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家思想的一個核心,乃是向往長生不老?;谶@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對養(yǎng)生學的研究和養(yǎng)生術的追求。
道家養(yǎng)生,提倡“性命雙修’。性,乃天賦之性。包含著人的精神、心理、氣質、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諸方面。命,乃客觀之命,表現在人的生、死、強、弱、智、愚、貧、富,以及人的時運等各方面。而性與命又渾然一體,相依相關而不可分。性依命而顯神,命以性而顯存。故道家對性與命乃雙修并養(yǎng)。
道家養(yǎng)生,在于煉心、煉意、煉性,在于煉精、煉氣、煉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謂“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雙修”。修性,則重于習練內養(yǎng)功法;修命,則重于習練外動功法。修性,則要修養(yǎng)心、意、性而善養(yǎng)神;修命,則要修養(yǎng)精、氣、神而善養(yǎng)形。故,道家養(yǎng)生之道,重在善飲善食,習氣練功,調和陰陽,“性命雙修”“錆靜無為”,養(yǎng)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養(yǎng)生之要旨,在于道以養(yǎng)性修神,法以益壽延年。因而,道家養(yǎng)生之道,乃修養(yǎng)神形,使其交融;習氣練功之法,乃內養(yǎng)心性與外煉形體,使其相合,從而,使“性命雙修”之養(yǎng)生之道,臻于合一,達到升華。
道家養(yǎng)生學所遵循的原則:一是養(yǎng)生與天地環(huán)境統(tǒng)一;二是養(yǎng)生與形神的結合,使養(yǎng)生與精神形態(tài)統(tǒng)一。因而道家的“性命雙修”和“精氣神合修”的學說,便形成了道家的養(yǎng)生體系。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道教養(yǎng)生方法:
守一 在身心安靜的狀態(tài)中,將意念集中于對“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yǎng)生方法。此法大約在東漢時就曾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后,守一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為后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存思 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期,此法曾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住,將意念存于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視。
導引 是伸屈、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jié)相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導引大約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其后,導引之勢越來越多,并與氣息調節(jié)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后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吐納 是在呼吸調節(jié)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求長生延年。吐納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后來的內丹功夫也十分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后天之氣。
胎息 是在呼吸調節(jié)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胎息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魏晉以后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調節(jié)呼吸達到似胎息之狀,成為后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服食 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藥物來求得長生成仙。該法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形成并流傳,在魏晉和唐代曾兩度成為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藥和金石藥。草木藥的功效在于補救“虧缺”,就是中醫(yī)常說的補養(yǎng)元氣、調理五臟、滋養(yǎng)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藥石因為采自天地之間,古人取類比象認為服金石藥即可長存不朽。
外丹 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藥,以求長生。外丹養(yǎng)生大約形成于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藥致死者甚多,此法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后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藥對于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的,有些則是有毒的,服用過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養(yǎng)生術的發(fā)展史上卻是一項有深遠影響的客觀存在,并在客觀上對于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yī)藥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內丹 是以人體作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用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以求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大約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后,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從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各種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房中 指男女性生活的節(jié)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事方法,以求長生。戰(zhàn)國時期,房中術已經形成,兩漢時就已有較系統(tǒng)的理論。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還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清除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wèi)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道家養(yǎng)生四大方法
