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我的治學門徑和方法
不管學習任何科學,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確的門路,正如子貢所說:“夫子之墻數(shù)仞
,不得其門而入
,不見宗廟之美
、百官之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段話的意思是說
,凡是一門科學
,都是有一堵墻隔著的
。必須設法找到門徑,穿墻而入
,才有可能看見科學內容的富和美
。做學問又要下刻苦工夫。學問多半都是一望無涯的汪洋大海
,不具備一點犧牲精神
,甘冒風險,戰(zhàn)勝驚濤駭浪
,堅定地把握著后舵
,航船是不可能安全達到彼岸的。下面把我學習中醫(yī)學的經(jīng)過略述如次
。

我十七歲開始學習中醫(yī)學
。在未學醫(yī)之前,從四歲開始通讀十三經(jīng)
,如《爾雅》那樣難讀的書
,都曾熟讀背誦。同時
,還讀一些有關詩文典故的書,如《幼學故事瓊林》
、《龍文鞭影》
、《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
、《賦學正鵠》
、《少巖賦》、《清代駢文讀本》
、《古文觀止》之類
。先后凡經(jīng)歷十四年。教我的老師
,都是清代的秀才
、舉人、進士之流
,我的古漢語知識
,便從此打下了基礎,也是我后來學習中醫(yī)學較雄厚的資本
。
當我讀完十三經(jīng)的時候
,老師許君才先生要我看張文襄的《輶軒語》,這是南皮張之洞在光緒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學政時寫的一本“發(fā)落書”
,但確是當時指導讀書的一本好書
。其中特別是《語學》一篇
,對我頗多啟發(fā)。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讀經(jīng)
、讀史
、讀諸子、讀古人文集以及通論讀書五個問題
。如說:“讀經(jīng)宜讀全本
,解經(jīng)宜先識字,讀經(jīng)宜正音讀”
,“讀經(jīng)宜明訓詁
,宜講漢學、宜讀國朝人經(jīng)學書
,宜專治一經(jīng)
,治經(jīng)宜有次第,治經(jīng)貴通大義”等
,至今在我腦子里還有較深刻的印象
。
可以說,我后來學習《黃帝內經(jīng)》等經(jīng)典著作的許多方法
,都是由于張文襄所影響的
。尤其是他在談到“讀書宜有門徑”時說:“泛濫無歸,終身無得
,得門而入
,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師承
,然師豈易得
,書即師也。今為諸生指一良師
,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
,即略知學問門徑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髞砦医K于買到一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來看
,果然大有收獲。
例如我對十三經(jīng)都已背誦如流了
,但卻說不出為什么《論語》
、《孟子》、《大學》
、《中庸》又叫《四書》
?而《提要》則明白告訴我們:“《論語》、《孟子》,舊各為帙
,《大學》
、《中庸》,舊《禮記》之二篇
。其編為《四書》
,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
,則自元延祐復科學始
。《明史·藝文志》別立《四書》一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粌H《四書》的沿革比較清楚了,同時亦知道《四書》各種注本經(jīng)《四庫》著錄的有六十二部之多
,存目還有一百零一部
,真是洋洋大觀。更有意義的是
,在讀《提要》的過程中
,亦知道了《四庫》著錄的醫(yī)家類書凡九十七部、一千八百一十六卷
,存目書凡九十四部
、六百八十二卷。這給我后來閱讀醫(yī)書提供了很好的書目索引
。
一九二九年奉先亡父益恒公命
,受醫(yī)學于先師劉有余先生門下。先授以陳修園《公余六種》
,半年內悉能背誦。又授以《傷寒論淺注》
、《金匱要略淺注》
,須正文與淺注同時串讀。
例如:“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
,有經(jīng)之為病
,有氣之為病,主乎外
,則脈應之而浮
。何以謂經(jīng)?《內經(jīng)》云:‘太陽之脈連風府
,上頭項
,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為病
,頭項強痛
。何以為氣?《內經(jīng)》云:“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者
;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
,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
。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
,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氣
,則通體惡寒
;若病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樣正文和注文連串起來讀,當然大大增加了誦讀的工夫
。
好在我早已練就了背誦的基本功
,在一年的時間內,便達到只點條文的首句
,便能連注串背出來的程度
。有余先生腹富而口儉,不善于講說
,我必須且誦讀
、且理解,全憑自己下工夫
。只有到理解不通時
,才去請教先生。先生語言雖簡
,卻非常中肯
。
他是以善用烏梅丸治雜證蜚聲一時的,記得有一次侍診
,半日中曾經(jīng)四次疏烏梅丸方
,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
,一用于消渴
,一用于腹瀉。畢診以后,問難于先生
,他說:凡陽衰于下
,火盛于上,氣逆于中諸證
,皆隨證施用
,腹瀉與肢厥兩證,均陽衰于下也
,故重用姜桂附辛
,而去二黃;嘔吐一證
,氣逆于中也
,故重用黃連、黃柏
,去辛輕用附姜以平之
。從此以后,我對烏梅丸的運用便靈活多了
