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常山郡)境內(nèi),有封龍山、三公山、白石山等幾座北方名山,山上有三塊漢碑——《祀三公山碑》《封龍山頌碑》《白石神君碑》,現(xiàn)被收藏于封龍山書院旁邊的漢碑博物館。這三塊漢碑反映了極不平凡的歲月,其背后涉及的政治風云,也飄過了華佗、張仲景生活的天空,對他們以及中醫(yī)學本身產(chǎn)生了影響。
封龍山漢碑的歷史背景
在古代“三公”是很高的職位,周代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或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時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總攬軍政大權(quán)。大山用“三公”為名稱,足見其身世不凡,具有神秘的力量,祭祀祈求風調(diào)雨順,立廟刻碑就加深了這種信仰。《左傳》說:“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笨追蜃泳垂砩穸h之。東漢時,漢明帝派張騫通西域,引進佛教并在河南洛陽建白馬寺,開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時代,也造成了眾神信仰的逐漸泛濫,為道教創(chuàng)立埋下伏筆。
封龍山漢碑的不同文字,提供了難得的證據(jù)。刻于東漢桓帝延熹七年(164年)的《元氏封龍山之頌碑》,又叫《封龍山頌碑》。那年醫(yī)圣張仲景大約14歲,他自稱“余素尚方術(shù)”,而當時方術(shù)最顯赫的人物是河北巨鹿的張角。
此碑講述了皇帝恩準修繕神祠,隆重祭祀的事情。第二年,漢桓帝發(fā)動了誅滅宦官的斗爭,把宮廷斗爭演化到非常激烈的程度。此前的延熹四年(161年),漢桓帝下詔關(guān)內(nèi)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等官爵,用錢可以買,這不僅讓貪污合法化,也為靈帝時更大規(guī)模的賣官鬻爵開了先河。延熹十年(167年),漢桓帝大赦黨人,但將他們的名字造冊登記,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終身不許再出來做官。這年臘月36歲的漢桓帝突然病死,第二年12歲的漢靈帝即位,那時張仲景18歲。
東漢隸書碑刻《白石神君碑》,俗稱《白石山碑》。立于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183年),當時醫(yī)圣張仲景33歲,第二年黃巾軍起義爆發(fā)。《白石神君碑》說:“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數(shù),參三條之一,兼將軍之號,秉斧鉞之威。體連封龍,氣通北岳,幽贊天地,長育萬物,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終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時有驗。”把一個山神描寫為將軍,受到政府部門和民眾崇拜和禮贊,這應該是黃巾軍頭領“占山為王”的榜樣。
碑陰的銘文都是捐贈者的姓名,以及捐贈的金額多少,列在最前邊的竟然是務城神君、李女神、石神君、璧神君,以及各級政府官員助手的16位“主簿”和6位“祭酒”。這些政府高官,跟隨、擁躉在巫婆、神漢后邊,一起出資、站臺,幫助白石神君廟的修建,并且把名字刻在碑陰,預示著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經(jīng)過十年的發(fā)展,在公元184年發(fā)動黃巾起義,與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赤眉起義的情形完全不同。張角不是因為自身窘迫,而是生活十分優(yōu)越,有百萬信眾擁戴,看不慣朝廷腐敗政治,打算取而代之。因此,他的政治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秉S巾起義引起的政治動蕩,持續(xù)存在了近40年,并成為東漢政權(quán)崩潰,逐漸過渡到三國的重要因素。要說明其復雜內(nèi)幕頗不容易,但是不做這樣的探索就很難解釋華佗、張仲景的命運,以及《湯液經(jīng)》的失傳。
華佗與仲景命運受影響
專家考證認為,張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華佗應該比他大20~30歲。史書《華佗傳》記載:“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粑贩ú皇?,佗亦不強,索火燒之。”秦始皇焚書坑儒尚且不燒醫(yī)藥著作,華佗主動送獄吏的醫(yī)學書籍對方竟然不敢要,或許是因“政治問題”。
陶弘景及其弟子編撰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象?!痹摃A糁稖航?jīng)》骨架60首方劑,由此可以推測《湯液經(jīng)》也把青龍(肝)、白虎(肺)、朱雀(心)、玄武(腎)、中黃太乙(脾)放在了很突出的位置,與太平道的經(jīng)典十分相似。
《湯液經(jīng)》的著作體例,與《內(nèi)經(jīng)》重視五臟,《漢書藝文志》所說“經(jīng)方家”的分類方法一脈相承,而與張仲景《金匱要略》有著明顯的差別?!断翟~》說:“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碧斓叵笳麝庩?,四季變化鮮明,中藥四氣五味等都與《河圖》所標示的四神一脈相承。
陶弘景說《湯液經(jīng)》的四神與二旦:“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彼纳瘾F所代表的圖形,在東漢末年與黃巾軍“中黃太乙之教”有關(guān),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象征。
張仲景諱談《湯液經(jīng)》
《三國志》說張燕等在太行山一帶,自黃巾起義以來,“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nèi)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shù)?,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薄毒胖荽呵铩芬舱f“靈帝不能討”;張璠《漢紀》說“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zhàn),為紹所敗,人眾稍散,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p>
皇甫謐說:“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 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說張仲景繼承了《湯液經(jīng)法》,卻改動方劑名稱,故意“避道家之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大小青龍湯、白虎湯、真武湯、陽旦湯,先說病后說方,與《湯液經(jīng)》不一樣;而且不放在一起集中論述,而是錯雜、散在于六經(jīng)文字之間,因此看不出它們屬于“六合正精”,是一個“撕碎了的殘片、散落的零件”。
《湯液經(jīng)》作為經(jīng)方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東漢時期仍然十分流行,然而后來“人間蒸發(fā)”,這與黃巾軍所造成的社會動蕩有關(guān)。張仲景在利用《湯液經(jīng)》的時候,盡量避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在《傷寒雜病論》之中,把它們“打散揉碎”,避免其與黃巾軍以及其他道教首領有關(guān)的嫌疑,在書中的序言里只字不提《湯液經(jīng)》,與這一段特殊的歷史動蕩有著密切關(guān)系。張仲景把《靈樞》改稱“九卷”,因為“靈”的繁體字“霊”與巫術(shù)、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張仲景雖然也“宿尚方術(shù)”,但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欽望巫祝”,其中也有難以為他人體會的苦衷。
封龍山漢碑文化揭示的歷史脈絡,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醫(yī)藥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死相依的歷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06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茉莉花:幽香清徹骨,爽致消煩暑
下一篇: 白蛇傳說里的中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