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養(yǎng)生方法,道家養(yǎng)生強調精神的超然、安寧,渴望自由,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道家的四大養(yǎng)生法。
一 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莊子的養(yǎng)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yǎng)神,守形,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二 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yǎng)生中采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诱J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tài)接近自然,因此,養(yǎng)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tài)為最高標準。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三 以氣養(yǎng)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歲,以自修道而養(yǎng)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于其養(yǎng)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边@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chuàng)造的古人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1. 老子的經絡之說
老子發(fā)現了經絡(經脈和經穴),說經氣全身左右二十四條經脈往復運行,循環(huán)無端。這一發(fā)現,比我國四大發(fā)明意義更偉大,更深遠。
2. 老子的精氣之說
老子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谶M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
戶。這為練氣功能養(yǎng)生,中醫(yī)藥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人類健康貢獻巨大。
3. 老子的神守養(yǎng)生法
“凝神入氣穴”的神守養(yǎng)生法是老子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觀竅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竅指人九竅之一的后陰上的尾閶穴,是督脈(經脈)這個綱的繩頭。守督法對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改善全身機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關元穴為中心的小腹處—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對于培養(yǎng)精氣,改善消化系統(tǒng)機能和下肢好處極大。守中是說守中脘穴,即臍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說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頭腦,改善五臟機能的作用。
老子以氣養(yǎng)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思想光芒可與日月同輝!根據老子以氣養(yǎng)生的理論,后來的道家逐步創(chuàng)立了呼吸修練養(yǎng)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并使之卻病延年的一種功法。
4.莊子吐納法的最高境界為胎息
莊子的“吹響呼吸,吐故納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臍呼吸,故曰胎息。學會胎息,則道成矣。胎息有兩個特點:一是在修練時把人體呼吸調整得極細極緩極深極勻,以之于把鴻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紋絲不動,同時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記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氣由臍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環(huán)往復,好比嬰兒在母腹中,鼻無呼吸;又好比龜蛇入蟄,口鼻之氣幾乎處于停頓狀態(tài),只體內之氣周流環(huán)注而已。
四 精神修練
精神修練是道家修練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 清心寡欲
老子哲學觀核心是清靜無為,反映在精神修煉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靜安寧而無雜念;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對不良和欲要節(jié)制。方法上主張清靜無為,絕學無憂,離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練
即宣傳“道”的功用,堅定“道”的信念,確立學道的志向,自覺地學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這種與天爭壽,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
3. 廣積善德
道家從天人感應,善惡報應的角度,確立了善德的修煉內容。認為心地善良,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積善德,才能感動主宰人間善惡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長樂
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世上沒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災禍了。只有知足,才能經常得到滿足,精神上就樂觀,少有煩惱,這樣身心清靜,就可以健康長壽。重視精神修煉是道家區(qū)別于其它學派的重要特征。中國歷代醫(yī)學家,養(yǎng)生家,哲學家無不重視精神調養(yǎng)。
莊子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則精復,則精神不會消耗,與天地為一”。大意是說:把世事丟開則形體不會勞累,看破生死則精神不會消耗,身體就會健康。
孔子說:“仁者壽?!倍焓嬲f“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無貪而清靜,心和平則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p>
俗話說:“吃飯歡樂,勝吃良藥”。這是說良好的情緒能增進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煉又稱心理養(yǎng)生、精神調養(yǎng),是中國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簡單,。胸懷大度,無憂無惱,,就能夠使人的身心處于自然安詳,平和的歡樂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煉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質息息相關,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F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發(fā)各種疾病。
