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穎
音樂是一種旋律,一種語言,一種心境。經(jīng)常聽一些舒緩平和、優(yōu)雅空靈的古樂,可以放松緊張心情、緩解身體的不正常狀態(tài)。這是時下許多人的愛好與習慣。但采用音樂養(yǎng)生或治療某種疾病,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奧妙。
廣東省中醫(yī)藥學會音樂治療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余瑾博士說,音樂具有精神效應、聯(lián)想效應和心身效應,是調節(jié)精神心理狀態(tài)的最佳手段之一。音樂的節(jié)奏、力度、旋律、和聲,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特別是與人的生理節(jié)奏合拍,令五臟中和清安、氣爽神清的樂曲,可對身心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
陰陽之音 調整機體平衡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jīng)》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徵、宮、商、羽五音稱為“天五行”。
余瑾介紹,根據(jù)陰陽五行理論,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臟,五臟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按此理論產(chǎn)生的音樂療法為“五音療法”。
中醫(yī)認為,自然界有陰陽,人體有陰陽,音樂有也陰陽。如高音為陽,低音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竹之聲為陰。古人將古琴、古箏、竹笛、竹簫等樂器與五音對應,即“琴羽、箏商、簫角、笛徵宮”,五個調式分別代表五行,對應五臟;每個調式分為陽韻和陰韻兩個部分,陽韻用于補益臟虛,陰韻用于清瀉臟實,以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據(jù)文獻記載,宋代名家歐陽修通過學琴,治好了抑郁癥和手指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特定的音樂頻率、節(jié)奏產(chǎn)生的聲波,能與人體組織細胞發(fā)生共振,放松人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由于疾病、壓力而產(chǎn)生的機能失調。因為這種醫(yī)學原理,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于失眠、頭痛、心悸、焦慮、憂郁等疾病。
中和之美 調和情志平衡
在最近新播電視劇《金婚風雨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女主人公舒曼為了想要一個健康孩子,在與丈夫同房前特意放上一曲《舒伯特小夜曲》。說明音樂對人的意念和情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醫(yī)學早已從整體理論中認識到,人的各種情志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tài)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碑斈撤N情緒過甚而致發(fā)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與平復。
余瑾說,中國音樂強調“中和之美”,強調和諧、自然,不追求強烈。它能平衡人們的身心,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另外,中國音樂表達朦朧、超越的藝術意境,與人類精神心理世界緊密相聯(lián),而其中音樂與情緒的相關性比較容易把握,可以成為與現(xiàn)代醫(yī)學和現(xiàn)代音樂治療學之間溝通的重要銜接點之一。如針對亞健康,可以開發(fā)不同的慢性疲勞調理音樂、失眠調理音樂、健康背景音樂等,加上音樂治療的多元化、規(guī)范化等系統(tǒng)調理模式,誘導不同類型患者進入音樂意境,使他們從膚淺的感官欣賞升華到理智的高層次欣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和效果。
天籟之聲 調解個體差異
余瑾強調,音樂養(yǎng)生,中醫(yī)也講究順應自然和辨證論治,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不同人群、不同體質,選擇的音樂也各有不同。
春季,五音為角調,對應五臟是肝。時逢春風和暖、陽光明媚之際,患有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情志抑郁之人,聽一曲積極向上的陽韻音樂,如《喜洋洋》、《步步高》、等,可補益肝腎、散寒解郁;春季也有雨冷風急、春寒料峭之時,患有頭昏腦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之人,可聽悲情傷感的陰韻音樂,如《嘎達梅林》、《二泉映月》等有傾瀉肝火、平肝潛陽的功效。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肝陽上亢類型高血壓病人容易發(fā)怒,給予有商調式或悲傷色彩較濃的音樂聆聽,有制約憤怒和穩(wěn)定血壓的良好作用,比較其他類型音樂差異顯著。
中國古典音樂演奏出每一個調式,均選用一種樂器主奏,如冬季為羽調,對應是腎,主要樂器為琴。雖形態(tài)至簡,但氣韻至深,婉轉、沉靜、悠揚的音波可直入五臟,振動其氣機,疏導其瘀滯,伐其有余而補其不足。余瑾說,多聽音樂、鑒賞音樂,不僅是一種生活調劑,還是一味良藥。如果在清靜整潔的環(huán)境中,聚精會神于音樂旋律之中,可疏通經(jīng)絡、平衡陰陽而強身健體。
鏈接
聽音樂調暢情志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音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同的音樂可以影響不同臟腑的功能,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感,激發(fā)不同情緒,從而消除精神上的壓力,起到調整臟腑的作用,有利于恢復健康。
當心情不安、思緒紊亂時,聽民族樂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可起到安定情緒、調理思緒的作用;當精神憂郁時可聽樂曲《小開門》、《喜相逢》、《夜深沉》、《光明行》等,能減輕或緩解憂郁、振奮精神;當煩躁易怒時,可聽琴曲《流水》、古箏曲《風入松》、二胡曲《漢宮秋月》等,能使心緒平靜安和。(張駿)