。
諸如此類
,劉先生對我的誘掖是很大的。但先生畢竟是個經(jīng)方學家
,而不是醫(yī)經(jīng)學家
。我的思想既受到張文襄治經(jīng)諸說的影響,亦欣賞南雷黃宗羲“先窮經(jīng)
、后證史”的學習方法
,學習中醫(yī)學似乎亦應該先從經(jīng)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
,便在劉先生的同意下,從事《靈樞》
、《素問》的學習
。
我治醫(yī)經(jīng)學的方法,亦如讀《十三經(jīng)》那樣
,先從篇章句讀下手
。例如“生氣通天論”是素問的第三篇
,主要是闡述機體中的陰陽二氣與自然界的陰陽二氣息息相通
,并賴以維持其生命的健康存在。
全篇可分作三大章
,篇首至“氣之削也”為第一章
,概括敘述生氣與天氣的關系,人們必須做到“傳精神、服天氣”相與適應
,以維持壽命之本
。
至“形乃困薄”止為第二章,包括四個小節(jié):章首至“陽氣乃竭”為第一節(jié)
,闡述外感邪氣傷害陽氣的病變
;至“郁乃痤”止為第二節(jié),敘述陽氣傷于內的病變
;至“粗乃敗之”句止為第三節(jié)
,闡發(fā)陽氣受傷、邪陷經(jīng)脈的病變
;第四節(jié)指出保護和調養(yǎng)陽氣的方法
。
第三章亦分作四節(jié):“氣立如故”句止為第一節(jié),說明陰陽不能偏勝的道理
;至“乃生寒熱”句止為第二節(jié)
,敘述陽氣不能外固,發(fā)生一系列傷損陰精的病變
;至“更傷五臟”句止為第三節(jié)
,說明陽不固于外,四季都可感受外邪
;最末一節(jié)闡述陰氣內傷影響各臟而產(chǎn)生的病變
,并提出保護陰氣的方法。
這一工作
,我是搞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從此以后,我對《靈樞》
、《素問》才有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
其次是校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乔迦酥谓?jīng)學最有成就的手段。它必須具備文字學
、聲音學
、訓詁學等小學的基本功,然后博覽群籍
,才談得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N覍Υ藘H具備一點常識而已
,乃盡量搜集前人對兩經(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馁Y料
,作為借鑒,輔導我進行研究
。
如:林億的《新校正》
、胡澍的《素問校義》、俞樾的《讀書余錄》
、孫詒讓的《札迻》
、顧觀光的《素問校勘記》
、《靈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洝贰埼幕⒌摹妒嫠囀译S筆》
、于鬯的《香草續(xù)校書》
、馮承熙的《校余偶識》、江有誥的《先秦韻讀》
、沈祖綿的《讀素問臆斷》
,以及日人丹波元簡的《素問識》、《靈樞識》等
,我都曾充分利用
,確是解決了不少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
關于《靈樞》
、《素問》的注家,本來就屈指可數(shù)
,全注的不外楊上善
、馬蒔、張介賓
、張志聰
、黃元御五家。單注《素問》的
,僅有王冰
、吳崑、高世栻
、張琦四家
。這些注家均各有獨到之處,亦各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何汲取其所長
,并屏棄其所短,擇善而從
,這就要下一番研究工夫
。日人丹波元簡的《素問識》,《靈樞識》
,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
,對各注家曾有個比較選擇,而且是做得較好的
,足資借鑒
。
但衡量注家的好壞,更重要的是必須結合臨床現(xiàn)實來考慮
。如《素問·陰陽別論》:“二陰一陽發(fā)病
,善脹,心滿善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醣⒔鉃椤皻庑钣谏瞎市臐M,下虛上盛
,故氣泄出
。”以氣泄出解釋善氣
,不符合《素問》的習慣用語
,而吳崑、馬蒔
、張介賓不作解釋
。獨張志聰注云:“善氣者,太息也
。心系急
,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睗M,同懣
。心懣不舒
,故時時想太息而得到伸舒,不致憋悶
,是臨證常見的
。心腎之氣不能相交,可以見此
,故曰二陰
。因此,我對王冰所注善氣
,便持保留意見
。
我之所以要對《內經(jīng)》下這一些工夫
,主要是想從中找出它的理論體系以及它的指導思想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
、《素問》兩個八十一篇,都是采用綜合敘述的方法來表達的
,但其中畢竟是存在著它的獨特理論體系
,這一點從楊上善開始便已經(jīng)認識到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亍分砸鹕⒃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分做攝生、陰陽
、人合等十九大類
,每類又分若干細目,其主要目的就是探求它理論體系的脈絡
。后來滑壽分做十二類
,張介賓基本與滑壽同。李中梓分八類
,汪昂分九類
,沈又彭僅分為平、病
、診
、治四類,不管分類的多與少
,目的都是在尋找其理論體系
。
概括言之,臟腑學說
、病機學說
、診法學說、治則學說
,這是《內經(jīng)》理論體系最基本的部分
。至于病癥、辨證
、刺法
、攝生等內容亦很豐富,都有待于作進一步的研究
。特別有待于認真探討的是
,它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都貫穿著當時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思想——陰陽學說
,以及樸素的系統(tǒng)觀——五行學說
。
首先
,它用陰陽這一概念來說明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lián)系和事物變化的復雜多樣性。而且指出事物的運動
,總是存在著平衡和不平衡兩種狀態(tài)
,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并說明陰與陽的對立統(tǒng)一
