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治疾病的過程,就是理、法、方藥的程序,每一個程序都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在選方之后,組織藥物時從選藥、配伍及劑量大小等幾個方面,淺談一下用藥技巧,在這些技巧里面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臟腑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矛盾病理的處理及長幼、體質(zhì)等諸多方面的細節(jié)問題。以冀對提高療效有所裨益。
中醫(yī)療效的提高涉及到知識結構、診斷水平,審癥求因的能力,治法的確立,方劑的選擇,藥物的運用等幾個重要方面。由于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為之,本文僅對處方用藥的技巧,談一下自己的粗淺體會。
一.選藥的技巧
1.選擇對病因最有效的藥物
如清肺火,黃芩最有力。瀉肝火,丹皮、山梔最佳。填補腎精,首選熟地。祛寒濕,用炒蒼術。利濕,用苡米、防己等。張仲景治黃疸病,用茵陳蒿湯,方中茵陳退黃最擅長。
2.病機復雜時,用藥較嚴格
①.肝火旺兼脾胃氣虛時清肝火用丹皮、山梔、黃芩,但益脾胃之氣藥不可燥,只能平淡,如扁豆、山藥、云苓,不宜用白術、黃芪等溫性藥以免助肝火。
②.脾虛便溏納減,兼肝風肢麻眩暈時用木瓜、牡蠣,既可熄風,又可止泄,兩得其用。
③.肝血虛兼脾濕盛時養(yǎng)肝血用白芍不如制首烏,因白芍斂濕留邪。
④.肺陰虛兼脾胃氣虛時可用百合、沙參,而不用麥冬、天冬,因其滋膩礙胃。肺喜潤,脾喜燥,性情之不同。健脾益氣可用太子參、生山藥,不宜用焦白術、黨參之燥性藥,恐其耗陰。
⑤.胃陰虛兼肝郁氣滯時舒肝理氣藥用佛手、香櫞、生麥芽,而不用香附,青皮、柴胡,因其香竄傷陰、劫陰。中陽虛,兼肝氣郁結時,用桂枝以舒肝兼溫中;中焦?jié)駸峒娓斡魰r,用茵陳舒肝又利濕熱。
3.補氣藥之選擇
肺、心、脾胃氣虛時,均可用人參、黃芪、炙甘草、大棗補氣。腎氣虛時,用熟地配仙靈脾,補水、火以化氣,且可輔以巴戟天、肉蓯蓉、黑杜仲、菟絲子等以助腎氣。黃芪、炙甘草非補腎氣之品。
4.病機不同,用藥有別
如肝氣郁結引起的咳嗽、吐血、嘔吐等病,舒肝不用柴胡,因柴胡主升,助氣之上逆則不利,可用青皮、香櫞、蘇葉。腎虛不藏引起的尿血、尿糖、遺精、帶下等,即使腰酸痛,亦不能用懷牛膝強壯筋骨治腰痛,只能用杜仲、桑寄生、川斷等藥,因氣機下陷,牛膝又引之下行,故不宜。
5.陰陽四時,用藥各異
如肝郁氣滯證,發(fā)生在春夏兩季時,舒肝用郁金、青皮、薄荷,而不用柴胡,因春夏陽氣已升,用柴胡恐升之太過,反助肝陽之上亢。秋冬季陽氣潛斂而降,用柴胡舒肝不致為害。
二.配伍技巧
藥物配伍一是為了增強療效,相當于“臣”藥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針對病機、次癥而用藥,相當于“佐”藥的功能。還有制約主藥副作用的藥物,即“使”藥功能。所有選用的藥均不能與證有沖突,這是一條原則。下面分別討論:
1.增強療效
清肺火時,以黃芩為主藥,可配山梔、黃連。心肺肝腎陰虛時,配養(yǎng)胃陰藥如細石斛、生山藥,因“胃主經(jīng)營之氣?!?嘔吐時,除了對因治療的藥物和胃降逆藥外,配杷葉以肅肺,因“諸氣者,皆屬于肺?!睔馓摫忝?,用黃芪配柴胡、荷葉升提中氣。脾胃虛弱證。健脾的同時,加舒肝藥如佛手、防風、小量炒白芍,因“土虛木易乘”。外感咳嗽:①屬風寒引起者用桔梗配荊芥、麻黃、透邪力佳。②屬風熱所致者,用桔梗配桑葉、薄荷、透邪力強。行氣時,行氣藥配蘇葉、藿香;舒肝時,柴胡配薄荷,合用以增強了行氣與舒肝的作用。咽喉腫痛癥,清熱解毒藥配丹參、赤芍活血,不至于冰伏使熱難解。腎陰虛相火旺,丹皮、黃柏、知母與白茅根、車前子相伍能網(wǎng)開一面,導熱下行,相火易去。
2.佐使作用
目的,一是制約主藥的副作用;二是顧護脾胃;三是防止證的轉化,如由寒變熱等;四是病機的需要。
川芎茶調(diào)散,方中茶葉味苦以制約發(fā)散藥使不致于升散太過以傷正。用黃芪時,防止補氣壅遏氣機,常配陳皮;防止黃芪助陽傷陰而配知母,此種配伍是為了制藥主藥之副作用。當滋養(yǎng)各臟之陰時,加胃動力藥,如陳皮、山楂、佩蘭,以防礙胃。止嗽散中紫菀與百部同用,溫涼相配,使化痰藥呈平性,防止痰從熱化,此乃中庸之法。定喘湯之白果,補肺湯之五味子等,是處于病機之需要而使用,因咳喘日久,肺氣易散。
