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yī)院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王朝,從漢武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無論是戰(zhàn)火紛飛還是太平盛世,儒家思想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深深地植根于這兩千多年的土壤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種驕傲即使是同樣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道學、佛學也是無法比擬的。而代表了中醫(yī)完整體系形成的《黃帝內經》成書于漢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后代醫(yī)家更是不斷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哲學的光輝中獲得豐富養(yǎng)料,不斷充實完善中醫(yī)基本理論。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傳統(tǒng)醫(yī)學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而中醫(yī)卻越來越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一個原因。
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認為: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尊;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本。如《易·賁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以人為萬物之靈?!抖Y記·禮運》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比寮艺J為,人的生命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有實體的,且在天地間有著重要的地位。
中醫(yī)學更是吸收這種精神,并作為構建自己理論體系的基礎。如《素問·寶命個形論篇》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唯人為貴?!薄鹅`樞·玉版篇》說:“且夫人者,天地之鎮(zhèn)也。”認為人在天地間最為貴重,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人是整個醫(yī)學的主體,同時也確立了與天地萬物有機聯系的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藥理的中醫(yī)學認識論。
“天人合一”思想
古代先賢們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的關系上的,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體現得也比較明顯?!抖Y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闭J為人只要發(fā)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代大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保ā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罚┏蔀槎陙砣寮宜枷氲囊粋€重要觀點。
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醫(yī)學亦有充分的體現,中醫(yī)學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生活在天地間,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人和自然相互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使生命生生不息。如《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應也?!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性疲骸瓣枤庹?,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奔慈梭w的陽氣隨著自然界的陽氣消長變化也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中庸之道對中醫(yī)學的影響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p>
中庸之道,指中和可以常行之道。行道,當守于中庸之德。所謂中庸指言行要合于禮,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在哲學上講就是那個最合適的“度”。什么事情都必須有個度,這就是“中”。宋代理學家朱熹給“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p>
中醫(yī)學在理論上也吸收了中庸的觀點,認為人體的氣血陰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停地運動,但只有掌握了運動的度,人體才不會生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笔У袅诉@種度人就會生病?!额愖C治裁·喘癥》中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及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矣。”在遣方用藥方面也都講究度,過猶不及。如麻黃湯,有麻黃之宣散驅逐表邪,又加一味杏仁,除了止咳平喘以外,其沉降之性正好防止麻黃的太過宣散,一宣一降動態(tài)有度,達到了治病除邪的目的。
儒醫(yī)現象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p>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而“八條目”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反復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儒士們也以修身、正己為品德表現。由于中國古代的許多醫(yī)家或是棄儒從醫(yī)、或是醫(yī)儒兼修,在行醫(yī)的過程中把儒家的“八條目”也帶入醫(yī)學領域,成為醫(yī)生對自身的提高以及治療救人的一個準則。如宋代有醫(yī)家就仿效孔子“正身”、“修己”的說法,討論“正己”、“正物”和“愈疾”的關系。“正己”是進行自我道德修養(yǎng),不斷地精進醫(yī)術;“正物”主要是針對疾病能夠正確地采用藥物治療,這樣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儒家“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滲透,許多醫(yī)家在行醫(yī)過程中的利義觀上更偏向于重義而輕利的思想。如明代龔信“不炫虛名,惟期博濟。不計其功,不謀其利”;或朱丹溪“窮苦人求藥,無不與,不求其償”;元代儒醫(yī)周貞更是“為義若嗜欲,至于視利,輕之如糞土”。若病家詢其藥金幾多,他便發(fā)怒道:“吾愈人疾,未掌凱其利。”并會將診金退還給病人(戴良《九靈山房集·卷一》)。
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的“仁”字思想。“仁”最早見于《詩》、《書》,《禮記·中庸》“仁者人也”。也就是說仁是人的本質,是人的一種人格要求,沒有仁,也就沒有人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醫(yī)自古被稱為“仁術”,《靈樞·師傳》曰:“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闭J為好的醫(yī)生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從張仲景的“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孫思邈的“精勤不倦”,到徐大椿的“博覽方書,寢食俱廢”,要求醫(yī)者有淵博的知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這與儒家“智”的標準也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儒醫(yī)也往往代表了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以及淵博知識的智者。歷代醫(yī)家窮其一生,即使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要“吾將上下而求索”。
儒家文化對傳統(tǒng)的重視,通過儒醫(yī)滲透到祖國醫(yī)學之中,使得中醫(yī)理論的延續(xù)力大大加強,中醫(yī)成為世界傳統(tǒng)醫(yī)學中唯一不曾中斷的醫(yī)學體系。但是,中醫(yī)也不得不面臨這種由于對傳統(tǒng)的極度尊崇而帶來的一些弊端。強烈的人文色彩,身體、發(fā)膚受之于父母,不能有絲毫損傷,使中醫(yī)沒能開創(chuàng)一個醫(yī)學解剖的道路。而“言必稱《內經》,法必宗仲景”成為中醫(yī)立論的習慣,尊經崇古的學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醫(yī)的創(chuàng)新和進取,致使今日,我們不得不面對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醫(yī)學的崛起和超越,甚至還屢遭是否“科學”的質疑。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而中醫(yī)的基礎就是從陰陽學說開始的。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y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儒家是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其創(chuàng)立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來由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fā)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ˇ仁ˇ。孔子在政治上主張恢復西周的禮制,在教育上創(chuàng)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講究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ˇ;孟子主張君王應行ˇ仁政ˇ,這樣才能使天下歸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受到許多統(tǒng)治者的尊重,但在當時動蕩的社會形勢下,諸侯之間各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難得以施行。漢以后,儒家思想被尊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儒家就和中醫(yī)沒什么太大的關系了,只是從中借鑒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中醫(yī)汲取了道教中的五行學說,以木,火,土,金,水來形容人的五臟六腑。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不知道夠不夠詳細
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yī)營養(yǎng)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chuàng)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記者每次出門上班的時候都會發(fā)現街上會賣很多營養(yǎng)粥,這里面每樣粥的名稱后面都有介紹,并且相同的是粥的介紹都帶有皇帝內經的注釋,《論語》里也有對飲食有很深的說明,這充分的表示了老祖宗早就將食補融入了儒家文化里,讓飲食文化和儒家文化深深的融入到了一起,使得中國的飲食文化得到儒家思想的灌輸得到根深蒂固的滲透。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 170 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 4個發(fā)展階段,推出 6 萬多種傳統(tǒng)菜點、2 萬多種工業(yè)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曾今有數據顯示,中國人的身體素質是全世界最標準,飲食搭配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國家。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得到儒家思想的貫徹后,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yè)與食品業(yè)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傊?,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qū)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 100 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yǎng)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中國飲食文化特點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綜上所述,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僅延續(xù)炎黃五千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五大塊:
第一、風味多樣。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jié)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jié)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這就是每次養(yǎng)生節(jié)目里都在強調,冬季進補血,夏季進補氣。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tǒng),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tǒng)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jié)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將每一道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y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y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y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77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新安醫(yī)家一以儒理為權衡
下一篇: 菱歌清唱不勝春