛點1~5個;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將細火針在酒稍燈上燒至白亮,點剌壓痛點,速刺不留針。針刺深度以達到骨膜為度。針后桉壓針孔,并可用創(chuàng)可貼外敷。針后3日內(nèi)不宜著水,每周1次,3次/療程。
按語:本法適用于跟后滑囊炎,針刺后可見局部滲出物排出。
療法四
04
取穴:夾脊穴、足跟穴。
操作方法:細火針點刺頸4~胸3夾脊,速刺不留針,深度2~3分;亳針置于酒精燈上燒紅,點刺手掌足跟穴。足跟穴位于大陵與勞宮連線近腕橫紋1/3處。此兩種操作方法配合使用,每周3次,5次/療程。
療法五
05
取穴主穴:阿是穴、大鐘、仆參。配穴:實證選懸鐘、金門;虛證選太溪、腎俞。
操作方法: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中等粗細火針燒至通紅后,迅速刺入阿是穴,深度約0.3~0.5寸,速刺疾出;太溪、大鐘穴火針針刺深度0.1~0.2寸。
其他療法:亳針針刺大陵穴,首次治療選健側(cè),針刺后行針同時,囑患者進行頓足運動。健、患側(cè)交替取穴針刺,每日一次,3次/療程。
按語:火針治療足跟痛有較好療效,囑患者每日按摩足跟部,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療效;治療期間,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足跟墊高可減少跖腱膜張力,有一定治療作用;減輕體重,減輕足跟負重。進行下肢鍛煉,增強下肢肌力。
按摩療法
(1)取仰臥位,家人以拇指指腹端從足跟部沿跖筋膜按揉3遍。重點按揉在申脈、照海、然谷、太溪等穴,以有酸脹感為度。
(2)取俯臥位,患側(cè)屈膝90度,足底向上,家人在其足跟底部,尤其是足跟的壓痛點和周圍施以扌袞(是由腕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zhuǎn)運動復合而成)法5分鐘,再用掌擦法擦足底3分鐘。
(3)取俯臥位,家人立一側(cè),用兩手拇指推跟腱及兩側(cè)至足底,可用重手法,反復數(shù)十次。
(4)取俯臥位,家人從其患肢小腿腓腸肌起至跟骨基底部,自上而下?lián)崮θ嗄?分鐘;再用禪推法自上而下推3遍,重點在三陰交、中封、太沖、照海、昆侖、申脈等穴,以局部有熱脹輕松感為度。
(5)取俯臥位,足心向上,摸準骨刺部位壓痛點,一手握住踝部,使之固定,一手用掌根由輕而重拍擊壓痛點15次,再用掌擦法擦足跟部1分鐘。
本文摘自《(1980年代)70名中醫(yī)臨證特效法》,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主編/胡翰文,本文作者/王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針灸方法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往期熱門文章:1.珍藏版《十四經(jīng)絡3D動態(tài)循行圖》,配歌訣 !請收藏2.針灸補瀉12手法圖解3.針灸二十八絕穴,治療各種疼痛疾病4.“8個總穴”一打開,百病都逃走如果您支持中醫(yī),請多多分享和轉(zhuǎn)發(fā),功德無量!
有機會免費獲得紙質(zhì)教材“識別”關注
《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腳后跟疼 通常來說表現(xiàn)為早上起床后落地的第一、第二步最痛,走幾步后便可以逐漸的緩解。一般有兩種足跟痛,一種屬真性,指生了根骨骨刺造成的腳后跟痛,痛點很集中;另外一種是假性足跟痛,是沒有骨刺增生但是足跟部疼痛且雙腿帶有乏力的感覺。
引起腳跟疼痛的 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jié)核、腫瘤等
中醫(yī)學認為,腳后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及時采用中醫(yī)保守治療就可以的,比如,足跟骨方世帖
如何預防和減輕腳后跟疼
第一:選擇穿輕軟合適的鞋子。
第二:老年人應當防止過度負重及用力,包括控制體重,避免重體力活動
第三:堅持足部鍛煉,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力,如赤腳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堅持每晚用溫水泡腳30分鐘左右,或者給足部做簡單的按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
針灸能治療腳后跟疼。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等,最好確診以后對癥治療,足跟痛的保養(yǎng)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制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腳跟疼痛只是一種癥狀,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比較多,例如常見的原因有足底筋膜炎、跟墊炎、跟腱炎、跟骨骨質(zhì)增生等等,都會造成腳跟疼痛的現(xiàn)象。首先要注意休息、穿寬松的合適的鞋子,同時可以配合外敷居優(yōu)堂傳世足跟痛=帖、配合熱敷理療、等方法治療一般能取到不錯的效果。
如果是由于跟骨骨質(zhì)增生引起的疼痛,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時候,可以做骨刺的切除手術治療。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88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個穴位就搞定健脾益血、調(diào)肝補腎、美···
下一篇: 針灸的“七方十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