3.產(chǎn)生新功效
黃芩或黃連加半夏,是清熱化痰作用,主要用于痰濕化熱生成的痰火。并有升降氣機作用,用于治療虛痞。左金丸中:黃連之寒主降,吳茱萸之熱主升,可調(diào)理氣機之升降,恢復中焦之氣的升降運動,達到治療吞酸、吐酸目的。
三.制藥的使用
1.保護脾胃
胃為水谷之海,無論治哪一臟病的藥物均先到胃,當某種藥物有損胃氣時,可通過炮制手段予以消除。如用桔梗、白芍、丹皮、梔子時,如右關脈沉細弱(脾胃虛),因這些藥物寒氣偏重,可用炒的炮制方法降低寒性。
2.制約藥物的副作用
如當歸潤腸通便,在用補中益氣湯時,當歸雖可養(yǎng)血藏氣,但潤腸不利,此時可用炒當歸。參苓白術散以健脾,其中桔梗雖升提中氣而寒涼則不宜,若用炒桔梗即無此弊端。又如,用遠志安神時,服藥后常感咽喉有刺激感而不舒服,這時可用炙遠志以消除其副作用。
3.增強療效
血虛便秘需通便時,可用油當歸。黃芪生用時固表氣,氣虛自汗用之;而當心肺脾胃氣虛時,用炙黃芪以提高補氣之效。
4.增加功用
如山楂是活血化瘀藥,當出血留瘀,或因瘀血引起的出血,可用山楂炭消瘀止血。山梔是清熱涼血藥,當用黑梔子時,就有了涼血止血效果。
金銀花、玄參乃清解氣分熱毒藥,若炒至炭狀就象紫草一般,可清解血分熱毒。
四.劑量大小的確定
這里討論的技巧不涉及中藥教材中介紹的自然用量(規(guī)定用量范圍),只介紹規(guī)定范圍內(nèi)量大、小之變化。
1.一般規(guī)律,治療實證時 祛邪藥的用量是由大到小,因邪減少時,用量仍較大,無邪可去時,就耗傷正氣。如用寒涼藥清熱瀉火時,當熱退只留下余熱時,寒涼藥就易傷中陽;當濕邪很少時,大量的利濕藥就耗津傷陰。治療虛證時,特別是脾胃氣弱證,由于運化吸收無力,常虛不受補,若一開始用補藥量大,尤其黨參、黃芪、炙甘草之類,會使胃氣壅塞,引起脘腹脹滿。所以,脾胃氣虛時,補氣藥一般是由小量到大量使用;脾胃不虛,他臟正氣虛,可直接用大劑量補藥使用。
2.藥量
某些藥物,用量不同,功效有別。如柴胡3~5g是升提作用,12~18g是舒肝作用,24~30g是解表退熱作用,這里是指成人用量。白芍小劑量,包括中等量時是滋陰養(yǎng)血平肝之效,但當用至25~30g時,就出現(xiàn)了較好的止血效果。大黃大量入煎劑是泄積導瘀功能,如大黃粉,每次2g沖服時,就具止血作用。
3.依藥物在治療中起的作用而定
①對因治療的藥物量偏大。②調(diào)理病機或起佐使作用的藥物用量宜小。③另外,當病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第二病因,但它又不是引起本病或現(xiàn)階段的主因時,祛除第二病因藥物的量也宜小。④次要癥狀在治療時用藥量亦小,總之要分清主次矛盾,用量不能喧賓奪主。
4.用量大小受季節(jié)因素影響
如風寒感冒證,發(fā)生在冬季,辛溫解表藥,用量宜大;發(fā)生在春夏季節(jié),用量宜小,此乃季節(jié)使然,氣溫條件之不同耳。
5.當令藥用量不宜大
在“天人相應”觀的指導下,在不同的季節(jié)中,常加入一味當令藥,這類藥起到輔助作用,不屬君臣佐使用藥范疇。如春季肝木當今,木生長有生機,相應耗水量大,易致肝腎精血不足,故應加白芍、地黃輔助,養(yǎng)血榮木,尤其適用于中老年人有慢性病者。夏季暑邪當令,暑氣通于心,溫病學家認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因此,在夏季處方用藥時,可加入一味淡竹葉。秋季燥氣值令,燥氣通于肺,易傷肺津,“燥勝則干”,空氣中水分少,易缺津而干燥,此時常加一味麥冬,滋陰生津。冬季寒氣外束,陽氣內(nèi)藏,郁而易生熱,故在冬令常加一味清熱藥,以清解里熱,如生石膏、黃芩、生地之類。在用當令藥時,有一個原則,只要當令藥與當時患者的病證不相矛盾,即可使用,小量輔助,增強治療效果。
年齡及體質(zhì)強弱情況作為用量大小之依據(jù) 老年人及少年兒童,由于其正氣與成年人相比較弱,對藥物的耐受性差一些,用量偏小。同一年齡組,體型肥瘦、體質(zhì)強弱亦有很大差異,藥量自然亦應有所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自學中醫(yī)先學問診 全網(wǎng)最全的問診詳解
下一篇: 張錫純治療淋證用藥特點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