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山東聊攝(今山東茌平縣)人,約生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或治平元年(1064年), 約卒于金國正隆元年或二年(1156年或1157年),享年約93歲或94歲。成無己在垂暮之年被金人綁架到金國首都臨潢(今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翼旗附近),一直孤零零單身居住在臨潢,直至客死異鄉(xiāng)。他大約在臨潢居住十六七年,一直心系故國,從未忘懷大宋。
成無己生卒年代見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張孝忠寫的跋文,載于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卷末:“丙子歲,其年九十余,則必生于嘉礻右 治平之間。開禧改元五月甲子歷陽張孝忠書。”“丙子歲”指金正隆元年,即公元1156年,也就是成無己生命末年。張孝忠跋文寫于1025年,上距成無己卒年僅49年,張孝忠熟悉其事跡,此說可信,后世皆依此說。
金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宋金談判,南宋最終將淮北廣大地區(qū)割讓給金人。南宋歷史學家李心傳(1166-1243年)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紹興十一年(1141年 )冬十一月辛丑條說:“是日,金國都元帥宗弻遣魏良臣等還,許以淮水為界,歲幣、銀、帛各二十五萬匹兩。又欲割鄧、唐二州?!笔辉滦脸筮@一天談判結(jié)果是,南宋向金國使臣魏良臣承諾,兩國以淮水為界,北面割予金國,每年向金國進奉白銀二十五萬兩,布帛二十五萬匹。金國又要求南宋將鄧、唐二州割讓金國。過幾天,南宋派使臣到金國落實談判結(jié)果,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引《紹興講和錄》載:“皇統(tǒng)元年十一月七日。本擬上自襄江下至于海以為界,重念江南凋敝日久,如不得淮南相為表里之資,恐不能國。兼來使再三叩頭,哀求甚切,于情可憐,遂以淮水為界,西有唐鄧二州,以地勢觀之,亦是淮水北,在所割之數(shù)。來使云: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兩,既能盡以小事大之禮,貨利又何足道。止以所祈為定?!睗h水流經(jīng)湖北襄陽的一段稱襄江,襄江流入長江,金國原擬以漢水長江為界,北為金地,南屬宋國,后改為以淮水為界。南宋國力衰微,無力抵拒金國強大壓力,含淚簽訂喪權(quán)辱國條約。自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冬十一月七日起,淮北廣大地區(qū)淪為金國所有,漢人改稱金人。此年成無己已是七十七八歲老翁,約于此年為金國綁架到臨潢。金國無中醫(yī),治病育才皆需名醫(yī),乃綁架劫持之。
《注解傷寒論序》為嚴器之所撰,寫于“時甲子中秋日”?!凹鬃印睘榻鸹式y(tǒng)四年(1144年),嚴器之為大宋遺民,惡“皇統(tǒng)”紀年字樣,故僅書甲子紀年表達懷念故國深情?!蹲⒔鈧摗氛降癜嬗诮鸫蠖ㄈ沙绞辏?172年)。見魏公衡序,又見王鼎后序。王鼎《注解傷寒論后序》云:“此書乃前宋國醫(yī)成無己注解,四十余年方成,所謂萬全之書也。后為權(quán)貴挈居臨潢,時已九十余歲矣。仆嘗緣訪求舍弟,親至臨潢,寄跡包子禺頁 大夫書房百有余日,目擊公治病,百無一失。仆嘗求此書。公云:‘未經(jīng)進,不可傳。’既歸,又十七年,一鄉(xiāng)人自臨潢遇恩放還,首遺此書,不覺驚嘆!復自念平日守一小學,于世無毫發(fā)補,欲力自刊行,竟不能就。今則年逾從心,晚景無多,兼公別有《明理論》一篇,十五年前已為邢臺好事者鏤版,流傳于世。獨此書沉墮未出。仆是以日夜如負芒刺,食息不遑,遂于辛卯(1171)冬,出謁故人,以干所費,一出而就,何其幸也?;蛟?,非子之幸,世之幸也!醫(yī)者得以為矜式,好事君子得之,亦可與醫(yī)家商略,使病人不伏枕而愈,乃此書駕說《難》《素》之功也,于世豈小補哉?大定壬辰下元日。冥飛退翁王鼎后序?!蓖醵Γ执髞?,道號冥飛退翁。是《注解傷寒論》刊成于公元1172年年,上距成無己逝世之年十六七年矣。成氏終其一生未見刊成之書。
成無己為金國“挈居”臨潢,是一段慘痛悲愴的經(jīng)歷?!瓣闭?,提拿也,逮抓也。據(jù)《金史·選舉志》云,醫(yī)學分為十科,“每月試疑難,以所對優(yōu)劣加懲勸。三年一次試諸太醫(yī)?!鄙綎|聊攝為金國屬地,乃挈掠成無己至金國首都臨潢。成無己唯攜《傷寒論注解》手稿往,視如生命。金國“未經(jīng)進,不可傳”的意思是,《注解傷寒論》需要將原件或副本進呈金朝,由金朝刻板印刷,如果不經(jīng)進,則不許外傳,否則治以重罪。成無己從未經(jīng)進此書,他認為此書成于大宋之人之地,不可經(jīng)進異朝。臨終前,成無己冒死將書稿交給中原人,以求在宋國印刷。中原人亦冒死將書稿交給王鼎,王鼎籌集銀兩將其刊行,刻訖于南宋乾道壬辰八年(1172年)。
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凝聚著民族的血與淚、國家的榮與辱,反映著偉大醫(yī)學家成無己忠貞的愛國情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7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尚志鈞-心系學術(shù)的本草人生
下一篇: 長沙馬王堆中醫(y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