國學即“六藝之學”,主要是指“大六藝”。不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除了大六藝(六經(jīng))外,還有小“六藝”。“小六藝”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格和技能,“大六藝”是培養(yǎng)情懷和精神。小六藝至今仍有很大 養(yǎng)生 價值,且為老年人較多應用的是“樂”和“書”。
樂的本義:先王作樂崇德
“樂”篆文的字形是上面是一種樂器,下面是木支架。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認為,“樂”字篆文上面的那個字形,中間是鼓,兩邊的是小鼓。他還思考:樂器很多,為什么獨獨用鼓來表示“樂”呢?段玉裁認為,這是因為“鼓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是其意也”。意思是鼓發(fā)出聲音是代表著春分時的聲音,象征著圣賢領導創(chuàng)作音樂來禮敬、推廣美德。由此可見,音樂在最初的本義上也與“德”關聯(lián)緊密,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大德之音。
孔子的音樂:樂教
《禮記·仲尼燕居》中記載說孔子認為:“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jié)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p>
音樂在孔子這里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化內容——“樂教”,在《論語·泰伯》中,孔子認為,人文教化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思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 社會 的風尚教化,興起靠“詩教”,能夠樹立起來靠“禮教”,而最后應該達到的境界是“樂教”,即高尚、優(yōu)雅且自由快樂的精神境界。
孔子本人就接受過很好的音樂教育,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根據(jù)《韓詩外傳》《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曾經(jīng)“擊罄于衛(wèi)”“取瑟而歌”;曾“訪樂于萇弘”“學鼓琴于師襄子”。
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教養(yǎng),又對音樂表達人心有深刻的體驗。所以,孔子真正能夠堅持正確高尚的音樂主張,“聞弦歌而知雅意”,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困于陳蔡”時“七日弦歌不衰”,又明確的告訴弟子顏淵“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在魯國聽樂師“摯”演奏,他說“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到武城聽到弦歌之聲,他跟弟子說“割雞焉用牛刀”。
由此可見,音樂的 養(yǎng)生 首先應是一個學習過程,在學習提高中得到人格的升華?!对姶笮颉氛f:“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币魳?、舞蹈都是人的內在真情實感、真實修養(yǎng)的表達和展現(xiàn),音樂 養(yǎng)生 歸根到底是一種修身功夫。
中醫(yī)“五音”:情志調養(yǎng)的工具
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jīng)運用“樂”來治療疾病了。如《黃帝內經(jīng)》提到的“祝由”,即通過咒語來治病祛邪。
祝由——賦予聲音神圣的愈病力量
《素問》的“移精變氣論篇”中黃帝問岐伯說:“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币馑际钦f,我聽說古時候治病只是改變、轉變人的精神和氣血(的運行),可以通過一種叫“祝由”的方法來治好病。岐伯的回答則指出,古時候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很艱苦,也很天然生態(tài),同時也沒有太多內在的七情六欲的糾葛,沒有什么官宦功名的羈絆,處在清凈淡泊的環(huán)境里,邪氣不可能深入侵襲,所以可以不用藥石,只需要祝由就能治好病。
“祝由”,如果將“?!焙汀坝伞眱蓚€字連讀就是“zhou”(咒),就是說“咒”是“祝由”的合音字?!白S伞本褪且环N念咒語的方法,祝禱鬼神消災免難,解除病人的痛苦。祝由其實是一種巫術,中國古代的官府醫(yī)療多設有祝由科,唐代太醫(yī)署設咒禁科,元、明、清的太醫(yī)院設十三科,祝由是第十三科(到清代中期后被禁止)。時至今日,祝由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仍然不是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定論的,所謂“病由心生,病由心滅”,很多心病只有用心藥、心法來治。
祝由可以達到轉移注意、自我暗示的作用。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焦慮、擔憂等,發(fā)揮患者的主觀想象力,轉變?yōu)榱己玫木駹顟B(tài),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鼓舞,這對于減輕病痛,控制病情是有利的,一些特殊的疾病(精神情志類的某些疾?。┥踔量梢圆凰幎?/p>
六字訣——呼氣的聲響能影響臟腑
南北朝時的大醫(yī)家陶弘景認為吸氣只有一種,呼氣卻分為“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方式。這六種呼氣方式所發(fā)出的聲響,對人體五臟有不同的影響。
吹(管腎臟)是祛風的,呼(管脾臟)是祛熱的,嘻(管心臟)是祛煩的,呵(管心臟)是下氣的,噓(管肝臟)是散滯的,呬(管肺臟)是解除疲勞的。
當然,六字訣不僅僅是呼氣時出聲響,還有調身、調神的功夫,是一種身心合一的修煉功夫,是“國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音療疾——針對七情病因的音樂治療