心不爽,則氣不順,氣不順,則百病滋生。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與健康心理有關的充滿愛心、與人為善、唱歌吟誦,心寬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上面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道家四大養(yǎng)生法,即使你不是道家人,你也可以學學養(yǎng)生方法。
1.衣不過暖。人體經脈氣血暢通,就不會有寒冷的感覺?!耙虏贿^暖”指的是不能過度依賴多穿衣來實現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2.食不過飽。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經常讓身體保持一定的饑餓感,多食不利于養(yǎng)生,正所謂“常有三分饑,百病不相襲”。
3.住不過奢。居住環(huán)境要簡單、接地氣。
4.行不過富。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華舟車、行為不能一擲千金、行事不能重財輕德、行動不能以金錢來開道。
5.勞不過累?!拔鍎谄邆睘榈兰茵B(yǎng)生之大忌?!拔鍎凇敝妇靡晜?、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zhèn)?、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jié)傷志。因此,善養(yǎng)生者要盡量避免五臟、氣血、經脈、筋骨因過度疲倦或七情太過而受損。
6.逸不過安。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讓身心得到凈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長。
7.喜不過歡。提醒人們喜與歡不宜太過,不可超出人們的心理閾值。
8.怒不過暴。老子說得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人氣憤的事,如果我們能把發(fā)怒的心態(tài)轉換為感激的心態(tài),就能化怒氣為祥和。
9.名不過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處之,莫為鏡花水月而強求。
10.利不過貪。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貪得無厭之徒,肯定是一個不懂養(yǎng)生之人。
道家養(yǎng)生的“漸”與“頓”
道教的性命雙修養(yǎng)生功,修煉法的種類有頓法、漸法、男擒白虎、女斬赤龍之分。因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與身體強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顯的補與瀉,必須有所區(qū)別。
成年人(16歲以上),盡管身體強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個,即“漸法”,又稱補法:虧損多者多補,虧損少者少補,以破而補圇、缺而補圓為目的。當筑基煉己完成后,漸法的任務也告完成。接著由“漸法”轉入“頓法”。
什么叫“漸法”,什么是“頓法”呢?所謂“漸”是指漸漸的、一點一點的、逐漸地填補,故謂“漸法”。所謂“頓”,從頓字的意義來說,有頓然、忽然之意,如禪宗的頓悟、頓覺,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謂“頓法”,是捷徑,比“漸法”進度要快。但倘若煉己不純,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復失,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往往是其進急者其退速,練功亦然。當然事物的成敗各有其因,也不是絕對的。道家正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張伯端主張“頓法”,稱南派。道家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主張“漸法”,稱北派。故有“北漸南頓”之稱。
當人進入古稀之年時,身體內外的機件磨損殆盡,新陳代謝的功能失靈,生機斷、精已竭,西歸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線希望。此時修持要用武當張三豐祖師所說的“敲竹斗龜”的法子,將睡龜喚醒,使其煥發(fā)青春,恢復生機,可再用“漸法”補而救之。
道家飲食文化中的清淡養(yǎng)生
古往今來,道家對于“淡”,可謂是情有獨鐘。倘若追根窮源,可上溯到先秦時期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老子?!兜赖陆洝吩唬骸暗乐隹?,淡乎其無味?!薄兜赖陆洝酚秩眨骸疤竦瓰樯稀!钡兰也粌H將“淡泊以明志”做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還在飲食上主張清淡。認為淡味不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還可起到調補臟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作用?!饵S庭經》中講:“淡然無味,天人糧?!碧K軾在《藥誦》中記述說:“道士教吾去滋味,絕薰血,以清凈勝之。”《保生貼》云,“以淡薄為主,可清氣,可釋欲,可寧神,可美福?!泵鞔?,字逸之,號梅巔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齡單》中說:“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則損五臟?!崩献右踩眨骸拔逦读钊丝谒??!倍谶@里是傷敗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亂口傷胃。
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和醫(yī)學家,他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享年80歲。葛洪一生不但自己修身養(yǎng)性,還著有《肘后備急方》等醫(yī)書數卷。他也認為飲食不可味重,否則傷五臟不利健康。葛洪在在《抱樸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成多傷心,甘多傷腎?!辈⒃凇秱浼鼻Ы鹨健芬粫羞€提到:“成則傷筋,酸則傷骨,故每學淡食?!睂O思邈是唐代的道醫(yī),也是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據考證他活了120多歲。而他獲得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關。據文獻記載,孫思邈即便是待客,也是“秫飯一盂,杞菊數甌,不調鹽酪?!彼J為:“淡有滋養(yǎng)氣血、通利血脈之功。淡食總以素多葷少,滋味淡薄為主?!?/p>
在歷史上,以“清淡養(yǎng)生”的思想,道家和古代許多醫(yī)學家、養(yǎng)生家都有名鑒:金元時期的著名道醫(yī)朱丹溪主張,淡屬自然沖和之味,“有食入補陰之功”。他認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厚味烹飪有“致疾伐命之毒”。并舉例說:“山野貧賤,淡薄是諳,動作不衰,此身亦安?!绷硗獾瓰闆_和,可補陰生精。《黃帝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然濃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敝B(yǎng)生家高濂,號瑞南道人,他在《遵生八箋》中也云:“人于日用養(yǎng)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賊,是得養(yǎng)生之道矣?!?/p>