,既是相互依存,又能相互轉化
,故說:“四時之變
,寒暑之勝,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同時還認為陰之與陽
,固然是一對矛盾
,但陽卻居于主要方面,而以陰為次要
,所謂“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
至于五行學說,它具有明顯的整體觀念
,它從唯物主義的立場明確地把五行當作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提出來了
。所以它說:“五行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溃褪且?guī)律
。五行生克制勝的結構聯(lián)系
,提出了事物循環(huán)運動的根源,也就是為了探索自然界循環(huán)式動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性提出來的
,故說:“五運之始
,如環(huán)無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终f:“終而復始
,是謂天地之紀
。”
于此
,我認為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區(qū)別在于
,陰陽是在說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lián)系,而五行則在企圖刻畫事物的結構關系及其運動方式
。中醫(yī)學的許多理論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直至今天仍有指導實踐的意義,其重要原因之一
,正在于里面貫穿著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和系統(tǒng)論
,這是需要我們努力發(fā)掘、整理提高
、繼承發(fā)揚的
。
所以我認為學習中醫(yī)學不首先學習好《內經(jīng)》,不通過對《內經(jīng)》的認真學習
,是打不好理論基礎的
,也就談不到學習中醫(yī)學。
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辯證關系
。屬于基礎理論部分
,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
;非基礎的
,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
,要廣泛地涉獵
。只有精了,才可能博
。就中醫(yī)學而言
,只有把《內經(jīng)》這一類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博覽各家的著作才不費勁
,才具有分析鑒別的能力
。
例如:對《內經(jīng)》學習有根底,讀仲景的《傷寒論》
,便知道他用三陽三陰辨證
,是源于《素問·熱論》的,但仲景所究心的卻是傷寒
,并非熱病
。“熱論”的三陽三陰,僅有表里之別
,并無寒熱虛實之分
;而仲景的三陽三陰,則表里寒熱虛實無所不包
。不透過這一關
,是學習不好《傷寒論》的。
劉河間的學術思想也來源于《素問·熱論》
,但河間所研究的僅是熱病
,而非傷寒。所以他的通圣散
、雙解散
、涼膈散、六一散
、承氣湯諸方
,都是針對熱病而設
,不用麻桂辛溫劑
,河間所用的三陽三陰辨證,正是“熱論”的旨意
,僅用以分辨表里而已
,不能與《傷寒論》強合,但是河間仍然叫做傷寒
,不透過這一關
,亦是學不好河間書的。
它如李東垣的氣虛發(fā)熱說
,是從《素問·調經(jīng)論》“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這一理論的發(fā)揮
。
朱丹溪的“陽有余、陰不足”論
,是據(jù)《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
、陰道虛”,以及《方盛衰論》“至陰虛
,天氣絕
;至陽盛,地氣不足”等理論闡發(fā)而來的。
要之
,學好了《內經(jīng)》
,才說得上打下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只有打好了中醫(yī)學理論基礎
,進而學習臨床各科
,學習各醫(yī)學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
,事半功倍
。這是一條學習中醫(yī)學的大路、正門
,如果舍正路而弗由
,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難的
。
有了門徑之后
,便得講究方法。據(jù)我五十多年的經(jīng)驗
,最主要的有四個方面:
(一)精讀
。
讀書有兩種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
,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
。其次是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學中醫(yī)學所擔負的任務是:繼承發(fā)揚
,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讀好《靈樞》
、《素問》
、《傷寒》、《金匱》幾部經(jīng)典著作
,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yī)學家的總結
,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y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
,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那么
,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讀呢
?蘇東坡有種讀書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庠書》中說:“卑意欲少年為學者