中醫(yī)五音療疾的理論基礎是五行與五志相生,通過音樂對治法,對人的情志進行對抗性治療。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將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匹配,歸納概括為:木,其音角(清脆悠揚似木);火,其音徵(熱情躁動似火);土,其音宮(溫和厚重似土);金,其音商(凄切委婉似金);水,其音羽(輕柔延綿似水)。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五志為“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在應對由于“七情五志”所引發(fā)的各種疾病時,結合不同的癥狀彈奏或欣賞相對應的音樂,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調節(jié)效果。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最后周瑜怒氣沖心吐血而亡。其實,如果當時讓周瑜聽一些憂傷的音樂,那他的氣就生不起來,也就不會造成氣急攻心而亡的局面,這就是中醫(yī)所講的“憂勝怒”。范進中舉的故事中大喜過望的范進,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喜則傷心”,大喜堵塞了心智,導致范進發(fā)瘋。心在五行中屬火,需用水來克之,治療范進的瘋可以用有戰(zhàn)鼓、驚恐等元素的音樂,因為“恐勝喜”。再比如林黛玉,林黛玉每天憂郁寡歡而傷了肺,如用音樂療法就可以多聽一些徴調的音樂,如《百鳥朝鳳》等,用歡快、歡喜曲調來對治憂。
總而言之,對那些受到驚嚇的人,則可多聽一些平和、舒緩的音樂;對思慮過度的人,可多聽角調的音樂,也就是升發(fā)的音樂,多感受春的氣息,把思慮抒發(fā)掉。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yī)學的五音療疾一定要和環(huán)境、布局結合在一起,再配合飲食、顏色等,這才是中醫(yī)整體觀與致中和哲學理念的體現(xiàn)。
古時候就有了音樂療法。在很久以前也就是遠古時期,那時候醫(yī)生不叫醫(yī)生,而是叫做巫師,而他們治療病人的時候并不像現(xiàn)在有那么多的儀器供他們使用,所以他們是通過跳舞來進行治療的,有時候還會嘴里念念有詞,唱歌,然后就會發(fā)現(xiàn)病人的身體狀況好轉了。有的人還會自己一邊跳舞一邊唱歌鍛煉身體。在《黃帝內經(jīng)》這本書中,也有提到過五音療疾,并根據(jù)五音療疾的還有相關事例記載在《儒門事親》,比如歐陽修就是通過五音療疾治好了他的幽憂之疾。而且現(xiàn)在不僅是我國,就是在國際上,音樂治療還用于各種的領域。
音樂療法的好處。改善心情。現(xiàn)在我國國內其實有很多的抑郁癥患者,而大多數(shù)的抑郁癥患者都有心情不佳,情緒低落的癥狀出現(xiàn),基本上每一天都不怎么開心。而音樂療法可以幫助患者他們放松心情,通過呼喚他們心目中美好的回憶來讓他們心情愉悅,讓他們有更好的心情參加各種活動。選擇音樂的時候也是大有學問的,要講究平衡性。因為每個人的遭遇,愛好等等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要根據(jù)他們的特性選擇好音樂。
治療心律。音樂的各種各樣的屬性都會讓人體做出不同的反應,有的會讓人體感到興奮,有的是鎮(zhèn)靜或者是鎮(zhèn)壓,而通過音樂治療心律就是通過這個原理。所以要怎么選擇一條合適的音樂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據(jù)患者的的各種情況才能確定出一首合適的音樂,而且為了避免因為長時間只聽一首音樂而對此感到厭煩,要一下子就找出多首音樂。
對糖尿病患者有益。當人聽到一首比較安靜且悠揚的歌曲時,身體會適當?shù)姆潘?,并且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增強。當人體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時候,胰島素會分泌出一種抵抗因子,這種因子會減弱胰島素的作用,所以人體處于平和狀態(tài)下才能充分發(fā)揮胰島素的作用。
在中國,聲音療愈最早可以追溯到“五音療法”,五個音分別為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是中國古樂五個基本音階。
《靈樞·邪客》中把宮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fā)音而得名。相當于現(xiàn)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
應用到中醫(yī)中,五音分屬五行,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jié)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對人的身體有著不同的作用。
相傳古代,醫(yī)術高明的大夫,音樂就像一味藥,在中醫(yī)的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經(jīng)》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
"百病生于氣,止于音也"其中這個氣不單單是指情緒,其實主要是指五臟的臟氣和六腑、奇恒之腑之氣。根據(jù)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臟腑之氣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yǎng)身。運用五行原理,五音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約關系,五音搭配組合,影響失調的人體來調和身體。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五音: 宮、 商、 角、 徵、 羽
"用樂如用藥。"在繁體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樂與藥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jīng)絡,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治療的能力。
音樂也有歸經(jīng)、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制,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jié)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qū)別一樣。"這種說法雖然有點牽強的感覺,但是也體現(xiàn)了音樂的醫(yī)藥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48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哪種運動最適合你
下一篇: 蟲草用法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