明代名醫(yī)萬全在《養(yǎng)生四要》中講:“五味稍薄,則能養(yǎng)人,令人神爽;稍厚隨其臟腑,各有所傷?!鼻宕t(yī)吳鞠通,對淡味養(yǎng)生也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尤必以淡為善者,何也?以味之稍重必偏,且重者必毒,惟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氣……且淡開五味之先,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統(tǒng)領五味者也。五味皆屬地氣,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屬天氣,清華沖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濁氣,而使之復其清明之體,故必以淡為善也?!币陨线@段話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產于地下泥土之中,要以淡為主。酸、甜、苦、辣、成五味,都要宜淡為先,而味濃重就會對人的健康不利。這也正如《淮南子·精神訓》中所說:“五味亂口,使口爽傷?!?/p>
受道家飲食文化的影響,淡食養(yǎng)生曾經也是一些美食家和詩人、學者追求的境界。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野飯》中說:“山深少鹽酪,淡薄至味足。往往八十翁,登山逐奔鹿?!睆脑娭形覀儾浑y看出,在深山居住的八十歲老翁,雖在飲食上少鹽少酪,但身體卻十分健壯,競能去追趕奔速如飛的野鹿,可見淡食對我們的健康是多么有利。明代學者龍遵敘在《食色紳言》中說:“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yǎng)壽也。”意思是說,人承受飲食的滋補是有一定的濃度和數量的,常少食和淡食的人可以延年益壽。著名書畫家陳繼儒在《養(yǎng)生膚語》中也認為:“日常所養(yǎng),一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唯不得養(yǎng),且以伐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谷,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yǎng)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道家祟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即便是在飲食上也是如此。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說:“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氣清、少病?!鼻宕奈膶W家李漁講:“饌之美,在于清淡,清則近醇,淡則存真。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胃暢、少病。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边@段話其意在講:淡食不僅可使我們身體少病,而且淡食還不會破壞食物的本真。而只有保證了食物的原味,那才叫真正的美食,這是任何味都比不了的。明代禮部尚書陸樹聲在《清暑筆談》中也說:“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豚類,永遠料物炮炙,氣味辛濃,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倍閼髟凇恫烁T》中同樣認為:“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古往今來,人們對道家“飲食宜清淡”的養(yǎng)生學說早已得到共識?,F代醫(yī)學臨床實驗表明:許多人口重吃鹽太多,確實對身體不利。清代養(yǎng)生家曹延棟在《養(yǎng)生隨筆》中說:“凡食物不能廢成,但少加使淡?!蔽覀兌贾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而鈉雖是人體的重要必需元素,但人體每天所需的鈉是有限的。過多的食鹽不僅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還會引起高血壓、中風、心臟病、水腫、經前緊張綜合癥、骨質疏松等疾病的發(fā)生?!秲冉洝分姓f:“味過于成,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贬t(yī)學研究發(fā)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排出量多少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鈣的量也越多,鈣的吸收也就越差。這就是說少吃鹽,也是補鈣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別是老年人更要注意。
《黃帝內經》中說:“多食成,則脈凝泣。”古人在這里明確指出,過成會損害血脈、心臟。但如我們長期以淡食為主,血漿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就會較低,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發(fā)病年齡就會大大推遲。由此可見,淡食通利血脈不無道理。有人習慣清晨喝一杯鹽開水,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保健養(yǎng)生,反會危害健康。對心功能正常者來說,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后最好喝杯溫的白開水,這樣做不但有利于養(yǎng)生長壽,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腦中風。另外口太重,也是誘發(fā)癌癥的罪魁禍首。我們知道,鈉與鉀都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但鉀有防癌作用,鈉卻正好相反。而我們體內的鉀,至少應是鈉的兩倍,但許多人的情況恰好相反,吸收的鈉比鉀要多。而人體鈉與鉀的比例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多種疾病,甚至癌癥的發(fā)生。所以說,淡食養(yǎng)生確有道理。
科學家們調查表明:北極寒冷地方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每日攝鹽量4克,患高血壓的比率為4%;南太平洋馬歇爾群島人每日7克,高血壓率是7%;美國人10克,高血壓率10%;日本廣島地區(qū)14克,高血壓率20%;秋田地區(qū)26克,高血壓率達38%。通過以上數字不難看出,吃鹽多確實與高血壓病有一定的關系。據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腦動脈血管病發(fā)病率比一般國家要高許多,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中國的高血壓病普遍和中國人吃食鹽較多有關。
李威在《嶺云軒瑣記》中曰:“善養(yǎng)生者,飲食以清淡為主,使脾胃受之常輕虛,自然運動而生氣血;若重實,則氣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滯,是以生疾也?!惫饰覀円腴L壽,就要減少對鈉的吸收,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鹽飲食。總之,為了我們的身心健康,飲食還是以清淡為好。這正如明代道教著名養(yǎng)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所言:“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p>