,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
,百貨皆有,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盡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別作一次
,求事跡、故實
、典章
、文物之類,亦如之
,它皆仿此
。此雖迂鈍,而它日學成
,八面受敵
,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
,可笑可笑
。”
這樣專心致志
、集中力量
、各個擊破的讀書方法
,不是真正善讀書而又讀活書的人
,是說不出“此中三味”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磥硖K東坡之所以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
,除了他的天資以外,起決定作用的
,正得力于他這種“迂鈍”而“非速化”的精讀方法
。我們讀《靈樞》、《素問》等
,亦只能采用“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的方法進行
,寧肯“迂鈍”一些,不求“速效”之術
。
《靈樞》
、《素問》共十四萬余言,貌似浩瀚
,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
,無非就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
、經(jīng)絡
、病機、病癥
、診法
、辨證、治則
、針灸
、方藥、攝生十二個方面,每讀一次,就帶著這十二個方面的某一個問題
,邊閱讀
、邊探索,這樣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下去
,每閱讀一遍,便把某一問題深入一次、解決一次
、鞏固一次。無論讀任何一部經(jīng)典著作
,每次都帶著問題讀
,直到掌握了精神實質。在這個基礎上
,再看有關的其他參考書
,就一定會做到多多益善,開卷有益
。
所謂精與博的關系
,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決。至于在讀的時候
,態(tài)度務須認真
,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
,必須查問清楚
,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為是
。
陸以湉《冷廬醫(yī)話·醫(yī)鑒》有云:“近世醫(yī)者能讀《內經(jīng)》鮮矣
。更有妄引經(jīng)語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
,引半夏秫米湯‘復杯則臥’
,云是壓勝之法
,令病者服藥后復盞幾上,謂可安臥
。治腳疔
,引‘膏粱之變,足生大丁’
,以為確證
。不知足者能也,非專指足而言
。又有治癉瘧證
,以‘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為《己任篇》之言
。蓋未讀《內經(jīng)》
、《金匱》,第見《己任篇》有是語耳
。疏陋若此
,乃皆出于懸壺而知名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不曾認真讀書
,而造成這樣疏陋的人,現(xiàn)在不是沒有
,可能為數(shù)還不少
。稍不認真讀書,這種疏陋便會出現(xiàn)在我們身上
。我這樣說
,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二)勤寫
。
寫
,就是寫筆記
。一邊閱讀
,一邊寫筆記,是幫助我們領會和記憶文獻內容的一種讀書方法
。也是積累科技資料的一個重要方法
。邊讀邊寫,也就做到了眼到
、口到
、心到、手到
,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
。革命前輩徐特立老人曾對自己提出“不動筆墨不看書”
,可以作為我們每個有志于治學的人的訓誡。怎樣寫讀書筆記
?它的形式很多
。通常情況是摘錄原文,寫提綱
,寫心得體會和寫疑難問題等
。我經(jīng)常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概括和縮寫。把已讀過的書的內容
,作一個非常概括而簡短的敘述
,扼要說明某一本書的內容,主要講的什么問題
。這樣寫的好處是能幫助自己抓住書里所講的要點
,加深對所讀書的理解。茲錄三十年前我寫的讀《格致余論》筆記一則如下:
《格致余論》一卷
,元·朱震亨撰
。共列論文四十一篇,其立論大旨有三:①人身氣常有余
,血常不足
,便導致陰易虛、陽易亢的病變
,故善用滋陰降火之法
。②無論痰、食
、火
、濕諸因致病于人體,或于氣分
,或于血分
,必有所郁塞阻滯,故主張臨證要善于用和血疏氣
、導痰行滯諸法
。③診治疾病,必須觀形望色
,察脈問癥
。尤其對于脈、息
,務要詳細審察
,才能辨認出病證的真情,才能準確地用藥
。
議論之后
,往往附有驗案
,故本書于臨證有一定指導意義。但由于作者曾向許謙學過性理學
,于《相火論》中頗有主觀唯心論
。同時他在自述中亦說:“古人以醫(y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編曰《格致余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涫艿剿稳死韺W的影響可知。傳本有《醫(yī)統(tǒng)正脈》本
、《四庫全書》本
、《東垣十書》本。
綱要筆記
。一般是按照書的先后內容
,或問題的主次來寫的。它往往要依照原文的次序進行一番簡明扼要的復述
,體現(xiàn)出全書或全篇的邏輯性
。綱要筆記,與我們常說的寫作提綱很相似
。寫這種筆記省時間
,重點突出,便于記憶
。鈔錄一則我過去學習《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篇》的筆記如下:
痙
、濕、暍三大病
。痙病的主要病變在傷津
。故21條的“太陽病發(fā)汗太多”, 22條的“風病下之”
,24條的“痙病若發(fā)其汗
,其表益虛”,都在說明津傷不能養(yǎng)筋而致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