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時節(jié),尤其是臨近秋分時,一天之內(nèi)溫差較大,中午熱早晚涼,暑濕隱藏在身體里,暑濕天氣最容易產(chǎn)生腸胃疾病。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尤其是脾陽,脾臟受損,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表現(xiàn)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癥。
因此,在長夏時節(jié)一定要根據(jù)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不吃過于油膩或過甜的食物,以防產(chǎn)生濕氣,宜多吃具有清熱祛濕、健脾和中作用的食物,如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赤小豆等。另外,祛濕防病,還可選用以下幾種中醫(yī)療法。
拔火罐:拔火罐具有逐寒祛濕、疏通經(jīng)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的作用。拔罐可選擇豐隆穴(小腿前外側(cè),當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等。
艾灸:有腰酸背痛、精神疲乏、胃口不好等癥狀的人,可用艾條對神闕穴(肚臍)和足三里穴實施艾灸,具有祛濕、健脾胃的作用。
艾葉泡澡:取新鮮艾葉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10分鐘,然后取出艾葉,加涼水調(diào)至適宜水溫時即可沐浴,對毛囊炎、濕疹等因濕導致的病癥有一定療效。
足?。喝「山?、附子各20克,川椒、艾葉各30克,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桂枝、桑枝各10克。用紗布將藥物包好,放入搪瓷盆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藥包,待溫度適宜時泡腳,每次30-40分鐘,每日1-2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ujiys/2108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秋季如何祛濕-教你四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下一篇: 秋季祛濕養(yǎng)脾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