學習道家秘傳養(yǎng)生長壽術,無需廣闊的場地,就在您的臥室或床上,甚至您的辦公桌旁都可以行功。你想知道什么是道家養(yǎng)生長壽術嗎?下面跟著我一下來看一下吧。
古代道家秘傳養(yǎng)生長壽術的作用
一、 性機能大大增強性是生命活力的表現。
中醫(yī)認為,房勞過度傷腎耗精,導致早衰早亡。因而提出:青壯者節(jié)欲,老年人絕欲戒房勞,要惜精若命?,F代醫(yī)學對這個問題研究較少,國外有人曾對性交后兔的腦垂體前葉進行過細胞檢查,發(fā)現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其結論自然與中醫(yī)相仿。
家秘傳養(yǎng)生長壽術恰好通過增強生殖器官機能,使性激素的分泌旺盛。而性激素能使體內脂肪減少和重新分布,從而起到有效的減肥作用。
二、祛病延年
人體自身有抗病能力,也就是現代醫(yī)學所說的機體免疫功能。美國病理學家沃爾福德扼要地報告老年的常見病,均與機體免疫系統(tǒng)機能減退有關。而機體的免疫機能卻又與人的內分泌有密切關系,如前所述,道家秘傳養(yǎng)生長壽術能調節(jié)人的內分泌,自然會使機體免疫機能增強,而有效地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據實踐證 明,凡常練此功的人,一般都體健神足,食量增加,四肢靈活,思想敏捷,很少得病。至今還未有聽說過練此功的人,患癌癥而天亡者,所以,此養(yǎng)生長壽術確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當代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對之極為推崇,認為這是人體生命的科學。
三、可防治暗瘡、老人斑、紅鼻子
男女青年為什么會長暗瘡?原因是:青春期出現后,性激素的分泌開始增多,刺激皮脂腺充分發(fā)育,促使皮脂分泌增加,過多的皮脂淤積了皮脂通行的管道,再加上細菌在管腔里繁殖,導致發(fā)炎,于是就出現一臉的暗瘡,俗稱青春疙瘩,醫(yī)學上叫做痤瘡。學練養(yǎng)生長壽術可調節(jié)性腺和皮脂腺的機能,使性激素和皮脂腺的分泌趨于平衡,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痤瘡的病因。再者,練長壽術中的潤膚功,擊打和按摩面部,使面部的血流加快,改善了皮脂的溢出,可抑制痤瘡的發(fā)生。
道家養(yǎng)生長壽術的方法
一、大呼大吸法
練習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種古代吐納、導引法。具體的方法是用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或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盡量延長時間,并要求每一吸一呼都發(fā)出較大的聲音,所以稱為大呼大吸法。
功效:這是一種以擴大肺活量為主的呼吸法,類似深呼吸,能調動機體的內氣,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同時對某些慢性病、疑難病均有一定的療效。
二、拍打頭頸法
練習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雙眼平視前方,全身放松。然后舉起雙臂,用雙掌同時拍打頸部,左手拍打左側頸部,右手拍打右側頸部。先從后頸開始,逐漸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額部,再從前額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頸部,這樣反復拍打5~8遍為一次。每日晨起與臨睡前可各做一次。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頭暈、頭痛等頭部疾病,有延緩腦力衰退、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三、踮腳健身法 練習方法:將腳跟抬起,腳后跟離地面約1厘米,然后用力著地,這樣為1次,1秒鐘內不得多于1次,30次為1組,休息5~10秒鐘。每次鍛煉1~2分鐘,每天鍛煉3~5次。要注意鍛煉時抬高腳后跟不能超過1厘米,否則不僅不會有效,反而還會引起腳掌的疲勞。
功效:這種方法適合在辦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緩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脹、乏力,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預防下肢靜脈曲張。
四、太乙站樁功
練習方法:舌頭抵上顎,提肛,雙手抱圓放在胸前,雙腿彎屈,調整呼吸,吸氣時默念?靜?,呼氣時默念?松?,堅持半小時。
功效:根據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樁增肥,中樁減肥,低樁練武。收勢為雙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內),用力收腹提肛,腳趾摳地,收縮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瘡。
道家養(yǎng)生導讀:養(yǎng)生保健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追求,那么我們具體要怎么去進行養(yǎng)生呢?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道家養(yǎng)生法。養(yǎng)生之道網推薦你去看看《中國傳統(tǒng)道家養(yǎng)生文化經典》這一本書,對你的日常養(yǎng)生幫助很大。 作者簡介: 席春生,北京人,生于1951年。自1972年春開始拜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二代內丹養(yǎng)生學傳人、千峰第一代弟子牛金寶為師,系統(tǒng)學習中國傳統(tǒng)道家養(yǎng)生文化。他所承襲的的道家養(yǎng)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流傳數千年,且歷代傳承清楚,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近30年來,在養(yǎng)生領域里,席春生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用辨證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及相關的學術研討。 在繼承中華內丹養(yǎng)生學的基礎上,他歸納整理了天人合一學說、生命學說、傳統(tǒng)生殖學說、命門學說、經絡中的奇經八脈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以實踐證實了內丹養(yǎng)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延緩衰老,從而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防止多種中老年疾病的發(fā)生,同時對優(yōu)生優(yōu)育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席春生還拜武當太極拳師崇煥文學習武當太極拳,并從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楊振基學習楊氏傳統(tǒng)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師于振廷、賀春生學習吳式太極拳,及其余師友學習傳統(tǒng)養(yǎng)生技法。席春生根據學習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技法整理的《渾元氣功》一書曾于1993年在臺灣公開出版發(fā)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gong/579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